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译释】
君子安于现在的地位而行事,不企求地位以外的好处。现在居于富贵,就按富贵人的身份行事;现在处于贫贱,就按贫贱人的身份行事;现在住在夷狄地区,就做夷狄地区可以做的事;现在处于患难境遇,就做患难境遇中可以做的事。君子无论处于什么情况之下,都是悠然自得的。
居于上位,不欺凌下位的人;处在下位,不高攀在上位的人。端正自己的品行却不去责求别人,就没有什么怨心。上不抱怨天,下不忌恨人。所以君子处在平安的地位等待天命安排,小人做些险恶的事情妄求偶然荣幸。
孔子说:“射箭与君子行道有相似之处,射不中靶心,就要反过来要求自己,看看自己有没有做好,水平够不够。”
1是什么角色就做好什么事
素位而行近于《大学》里面所说的“知其所止”,清朝时的金缨也说:“收吾本心在腔子里,是圣贤第一等学问。尽吾本分在素位中,是圣贤第一等工夫。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
这种素位而行是对现状的积极适应、处置,是什么角色,就做好什么事,像金缨所说,你想做圣贤吗?这是第一等的学问和工夫。人有了这种态度,然后才能游刃有余,进一步积累、创造自己的价值,取得水到渠成的成功。
如果说,古人强调“素位而行”、“尽吾本分在素位中”,还是一种出于道德修养的话,那么在今天,尽力尽心地做好本分的工作,就是市场经济社会的必然要求。没有这种态度,不但个人连工作都很难保证,从而失去谋生手段,整个社会也会陷入混乱,从而使个人的生活质量下降。
这是因为在市场经济中,社会在一定意义上是一个“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组织。一个人的生活质量要取决于他周围许多为他服务的人的工作质量。你要吃肉吃粮,但为你提供这些商品的人缺乏素位而行的意识,你买来的火腿里有刀片,面包里有老鼠屎;你坐出租车赶火车,但司机嫌路途较近赚不了钱而拒载;你期望孩子学习好,但教他的老师业务不精,批改作文时还写错别字……这时,你真想对那些为你提供服务的人说一句了:“请把你的工作做得好一点,好不好?”反过来,你又是否素位而行尽本分了呢?你给别人提供的服务是不是让别人满意呢?在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我们可以“万事不求人”,但在现代社会,我们离不开别人的工作和服务。市场经济的社会就是一个互相服务的社会。我们只有都做好自己的那份工作,才可以大大增加社会的财富,提高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
素位而行,首先是对我们自己有利。要保住饭碗,还想升职加薪,你就要兢兢业业做好眼前的这份工作。没有一个老板会喜欢雇用一个工作吊儿郎当、业务一塌糊涂的职员。尽本分,也对他人、对社会有利,从而使你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敬。我们没有理由不素位而行。
素位而行应该是一种自觉的态度。这种自觉,来自于我们对自己工作的意义的理解,来自于对自己职业的热爱和自豪感。如果只是把工作看做是纯粹糊口的手段,我们就很难对它产生热爱,也就不会那么尽力了。
人当然最好是能拥有自己理想的职业,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工作,但世事经常难遂人愿。也许你以后会有跳槽的机会,那你当然可以重新选择,但也许你会一直在目前这个工作上干下去。无论能不能跳槽,你应该努力把眼下这份工作做好。你同样要对这份你不大喜欢的工作尊重,同样要素位而行,因为这个工作对你、对社会都是有利的。也许你不喜欢它,是因为你还不了解它的意义。当你真正投入了、了解了、熟悉了,也许你会热爱上它的。如果最终发现它不适合你,你就把它当做新的职业或工作的预备课好了。预备课你也要认真读,哪能敷衍了事呢?
经济学家******在《中国人的道德前景》一书中说:“一个商品社会的成熟程度可以用其成员对自己职业的态度来衡量。社会成员具有强烈的职业道德意识是商品经济长期锤炼的结果。一个人如果不尽本分、不素位而行,必然被淘汰,不像在德行的其他方面,如有什么缺点还不致立刻威胁到自己赖以谋生的手段及饭碗。”
让我们对自己说:“素位而行,尽自己的本分吧!”是什么角色,就做好什么事,认真、负责、高质量地做好自己的工作,不论别人有没有在看着自己。即便某些人鄙视我们的职业,但只要它是有益的,我们就不必自惭形秽。这样,你迟早会脱离平凡。
2安守本分方得安享终生
做人素位而行,安守本分,家庭才会和睦,社会才会安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自己才能和平、快乐地生活,得以安享终生。
清末名臣张之洞每次遇事都能够保持头脑清醒,行事谨慎。在立宪这样的大问题上,他更是加倍小心,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安守本分的表现。
张之洞主张立宪法、设议院的立场是鲜明的,态度是坚决的,要求也是迫切的,但他并未急于求成、鲁莽行事。
清廷发布预备立宪上谕的第二天,便颁发了改革官制的谕令。先是编纂改革官制方案,又编订地方官制。
张之洞对地方官制改革的方案提出了许多异议。他在1907年1月2日致军机处厘定官制大臣的电文中说:“此次官制之应如何改定,自以有关于立宪之利害为主,其无关宪法者,似可不必多所更张,转致财力竭蹶、政事丛脞、人心惶扰。”这些表明他主张缓进、审慎行事。如他不同意合并各司道,他认为各司各自有印,各自有稿,若合为一署,“无此广大廨舍能容许多官吏,能存许多案牍”,再如各省高等审判厅一事,他认为:“一省之中臬司即为高等审判厅矣,另设一厅何为。”另外,他还反对裁撤知府,他认为:“一府所辖,少则四五县,多至十县,各县距省遥远,极远者至二三千里,若有知府犹可分寄耳目,民冤可申理,灾荒可覆勘,盗匪可觉察”,因而撤知府“势有难行”。如此等等。
总而言之,他认为:“改革官制各条,似不尽与立宪关涉,窃谓宜就现有各衙门认真考核,从容整理,旧制暂勿多改,目前先从设四乡谳局选议绅、董事入手,以为将来立宪之始基,如能实力奉行,此尚是达民情、采公论之实际,亦可稍慰环海望治之心。”
关于立宪一事,张之洞认为,立宪关乎根本政治体制的改革,牵涉统治集团的切身利益,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他主张稳妥缓进。因此,在坚持立宪的人之中,他受到朝廷里顽固势力的冲击最少。
由于张之洞一直谨慎行事,尽职尽责,安守本分,从而得到了皇帝的信任、老百姓的爱戴,一生都未遭遇大的变故,得以安享终生。
另外,要想做成大事,就得素位而行,安守本分,就要踏踏实实地从小事做起。因为大事是由众多的小事积累而成的,忽略了小事就难成大事。从小事开始,逐渐增长才干,赢得多方的认可,赢得干大事的机会,日后才能干大事。
饭店服务员每天的工作就是对顾客微笑、回答顾客的提问、整理清扫房间等小事;士兵每天进行的训练就是队列练习、战术演练、巡逻排查、擦拭枪械等小事;公司员工每天的工作就是接听电话、整理文件、绘制图表等小事。
那些不安守本分,不能踏踏实实地做事的人,是永远干不成大事的。从小事做起,付出你的热情和努力,才有可能把事情做得无懈可击。如果你能素位而行,很好地做完这些小事,没准儿将来你也能成为军队的将领、饭店的总经理、公司的老板。
美国标准石油公司第二任董事长阿基勃特就特别注意踏踏实实从小事做起。在他还是一个小职员时,无论是出差住旅馆,还是平时给客户写信,阿基勃特总是在自己签名的下面附带着写上“每桶4美元的标准石油”的字样。因为此事,他被同事们笑称为“每桶4美元”,而他的真名反倒没有多少人叫了。
时任公司董事长的洛克菲勒知道此事后,高兴地说:“竟然有职员如此努力宣传公司的产品,我要见见他。”于是,他特意邀请阿基勃特共进晚餐。后来,洛克菲勒卸任,阿基勃特继任董事长一职。
在签名的时候,附带着写上“每桶4美元的标准石油”的字样,这在常人眼中,完全是小事一桩,并且这种小事还不在阿基勃特的工作范围之内。但是,阿基勃特却自觉地做了,并且将这种小事做到了极致。
成功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凡事必须从小做起,只有做好小事情,才能成就大事业。没有人可以一步登天,平步青云的背后大多是素位而行,扎扎实实的努力。别以为自己的步伐太小,无足轻重,如果每一步都踏得稳,你就能逐步实现目标,走向成功的康庄大道。
安守本分看易实难,需要的是大智慧、恒心和忍耐力,很多人都做不到这一点。他们往往放着自己应该做的事不做,而总是去做一些不切实际的事,一旦失败,却又怨天尤人,责怪命运不济。其实,他们应该懂得:如果一个人认真地去努力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就算是守住了自己的本分。
一个社会里的人如果都能素位而行,各尽自己的本分,各敬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这个社会必然比较合理健康。街道清洁工的本分是把街道打扫干净,检修工人的本分是把机器的螺丝拧紧,教师的本分是把学生教育好,学生的本分是把功课学好,作家的本分是把作品写好,小提琴手的本分是把乐曲拉好、让每个音符都准确悦耳动听……
3上不陵下,下不援上
《中庸》认为,做上级的人不欺压下级,做下级的人不攀附上级,这样才是理想的上下级关系。上级对于下级的权力和下级对于上级的义务,其实就蕴涵在上下级的相对位置之中,是题中应有之意,不必多说,但关键是上级不能因为自己的权限和地位就随自己所好地任意指使下级,下级也不能因为上级对自己有某种支配权力而盲目顺从。
宋代的著名宰相赵普,为人非常刚毅果断,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在辅佐朝政时,自己认定的事情,就是与皇帝意见相左,也敢于坚持,皇帝也拿他没有办法,最后都会答应他。
有一次赵普向太祖推荐一位官吏,太祖没有允诺。赵普没有灰心,第二天临朝又向太祖提出这项人事任命事项,请太祖裁定,太祖还是没有答应。赵普仍不死心,第三天又提出来。连续三天接连三次反复地提。太祖这次动了气,将奏折当场撕碎扔在了地上。
但赵普自有他的做法,他默默无言地将那些撕碎的纸片一一捡起,回家后再仔细粘好。第四天上朝,话也不说,将粘好的奏折举过头顶,立在太祖面前不动。太祖为其所感动,长叹一声,只好准奏。
还有一次,某位官吏按政绩已该晋职,身为宰相的赵普上奏提出,但太祖一向讨厌那位官吏的为人,不答应升他的官。赵普坚决地为他请求,太祖发怒道:“我就是不给他升官,你能怎么说?”赵普说:“刑罪是用来惩治罪恶的,赏赐是用来酬谢有功之人的,这是古往今来共同的道理。况且刑赏是天下的刑赏,不是陛下个人的刑赏,怎能凭自己的喜怒而独断专行呢?”太祖更加愤怒,起身就走,赵普也紧跟在他身后,过了很长时间也不离去,最终得到了太祖的认可。
宋太祖和赵普之间,就是理想的“上不陵下,下不援上”的上下级关系。太祖贵为天子,虽然不喜欢赵普的建议,但是也只是拒绝了事,并没有给赵普以惩罚,而且最终还是听从了赵普的意见,这就是“上不陵下”。其实,做上级的虽然没有义务一定要听从下属的建议,但是对于进谏采取一种虚心和开放的态度,则是必要的。而赵普对于太祖的拒绝,既没有放弃,也没有投其所好“曲线救国”,只是不动声色地坚持,是“下不援上”的具体体现。
4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有些人总是无休无止地埋怨别人不理解、不赏识、不重用自己,认为自己被埋没了,是大材小用,怀才不遇,说什么“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生不逢时”等,牢骚满腹,怪话连篇,怨天尤人。其实呢,从自己方面检查,正说明是自己没有表现出可以被人理解和赏识的才能。也许正是自己本身的平平庸庸、碌碌无为才导致自己的默默无闻。因此要从自身找原因,恨也只能恨自己没有才能,而不要埋怨别人不理解自己。
战国中后期,尤其是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后,秦国越来越强大。面对这种趋势,其他六国不免恐慌起来。有的主张六国联合起来,共同抵抗强秦;有的主张六国中的任何一国联合秦国,来攻击其他国家。于是,出现了许多能言善辩、靠游说获福禄、进仕途的游士、食客,苏秦就是其中一个突出的代表。苏秦出身农民家庭,家里很穷,他读书时,生活非常艰苦,饿极了就把自己的长发剪下去卖点钱,还常常帮人抄写书简,这样既可以换饭吃,又在抄书简的同时学到很多知识。这时,苏秦以为自己的学识已差不多了,就外出游说。他想见周天子,当面陈述自己的政见以及对时势的看法,但没有人为他引荐。他来到西方的秦国,求见秦惠文王,向他献计怎样兼并六国,实现天下的统一。秦惠文王客气地拒绝了他的意见,说:“你的意见很好,只是我现在还不能做到啊!”苏秦想,建议不被采纳,能给个一官半职也好嘛!可是他什么也没有得到。他在秦国耐着性子等了一年多,家里带来的盘缠都花光了,皮袄穿破了,生活非常困难,无可奈何,只好长途跋涉回家去。
苏秦回到家里,一副狼狈的样子,一家人很不高兴,都不理他。父母不与他说话,妻子坐在织布机上只顾织布,看也不看他。他放下行李,又累又饿,求嫂嫂给他弄点饭吃,嫂嫂不仅不弄,还奚落了他一顿。在一家人的责怪下,苏秦非常难过,他想:我就这么没出息吗?出外游说,宣传我的主张,人家为什么不接受呢?那一定是自己没有把书读好,没有把道理讲清楚。他感到很惭愧,但却没有灰心,他认为:一个人能不能有出息,能不能成就一番事业,关键就看自己能不能把书读好,求得真才实学。认识到这一点以后,他暗暗下决心,要把兵法研习好。
有了决心,行动也跟上来了。白天,他跟兄弟一起劳动,晚上就刻苦学习,直到深夜。夜深人静时,他读着读着就疲倦了,总想睡觉,眼皮粘到一块儿怎么也睁不开。他气极了,骂自己没出息。他找来一把锥子,当困劲上来的时候,就用锥子往大腿上一刺,血流出来了。这样虽然很疼,但这一疼就把瞌睡冲走了,精神振作起来,他又继续读书。
苏秦就这样苦苦地读了一年多,掌握了姜太公的兵法,他还研究了各诸侯国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利害冲突,他又研究了诸侯的心理,以便于游说他们的时候,自己的意见、主张能被采纳。这时苏秦觉得已有成功的条件,他再次离家,风尘仆仆地踏上了游说之路。
这次苏秦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公元前333年,六国诸侯正式订立合纵的盟约,大家一致推苏秦为“纵约长”,把六国的相印都交给他,让他专门管理联盟的事。
受挫自省,不怨天尤人;刺股律己,终成大器。苏秦的这条成才之路,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启示。
5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孔子认为,君子的品行,射不中靶子时就会回过头来从自身寻找原因。
人在遭受挫折或打击时,要首先反躬自问,找出自身存在的问题,然后予以修正和调整。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成为一箭中的的高手。
孔子在《卫灵公》中断言:“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其中的“求”,即指要求,也有责怪、怨恨之意。
在子路请教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君子时,孔子递进地讲了三个“修己”,即“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宪问》)。君子境界的每一步提升,都要以修养自身为基础,这是孔子对“求诸己”普遍意义的揭示。基于这种认识,孔子反复强调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宪问》)“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里仁》)这种用能力与真本事去谋求职位和名声的主张,是对人间正道的坚持和维护。
孔子把一个人在不如意时,是从自身查找原因还是怨天尤人作为判断君子还是小人的分野,实际上是看到了人性的弱点。许多人——包括一些伟人在内,都不能或不愿坦然面对自身存在的错误。强调客观、指责别人,是文过饰非的主要手段,即“小人之过也必文”(《子张》)。
在现代社会也是如此,成就事业虽需要一定的外部环境,但最终决定成败的,还是自身的能力水平。在事业不能成功或遭遇挫折时,如果不首先从自身查找原因而一味地怨天尤人,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会陷入烦恼和沮丧之中不能自拔,甚至会丧失继续努力的勇气。
反求诸己最直接的收益,是个人素质的提升。使自己的工夫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那没有不成功的。无论在哪一行,只要潜心钻研,都会取得杰出的成就。
曾经有一个人很不满意自己的工作,他愤愤地对朋友说:“我的老板一点也不把我放在眼里,在他那里我得不到重视。改天我要对他拍桌子,然后辞职。”
“你对于那家贸易公司完全清楚了吗?对于他们做国际贸易的窍门完全搞通了吗?”他的朋友反问。
“没有……”
“君子报仇三年不晚,我建议你好好地把他们的一切贸易技巧、商业文书和公司组织完全搞通,甚至连怎么排除影印机的小故障都学会,然后再辞职不干。”他的朋友建议,“你把他们的公司当成免费学习的地方,什么东西都通了之后,再一走了之,不是既出了气,又有许多收获吗?”
那人听从了朋友的建议,从此便默记偷学,甚至下班之后,还留在办公室研究写商业文书的方法。
一年之后,那位朋友偶然遇到他,说:“你现在大概多半都学会了,可以准备拍桌子不干了。”
“可是我发现近半年来,老板对我刮目相看,最近更是委以重任,又升官、又加薪,我已经成为公司的红人了!”
“这是我早就料到的!”他的朋友笑着说,“当初你的老板不重视你,是因为你的能力不足,却又不努力学习;尔后你痛下苦功,担当重任,当然会令他对你刮目相看。只知抱怨老板,却不反省自己的能力,这是人们常犯的毛病啊!”
射不中靶子,只能怪自己技艺不精。让人重视你的最好做法,就是自己确实与众不同。得到别人的肯定,要靠自己的实力去实现。
阿迪斯的学习成绩挺好,毕业后却屡次碰壁,一直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他觉得自己得不到别人的肯定,为此而伤心绝望。
怀着极度的痛苦,阿迪斯来到大海边,打算就此结束自己的生命。
正当他即将被海水淹没的时候,一位老人救起了他。老人问他为什么要走绝路。
阿迪斯说:“我得不到别人和社会的承认,没有人重视我,所以觉得人生没有意义。”
老人从脚下的沙滩上捡起一粒沙子,让阿迪斯看了看,随手扔在了地上。然后对他说:“请你把我刚才扔在地上的那粒沙子捡起来。”
“这根本不可能!”阿迪斯低头看了一下说。
老人没有说话,从自己的口袋里掏出一颗晶莹剔透的珍珠,随手扔在了沙滩上。然后对阿迪斯说:“你能把这颗珍珠捡起来吗?”
“当然能!”
“那你就应该明白自己的境遇了吧?你要认识到,现在自己还不是一颗珍珠,所以不能苛求别人立即承认你。如果要别人承认,那你就要想办法使自己变成一颗珍珠才行。”阿迪斯低头沉思,半晌无语。
易中天先生讲:“一个人只要有才,就会像女人怀孕一样,迟早会被人知道。”怕就怕当机遇来临之时,拿不出真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