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立勇
休闲与人的生活品质、生存境界内在相关,直接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所谓休闲,就是人的自在生命及其自由体验状态,自在、自由、自得是其最基本的特征,“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其最基本的规范,人生境界的休闲与社会状态的和谐内在相关。休闲文化即是人的休闲体验、休闲活动、休闲境界,社会的休闲方式、休闲状态、休闲理念所体现出来的各种文化现象。就广义的层面而言,休闲文化可以涵盖休闲理论和休闲学科;就狭义的层面而言,休闲文化的涵义侧重于社会的、现象的领域,休闲理论侧重于意识的、思辨的领域,休闲学科则侧重于规范的、系统的教育领域。休闲文化在提升当代生活品质,推动和谐创业,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而休闲理论的研究,休闲学科的建设是实现这种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的重要保证。
一、休闲的理解
休闲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既指一种活动过程,也指一种生活状态,又可以是指一种理想追求。
休闲一词是英文Leisure的中译,英汉词典中一般解释为空闲、闲暇、从容。
该词由拉丁语Licere经法语而转来,含有许可、守法、美德的意思,这与西方最早对休闲的理解基本一致。从“休闲”的西方词源学上说,它的本来意义是同知识、德行等文化内容相关联,是同快乐、幸福等生活和生存状态联系在一起的。
从古汉语字义上考察,“人倚木而休”,“休”的意义除了“休息”、“休假”之外,还包括“美善”、“吉庆”的意思;“闲”除了“安静”、“闲暇”之意外,还具有“中规中矩”的涵义,延伸的意思可指人的生存活动、生命意义的一种价值尺度,也即“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休”与“闲”的组合显示了“休闲”所特有的文化内涵,表明休闲与人的身心休整和颐养活动相关,是一种和美德、快乐、幸福相联系的状态,具有深厚的人类生命和生存的价值意义。
概括国内外的休闲学研究,主要从以下角度来定义“休闲”概念:第一,从时间角度,人们一般将休闲定义为空闲时间,即除了工作和负有其他责任之外的时间;第二,从游戏的角度,认为游戏具有自由性、娱乐性和无目的性,能给人带来自由和愉快,因此游戏本质上就是休闲;第三,从思想、精神状态的角度,认为休闲意味着人所保持的平和、宁静状态,是轻松自如并淡然处事的精神状态;第四,从心理体验的角度,认为休闲从根本上说是那些有益于个人健康发展、带来最佳内心体验的活动,是“以欣然之态做所爱之事”,这种理解超越了“工作-空闲”的截然划分;第五,从主体选择和内在动机的角度,强调休闲是具有高度的自由选择与很强的内在动机的活动,并非消极的无事闲着,而是有着积极的意义;第六,从人的生存和生活方式角度,认为休闲是人的生存和活动的自由状态以及对人自身价值的自由体验。
休闲的理解与体验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创造性和深刻的人文性、精神性。休闲活动可以有不同的方式和内容,不同的人可以选择自己所喜欢所适应的休闲方式和活动内容,获得各自的享受和体验。休闲的这种内在要求和目的指向,与马克思强调共产主义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完全解放、达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观点相一致。可以说,没有理想的社会就不可能有普遍的休闲,没有普遍的休闲也就不是理想的社会与理想的生存状态。休闲不仅具有绝对的社会尺度,还是一种相对的人生态度,能否聪明地休闲是对文明的最终考验。因此,普遍的、合理的休闲与和谐社会的构成密切相关。
二、和谐社会需要休闲文化、休闲理论、休闲学科的建设
加强休闲文化与当代生活品质、和谐社会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它在深层次揭示体验经济和文化产业的人本基础,促进哲学、美学和人文学术更现实地走向生活,丰富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家园,提升以人为本社会的生存境界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就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言,休闲时代已普遍来临,休闲将愈益成为人们的日常理想生存状态与方式,通过休闲理论的研究、休闲文化的建设,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已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回应社会需求必须面对的世纪性课题。
休闲已成为我国居民一种新的追求,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休闲将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对人类自身的健康发展,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6年杭州休博会提出“休闲改变人类生活”的口号,十分简明而深刻地指出了休闲对人类生活的意义。休闲的社会意义在于,它表征社会文明,成就理想人性,推动和谐创业,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而如何学会聪明地休闲、把握生存的审美境界,正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精神基础。
人类对社会“进步”的看法正在发生根本的变化。传统意义上的社会进步往往意味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今天,物质财富的满足,促使人们渴望追求充实的精神生活,社会进步越来越意味着不断地增加休闲时间,以提高生活境界,即以一种更为健康的方式生存,这就是通过休闲解除身心疲惫,发展爱好,挖掘潜能,充实人生内容,提高人生品味,从中体会自己在自然、社会各种关系中的和谐与畅达。美国斯坦福国际研究所的一份报告(1991年)列出了未来10年最重要的社会地位象征,其中包括:自我支配的自由时间、工作与玩乐的统一、对个人创造力的认可、非金钱的回报、对社会的回报。这从一个角度表明了人的身心和谐、精神的健康发展与自我实现已成为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
社会的进步使社会的功能已从外在的以物质生产为本转向内在的以生存享受为本,推进和谐创业,建设和谐社会,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社会目标必须重视人的生活品质问题;生活品质既受外在物质条件和社会环境制约,也与内在的感受系统和体验境界相关,在宗教传统不够深厚的中国,要建设现代性的精神文明,实现真正的社会的和谐,必须有对人的心理和精神存在的审美设计,把审美感受系统纳入整个社会文化建设的总体设计。如果一个社会相当成员存在心理问题,精神处于亚健康状态,就称不上和谐社会。生活品质的最重要标志就是人的身心健康,尤其是在高科技、快节奏的都市生活环境中,亚健康状态已是影响全民生活质量的最重要症结。营养过剩和运动不足所引起的心血管疾病等现代文明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身体健康;大都市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更严重影响着人类的心理健康。据世界卫生组织近年来的调查,全世界患忧郁症的有2亿多人,每年因心理疾病而自杀的人数在逐年递增。我国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心病”患者超过4200万,抑郁症的患病率是5%~8%,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是千分之八,精神残疾的数量占了残疾人的三分之一。在此背景下,丰富社会的休闲生活,提倡积极而聪明的休闲态度,以审美境界提升大众的休闲水平,使社会成员普遍地能从容而和谐地生活,“以欣然之态做所爱之事”,对于优化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之,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的提高、国人自由支配时间的日益充裕,休闲与审美将愈益成为人们的日常理想生存状态与方式,休闲文化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已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面对的现实命题。相对而言,发达国家在这个研究领域走得比较前面,国内研究起步较晚,但已引起广泛关注,尤其是杭州、成都、大连等城市,都提出打造休闲之都的口号。发展休闲文化、提升当代生活品质、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政府和全民关注的社会课题。
就理论和学科的建设而言,目前我国休闲理论的研究尚属起步阶段,还没能充分地回应社会休闲发展提出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休闲专门人才的供应与休闲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更是极不适应;因此,深化休闲理论研究,构建系统规范的休闲学科,培养休闲领域的专门人才已是我国教育界和人文界刻不容缓的重要休闲业将成为下一个经济大潮席卷世界各国,中国也不例外。休闲活动所涉及的体验经济和文化产业前景十分广阔,包涵十分丰富,人才需求大量而迫切。由于相对而言,国内休闲活动和休闲研究起步较晚,无论是高校、科研机构的休闲研究人才,政府主管部门的休闲管理人才,还是企业的休闲产业营运人才和服务人才目前都极为缺乏。国外高校中开设休闲学科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港台地区休闲学科的开设也已蔚然成风。但目前大陆高校尚无正规的休闲学专业,已开设休闲学课程的还没有形成规模,只有少部分高校有选择性地在管理、经济、旅游、体育等系开设了休闲课程,所编的教材也还缺乏应有的水准,更谈不上系统的规范;理论的研究也还大都局限在局部印证、现象描述的层面,理论与实践的深层、有效结合还有很大距离。因此,顺应社会休闲发展的趋势,深化休闲理论的研究,跟上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休闲教育步伐,建设系统的规范的休闲学科,已是中国大陆高校学科建设和理论界学术研究的迫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