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他带领几个人从成都出发,乘吉普车去甘洛,途中要经过凉山。由于道路狭窄,汽车上下颠簸,车上的人也极为疲劳。突然,一个急刹车,使大家一惊,探头朝下一看,原来差一点连人带车就要坠入万丈深渊。司机的脸都吓白了,坐车的人也出了一身冷汗。
大家惊魂未定,事隔几天之后,又遇到了一次危险。当时,汽车正在盘旋向前,突然,一个轱辘掉下去了,在这危急时刻,有人喊道:“谁也别动!”然后,侧身爬到车外,屏声静气地把车里面的人慢慢拉出,生怕万一失衡,导致一场惨祸。脱险之后,再伸头一看:天哪!深山之下正是汹涌澎湃的大渡河。难怪人们说,能从成都到达甘洛的人都是胆大包天之辈。
就这样,华罗庚和他的助手们风餐露宿,漂泊不定。山上缺少水,他们无法洗衣服,长了一身虱子,只好在睡觉的时候脱下来,使劲地抖一抖。由于到处宣讲“两法”,华罗庚的嗓子哑了,喉咙疼了,这时,能喝上一大碗清澈的凉水,就觉得心满意足了。在山上,华罗庚很怕解大便,因为他的腿不好使,每次解手时,都要用双手吃力地扒着山上的石头,真是苦不堪言哪!
一个漆黑的傍晚,华罗庚和他的助手们还在山上赶路。走着,走着,也不知道怎么回 事,吉普车一下子翻了,车里的人全都摔晕了。这时,附近的农民发现了他们,一看一点动静也没有,以为他们全死了。过了一会儿,才觉察到人还活着,于是,赶紧找人把他们送往医院,在医院的积极治疗下,很快都恢复了健康。
看着华罗庚一行吃苦受累的样子,工人们感动地说:
“华罗庚这么有名的大科学家,不在城里享清福,跑到这里吃苦受罪,人家图个啥呢?”“他的腿实在不该走这样的山路……”“这才是人民的数学家!”然而,在艰苦的奔波中,华罗庚更感受到科学的重要性。后来,在回忆起这段生活时,华罗庚说道:“在实际工作中,我亲眼看到了错误的数字可能导致阶级弟兄的伤亡,给国家带来巨大的损失,往往一位阶级兄弟、革命战士不惜牺牲性命以求的东西,就可能是我们计算时所忽略的小数点后第二位。”
华罗庚还谈道:“我的这些体会是在书斋里、教室里如何设想也设想不到的东西,但在一滴水投进大海的时候,它就会发现要求变了,不再局限于如何不使自己干涸的问题,而是服从沧海的要求了!”
经过日日夜夜的苦战,华罗庚终于拿出了从成都到甘洛的运输方案,指挥部经过反复的讨论与验证,认为切实可行,并授权华罗庚监督执行,一旦发现不合格,有权责令返工。这样,华罗庚的统筹法与优选法终于有了施展效用的机会,结果证明,上述方案确实可以加快施工进度,提高工程质量。华罗庚等人的工作,荣获铁道部的嘉奖。于是,他们怀着成功的喜悦,回到了北京。
4.宏图大略
到了北京,华罗庚便急不可待地向他的学生们,讲述他西南之行的真切感受。
“同学们,我们最近到祖国的大西南,亲眼看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门科学,有时候,由于数字不准确,甚至造成许多可爱的年轻战士流血牺牲!”说到这里,华罗庚带着伤感的语调,给大家讲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在西南的铁路建设现场,雷管的不合格率很高。在一次爆破中,工人们在山洞里安装了22个雷管,其中一个雷管的引线潮了,班长把引线剪短,让大家走开,他点了火,爆破成功了,可班长和一名战士永远倒在那荒无人烟的山洞了。
“同学们,如果我们用优选的方法,抽样检验,这灾难不就可以避免了吗?在那两位青年战士的追悼会上,我很惭愧,也很痛苦,作为一个数学家,难道能对此类事情等闲视之吗?”
最后,华罗庚的讲话还是归结到他的“两法”上:“我们这次在基层发现,实际生活中有两类问题,一类是属于组织管理,一类是有关产品的质量。把生产组织好,尽量减少窝工现象,找出影响工期的原因,合理安排时间,统筹人力、物力,使产品生产得更多更快更好,在这方面统筹法大有可为。再就是优选法,它能以最少的实验次数,迅速找到生产的最佳方案,也就是尽快找出有关产品质量因素的最佳点,达到优质,减少浪费。事实证明,‘双法’合理可行,有助于打开生产的新局面。”然而,直到此时,有些人仍在恶言恶语地伤害他,有的表面上说好话,暗中却鼓励学生不要跟着他瞎折腾。一天,科技大学的党委书记把陈德泉叫到自己的办公室,让他“谈谈跟华罗庚教授的学习经过”。
作为一个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陈德泉心灵纯洁,心直口快。他借此机会大为华罗庚鸣不平。他说:“华教授冒着生命危险,走南闯北,推广应用数学,他到底有什么错呢?我真不明白有些人为什么嘀嘀咕咕,年轻人为啥不能跟他学?”
陈德泉的话感动了书记,他对陈德泉说:“你能独立思考,很好。我们应该向华罗庚教授学习。”
在此期间,华罗庚的小册子《统筹方法平话及补充》出版了。他便写了一封信,与书一起寄给了毛主席。毛主席很快回了信:华罗庚同志:
来信及《平话》,早在外地收到。你现在奋发有为,不为个人而为人民服务,十分欢迎。听说你到西南视察并讲学,大有收获,极为庆幸。专此奉复,敬颂教安!
毛泽东
1965年7月21日
毛主席的信更使华罗庚坚信,自己的路子走对了。刚回北京之时,华罗庚曾向薄一波、韩光与范长江汇报过自己的工作,并得到了他们的肯定与支持。不久,国家科委便决定在科大成立一个统筹法教研室,编制为20人。后来,华罗庚在北京友谊宾馆举办了一个统筹法学习班,陈德泉、计雷担任“联络员”。在讲习班里,华罗庚先作通俗演讲,再布置作业,让学员与联络员一样画出自己厂的统筹图。然后,互相交流、互相更正、互相观摩。经过培训,已有100多人掌握了统筹法与优选法的基本要领。
随着人员的增加,华罗庚决定兵分几路,奔赴全国各地,深入各行各业,推广“双法”。他们先派出几个人在西南铁路建设基地蹲点,继续前期的工作。其他人则奔赴天津、长春、江苏、河北等地,做大面积的普及工作。当然,他们在各地的试验目标是经过认真考虑的,如在长春以仪器行业为主;在南京以长江大桥的施工计划为主;在石家庄以化肥厂为主;在天津以建筑行业为主;在北京则以地铁施工现场为主。
每到一地,他们都办起了训练班,从厂长、技术员到工人、农民纷纷参加。讲完了理论,便开始搞“双法”实验。一天,在河北省的十五化学工业公司,刚刚结束了训练班,一位工人便从怀里掏出了自己画的统筹图,让华罗庚过目。华罗庚问道:“看来,你画了不少啊!”
“我一共画了20多张,今天只带来几张。”“你什么时候画的?”“晚上,我每天晚上都画到两三点钟。”“噢———”华罗庚激动地说,“工人的劲头,很值得我们学习呀!”
第二天一大早,他便把睡眼惺忪的陈德泉、计雷叫来,以那位工人为例子,狠狠批评了他们,并要他们好好学学工人的干劲。
华罗庚时刻没有忘记几亿中国农民。“农民太需要科学了,我们应该用统筹法统一安排农活,使农业生产管理科学化。”华罗庚对学生们说。
于是,在酷暑盛夏,他们便来到了江南农村,这里闷热难耐,蚊虫肆虐,生活也极为艰苦,华罗庚和大家同吃、同住、同甘苦。他们围绕农村中严重存在的窝工现象,进行了反复的研究与论证,终于找出了较为科学的改正办法。华罗庚后来曾谈起在江苏农村普及“双法”时的情景:“我们在栖霞公社几个大队蹲点,当时正在抗旱,他们准备了一张统筹图,这带有一点试验性质。我们就建议是不是再画一张防涝的统筹图,大家听了都有点莫名其妙!天旱成这样,怎么还叫画防涝统筹图?结果,图画好,到第二天就下雨了,到第三天江水就涨了,防旱变成了防涝,统筹图就用上了。”
此时的华罗庚为应用数学的广阔前景所鼓舞,他踌躇满志,决心在这个新的领域里大展宏图。他抄录了郑板桥的诗句来抒发自己的情怀: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正当华罗庚等人兴致勃勃地辗转各地,普及“双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