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水千山已踏遍
三毛这一生,永远都在路上。身在路上,心在路上,家在路上,爱在路上。
流浪是一个怎样的概念?看过《低俗小说》的人都知道,影片的结尾有这样一段关于流浪的讨论:两个黑社会喽啰,成天替人干杀人放火的事。直到有一次,两人被对面一持枪男子扫射了五枪,却没有一枪打在身上,全部都打在了身后的墙上,两人侥幸地避过了杀身之祸。这让其中一位主人公,我们暂且称他为甲吧,意识到了天命的所在。他认为是上帝显灵,是上帝下凡为他挡住了这五颗子弹。于是他苦苦思索,认为这是上帝的昭示,认为是上帝让他金盆洗手的时候到了。
在一家咖啡馆里,两人喝着咖啡,又开始思索这个问题。甲说他要金盆洗手,从今以后不再杀人,而要流浪,四处流浪,去追寻自己生活的意义,去追寻上帝的智慧之光。而乙对此不以为然。他认为那只是巧合,并不是上帝显灵。对于甲从此要去流浪的想法,乙也是不以为然的。他认为流浪没有任何追寻信仰的意义,它只是一种类似于乞讨者的、没有尊严的、不体面的生活。你衣不蔽体,你风餐露宿,你流浪街头,你吃了上顿没下顿,你没有家,没有亲朋好友在身边,没有固定的社交圈子,没有医疗保险,你有什么?你只有一个破败不堪的身体,一个蓬头垢面的形象,一个破烂腌臜的背包,一个破碗,一个永无尽头的迷茫未来。
而你这样能换来怎样的收获呢?没有。你的流浪行为得不到大众的尊敬,得不到体面的生活,没有现有生活的安逸乐趣,没有父母子女,有一天,你甚至会忘了你是哪里人,你从哪里来,要去往哪里,你忘了你的家乡,忘了你的故土,忘了你的血脉亲人,忘了你的家族、种族、民族,最后你终于忘了你当初为何流浪,你只知道你一直在路上。
可是,这不正是流浪的意义吗?你不关心任何其他的,你只知道你在路上,一直在路上,永远在路上,未来一定还会在路上。
你付出了,付出了很多,可是你并不苛求回报。你将尘世间的功名利禄看得很淡。你没有原因没有方向,你只知道你一开始是花了怎样的决心要流浪,所以你一定要对得起这份决心,一定要坚持这份决心。
你虽然丢失了很多,但是你知道,上帝在冥冥之中守护着你,他替你挡住了很多的艰难险阻,让你拥有了许多次新的生命。这些新的生命是不在路上的人所体会不到、发现不了的。你失去的,上帝都会给你补回来。他在所有人之上,默默地俯瞰众生,那些行吟流浪一直在路上追寻自己信仰的人,终将得福。
当你知道上帝显灵的那一刻,你会热泪盈眶,那种感动是你无论拥有多少功名利禄都换不回来的。那一刻,你会知道,所有的艰难险阻都是值得的,所有的失去都在预示着回报。
你丢失的尊严都保存在上帝那里,上帝会保护你,保护他的子民。一如影片中的一句台词——尊严,该死的尊严,它只是伤人,而从来没有帮助。忘了你的尊严吧。
而只有当你真正忘记它的时候,它才显示出它真正的意义。因为上帝从来都不曾忘记你的尊严,就像影片《当幸福来敲门》里的那个小孩说的一样:一个人掉在水里,有一艘大船来救他,他说不用了,上帝会救我的;不一会儿,第二艘船又过来了,他又说不用了,上帝会救我的;最后那个人当然是淹死了,他怒气冲冲地质问上帝,为什么我如此虔诚地信仰你,你却在我生死关头没有施以援手。上帝只好回答说:你这个笨蛋,我已经派了两艘船去救你了!
这不是一个笑话,而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哲理故事。当你牢牢记住你的尊严的时候,尊严可能会让你送命,而当你忘记尊严调和于现实、跟着自己的心走的时候,尊严却爆发出奇异的力量。
确实,只有当你忘记尊严的时候,尊严才会加倍地回馈你。像我国古代众所周知的韩信,当年在众目睽睽之下受胯下之辱这等奇耻大辱,日后却在群雄争霸中大有作为。倘若当时他逞一时之气,自尽了事,现在的史书上根本没有他的一席之地。世界上自杀的人千千万,谁会记得一个一事无成却因为受辱而自杀的小人物呢?
很多时候,尊严只是功成名就者的奢侈品,当你还是芸芸众生中不起眼的一员时,请试着放下你可怜的、卑微的尊严去流浪吧,直到你看见上帝的光辉,直到你明白尊严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看看三毛的经历,我们如何能否认流浪的意义呢?虽然她一如无数的流浪者一样,一时冲动,踏上了去往异国他乡的路途,一去多年不知回头,并且渐行渐远,对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产生了不可言说的痴迷。渐渐地,她忘记了流浪最初的目的,最初的决心是什么。她只是心里有一个声音反复在响——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并不是每个在路上的人都可以像唐玄奘一样,自始至终都知道自己之所以在路上的目的。每每有人问及他自哪里来、要往哪里去的时候,都可以答上一句“贫僧自东土大唐而来,要往西天取经而去,望施主放行,在通关牒文上打个印”。
的确,像唐玄奘那样清晰地知道自己的来龙去脉的流浪者不多,像他那样自始至终都有人结伴同行并且在妖魔鬼怪出现时都有人挺身而出保护他的人更少(当然历史事实并不是这样),他的流浪是奉命而往的,是有始有终有目的地的,他始终怀揣着自己的使命在路上。这样的流浪是值得敬佩的。
但是更多的流浪者并不因为某种目的而往。他们随着自己的性子,随着路途的曲折四散,随着上帝的指引而行。如果说一定要找一种同唐玄奘一样的目的的话,我想那不是经书,而是信仰。
每个人心中都怀有信仰——当然,前提是那是一个真正的人——那不一定就是宗教,宗教只是一种浅显与狭隘的信仰。真正的信仰是一种无所不在的感动与感悟,是一种一花一草一鸟一木都可以让你心绪万千热泪盈眶的巨大的不可知的力量。而你知道,那就是生命的力量,是信仰的力量。
三毛也是一个基督教徒,但是她并不狭隘。她也喜欢佛家,她也会看《金瓶梅》这样的书。在她的世界观里,宗教并不是一种限制你言行和思想的工具,而是拓宽你生命与价值的精神制剂。所有宗教都是同根同源的,只是表现的形式不一样而已。只要你潜心信仰,并不需要在各个宗教之间互相排斥、互相抵制。你会游刃有余,来去自如,那个时候,你会发现你不知何时已经成为了一个世界公民,天下万物皆是大同。所有宗教在你眼里都是一式一样的。
正如那个写“长亭外,古道边”的李叔同一样,他是“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他把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致,“朴拙圆满,浑若天成”,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上荣耀。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他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同时,他也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批文化名人。就是这样一位艺惊四座、文压群雄的杰出文人,最终却苦心向佛。他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度众生出苦海,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食粮,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
就是这样啊,绚丽至极归于平淡。
而不懂得的人却以此为把柄,攻讦他人。如马中欣之流,即以三毛信基督教又信鬼神,读《圣经》又读《金瓶梅》等极为形式表面化的行为作为指责三毛心不诚意不正的口实。此实乃小人之言论耳,不值一听。
真正的流浪者不会问“你为什么流浪”这种问题。因为每一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问这个问题的都是那些心怀不舍、驻足观望的人。对尘世有牵绊的人,总是问这问那,妄图得出一个权衡各方利弊的最佳结果。但是殊不知,最佳的结果是拾起行囊上路,而不是永远在原地计算算计,驻足不前。
也许有一天,你老死了。在你闭目咽气的那一刻,你还在想,到底为什么要去流浪。而那个流浪了一生的人,会面带微笑地告诉你,因为我们在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是没有遗憾的,没有疑惑的,没有伤悲的。而你不是。
如果你也还在徘徊犹豫纠结,请你拾起行囊上路吧。永远不要问我为什么,只有当你自己在路上了,在流浪的路上了,你才会知道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