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场矛头直指摩根士丹利的听证会上,摩根士丹利和J.P.摩根公司遇到了一个敌人,这个人就是——罗伯特·扬,因为在之后的20多年中,这个人一直是摩根士丹利和J.P.摩根公司的死对头,也可谓是折磨了它们20多年。罗伯特·扬在铁路融资方面带头向摩根士丹利的霸权进行挑战,并敦促各家公司断绝与摩根士丹利建立的排他关系,号召其他银行进行竞争性投标。正是由于罗伯特·扬的努力,1941年,证券交易委员会颁布了一项新规则,规定公用事业控股公司的债券发行都必须实行竞争性招标。而这一项规则的颁布,就像是一个导火线,随后的1944年,州际商务委员会也对铁路债券的发行制定了类似规定。
事实上,对于行业垄断这种行为,美国民众一直都很反感。然而,不管这些反对者取得了怎样辉煌的成果,但对摩根士丹利的影响并不大,甚至摩根士丹利还在为这些反对者没有触及更加有利可图的工业债券而沾沾自喜。由于反对者的失误,更加鼓舞了摩根士丹利的哈罗德·斯坦利反击在其他领域进行竞争性招标的信心。他向美国工业界四处游说,认为竞争性招标造成的投资银行与发行者之间的“断断续续的关系”,不利于投资银行为发行者提供良好的咨询服务,也不利于基于相互了解和信任基础上的合适的债券发行价格的确定。
哈罗德·斯坦利的言论明显是唯利是图的逻辑,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然而却出人意料地得到了美国工业界心甘情愿的认同。这里面的原因人们不得而知,但从此人们却看到了这样一幅场景:排他性协议让摩根士丹利安心地端坐在证券承销商名单的最高位置——主承销商位置。如此至高无上的地位,使得摩根士丹利轻而易举就获取了高额利润。除此以外,在此后长达40年的光阴中,摩根士丹利都一直稳坐霸主宝座,直到1979年,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才打破了这一陈规。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而目前的状况就是,缺乏销售力量的摩根士丹利,可以长期对参与销售的众多公司发号施令,而其他公司虽曾仿效摩根士丹利的独家主承销商战略,却没有一家能像它那样经常取得成功。这的确是一个令人感到奇怪的现象,事实上,摩根士丹利在债券承销中所拥有的排他性霸权,并非来自竞争,而是源自祖传。正因如此,其他公司才不能像摩根士丹利一样经常取得成功。
尽管刚刚诞生后的摩根士丹利,合伙人不到20人,而且大多是头发花白的老人,雇员也只有100多个,资金不到300万美元,甚至办公室都有点“寒酸”,但摩根士丹利的潜力却很大。因为它传承了摩根财团的绅士银行传统及关系银行准则,这对摩根士丹利来说,就是一笔无形的财富。正因如此,摩根士丹利才能由一个小公司一跃而发展成为华尔街投资银行中的翘楚。
由于摩根士丹利一直扮演着大公司密友和“传统的融资银行”的角色,摩根士丹利的合伙人也大多与那些大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保持紧密的往来,参与这些大公司秘密的长期发展计划,为他们提供咨询。因此,摩根士丹利就像王冠珠宝密藏室的看管者,它不需要去探索新的财源,唯一的目的就是守护这个特许权,即从老摩根财团继承下来的超级客户名单。也正因为如此,摩根士丹利的合伙人才不会与他人竞争,因为他们与客户保持着排他性的关系。如果客户胆敢连通其他的投资银行,他们便会得到警诫:“那就上别的地方找银行吧。”
由此可见,有时候无形的资产要比有形的资产更能创造出无与伦比的价值。摩根士丹利就是凭借着这些排他性客户关系,才顺利登上了投资银行霸主的位置。
■ 成就霸主之位 ■
可以说,摩根士丹利的确是个含着金汤匙而生的贵族,因为仅仅凭着老摩根财团的排他性客户关系,摩根士丹利就轻易拥有了《幸福》杂志上所列出的500家客户,而且还牢牢掌控着老摩根财团的一批铁杆客户,这些优势都是其他任何投资银行所无法比拟的。而在这一批铁杆客户中,就包括通用汽车公司、美国钢铁公司、杜邦公司、通用电气公司和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等大公司。摩根士丹利能拥有如此多的实力超群的大客户,怎能不让人心生羡慕?这所有的一切都源于它的名字叫摩根士丹利,它是摩根财团的“余脉”。
当然,摩根士丹利也并不仅仅只是依靠这些大客户,它并没有止步于现在的成就,而是更加努力开发新客户。经过摩根士丹利的一番努力,再加上摩根财团这个金字招牌,到了20世纪40年代末期,摩根士丹利在原来客户的基础上,又囊括了包括美孚、壳牌、印第安纳标准石油公司、本迪克斯、H.J.海因茨和其他许多公司客户。而在这其中,最能体现摩根士丹利尊贵地位的就是,在当时美国的7家兄弟石油公司中,竟然有6家公司成为了摩根士丹利的客户。千万不要小看这6家公司,要知道,仅仅这6家公司所连续发行的债券数量,甚至就超过了其他任何公司,这为摩根士丹利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因此,摩根士丹利之所以能够迅速崛起,它所拥有的这些一流客户群体可谓是功不可没。正是因为他们,摩根士丹利才能顺利坐上主承销商的尊贵宝座。而凭着这一尊贵地位,摩根士丹利得以站在了投资银行金字塔的最顶端,并逐步发展成了华尔街证券市场上的霸主。它的超级垄断地位,使20世纪50年代的华尔街变成了一个只有遵守少数玩家制定的游戏规则才能参加游戏的特权俱乐部。尽管每个投资银行都日思夜想地期望偷走别人的客户,但领土大部分早已被瓜分完毕,没有谁敢觊觎摩根士丹利的地位,也没有人敢抢摩根士丹利的客户。因为他们明白,挑战摩根士丹利的权威,不仅无济于事,而且后果还会很严重。
那么,这是为什么呢?事实上,由于有两百多家公司都参加了摩根士丹利组织的银团,因此在别人手下做事,就不得不小心翼翼、胆战心惊,因为他们都害怕摩根士丹利不满意,要知道,只要摩根士丹利对自己动了怒,那么就很有可能将这一家公司从承销银团中剔除出去。这样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它意味着这家公司将在很长时间里很难被重新接纳,这样一来,公司没了利润,等待自己的命运就是关门歇业。因此,谁敢冒这个几乎可能危及自己生存的风险呢?
事实上,当时参与承销的银团次序的排列,对某一个公司而言都是相对固定的,不管是处于较高的地位,还是处于金字塔的底端,每个公司都有着自己的位置,而这个位置的次序没有人敢有异议。一般来说,位于金字塔较高位置的公司,通常就可以获得较大的份额,而底层的小公司能获得的份额就相当小。当然,如果小公司想要改变目前的不利局面的话,那就需要绞尽脑汁地往上爬,而究竟能不能爬上去就要各凭本事了。
例如,在1976年的字母大战中,哈尔希—斯图尔特公司就是通过采用其母公司的名字贝奇,才使自己的名字在排序中上升了几位。千万不要小看这个排位,一个名次之差,带来的境遇或许就是天壤之别。要知道,1964年5月13日,沃尔斯顿公司由于在通信卫星公司证券发行业务中一下子从排序的顶端跌了下来,仅仅在第二天,其执行董事长就开枪自杀了。由此可见,纽约的投资银行有多胆战心惊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时那些小公司的生死大权其实直接被牢牢掌控在摩根士丹利的手中。由此就可看出,当时位于金字塔顶端的摩根士丹利,其威望和权势有多大了。
所以,没有人敢疏远摩根士丹利,讨好还来不及呢。当然,更没有人敢挑战摩根士丹利,因为他们有自知之明,明白假如自己和摩根士丹利作对,无疑就是拿鸡蛋碰石头,自寻死路。虽然这样的格局让纽约的银行家们颇有怨言,但他们都敢怒而不敢言。而摩根士丹利毫无疑问是这种格局中的最大赢家,正是基于摩根士丹利至高无上的地位,才使得它得以主持了20世纪50年代大多数创纪录的债券发行,比如1953年通用汽车公司3亿美元的债券和1957年3.28亿美元的股票发行,1957年国际商用机器公司2.31亿美元股票的发行,以及1958年美国钢铁公司3亿美元的股票发行……
不管华尔街的银行家们有没有怨言,摩根士丹利的这种头号承销霸主的位置甚至一直保持到了1981年。或许在摩根士丹利刚刚诞生的那天起,很多人都不曾想到摩根士丹利会有一天成为华尔街投资银行的霸主,但事实就摆在眼前,摩根士丹利真的做到了。这时候,人们不禁又会想起摩根士丹利那句霸气的广告语:“假如上帝要投资,他也要找摩根士丹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