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良好的形象对于我们办事、办成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亲切的笑容,友善的态度,优雅的举止,都能为你的第一印象加分,你要相信,当你一身优雅地站在对方面前,任何人都不会拒绝你。
优雅的举止,为第一印象加分
一个人的行为举止就好比是一面镜子。
对于萍水相逢的两个人来说,他们互不了解,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对对方做出判断。一个人的外在形象作为第一信号闯入对方的眼底。聪明机智的人会在这一时间凭着心理定式为对方对号、打分。有的人费尽心机,却一辈子难以结交朋友;而有的人却总是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似乎红运自天降。其中的奥秘就在于第一印象。
我们每一个人的举止行为均与我们的教养、风度有关。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尤其是那些初次见面的陌生人,优雅的举止可以透露出我们良好的礼仪修养。而优雅的举止最重要的是体现在坐姿、站相和走姿上。
1. 优雅的坐姿
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如何,我们完全可以通过他的坐姿看出来。正确的坐姿给人端庄稳重的感觉。
当别人邀请我们坐下时,我们应当走到座位前,转身后再轻轻地坐下。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你是女士,身着裙装,在坐下前一定记得要先将裙摆捋一下,以免将裙子坐皱。
坐下时,我们应当只坐椅子的前2/3,而不是一屁股就坐在整张椅子上。坐下时,我们的上身应保持挺直而稍向前倾的姿态,头平正,两手交叉放在自己的腿上,男性可双膝自然分开与肩同宽,女性则最好双膝并拢。
坐姿可以反映一个人的修养和精神状态。注意,即便是十分舒服的沙发或靠椅,我们也不应该将后背靠在椅背上,这样一则会显得我们过于放松、没有礼貌;另一方面,背靠沙发会给对方留下傲慢与不羁的印象,不利于我们与对方的进一步交流。
交谈时我们应该将身体稍微前倾,特别是在倾听别人说话时,这样的动作会让对方觉得我们正在真诚且认真地倾听,而且也显示出我们是一个易于接近的人。
在和别人交谈的时候,我们要身体稍微倾斜而坐,双膝自然靠拢,双腿正放或者侧放。注意,通常情况下不要跷二郎腿,这是很不礼貌的表现;也不要抖动,这会让人感觉你比较紧张或者心烦意乱。
在不少社交场合,标准的坐姿是一种内心修养的反映。随意的、没有分寸的坐姿,一般都是两个非常要好的人的私密行为,在社交场合应尽量避免。
2. 端庄的站相
人们在形容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不错的时候,经常用“坐如钟,站如松”来表达。很显然,对站相的要求,最基本的是在站着时要像松树那样挺拔。
站立时,最基本的要求是抬头、挺胸、收腹。竖看时要有直立感,即以鼻子为中线,整个身体大体呈直线状态;横看时要有开阔感,即肢体及身段给人以舒适自如的感觉;侧看时要有垂直感,即从耳与颈相接处至脚的踝骨前侧应大体呈直线,给人一种挺拔、正直、高大的美感。
男子站立时身体重心要放在两脚中间,不要偏左,也不要偏右;双脚与肩同宽;双手自然下垂,在体前或体后交叉,给人一种风度翩翩、挺拔向上、舒展俊美、精力充沛的感觉;女子站立时,身体重心应放在两足中间脚弓前端位置;双手自然下垂或在腹前交叉,要给人一种优雅秀美、端庄大方的感觉。
我们必须注意的是,在正式场合,站立时千万不可有双臂交叉抱于胸前、双手背在身后、两手插入口袋、身体倚靠在桌椅或墙壁等动作,因为这些动作暗示着消极的语言信息。例如,双臂交叉抱于胸前可能表示权威和戒备,一个人在双手插入口袋时说的话更有可能是谎言。
3. 规矩的走姿
不管是在社交场合还是在日常生活中,走路都是我们最常见的肢体动作,它体现的是人类的一种动态美,也最能体现一个人的风度和活力。走路时,同样有和站姿一样的规范,那就是抬头、挺胸、收腹。走路时眼睛要看着前方,手臂自然摆动,摆幅不要过大,手臂与身体的夹角一般在10°~15°之间,身体不要前后左右地晃动。
假若你觉得自己的走姿不够标准,你可以采用模特那种初步训练的方法,在自己的头顶放一本书,然后挺直后背,双臂小幅摆动,步幅均匀地往前走。等你训练到顶着一本书能身姿正确地在屋里来去自如的时候,你的走姿就算是过关了。
外在的举止是我们给他人的第一印象。举止是否优雅,正是通过基本的站、坐、走反映出来的。优雅是教养的外在体现,更是我们应有的气质。一个在举止上粗鲁的人,难以给人一个好的印象。
社交中不可轻视的仪表美
仪表对于获得社交和事业上的成功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所谓仪表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人的外貌,它在人际交往中会引起交往对象的特别关注,并影响到对方对自己的第一印象和整体性的评价。所以,社交礼仪对个人仪容有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仪表美。
一个相貌妆容不佳的人在马路上很难拦到顺风车。人们第一次与某人或者某物接触时留下的印象,心理学上称为“首因效应”。心理学研究表明,外界信息进入大脑的顺序决定着认知效果,而先进入大脑的信息作用最大,后进入大脑的信息作用相对次要。而在初次见到一个人时,最先进入我们大脑的信息会是什么呢?正是对方的外貌信息。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分别让一位打扮入时、妆容得体的漂亮女郎;一位手持文件夹、戴着金丝眼镜的青年学者;一位留着怪异头发、穿着邋遢的男青年;一位挎着菜篮子、脸色憔悴的中年妇女。结果发现,4个人当中,搭车的成功率从高到低依次是:漂亮女郎、青年学者、中年妇女、邋遢男青年。驾车者往往喜欢载那些“整洁顺眼”的人一程。那位不爱卫生、头发怪异的男青年尝试了几十次,仅仅成功了一次。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社会交往中,一个人的相貌妆容与他的社交效果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研究者发现,一半以上的第一印象是由我们的外表造成的。外表是否干净整洁、赏心悦目,是让身边的人决定我们是否可信的前提条件,同样也是别人向其他人评价和描述我们的首要凭借资料。
人们常说一个人的IQ(智商)和EQ(情商)决定了他的职业发展前景,可是在现如今这个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环境中,除了智商和情商的竞争外,我们的BQ(美商)也逐渐成为职位升迁和人际关系扩展必不可少的一项品质。
社会心理学家的大量研究表明,男人高大英俊、女子苗条漂亮,有助于其在职业生涯中的升迁。我们当然不是说外貌就决定升迁的命运,但是,事实证明,在同等条件下,BQ(美商)分数越高,就越容易更顺利地与人打交道,也就更容易获得升迁的机会。
为多家企业及个人担任形象顾问的王女士说:“很多努力工作的人,在职业攀升时总遇到障碍,这是因为他们往往输在了忽视形象的包装上,其实企业比个人更爱面子,企业喜欢培养和提拔的常常是那些能上得了台面的人。”
了解了仪表美的重要性,我们也多少理解了那些为了找一份好工作而努力减肥甚至整容的人的苦衷。要想在社交中一路顺风顺水,光靠先天优势还不够,还要通过自己的后天努力去修饰自己的仪表仪容,让自己整个人看起来整洁清爽。
我们都应该做哪些后天的努力呢?
1. 从“头”开始
按照人们的一般习惯,我们在打量一个人的时候,往往是从头部开始打量的,所以,一个人对其头发的修饰就必须特别注意。
对于头发的修饰,必须做到:保持干净、长短适中、发型得体。保持干净,就是说要勤梳洗头发。洗发一般保持在3天左右洗一次比较合适,容易出油的头发应当缩短间隔。男士最好半个月理一次发,女士可以视头发的长短情况而定。特别注意的是,在有重要应酬时,必须事先对头发进行一番打理。
长短适中,就是说虽然头发的长短可以视个人喜好而定,但是也要符合大众审美的标准,不可太过另类。如商务交往中,男性头发不可过短,理成光头有时会引来异样的注视;男士头发也不宜过长,否则会给人一种男不男女不女的感觉;一头飘逸的长发会让少女更加曼妙多姿,但若是出现在一个老太太的身上却会让人大跌眼镜。
发型得体,就是说在理发和修饰头发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发型和个人出席场合的契合。像发质、脸形、高矮、胖瘦、年龄等都会影响到发型的选择。在工作场合,发型一般应传统、庄重一些;在社交场合,发型应能够体现你的个性。而比较新潮怪异的发型,除非你参加艺术活动,否则不要将其展示在众人面前。
2. 做好“面子”工程
面容是仪表修饰最重要和最需要呵护的部分。很显然,保持面部清洁不出油,是首先要做到的。其次针对脸部的不同部位,我们除了要从杂志、网络上学会对它们的保养和修饰外,还要遵循以下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规则。
(1)眼睛:应保持充足的睡眠,以明亮的双眸示人。
(2)眉毛:女士应当定期修眉并对其进行必要的修饰。
(3)眼镜:要遵循“美观、舒适、安全”的佩戴原则。
(4)耳朵:洗脸时不要忘记清洗耳朵,及时清除耳孔内的分泌物,但千万不可当众掏耳朵。
(5)鼻子:保持鼻腔清洁卫生,不要随便吸鼻子、擤鼻涕,最好定期修剪鼻毛。
(6)嘴巴:要保持牙齿洁白、口腔无异味,最好养成饭后刷牙漱口的好习惯。男士应当及时剃须,留须者应当注意胡须的整洁。
3. 妆容技巧
化妆是后天修饰改善仪容的最佳方法,职场人士,特别是职场女士,要掌握一定的化妆原则和化妆技巧。如果想要提高自己的化妆技巧,女士们应当在平时多看一些时尚类杂志,并勤于实践,逐步掌握化妆的诀窍。
化妆的一般要求是:自然、美化、合礼、协调。
自然是化妆的最高境界,以期达到那种“妆成有却无”的效果,即没有明显人工美化的痕迹,妆容显得真实自然,当然这是需要多次实践才能够达到的境界,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美化是化妆的一个重要目的,因为化妆是为了掩盖缺点。因此应当通过适度矫正和修饰以达到美化的目的,不要寻求新奇,那样反而弄巧成拙。
虽说化妆是展示个性的一种手段,但是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则也不能不知晓,比如工作妆宜淡、社交妆稍浓、香水不宜过浓、口红和指甲油最好为一色等。这也就是说化妆一定要“合礼”。
协调是化妆的最好效果。化妆后的整体效果应是十分和谐的,而整个脸部应当只有一个重点,比如稍微突出眼部或是唇部。此外,妆容也应当和当日的服饰保持协调一致。
相貌堂堂、仪态优雅、整洁清爽的外表,散发着一种亲和力和美感,更容易让人接近。有时,正是眼睛或指甲等的微小细节让自己的形象大打折扣。注重外表,保持一个健康美丽的形象,会得到他人更多的关注。
决定成败的首因效应
第一印象在我们的交往中起着十分微妙的作用,我们要牢牢地把握它。
先来看这样一个故事:
某知名院校新闻专业的一名毕业生正急于找工作。一天,他到某报社对总编说:“你们需要一个编辑吗?”“不需要!”“那么记者呢?”“也不需要!”他毫不气馁,继续说:“那么工人、校对呢?”“没有,我们现在什么空缺都没有了!”谈话进行到这里,几乎所有面试的人都会失望地回去,可是他却不这样想。“那么,你们一定需要这个东西。”说着,他从公文包里取出一块精致的小牌子,上面写着:“额满,暂不雇用。”总编看了看这块小牌子,微笑着点了点头,说:“如果你愿意,可以到我们的广告部来工作。”
故事中的这个大学生通过自己制作的牌子表现了自己的机智和乐观,给总编留下了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引起其极大的兴趣,最终为自己赢得了一份满意的工作。
第一印象的这种微妙作用,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它是指当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接触时会留下的深刻印象。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最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的整个印象所产生的作用要更强。
第一印象效应是一个众所周知的道理,为官者往往总是很注意烧好上任之初的“三把火”,平民百姓也深知“下马威”的妙用。而我们每个人都力图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为自己的脱颖而出寻找突破口。
心理学研究发现,与人初次见面,45秒内就能产生第一印象。这一个最先的印象对他人的社会知觉会产生比较强烈的影响,并且会在对方的头脑中占据着主导性地位。心理学方面的专家曾指出:“保持和复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关的心理活动第一次出现时注意力和兴趣的强度。”并且这种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是人的普遍主观性倾向,会直接影响到以后的一系列行为。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他让两个学生都做对30道题中的一半,但是让学生A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前15道题,而让学生B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后15道题,然后让一些人对这两个学生进行评价:谁更聪明一些?结果发现,多数人都认为学生A比学生B更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