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832300000030

第30章 取信: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

【原典】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

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感,知人也。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

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于天下者也。

【译释】

统治天下的人如果能做好议订礼仪,制定法度,考订文字规范这三件重要的事,大概就很少有过失的了吧!居上位的人,虽然德行美好,但如果没有验证的话,就不能使人信服,不能使人信服,老百姓就不会服从。居下位的人,虽然德行美好,但由于没有尊贵的地位,也不能使人信服,不能使人信服,老百姓就不会服从。

所以君子治理天下应该以自身的德行为根本,并从老百姓那里得到验证。考查夏、商、周三代先王的做法而没有悖谬,立于天地之间而没有悖乱,向鬼神卜问而鬼神不疑,百世以后等到圣人出现也不疑惑。向鬼神卜问而鬼神不疑,这是知道天理;百世以后等到圣人出现也不疑惑,这是了解人意啊。所以君子的举止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先导,行为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规范,语言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准则。在远处能让人敬仰,在近处也不使人厌恶。

《诗经》说:“在那里无人厌恶,在这里无人厌烦,几乎日夜劳作,永远保持名誉。”君子没有不这样做而能够早早在天下获得名望的。

1把王道推行到天下

本章开头说:“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这个“王”读去声,王者要把王道实行到天下叫“王天下”。把王道推行到天下的时候,有三种重要的事情,这三种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呢?

前一章讲,有德无位不能制礼乐,有位无德不能制礼乐。“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这里讲:王天下有三重事情,指的就是“议礼”、“制度”、“考文”这三种重大的事情。

那么把握了这三种重大的事情,“其寡过矣乎”。把握了这三种事情,那么天下人来往,办事情,就节省了很多时间,有一个准则存在,人人可以遵守,就提高了办事的效率。所以这里说,这三种重要的事情,都能做得很好了,那么就是可以“寡过”,就很少有过失了。

王者能够把“王道”推行天下,必须把这三种重要的事情做好。“王道”指的是什么呢?就是仁义之道。

帝王虽居上位、尊位,虽自己有善德,但不能施行仁义之道,不能施善德于百姓,就不能感化百姓成为有善有德之人。不能以善德感化百姓,百姓对朝廷就不能信服,信服不够而身体服从,不过是迫于权势,表面上不得不服从,而心里不会服从。所以,作为帝王、大臣,仅自己有德善还不够,只是具有能够治国平天下的基础,还须大善及天下百姓、大德及国家人民,才能树大信于百姓,才能大化天下人民,才能算是“治国平天下”。

据史书载,古时有一宰相经过乡间一座破烂不堪的小桥,随用自己的俸禄修好了这座破桥。这个宰相虽然得到了当地百姓的赞誉,却也引来了天下有识之士的非议:这件事若是一般平民所为应大加赞赏,而作为宰相就应另当别论——宰相自己经过、看到的破桥才修,天下的破桥他都能经过、都能看到吗?用自己的俸禄修破桥,他的俸禄能修天下多少座桥?桥坏到不堪入目、难以安全通过的地步而当地官吏不去修,说明他没有能力管理好官吏;桥坏到这样,过路的百姓没有人自己掏钱来做此善事,说明天下百姓当时未被朝廷善化、德化、仁化。

这与《论语·颜渊》中所载的孔子的话是同一道理。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意思是说,一个国家的强大,就在于“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这三项,经济、社会的安定,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以及国防力量的充足和老百姓的信任。细究所有这些问题,当然也就是老百姓对统治者的信任问题。因为也只有老百姓对统治者有了充分的信任,才有可能建立充足的军事装备,国防力量才能强大;只有老百姓对统治者有了充分的信任,经济建设才能建立起来,人民才能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倘若失去了人民的信任,统治者指挥不动人民,企业家指挥不动员工,整个国家、整个社会、整个企业就是一盘散沙,那也就谈不上什么军事装备和经济基础了。而这个信任问题也就是统治者与人民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只有统治者推行“王道”,也就是仁义之道,才能建立互相信任的关系。互相信任的关系建立起来,才会有力量,生产力也才能得到发展,国家也才能强大。

透过这些,我们可以看到,人民的信任对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多么重要。

2民信是最强的凝聚力

“民信”,是令行禁止,上下同心同德,克服一切困难,是建设国家的可靠保证,是战胜一切灾祸,抵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独立和人民安全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得民信,就是得民心,无往而不胜利;失民信,亦即失民心,就处处碰壁、受挫折、遭灾难。

《论语·颜渊》中,子贡问政孔子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说:“如果万不得已,一定要去掉一项,那么,在这三项中,哪项为先?”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又万不得已,一定要再去掉一项,那么,在这两项中,又哪项为先?”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哪有不死?但,如果无信,人民不信任政府,那么,国家也站立不住,其群体也不存在了。”

“民无信不立。”一个得不到人民信任的统治者,是不可能长治久安而不被人民所推翻的。历史上,纵然像秦始皇在“六王毕,四海一”那样一统天下时的显赫声势和鼎盛不可一世,最终还是难逃覆灭的命运,由于暴虐无道,得不到人民的信任,亦即失民心,因而仅仅十余年,就被人民的起义埋葬了!

春秋时期,齐国将要攻打鲁国,在举国上下没有良好对策时,鲁庄公手下大臣施伯举荐了一文武全才之人——曹刿。

鲁庄公见面就问曹刿怎样才能打退齐国人,曹刿说打仗没有一定之规,要看具体的情况行事。曹刿反倒问鲁庄公准备依靠什么打退敌人,鲁庄公说:“我经常把自己吃不完的食物、用不完的东西分一部分给百姓,我相信百姓会感恩戴德,能够跟着我去同齐人作战。”

曹刿说:“那只是些小恩小惠,不是大的政策法令,也不是国家的施政纲领和施政措施,因此,不能从根本上取得百姓的信任,再说,得到小恩小惠的毕竟是极少数人,百姓怎么愿意替您卖命呢?”庄公又说:“我祭祀神灵祖先的牛羊宝石,从来都是按规定奉献,从不敢有所欺诈,我的诚实一定能取得百姓的信任。”曹刿又说:“这只是对待神灵祖先,是个人品行的一个很小的方面,怎能获得百姓的信任拥护呢?”庄公最后说:“国内大小诉讼案件,我虽不能每件都亲自办理,但我总是根据实际情况来做决断,我想这会有点用处。”曹刿这回点头道:“这才是根本的方面,说明您关心人民的疾苦,愿意明察是非,施政明正廉洁,肯定会得到广大百姓的信赖和支持。我看凭这条可以跟齐国打上一仗。”

齐、鲁两军在长勺会战,以鲁国大获全胜而告终。长勺之战的胜利,主要靠两条,一是曹刿能够正确地掌握和利用战士的心理和情绪,把握住了作战的规律,再加上他的谨慎和果断,处处不失时机,就在具体的战略战术上掌握了主动权。其二是鲁国有民信,人心可用,长勺之战一方面是鲁国的保卫战,带有一定的正义色彩,更重要的是鲁国统治者较为廉明,有一定的威望,人们愿意替国君打仗。这两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鲁人才获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其实前一方面是具体的战术运用,后一方面才是根本,如果民心不可用,无论怎样巧妙的战术也是无济于事的。

同样的反面事例发生在鲁国和邹国的一次大规模冲突中。在两国的交战中,邹国的官吏死了三十三个人,而士兵百姓却没死一个,邹穆公十分不理解,向孟子问道:“这些人不为上司去拼死,如果杀他们,实在是人太多,法不责众,杀不胜杀;如果不杀他们,他们仇恨地看着上司被杀而不去拼死解救,实是罪不容诛。这该怎么办才好呢?”孟子回答说:“每逢凶年饥岁,您的百姓是什么样子呢?年纪大的饿死后被埋在沟里坑里,年轻的逃散到别的国家去,这样的有几千人。而您的仓库十分充实,府库里也堆满了钱财,您的官吏都不禀告您,这是欺骗国君,残害百姓。这样的官吏还不该死吗?”这就是孟子说过的“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意思是说,你怎样对待别人,你就会得到怎样的回报。在这里,邹国与鲁国,可谓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当然,不战而胜无非指的是富国强兵,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尤其是取得民众的信赖和支持,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从长远观点看,“信”比“食”更为重要,更具战略意义,应该十分重视取信于民——不仅施政纲领、大政方针要符合人民利益,而且说一不二,一切政策、措施都应是能够兑现的,对人民有惠,让人民看得见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取得人民的信任;也只有真正取得人民的信任,才能赢得民心,立于不败之地。

3要成为良好的榜样

《中庸》认为,治理天下,为上者应该从自身的德行着手,“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这样,他的行为作风就是天下人的法则或榜样;说的话就是天下的道理或规则。

注重自身修养,在言行中以身作则,以自身的“正”影响部属,以此让人信服,是推行“王道”的必然选择。

施行“文景之治”的西汉文、景两帝,在他们统治期间励精图治,并以身垂范,为百姓做出了榜样。他们反复强调以农为本,号召臣民重农,同时文、景两帝自己亲自动手,身体力行,为天下先。文帝诏开籍田,亲自耕作,景帝“朕亲耕,后亲桑”。文帝在全国提倡节俭,反对浪费,注意先从自己做起。一次,文帝想盖一座露台,和工匠一计算,需花费黄金百斤,相当于中等人家十家的财产,就取消了这个计划。

史载,文帝在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圃、车骑、服饰,无所增益”。他身穿用“戈绨”做的袍子,“戈绨”为当时普通的衣料。他所宠爱的慎夫人,“衣不曳地”,即穿着短裙。他们的帷帐,连花纹也没有,十分简朴。就连死后造陵,他也反复叮咛,建陵要因地制宜,从简办事,不许劳民伤财。下诏说:“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因其山,不起坟。”临终前,文帝还下遗诏,说:“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我甚不取。”主张薄葬,反对浪费。

君主为百姓作了表率,上下同心,终达到物阜民丰,国泰民安的治世。司马光曾生动描绘如下:“国家太平无事,非遇到水旱灾害,老百姓家家富裕,人人有充足粮食,库府中货物堆积如山,用之不竭,京师府库中的钱多达数百亿,穿钱的绳子都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国家仓库里的新粮压着陈粮,流出仓库堆积于外,以至于烂掉不可食用。广阔田野马骡成群,人们以乘母马为耻。人人自爱以犯法为耻,以行义为先,以愧辱为绌。”

唐王李世民不仅说“若要安定天下,必须使自身合于正道”,而且自身也努力做到清正廉明。他教育群臣不能损害百姓来满足自己的奢欲,如这样做,恰如割下大腿肉以饱口腹,肚子饱了,身也死了。贞观初年,关中大旱,他命令抚恤灾民,不使饥寒而亡,又用大量赎金赎回流离外邦或被外族掠去的百万难民,使其安家生产。他把高祖选进皇宫的美女,释放三千余人出宫,任其择偶出嫁。他对王公贵族的衣、食、住、行、婚、葬等都有明确规定,不允许铺张浪费。太子举行“加冠礼”,原选在二月,太宗知道后说:“二月是春耕时节,应改在十月为好。”时刻不忘“存百姓”。贞观十二年,李世民出巡山西,蒲州太史赵元楷为阿谀奉承,不惜人力财力,大修楼宇殿堂,并备下上等羊百只,鱼千条,借此讨好皇上。不想太宗大为不满,训斥道:“我出巡由官府供应,你此举纯是‘亡隋弊俗’。”吓得赵元楷“数日不食而卒”。据说贞观二年,长安蝗虫为害。一天太宗在上林苑见到许多蝗虫蚕食植物,他顺手拣起几只视之曰:“民以谷为命,你们却断送了百姓的活路,宁可让你们吃我的五脏六腑吧。”说毕就把几只蝗虫生吞下去。随员劝他不要吃,以免生病。他说:“朕为民受灾,何疾之避!”

孔子曾经说:“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政矣。君子所为,百姓之所从也,君所不为,百姓何从?”意思是说:为政就是正。君主端正自己,那么百姓就会服从于政令了。君主怎么做,百姓就跟着怎么做,君主不做的,叫百姓怎么跟着做?唐太宗也知道:“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不乱者。”

领导者只有先正己,才能取信于民,才能正人,而后治天下!

开创清代盛世的康熙帝,八岁即位,十四岁亲政,在位六十一年,创造皇帝掌权时间最长的纪录,在位期间数十次挂帅亲征。一次率军远征漠北,在荒漠上驰骋数千里,正遇上大风雪。他想到的不是个人的休息,而是伫立在大风雪之中,看到部队结营完毕,自己才进入行幄;部队食毕,他才进膳。

他在生活上的要求也极为简朴,据史书载,他穿的龙袍上必须有补丁,圣履上也要打着包头,满朝文武也竞相仿效,一时间,京城里出现了不少专卖旧官袍带履的商店,买卖很是兴隆。再有康熙在饮食方面也很节省。据说有一天,康熙与当朝陈老丞相谈论一阵天下事后,忽然问道:“不知爱卿每日午宴用什么?”当听说只有价值两个小钱的炸豆腐一碗,窝窝头两个为午膳时,康熙很高兴,立即传旨:“自即日起,朕每日午膳只用炸豆腐一碗,窝窝头两个,不许再备别的食物。”吃了三天后,御膳房总管怕皇上常年吃窝窝头,御膳房没事可干了,骗皇上说三天伙食费高于往日,要求恢复往日标准,康熙又不能下去亲自核实,只得同意改回原来的吃法。不过皇上也吃过三天窝窝头,却传遍了民间。

这个故事虽带有传奇色彩,但却反映出广大民众对康熙帝自身履行节俭,不铺张浪费行为的敬佩之情。据统计,康熙在位的六十余年间,他北巡五十一次,六下江南,一生中不断东巡西察,大部分时间在马上、民间度过。他的这种深入下层,廉洁政事,体察民情的作风,对民众有很大的鼓舞作用,短时间内他就使全国人心归顺,经几十年就建起一个庞大王朝,不能不说明康熙是个高明的统御者。

4身体力行,为不言之教

生于隋唐之际的杨上善,集医家和哲人于一身。其所撰的《黄帝内经太素》是流传至今的最早的《内经》注本。他曾说:“古圣人使人行者,身先行之,为不言之教。不言之教,胜有言之教,故下百姓仿行者众,故曰下皆为之。”事实的确如此,精辟的言论固然难得,身体力行更可贵。欲人行之,身先行之。

要做好一件事情,就一定要亲身体验和努力实行。仅仅用语言表达自己做某件事的决心是不够的,决心还需要靠具体的行动体现出来。光说不练,没有真功夫。良好的品格表现在言行的一致上,没有行动的表白是空话,是谎言,是“无征,不信”。

古时候,楚国曾有一个渔夫向楚王献鱼,并想利用这种方式说服其仁政爱民,楚王原来就明白这个道理,只是在渔夫的提醒下才身体力行地去做了。

打鱼人说:“今日捕得的鱼,吃不了,卖不掉,扔了又可惜,所以拿来献给大王。”

楚王的侍臣说:“你这样说对大王太不尊敬了。”

楚王不同意侍臣的意见,他说:“你不知道,这打鱼人是个仁德的人。听说王家仓库粮食丰余,国有饥民;后宫多怨女,民间多鳏夫;王府库聚财多,国内多贫民,这都是因国君无道的缘故。所以厨房有肥肉,马棚有肥马,百姓有饥色,这是因亡国之君搜括财物藏于府库。这个道理,我早就懂得,却不能实行。渔人知我的缺点,便以献鱼来开导我。我要为民做好事。”

于是楚王派人抚恤鳏寡孤独的人,从粮仓拿出粮食,从府库取出钱财布帛,用以救济生活困难的人,释放后宫多余的宫女,让她们嫁给无妻的男人。楚国人民为之欢欣鼓舞,邻国居民也争相归附楚国。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是仁君应该做的事,这样人民得以安居乐业,社会也繁荣稳定,国家日益富强发达;刮民脂民膏以自肥,这是昏君做的事,致使民不聊生,活不下去只有铤而走险,社会也就动乱,国家因之衰亡。两种做法,两种结果,这是国家兴亡的规律。

楚王虽然早就懂得这些道理,但他却效昏君之所为,搜刮人民财物堆满府库,使民有饥色,后宫幽禁许多怨女,使民间多鳏夫。可见知和行是两码事,知了未必能行,楚王正在步着昏君亡国的后尘。楚人以献鱼的方式劝谏楚王,而楚王也能非常难得地身体力行去施行,不仅使楚国鳏寡孤独得到抚恤,也挽救了楚国。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施教者必备的德行。通常我们把以身作则解释为以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做出榜样,这实际上就是指身体力行、以身教人。它的关键不在于是否以身做出榜样,而在于做出什么样的榜样。施教者的“身”和“则”就是他的人格,人格客观地呈现在受教者面前,它就是榜样,是存在的事实,而不因施教者主观愿望的“做”与“不做”为转移。

家喻户晓的智者诸葛亮就非常注重身体力行,为儿孙做榜样。他对自己严格要求,虽贵为丞相,也绝不搞特殊化,坚持“行不言之教”。他一生廉洁奉公,生活俭朴。他在给蜀后主(刘禅)的上表中写道:“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高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诸葛亮这种廉洁的作风,对子孙是无形的教育,为后人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即深刻地说明了施教者以身作则是教育有效性的重要保证。

顾觊之,字伟仁,南朝宋吴郡人。他一生为官,清廉爱民。

他的儿子顾绰家道极为殷实。顾绰的一项事业就是放高利贷,乡里不论士子平民,好多都欠着他的债。顾觊之对儿子的这种行为十分不满,曾多次劝阻,而顾绰总是不听。

后来,朝廷任命他为吴郡太守,他便回到家乡来做官了。顾觊之对儿子放高利贷之事一直耿耿于怀,便想出了一个办法,来帮助被顾绰剥削的乡邻。

一天,他对顾绰说:“以前我常常禁止你在乡里放高利贷,现在仔细想一想,如果不是有这项收入,咱们家的生活肯定不会这么富足。你平时放的债,一定有些人没有及时偿还,趁我现在回到家乡来做官,我设法代你催讨。不然的话,等到我以后不在家乡当官了,你讨那些债就不容易了!”

顾绰正为有些欠款难以讨回而大伤脑筋,听父亲说要为他撑腰,帮他讨债,真是大喜过望。他想凭着父亲在地方上的权力,讨债自然易如反掌。于是,他急忙将别人欠债所写的文书全都拿了出来,竟然有满满一大柜子。

顾觊之见了,不管三七二十一,点起一把火,将顾绰的所有放高利贷文书烧了个精光。烧完文书,他郑重其事地向远近乡人宣布道:“你们欠顾绰的所有债务,今后都不必再还了。所有的借债文书,都已经被我一把火烧掉了。”

面对父亲的突然举动,顾绰没有丝毫心理准备,眼睁睁看着自己多年的心血,全都化为灰烬,一下子受到沉重打击,以至于整天都十分懊丧,不停地唉声叹气。心里难过,却也不得不接受既成事实。

顾觊之的做法,对儿子来说不免有些残酷,但他一片爱民悯农的心意,却是真情可鉴,赢得了百姓们的拥戴和信任。与此同时,他也用实际行动教育了儿子:做人要仁爱为本,盘剥乡邻是可耻的行为。

5以品格魅力感召天下

本章的最后,子思又举出《诗经·周颂·振鹭》的例子来说明为上者自身的德行对治理国家的重要作用。君子没有不这样却老早就有美名传遍天下的。这就是说,只有这样,没有人憎恶,没有人猜度,才会有美名传遍天下,如果不如此,有人憎恶,有人猜度,哪里会有美名传天下呢?恐怕只有恶名传天下而已,如何能治理好国家呢?所以,要以品格魅力来感召天下。

四千多年前,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了一位“舍己忘家治洪水,劳心焦思画九州”的英雄人物。这位英雄人物就是大禹。大禹之所以能取得治水的巨大成功,除了他的聪明才智、充沛精力、勤谨办事等因素外,最为重要的,是他具有身先士卒、吃大苦、耐大劳的艰苦奋斗精神,尤其是有为天下公益而不惜牺牲私利的奉献精神。大禹自身的品格魅力,老早就有美名传遍天下,最终使他能率领和组织民众整治水患,造福社会。

相传,在尧、舜为部落联盟首领的时代,滔天的洪水淹没了平原,为了解除水患,尧帝任用鲧(禹的父亲)去负责治水。鲧采用修堤筑防的办法,非但未能奏效,反而越堵水位涨得越高,结果水势迅猛,为害更甚。舜继承尧的职位后,便免去了鲧治水的职务,并把他放逐到羽山(今山东郯城),派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

大禹对于舜贬斥他父亲不但毫不记恨,而且愉快地接受了委派,开始了艰辛的治水工程。

大禹和涂山氏女结婚后的第四天就毅然离家去治水。他的儿子启出生后,也顾不上回去看一看。他一心扑在治水事业上,在外面整整苦干了八年。他亲自参加劳动,手不离耒锸,总是打赤脚,栉风沐雨,脸孔变黑了,小腿上的汗毛被耒锸磨光了。因为治水土,涉山川,走路太多,脚都变形了,以至于走起路来一跛一跛的。尤其是禹在外治水八年,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竟一次也没有顺便进去看一看。

对很多领导者来说,良好的品格魅力所带来的最大好处是它能让你与别人拥有更亲近、更真诚的关系,从而获得影响力。用现代的理念来说,品格魅力实际上是非权力领导力的升华,品格魅力作用在各方面都增强了非权力领导力。

非权力领导力或者感召力的发挥,需要通过以身作则、分享和帮助等方式进行。所以领导者要讲人品和风范,用自己高尚的人格来影响身边的人,从而树立权威,顺利地实施领导工作。

一个领导者必须学会利用身边的资源,这样他就能拥有迷人的魅力,而迷人的魅力则通过他的一言一行表现出来,并能够传达到身边的每一个人的意识里,在他们的心目中树立起威信。房玄龄就是通过自己的言行影响着他身边的人们,并让这些人乐意地与他合作。

贞观元年(公元627),唐太宗任命房玄龄为中书令。这一年的九月,唐太宗对朝中官员论功行赏,并让陈叔达在殿下唱名示之。结果,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功列第一,房玄龄封爵邗国公,食邑一千三百户。

不久,房玄龄进位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更爵魏国公。一天,唐太宗与房玄龄议论为政之道,房玄龄说:“为政之道,应当用法宽平,早晚尽心,恐一物失其所。闻人有善行,如己有之。不以求全而责于人,不以己之所长衡量他人之短。”

唐太宗说:“公言甚是,朕以为政莫若至公。昔诸葛亮流放廖立、李严于南夷之地,诸葛亮卒后,廖立、李严悲哭不已,非至公能如此乎?朕非常仰慕前世之明君,公不可不效法前世之贤相也。”

贞观三年(公元629),房玄龄、王珪以宰相身份主持评议百官政绩,治书侍御史权万纪觉得不公,便上奏唐太宗,要求治房玄龄、王珪之罪,唐太宗派侯君集推问此事。魏征上奏为房玄龄、王珪辩护说:“玄龄、王珪皆朝廷旧臣,素以忠直为陛下看重,多所委任。其所考评之人,数以百计,岂能没有一二人不当者?察其情形,非为阿私所致。若推问出确有其事,陛下还能委之以重任吗?且权万纪自身也在考堂之上,其身不得考,便有如此陈论。此正欲激陛下之怒,非竭诚为江山社稷计耳。”唐太宗乃释而不问。

相传,当时京畿一带大旱数十天,唐太宗载房玄龄回宫之后,便下了一场大雨,解了旱情。老百姓欢呼雀跃,说:“此乃陛下优待房玄龄之故也。”由此可见房玄龄在当时百姓的心目中,堪称贤相,深受人们的爱戴。

房玄龄虽身居相位,名贯天下,却从不居功自傲,更不贪权图利。唐太宗曾经召集大臣,议论世袭之事,并封房玄龄为宋州刺史,更爵梁国公。唐太宗之所以要封房玄龄为宋州刺史,目的是为了让房玄龄的子弟世袭。但房玄龄觉得自己身为宰相,应为众大臣做出榜样,不可贪图功名,便上奏唐太宗说:“陛下,臣已身居相位,又封宋州刺史,这样恐使大臣们追逐名利,惑乱朝政,臣以为不妥,请陛下先罢臣的刺史职位,以正大臣视听。”

唐太宗深以为然,便依了房玄龄的奏折,只封其爵梁国公。房玄龄辞谢了宋州刺史之后,朝中大臣纷纷仿效,辞去能世袭的官职。唐太宗非常感慨地说:“上行下效,朝中大臣今日能如此行动,皆玄龄之功也!”

贞观十六年(公元642),房玄龄进位司空,仍旧总理朝政。房玄龄觉得自己居相位日久,极宠隆极,累次上表辞位。唐太宗派人对房玄龄说:“辞让,固然是一种美德。然而国家赖公已久,一日而去良佐之臣,朕犹如亡去左右手一般。公筋力犹健,精力未衰,再勿辞让。”

后来,房玄龄加太子少师,当他初至东宫见皇太子时,皇太子欲拜之。房玄龄慌忙躲避一旁,坚辞不受。东宫的诸色人等,见当朝宰相如此谦虚恭谨,不由得暗中称赞,都说他是亘古未有的贤相。

同类推荐
  •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009)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009)

    本书是关于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关系的论文集,书中主要体收录了:《浅析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思想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人权与社会主义法治》,《美学视阈下的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新探》,《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柔性管理刍议》,《浅析农村留守妇女面临的问题、发展趋势及其解决建议》等文章。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 周易

    周易

    《周易》为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又称《易经》,包括经和传两部分。本书将《周易》的六十四卦分别予以详细解读,每卦独立自成一体,各节皆有原文、译文、启示,每卦之后附有中外著名事例,以期深化理解,达到抛砖引玉之效。
  • 孙子原来这样说

    孙子原来这样说

    《孙子兵法》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博大精深的兵书,它从政治、军事、人才等多个方面深刻阐述了战争规律的各种因素,历时两千多年而流传至今。这正反映了这部传世之作的生命力,也体现了我们祖先超人的智慧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的灿烂选择。
  • 儒家哲学家智慧

    儒家哲学家智慧

    在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创立的儒学即被称之为“显学”。汉以后,儒学取得“国家意识”的合法身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儒学对中国社会之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儒家文化构成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要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要构建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就必须对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现代价值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总体的把握。
  • 老子全书

    老子全书

    老子的《道德经》虽然是一部涵盖了人生大智慧的经典著作,但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并不能指导人们的现实生活。本书试图对《道德经》中的文化精华加以解读,来指导人们在具体生活中所遇到的为人处世、生活情趣、工作态度、人际交往、婚姻家庭、企业管理、养生之道等问题,帮助人们从生活与情感的困惑中走出来。
热门推荐
  • 另类教师是这样崛起的

    另类教师是这样崛起的

    我要写的,是一个妹妹在兄长的世界里,是怎样的存在。是一个教官在学员的世界里,是怎样的存在。是一个个男人在充满兄弟情义的群体中,在怎样的存在。是一个个不一样的女人在她们爱的人的世界里,是怎样的存在。是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在这个现实且残酷的世界里,是怎样的存在!!第一篇章预告,夏寂,从小在孤儿院长大,不爱说话,被其他小朋友欺负,骂他怪物。他一直都很沉默,直到他12岁那一年,小艾出现了,一个可怜的女孩,经过一整天的关心和陪伴,自那以后,兄妹二人相依为命,最后却难逃从孤儿院离开的结局。小艾被领养,夏寂在孤儿院院长奶奶逝去后,选择了独自离开孤儿院,进入了华夏大学,成为了一名心理学院老师,却因为一时冲动,离开了心理学院,遇到了华天集团总裁,然后,他谋划多年的计划,开始了。
  • 贵圈之以吾之名

    贵圈之以吾之名

    你以为你生活的世界是唯一的。他以为他生活的世界是唯一的。当两个世界的一者开始相交,两种文化的色彩开始碰撞。文娱教父开始诞生。
  • 总裁,轻点疼

    总裁,轻点疼

    一次相遇,一纸契约,把他和她牵在了一起。结婚前他遇到她前任,他扔下前任去找她。而前任在他们结婚当天出现,他会怎样选择
  • 三生镜谜之废逆重缘

    三生镜谜之废逆重缘

    22世纪噬魂宫,宫主因一枚戒指穿到了,紫宸大陆的废材四小姐身上。原以为这一世可以安稳度过,却不想这身子的身份不简单。他,魔界的魔王大人,冷魅高傲,风华绝代,当他遇见了她,是一世情深,还是辗转千回.欢迎加入群---551312844。
  • 香薰恋

    香薰恋

    再一次偶遇,慕雪荀有了家庭,同时也拥有了爱情,在这次她和他究竟会碰擦出什么样的火花........
  • 守势——崛起

    守势——崛起

    “这要是一个轻幻想题材的书,老子立刻转行去当玄幻小说男主角,杀鸡屠龙收后宫总比在这里被虐主虐到一章被打,二章被切片,三章被炸强。”苍幽一脸的悔恨......
  • 豪门嫡女:腹黑毒后

    豪门嫡女:腹黑毒后

    前世被个渣男给收拾了,这一次,奇迹复活,她要那所谓的嫡姐,十倍奉还,那渣男不是不要她吗?那这一次,她就反过来,看谁斗得过谁。
  • EXO:畏亡

    EXO:畏亡

    一颗白色纽扣,牵扯出一段古老往事。生命的终结,都会因回忆而找到生命的起源,你的梦开始之处,那个遥远而熟悉的地方,往事也许不会淡去,而是铭记在每个人的心中;一颗白色纽扣,让人魂牵梦绕、日思夜想。如果回首往昔的记忆之窗开的太久,寒意就会开始侵袭现在的时光,他说,日思夜想,倒不如珍惜现在;一颗白色纽扣,使无数神灵身葬火海。真正的寂寞是在人群中,当你面对许多熟悉的脸,突然之间失去了语言,那才是真正的寂寞,深重如溺入火焰一般炙热的海洋,无法呼吸;一颗白色纽扣,成为各方势力抢夺的契机。有时候,契机由人,只不过没有遇到的契机都是你曾经放弃的选择。
  • 异界的穿越者协会

    异界的穿越者协会

    意外穿越到异世界的陈航正准备大干一场,却发现这世界已经有了为数不少的穿越者,而且他们还组成了穿越者协会,会员包括帝国皇帝,神教教宗,帝国财团首富,第一剑士,第一魔法师....陈航说那还有我什么事,上面的人说你可以负责接待一下后来的人。陈航哭了,说好的穿越走上人生巅峰呢?且看他如何玩转异界。
  • 世界纨绔之王

    世界纨绔之王

    杀手之王楚云回家,玩弄纨绔,总裁,学姐,学妹都跑不掉,争霸天下,和我斗本少爷拿钱堆死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