2.培养新的资源保护观念,强化遗产资源共有、共享,合理引导居民的资源消费对世界遗产首先是保护,开发的目的也是为了保护。进入《世界遗产名录》就是要在世界的平台上,以与世界接轨的方式加强保护,接受全世界的监督,这已在各界形成了共识。对于遗产地的保护,我们应当纳入国民教育、社区教育的轨道中来,以新的视角保护遗产资源。“不管是什么遗产地,都应当强化地方文化和民族风俗中有利于遗产维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因素”,同时,要合理规划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吸纳社区人们的参与,拒绝他们参与往往对遗产地的发展十分不利,在遗产地的管理中,尊重当地人,尊重地方的习俗,就是对遗产地最好的保护。
其次,重视社区居民创造的“无形文化”,并把这种文化纳入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当地人拥有其所有权,让他们保护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并在旅游发展上充分利用这些“无形文化”,使居民能从文化开发中受益,激发他们充分认识自身文化的价值,培育自豪感,从而自觉保护好他们的文化符号(尤其是在民居建筑、服饰、语言及相关的礼仪、节庆活动等),积极参与遗产资源的保护,支持遗产地旅游地的良性发展。
此外,要把规划遗产地旅游业发展与其他行业、领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结合起来,把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社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达到以农促旅,以工带旅,以旅带商等目的。把社区居民引入到发展旅游的活动中来,逐步使他们放弃传统的、掠夺资源式的生产、生活方式,并通过发展旅游业,正向引导社区居民摆脱落后贫穷的面貌,在社会意识形态、生活方式等方面向积极、进步的方向变化,从而使居民意识到保护遗产资源的重要性。
3.建立合理的社区协调发展机制,有效规划社区内的各种利益
首先,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属于社会公益性事业,是政府的职责。遗产的保护规划和目标措施,应当纳入当地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和村镇建设规划、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调整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其次,合理规划遗产地的保护和开发利用范围,建立不同的分区目标体系。
要制订世界文化遗产地保护规划,明确世界遗产保护范围、保护措施和目标,并按程序审批。要在科学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充分发挥世界文化遗产的教育、科学和文化、宣传作用,不断提高世界文化遗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再次,经营管理义务和利益分配是遗产地相关群体最为关注的焦点,旅游开发在确定旅游区发展方式时必须要考虑外来经营者、景区开发商、社区经营者(居民)三个主要经营群体的关系,平衡三者的利益,发挥社区居民在数量上的主体职能,在设计“硬”环境的同时注重营造“软”环境。
此外,遗产管理部门应当主动关注社区公益事业,与当地居民形成良好的邻里关系,在社区的共赢共荣发展格局中,遗产管理部门和旅游开发商应当扮演一个“富裕的慈善家”角色,是一个有道德感、有良心的“和善居民”、“良民”,这样才能赢得社区广泛的认同。尤其在社区的公共设施建设上,应当努力挑起为大众服务的责任,捐资出力,帮助地方调整产业、发展经济,帮助地方建设小城镇,帮助贫困居民走上富裕道路,等等。应充分尊重社区居民的意愿,将社区建设当作是对社区居民服务的有效手段。在与社区建设上,我们应时时想到“社区居民需要什么,我能为社区居民做些什么”,而不是上级要求我为社区居民做些什么,从而变被动为主动,真正体现旅游社区自治的特点。
4.完善旅游地社区参与机制,强化第三方力量在遗产管理中的作用
以第三方的力量协调管理部门与社区居民的关系。第三方部门主要是各种社会团体、公众组织和中介机构。随着政府在很多方面退出市场,第三方部门的作用正在不断加强,未来能否利用这些机构的专业能力和信用来代替部分原来政府对遗产的管理是值得研究的课题。例如,国家宏观遗产管理机构对各个遗产地的管理不一定沿用垂直行政体制,而是可以通过遗产专家委员会等中介机构进行监督,在遗产评估中也可以充分利用中介组织的能力。国家遗产管理机构根据专家的评估、建议进行规划决策、资金投入、奖惩等。
设置一个利益协调组织,是高设置、低期望的,最好找一个非“利益人”来组织。积极开展同遗产地管理者、其他非政府组织、政府部门和地方旅游业者的合作,并制订有关工作计划。这些措施将包括以当地居民为基础的创新性规划、培训当地导游和企业主,尽量减少旅游对环境的影响和其他旅游者应遵守的规范,对当地居民进行有关保护工作的教育以及为新的遗产地进行市场营销并寻找融资机会。
通过建立旅游区管理机制来实现社区居民参与经营管理。可以通过社区会议、管理小组等方式来实现这种机制,社区会议由全体居民参加,共同对社区事务进行决策;管理小组由全体居民推选人员,代表居民参与旅游区、社区的管理经营活动,执行全体居民的共同决议,维护社区的共同利益。明确政府部门的监管职能,为旅游区的发展提供保障。政府部门应作为中立方,积极调解不同居民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
5.加强社区管理,重视社区培训
目前,遗产地的破坏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人为因素:一是当地居民;一是游客和开发商。开发商追求的是经济利益最大化,这需要用法律和行政手段来规范和限制,而对游客的管理涉及面太大,培训很不现实,因此,我们以为,对当地居民的培训和管理是容易和现实的。
世界遗产地面临的共同课题:既要吸引游客,又能疏导游客,必须加以引导和管理,对游客人数和行为进行必要限制。在遗产地的景区管理过程中,不可能有那么多专业导游和监管人员,可以通过培训和管理当地居民,对居民起到教育的示范作用;以居民意识带动游客意识,让他们可以在具体的解说和行为上为游客做好示范、监督和规范作用,这是遗产地管理可行而明智的做法。世界遗产委员会也提出,对遗产的保护要“以当地居民为基础的创新性地规划、培训当地的导游和企业主,尽量减少旅游对环境的影响和其他旅游者应遵守的规范,对当地居民进行有关保护工作的教育以及为新的遗产地进行市场营销并寻找融资机会”。
自主创新: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以桂林阳朔“印象·刘三姐”为例
陆军
内容提要:自主创新是塑造旅游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我国旅游自主创新不足,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理论体系和旅游实践不多症结所在。本文以桂林阳朔“印象·刘三姐”为实证,分析民族文化旅游自主创新的内涵与影响;自主创新可从旅游理论研究、旅游产品的主题、构建“官、产、学、民”一体化模式、以游客需求为主导的市场营销四个途径进行,并提出自主创新的错位竞争、市场动态创新竞争、创意竞争等竞争策略。
关键词:自主创新、印象·刘三姐、民族文化旅游、竞争力。
不仅科技需要自主创新,旅游业同样也需要自主创新。由于我国目前大多数旅游基础理论都是借鉴或引用国外的,自主创新不够,导致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基础理论和旅游实践不多,尤其是具有世界水平或世界领先水平的旅游基础理论和旅游实践经典案例更不多见。这不仅影响了我国的国际旅游竞争实力,而且导致了我国旅游基础理论研究和旅游实践在诸多领域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因此,加快旅游业的自主创新进程,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基础理论和旅游实践,对于提高我国旅游核心竞争力,早日实现世界旅游强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桂林阳朔“印象·刘三姐”文化景区是全球第一个全新概念山水实景剧场,也是一个全新概念的两栖景区——白天完全就是一个民族文化实景主题园,晚上则是以实景演出为主的民族文化演出大剧场,是一个全新概念的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模式,在开发利用的诸多方面都是中国人自己摸索创造出来的,在自主创新诸多方面具有很多成功经验,并且它也是我国民族文化旅游在自主创新方面取得轰动性成功的案例,在诸多方面属于全国乃至世界首创,体现了自主创新的精神和理念。
一、民族文化旅游自主创新的内涵与影响
1.内涵
文化是竞争的核心力,从旅游业的市场运作角度来说,“第一个层次的竞争是价格竞争,这是最低层次的也是普遍的竞争方式;进一步上升到质量竞争;达到最高层是文化竞争。旅游本身的文化功能是内在的,旅游业是生产文化、经营文化和销售文化的行业,旅游者进行旅游,本质上也是购买文化、消费文化、享受文化。”而要提高民族文化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民族文化旅游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数量型向质量型发展,关键在于自主创新。“自主”,就是以“我”
为主,“创新”就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就是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其目的是为了获取潜在的利润。从广义上来讲,从制度到技术,从管理到观念,都存在创新的空间。因此,笔者认为,民族文化旅游自主创新就是以我国民族文化旅游理论与实践的现实基础上,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成果,利用新的技术手段,集合各种新的生产要素,结合民族文化旅游的特点与市场需求,从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的各种现象与活动的总和。它具有三层含义,“一是强调原始性创新,努力获得更多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二是强调集成创新,使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或产业;三是强调对引进先进技术和理论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民族文化旅游的自主创新就是一个从新思想的产生到产品设计、试制、生产、营销和市场化的一系列活动,也是知识的创造、转换和应用的过程,自主创新的实质是新技术、新理念的产生和商业应用,它既包括技术创新,又包括管理创新、组织创新和服务领域的创新。对民族文化旅游而言,最重要的是根据市场需求,提出新创意,操作的关键是“新创意”和“新技术”重新组装开发各类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挖掘包装出旅游“新产品”,营造旅游“新形象”,再通过整合营销,拓宽“新渠道、新地域、新市场”,形成研究与开发、经营与管理之间有机结合的旅游产业“创新链”,最终构建融知识创新、观念创新、制度创新、企业文化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营销创新等于一体的自主创新体系。
2.影响
(1)增强地方经济活力和实力,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民族文化旅游主要是集中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由于各种原因,这些地区经济活力和实力都不够强,而实行自主创新,从实地出发,因地制宜,用科学的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理论协调各个生产要素,使之适合当地发展之需要,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增长活力,从而增强地方经济活力和实力。再通过旅游强大的带动功能,带动农业、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比如,“印象·刘三姐”的演出效益,对于一位卖啤酒鱼的谢大姐来说,就是营业额几倍的提高;对于“兴坪一号”的渔民们来说,600多人由渔民转为拿工资的演员。从对当地旅游业发展影响来看,阳朔旅游局局长李天成说:《印象·刘三姐》的推出,从某种角度上表明,是阳朔旅游进入一个大发展时期的重要标志。
从市场的角度看,桂林市旅游局原局长钟新民说,“印象·刘三姐”是桂林旅游市场的一个新卖点,对吸引国内外游客来桂林起到很好作用。从当地政府的角度看,是改变过去只卖观光产品对桂林经济发展所带来缺陷的一步重要探索。据官方统计,“印象·刘三姐”的推出,已将游客在桂林停留时间延长了0.34天。
桂林阳朔“印象·刘三姐”从2004年3月20日正式公演到现在已达450多场,观众100多万人,单是门票收入就达2.5亿多元。这组统计数字说明,阳朔的旅游经济有了新增长。同时,“印象·刘三姐”景区建成开发凭借其强大的人气,带动了阳朔县旅游、房地产、酒店业、度假、农业、渔业等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使得阳朔的旅游业有了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