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11月12日,婴儿坠地的阵阵啼哭驱散了“乾生泰”杂货铺的沉闷气氛。四十得子的华老祥对儿子百般溺爱,万般期待。可邻居们却断言:“华老祥的‘罗呆子’将来不会有出息的。”“罗呆子”真的呆吗?他寡言少语,只是因为幼小的心灵已被遨游数学王国的崇高理想所支配。
1.清河桥下的人家
在江苏省太湖的西边,坐落着一个名叫金坛的小县城,县城周围河网纵横交错,船只络绎不绝。城里面有一座拱形桥,名叫清河桥。桥下有一个小小的杂货铺———“乾生泰”。“乾生泰”主要代人收购蚕丝与棉花,兼卖一些日用杂货,如棉线、火柴、蜡烛、香、香烟等。“乾生泰”的主人叫华瑞栋,号华祥发,人称华老祥。华老祥原是江苏省丹阳县舫仙桥人,后来搬到金坛定居。他精明能干,13岁时就开始学做生意,成人后自己经营了一个规模较大的丝绸店,并长期担任县商会丝业董事。后来,因一场火灾,使多年积蓄的家产付之一炬。灾难过后,华老祥锐气大伤,几经波折之后,惨淡经营着“乾生泰”这爿小店。
华老祥的妻子名叫巢性清,是江苏省武进县孟河镇人,笃信佛教,心地善良。但常年患病,婚后10年尚未生育,直到将近40岁时才生下一女,取名莲青。在那重男轻女的时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极为盛行,膝下无子的凄凉与生活的艰难坎坷,使华老祥变成了一个典型的宿命论者。他常常到小茶馆里请人打卦算命,回到家里则终日愁眉苦脸,唉声叹气,本来就不景气的杂货铺笼罩在一种愁苦压抑的气氛之中。
1910年11月12日,华老祥的家里终于传出了男婴坠地的清脆哭声,这哭声使刚进家门的华老祥心情激动,难以自制。他小心翼翼地从接生婆手中接过婴儿,抱在怀里看了又看,然后拿来一个箩筐,把孩子轻轻地放进去,接着又把另外一个箩筐扣上去,喃喃自语地说:“放进箩筐避邪,同根百岁,就叫箩根吧。”“箩”字去掉“竹”字头是“罗”,“根”与“庚”为近音,那一年又是庚戌年,后来就用了“罗庚”二字。说来也巧,华罗庚出生的这一天正是孙中山先生的生日。若按农历推算,就是庚戌年十月十一日,又恰好是秋瑾的生日。
华罗庚的出生给华家带来了欢乐,也带来了希望。
华老祥夫妇把儿子视作掌上明珠,天天为他烧香拜佛,请求神灵保佑。可有一次,他们险些失去了这个命根子。
就在华罗庚3岁那一年,母亲抱着他乘坐一辆人推车去丹阳。这天大雪纷飞,道路泥泞,推车人又多喝了几杯酒,一路上神志不清。当途经一座桥时,一不小心便把母子二人推到了河里。推车人见此情景,吓得目瞪口呆,不知所措。华罗庚的母亲用力把孩子托出水面,尖声叫喊着:“救命啊———”“救救孩子!”在此危急时刻,她觉得好像有人推了她一把,原来是一个浪头涌来把母子二人推到了岸边,这才避免了一场灾祸。
华罗庚夫妇对他们的罗罗(华罗庚的爱称)十分溺爱。那时候人们喜欢玩纸牌,当大人们正玩到兴头上时,受到冷落的华罗庚便去阻止母亲出牌,阻止不住时,便索性爬到桌子上撒尿,甚至把纸牌也冲走了。对于这样的恶作剧,父母也不忍心弹儿子一指头。可村邻们却给这位说话不清、寡言少欢而又性情孤僻的孩子偷偷取了一个外号叫“罗呆子”,并在背后议论说,华老祥家的“罗呆子”长大了不会有什么出息的。
童年的华罗庚很爱骑马。他在一个小木凳子上面钻了一个铜钱大小的洞,用一根绳子套住当马骑,嘴里还不停地叫着“马嘟嘟,马嘟嘟”。现在这个小凳子还陈列在“华罗庚纪念馆”里。华罗庚还看中了父亲店铺里的柜台,常常把柜台当做马,跳来跳去,弄得全家人都头疼。华罗庚也喜欢看戏。那时农村唱戏,是在谷场上搭个台子,看戏人不用花钱。华罗庚总是挤在前面,从开锣看到深夜散场。一年一度的灯节 更是他最开心的时刻。有一次,在闹灯节的队伍里,他看到一个“菩萨”骑着高头大马,头上插着羽毛,从青龙山进城来。老百姓把“菩萨”团团围住,求药卜卦,纳头便拜。“菩萨”真的万能吗?这个问题在华罗庚的脑子里不知转了多少回。灯会散后,看热闹的老百姓都回 家了,可华罗庚却跟着“菩萨”走了七八里路,一直跟到青龙山庙里。看见“菩萨”卸了戏装,摘掉道具,露出又瘦又小的原形后,他才心满意足地离开。回到家里,他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对母亲说:“妈,你以后不要给‘菩萨’磕头了,‘菩萨’是骗人的。”
说。
“罪过呀,孩子,你胡说些什么呢!”母亲连忙阻止“不,我不是胡说,今天我全看到了,‘菩萨’是假的,是人扮的。”
正是从这一天起,华罗庚不再崇拜菩萨,也不再相信神灵,这一年,他只有10岁。
2.别出心裁的中学生
华罗庚的小学生活是在金坛县城小南门外的仁劬小学度过的。他常常和姐姐手拉着手去上学,课余时间姐弟俩一起帮父母支撑店铺。由于华罗庚过分贪玩,学习成绩不好,毕业时连小学毕业证都没拿到,仅得到一张修业证书。
读完小学后,奉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华老祥便让莲青辍了学,而把华罗庚送进了刚刚成立的金坛县初级中学。在华老祥的内心深处有着炽热的望子成龙的愿望。
1922年,华罗庚虽然迈进了中学校门,但仍然玩心不改,学习极不用心,而且字也写得很差。一位老师就曾经说过:“就凭华罗庚那写得像蟹爬一样的字,足可以说他很难有远大的前程。”当时,华罗庚的数学才能也不惊人,他的数学老师李月波先生就很为他感到头疼,因为他每次考试只得60多分,有时还不及格。后来华罗庚回忆这件事时说:“并不是我曾冒犯了我的老师,老师故意不给我及格,而是小时候太贪玩了,未好好学习,再加上试卷写得很潦草,所以这是怪不得老师的。”
可是,谁也没有料到,到了初中二年级的时候,华罗庚突然开窍了,学习非常用功,对数学更为着迷。在课堂上,常提出一些新的解题思路与方法,连老师都感到吃惊。他的数学成绩很快就名列全班 第一。这当然与李月波老师的正确引导是密不可分的。成名之后的华罗庚总是很感激他这位难得的启蒙老师,在一封致韩大受校长的信中,华罗庚写道:“月波老师是一位难得的好教师,是他引导和培养了我对数学的兴趣,是他为我在初中三年打好了数学基础,使我以后得以自学数学,并成为我一生为之追求和奋斗的目标,我很感谢他。”
华罗庚不仅数学成绩优异,而且在国文课上也不断显示出他的独特见解与别出心裁之处。有一次,国文老师出了一个作文题目《周公诛管蔡论》,华罗庚发表了一番与史家观点截然不同的议论,使他的国文老师大为恼火,严厉地斥责道:“周公圣人也,岂可妄自菲薄哉!”
华罗庚的国文老师是一位前清秀才,也是胡适的崇拜者。一天,他把自己收藏的胡适著作分发给学生,要求每人写一篇读后感。华罗庚分到的是《尝试集》,他打开此书,首先读到的是胡适的四句序诗,其内容如下:“尝试成功自古无”,放翁这话未必是。我今为下一转语:“自古成功在尝试。”
胡适的这段诗文旨在表露他自己力倡白话文 的心得与成就。读到这里,华罗庚却在心里想道:诗文 第一句中的“尝试”与第四句中的“尝试”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指初次尝试,而后者是指反反复复地尝试,只有试了又试才能品尝成功的喜悦。胡适所言的“自古成功在尝试”确实是有道理的,而陆放翁所说的“尝试成功自古无”也显然不差呀!生活中一试就成功的先例毕竟极其罕见。胡适不应该拿自己的概念,随随便便去否定别人,以炫耀自己!想到这里,他拿起纸笔,随即写下一行字:“胡适序诗逻辑混乱,狗屁不通,不堪卒读!”国文老师看了这位14岁初中生的读后感,十分震惊,他连说“放肆”,并在卷子上批下了“懒人懒语”四个大字。
1925年夏,华罗庚以优异的成绩从金坛初中毕业了。
“爸爸,我想考高中,继续念书。”华罗庚对父亲说。“哎,罗罗,爸爸何尝不想让你念书呢!可我们小门小户,哪里供得起呢!”父亲唉声叹气地回答他。
正在这时,一位亲戚向华老祥提供了这样一个信息:黄炎培与江部 渔在上海创办了一所“中华职业学校”,招收清寒子弟,授予职业训练,培养实用的人才。华老祥听说这个学校不仅收费低,而且还培养一技之长,便千方百计凑了点钱,把儿子送进了上海中华职业学校。
在上海就读期间,华罗庚勤奋刻苦,努力钻研数学,在数学试卷 上,他试着用自己创造的“直接法”解答问题。只是那位平庸而又保守的数学教师并不欣赏他。
他那不落俗套的解题思路常常得到的是声色俱厉的训斥。
在此期间,华罗庚还靠一点小小的智慧,获得了上海市珠算比赛第一名。当时,参赛者多为银行职员与钱庄伙计,他们天天都与算盘打交道,可谓熟练如流。华罗庚在家里时已经学会了打算盘,但毕竟未经过长期训练,怎么能和这些高手一比高下呢?聪明、多思的华罗庚对传统的珠算方法作了如下分析:传统的加减法已无法再简化了,但乘法和除法还有简化的余地。普通乘法总是“留头法”或“留尾法”,即先把“乘数”拨到算盘上,再用“被乘数”去乘,每用“乘数”的一位数乘“被乘数”,则在“乘数”中将该数去掉,直到“乘数”都去完了,即得最后答案。华罗庚想:如果直接把每次乘出的答数逐次加到算盘上去,不就省掉了把“乘数”打上算盘的时间吗?例如35×7,先在算盘上打上3×7=21,再退一位,加上5×7=35,只需两步即可得出245的答案。在做除法运算时,用同样的逐步相减的方法来运作,节 省的时间就更多。正是凭着这样的一个窍门与很强的心算能力,华罗庚一举夺魁。
正当华罗庚潜心求学之际,他收到了父亲寄来的信件,信上说,杂货铺的生意越来越冷清,每一学期的50元学杂费与食宿费,实在无力负担了。父亲的信对华罗庚打击很大,他多么想和别的同学一样继续读书啊!可考虑到年迈父母的艰辛与无奈,他只好放弃了只差一学期就毕业的机会,连张毕业文凭也没拿到,便两手空空地回到了金坛。
3.杂货铺里读“天书”
突然而来的失学,使华罗庚感到莫大的痛苦,他一下子很难适应这样一个现实,也不愿意把这冷冷清清的小店作为自己一生的归宿。但身为父亲的华老祥并不理解儿子的苦衷,他把小店的生意交给了华罗庚之后,自己到小茶馆里一坐就是半天,喝喝茶,聊聊天,以了残生。
“怎么办呢?”华罗庚常常问自己,“我不能让一个‘穷’字断送了自己的一生!没有老师、没有学校,难道就不能学习吗?我要付出比别人多得多的代价,靠自学来掌握数学知识。”经过无数次的思索之后,华罗庚给自己找出了一条艰难而又曲折的路来。他靠一本《大代数》、一本《解析几何》、一本50页的《微积分》以及两本用零花钱购来的《学艺》与《科学》杂志,便开始了自学生涯。
每天天不亮,华罗庚就早早起了床,摊开书本,认真研读起来。“乾生泰”对面的“晋阳布店”的主人回 忆说:“罗罗经常坐在他那间屋子的方桌旁,目不斜视地阅读书籍,还不停地秉笔涂写,河内船只往来嘈杂之声,他都充耳不闻。看起来好像患有痴呆病一样。”“乾生泰”隔着河有一家豆腐店,豆腐店的主人每天早起磨豆腐时,就发现华罗庚小屋里的灯早已亮了。
白天,他在店铺里忙生活,为顾客们拿着一卷 卷 灯草,一根根针,一支支香烟。客人一走,他就埋头看书或演算。没有纸张时,他就用包棉花的废纸算题。姐姐莲青心疼地说:“尽管是冬天,罗庚依然在柜台上看他的数学书。清水鼻涕流下时,他用左手在鼻子上一抹,往旁边一甩,没有甩掉,就一直挂着,鼻涕结成了冰还没意识到,右手仍在不停地写,不停地算。”
夜幕降临了,华罗庚关好店门,胡乱吃几口饭,又把自己关进那间小木板房里,常常为了一道题或一个公式而熬到深更半夜。枯燥、难懂的数学书籍带给他的却是无尽的乐趣。
由于如痴如醉地迷恋上了数学,华罗庚在做生意时就时常出现差错,有时所答非所问,有时拿错了顾客所要的东西,有时又把钱白白多付给顾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