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证明,朱尼尔斯·摩根没有选错人。在之后的岁月中,皮尔庞特·摩根与达布尼的合作关系长达数年。正是由于达布尼的正确引导,皮尔庞特·摩根才更加懂得什么是能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商人的底线是什么。在这个过程中,皮尔庞特·摩根一步步地成熟起来,并最终成为了一名杰出的金融家。
反观皮尔庞特·摩根的那位朋友爱德华·凯彻姆,则并没有及时悬崖勒马、回头是岸,而继续进行各种投机生意。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他最终的结果是身败名裂、锒铛入狱。一个有前途、有才华的年轻银行家也就这样早早夭折了。
由此可见,不管是什么时候,都应该堂堂正正做人,公公正正做事。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皮尔庞特·摩根那样幸运,能够及时回头,转向正途。
■ 包销法国国债,成立辛迪加 ■
对整个世界来说,19世纪是一个动荡的世纪,也是一个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新政权取代旧政权的时代,法国亦是如此。1870年,一直企图保持多年欧洲霸权地位的法兰西第二帝国,历来就在竭力阻止德意志的统一,同时还想侵占莱茵河左岸的德意志领土,因而对于普鲁士的挑衅,法兰西不但没有回避,反而迫不及待地向普鲁士宣战,因此,便爆发了普法战争。但最终的结果却是,法国战败,并面临着亡国的命运。
而法国在普法战争中的惨败,直接成为了巴黎人民发动起义的导火线。1871年3月18日凌晨,政府军企图夺取巴黎市内的蒙马特尔高地和梭蒙高地时,被人们发现。巴黎人民奋起反击,当晚就占领了城内的战略要地,临时政府总理梯也尔狼狈逃出巴黎,迁往凡尔赛。不久,巴黎公社成立,这是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雏形。
战争历来都是残酷的,因为不管战争正义与否,对人民来说,都是一场灾难。由此可见,保持和平的重要性。1871年的法国,在经历了普法战争和巴黎公社革命后,不仅造成生灵涂炭,而且法国政局也是一片混乱。在这种情况下,若想重新恢复经济,就必须有足够的资金来支持才行。通常这个时候,很多国家的政府都会选择用发行国债的形式来筹集资金。当然,法国也不例外。
因此,成立于法国西部加伦河畔的波尔多临时政府的首脑梯也尔给摩根的父亲朱尼尔斯·摩根拍发了紧急电报,催促他赶到托文城去,而且越快越好,因为有要事相商。此时的摩根财团实力雄厚,名望也很大,不仅在美国,即使在国际上,摩根财团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也就是为什么法国临时政府会找朱尼尔斯·摩根的原因。当朱尼尔·摩根火速赶到托文城后,立刻会见了梯也尔的密使。不出所料,原来梯也尔着急找朱尼尔斯·摩根的原因,就是让他包销法国国债,金额为2.5亿法郎,约合5000万美元。
这个数字在那个年代,对很多人,甚至对很多公司来说,都是一个足以令人望而兴叹的天文数字。要知道,即使是美国从法国手里买下的大路易斯安娜,整整214万平方公里,不也才1500万美元吗?那么,朱尼尔斯·摩根有魄力接下这一笔大单吗?摩根财团又有这样的实力吗?然而,当人们持这种怀疑态度时,似乎忘记了摩根家族一直以来骨子里所含有的“冒险家”基因。最终,经过一番考虑后,朱尼尔斯·摩根决定包销这笔法国国债。
当然,朱尼尔斯·摩根的这一决定并不是一时头脑发热,而是他在心里大概已经有了自己的一个计划。当接下这一大单后,朱尼尔斯·摩根首先就给自己的儿子皮尔庞特·摩根打了一个电话,让皮尔庞特·摩根在纽约将一半的法国国债消化掉。说实话,这一任务相当艰巨,而朱尼尔斯·摩根也肯定是会为儿子着想的。因此,为了分担儿子肩上的负担,朱尼尔斯·摩根想到了一个奇妙的新点子,那便是成立辛迪加。也就是风险和利益共担的意思,需要将华尔街上大规模的投资金融公司全部集合起来,然后成立一个国债承购组织,共同完成法国国债的销售。皮尔庞特·摩根觉得父亲的这一想法非常高妙,于是便立刻着手执行了。
但是,当皮尔庞特·摩根正在拼命为此事奔波和努力时,他却遭到了英国舆论界的抨击。《伦敦经济报》上有这样一段话:“发迹的美国投资家皮尔庞特·摩根承购法国政府的国家公债。承购者想出了所谓的‘联合募购’的方法,70岁的摩根声称这种方式能将风险通过参与‘联合募购’的多数投资金融家,逐级地分散给一般大众,而不再像以往那样集中于某个大投资者手中。乍一看来,似乎因分散而降低了风险,但其实假如经济恐慌一旦发生,其引起的不良反应就会快速扩张,犹如排山倒海一般,反而使投资的危险性增加。”
同时,不仅是在英国舆论界,即便是在纽约舆论界,同样出现了类似的声音。不管这些说法是对是错,客观来说,对皮尔庞特·摩根这样一个年纪轻轻的青年投资家来说,都不失为一件好事。因为原本一文不名的他,此次却引发了这么大的话题,大众的目光都集中到了他的身上,其在业内乃至美国的知名度着实提高了不少。然而,不管大家怎样看待这件事,事实证明,摩根财团走的这一步“联合募购”的棋是成功的,摩根财团成功地消化掉了5000万美元的法国国债。虽然之前的舆论对皮尔庞特·摩根褒贬不一,但当这一结果展现在公众和业内人士面前后,皮尔庞特·摩根名声大振,各种赞扬声纷至沓来。
这次摩根财团包销法国国债的事情,到了这里已经可以画上一个圆满的终止符了。然而,此次“联合募购”这一高明的手段却开启了先例,并且从此以后几乎成为了行业内不成文的规定。当然,皮尔庞特·摩根的名气也越来越大,甚至确立了业内的领袖地位。至此,皮尔庞特·摩根俨然如一颗金融新星强势崛起。到1898年美西战争爆发之前,皮尔庞特·摩根已经是财源遍地,其事业远非祖父和父亲可比了。而在这之后的皮尔庞特·摩根,更是把目光投向了整个世界,他已经不再满足于在国内的成就。于是,从此以后,摩根财团开始了向世界市场扩张的征程,而购买外国政府的国债也成为了摩根财团的一项基本业务。
■ “援助”墨西哥和阿根廷 ■
1898年,在美西战争爆发前,摩根财团就敏锐地意识到,国际投资时代已经到来,摩根财团是时候该大显身手了。于是,摩根财团开始计划着如何到中南美、菲律宾、日本等国进行投资的问题。正当摩根财团在摩肩擦掌之际,一条关于墨西哥政府的消息传到了摩根财团高层的耳朵里。这条消息就是,由于墨西哥政府无力偿还西班牙政府的旧债,于是决定死马当活马医,继续着手发行公债,计划金额将达到1.1亿美元。
这种用新债还旧债的方式,无异于是拆东墙补西墙,根本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从当时来看,这似乎也是墨西哥政府能渡过眼前难关的唯一方式。不过在公众都知道墨西哥政府当时状况的时候,即使墨西哥政府发行国债,但真的有人敢买吗?事实上,大多数银行和公众都认为此时购买墨西哥发行的国债是不划算的。然而,摩根财团却不这样认为,摩根财团的看法反而与众不同,它觉得正是因为此时的墨西哥政府处境艰难,假如摩根财团能伸手拉上一把,那么既可以获得较多的实惠,又能为以后的长期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况且,总体来说,墨西哥政府的政局还是稳定的。
这样一想,摩根财团也就没有了什么顾虑,而是直接付诸行动。很快,摩根财团就与德国银行联合组织了辛迪加,开始着手认购墨西哥政府发行的公债。而墨西哥政府则拿墨西哥油矿及铁路权做担保。事实证明,摩根财团的决定是正确的,这项业务的确为摩根财团赢得了不少利益。由此可见,只要有敏锐的经商头脑,敢做别人不敢做的事,那么才有可能获得丰厚的利润。事后,不仅是华尔街,就连巴黎的商人也纷纷佩服皮尔庞特·摩根的魄力和敏锐眼光。
而当人们正在为摩根财团在墨西哥的行动钦佩不已的时候,摩根财团则早已转移了阵地,又开始充当起阿根廷的救世主。1864年至1870年间,阿根廷和乌拉圭之间爆发了一场战争。战争结束后,阿根廷元气大伤。因此,为了摆脱随之而来的经济危机,阿根廷政府不得不发行公债。每当这个时候,自然不会少了摩根财团的身影。可以说,战争让人民生离死别,让国家一片萧索,但每次爆发战争后,却都会给摩根财团带来机遇和财富。
虽然这次阿根廷政府发行公债,让英国伦敦的一家名为哈林的公司捷足先登,哈林公司以阿根廷的广阔土地为抵押,购买了大量阿根廷公债,并从中获利颇丰。然而,毕竟仅仅一家哈林公司,它的财力和精力是有限的,因此,根本无法全部包销阿根廷政府发行的公债。这使得皮尔庞特·摩根从中看到了商机,他认为阿根廷的铁路非常有潜力,乳酪产品更是全球驰名,虽然现在的阿根廷政府很腐败,但它对外国资本却是非常恭敬,这有利于摩根财团以后进军南美市场,然而,一旦这样的政府垮台了,那么像如今于己有利的局面或许也就一去不复返了。
出于这样的考虑,摩根财团最终决定出资7500万美元购买阿根廷政府的公债。一方面,摩根财团可以从中获利;另一方面,则可以维持阿根廷现状,这将会为摩根财团以后的发展扫除障碍。
不管是法国,还是墨西哥,抑或是阿根廷,只要是发行公债的地方,处处都有摩根财团的身影。此时的摩根财团俨然已经登上了国际市场的舞台,不仅在美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其他国家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不过,在这个年代,虽然美国的国际地位越来越高,但“老大”的位置却还是英帝国在坐着。只是随着大环境的变迁,英帝国这“世界霸主”的位置似乎坐得越来越不安稳,尤其是在经过一战的洗礼之后,英帝国甚至还开始破天荒地向摩根财团发起了求助。事实上,从这一刻起,便预示着英帝国已经逐渐开始从辉煌走向没落。当然,这些都已经是后话了。总而言之,在那些已经逝去的战争年代,摩根财团可谓赚了个盆溢钵满。
■ 一战前的英帝国 ■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自称为日不落的大英帝国,虽然从表面上看似乎仍然很强大,但实际上,它已经只剩下了一个华丽的外壳,其内部核心早已经腐朽不堪,是典型的外强中干,可谓是徒有一个强大的外表,但实际上却脆弱不堪。然而,即使英帝国在经济上已经濒临危机,但它还是没有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目前的状况,或者是不愿意承认。总之,此时的英国依然沉浸在世界第一大国的美梦中,不愿从世界霸主的美梦中醒来,殊不知,这个霸主之位,已经是摇摇欲坠了,随时都可能从云端跌落下来。
这或许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缘故。此时的英国并没有看到自己内部的千疮百孔,而是仍然在以举国之力继续着自己的“殖民”大业,频繁和其他国家发生战争。当然,在外人眼里,很多人同样不能意识到大英帝国如今并不乐观的状况。因此,1899年,英帝国仍然靠着从性情古怪的矿业大佬塞西尔·罗得斯那里得到的金钱,同南非德兰士瓦的荷兰布尔移民打了一仗。是的,当时的英国就是这样,明明国库中的金钱已经不足,但还是要打仗,还是想称霸。当然,虽然英国打仗需要花费大量金钱,但从战争中它也能获取一些资源。就如,在英国和荷兰布尔移民的这场战争中,英国就从其手里夺取了大量黄金资源。而正是凭借夺取的这些黄金,才延长了伦敦金融城的生命。
那么,这一场战争是如何发生的呢?1899年,这一年恰好是维多利亚女王登基60周年,大英帝国正处于权力和声望的顶峰。一个来自南非开普敦殖民区的高级专员艾尔弗雷德·米尔纳,是罗斯柴尔德勋爵的密友,同时,两人还都是一个名为“天命人社团”的秘密会社成员。米尔纳是个雄心勃勃的人,崇尚财富和权力,他与罗得斯等人非常觊觎荷兰在南非所拥有的金矿,而且还想建立一个从开普敦到开罗的不列颠殖民邦联,从而能更好地对非洲大陆实施支配和统治。那么,怎么能实现他们的野心呢?他们得出的答案就是通过发动战争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同时,罗斯柴尔德作为米尔纳的密友,也非常支持这一计划。事实上,谋虑深远的罗得斯心中有一个十分长远的打算,那就是以英国东印度公司为楷模,成立一家英国南非公司。他觉得自己的这一想法很有远见,因为他坚信南非的黄金和矿产资源能使伦敦在接下来的数十年里一直保持住其世界金融中心的尊位。但是,如果想实现自己的这一设想,那么就必须得到英国皇家的许可。客观来说,罗得斯的确是一个有经商头脑的人,然而,他却是在做损人利己的事,即为了自己的利益,疯狂地掠夺其他国家的资源。事实上,这一点也正是英国在一战前不断向其他国家开战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