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康团
在天山东部,长期的地质作用在那里形成了一块巨大的绿色冲积扇,哈密就坐落在那块冲积扇上。自古以来,哈密就是兵家的必争之地。到哈密时,正好赶上当地下雨。
后来才知道,这种天气在哈密很少见,当地有句谚语是这样描绘人们企盼下雨的心情:“雨,雨,大大地下,精勾(光屁股)娃娃不害怕。”被雨水冲刷后的小城,显得格外安静与安宁。四周是雨水冲击地面、建筑物的唰唰声,间或能够听到一两声汽车的鸣笛。
由于是深夜,已见不到路上的行人。路灯与街道两旁的店铺在雨中时闪时现,朦朦胧胧,各种建筑物黑魆魆的,仿佛弓背伏卧的奇兽。举目望去,忽然发现,这个城市似乎小了许多,也矮了许多。远离了大城市的喧嚣与繁华,呼吸着这略带土腥味的清凉的空气,几天来的劳顿顿时一扫而光。我惊诧新疆还有如此的水墨画。几天之后,我又真正感受到了哈密的热情。同雨天相比,接下来是数十天的暴晒。万里碧空,没有一丝云彩。太阳像是一个大火球,当空挂着。整个城市像被烤熟了一般,冒着蒸蒸热浪,最高气温达到四十五摄氏度,极强的紫外线灼得你裸露的肌肤生痛。很奇怪街上的行人除了妇女、儿童以外,很少有男士戴帽子、打阳伞的,但墨镜必不可少,这里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几乎人人出门都戴墨镜,以防强烈的阳光刺伤眼睛。走到哪里,哪里都热浪逼人,难怪有人称这是哈密独有的热情。
哈密面积15.3万平方公里,辖两县一市,山南为哈密市,山北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伊吾县。
由于受天山山脉的影响,山南、山北气候迥然不同,就是在最热的七八月份,山北的绝对高温也不过35摄氏度,通常达不到30摄氏度,而且常常阴雨绵绵,农作物、牧草主要靠降水,因此,山北两县成了夏季避暑的好地方。
哈密市是哈密地区社会、文化、经济中心,城市人口20多万人,由28个民族构成,城市里汉族人居多,其次是维吾尔族。
哈密曾是丝绸古道上的重镇,几千年来,中西文化在此融汇,各民族人民在此繁衍生息,沉淀下了哈密王陵、白杨沟佛寺、拉甫乔克古城、盖斯墓以及陕西清真寺等大量的历史文化古迹。
哈密是歌舞之乡,除有丰富的音乐、民歌外,种类繁多、变化多样的维吾尔族民间舞蹈也闻名于世,著名的东疆十二木卡姆就起源于哈密。
初到哈密,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这里的安静。街道平整,秩序井然,人们安居乐业,偶尔也能见到一些具有现代气息的广告饰物,只不过尺寸比内地小了许多,这里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节奏比较缓慢,以至举手投足间都带有一种从容。
对于新疆来说,哈密也是比较大的一个商品集散地,几乎全国各地的商品、货物都能见到,林林总总、种类繁多。瓜果自不必说,每到夏季,夜晚纳凉,风中总会弥漫着瓜果的香味。吃烤羊肉、喝啤酒在当地也是盛夏消暑的一种休闲方式。这里的人,天生好酒量,与其说喝酒,倒不如说是豪饮,一人一个一升的啤酒杯,斟满,大家砰地一碰,一饮而尽,再斟满,你来我往,直喝得杯底朝天,店家打烊。
于是夜生活也就这样过去了。与静相对的,却是人们说话声音之大。比如你要问路,他(或她)就会不厌其烦地用带有浓重当地口音大声告诉你具体而又详细的地址,使你怀疑这似乎是在吵架。但周围的人却习以为常,视而不见,这大概也是哈密人好客、豪爽的一种表现吧。
哈密昼夜温差大,一天之中最大温差可达一二十摄氏度,这也就是为什么哈密瓜果特别甜的原因。听当地老百姓介绍,由于温差大,瓜果在夜间糖分积累多,再加上采摘期前一星期停止灌水,所以瓜果特别甜。当然这也跟当地特有的沙土地有关。水是这里极其宝贵的资源。天山把哈密地区分为山南和山北两部分。全地区共有河流140多条,其中大多集中在山北,河水的补给来源靠山区降水及冰雪融化。
每年4至5月,冰雪融化,往往形成波涛汹涌的春洪,于是防洪、抗灾、保丰收就成为当地政府的一件大事。山南则多靠地下水,其中最著名的就数坎儿井了。坎儿井实际上是人工开凿的地下暗渠,是当地人民同大自然做斗争的智慧结晶。大大小小上百条坎儿井,在大戈壁上一字排开,隆起的井口像是站列整齐的士兵,形成具有哈密风情的一道风景。
(选自《南方航空》2000年第二期,作者系广东援疆干部,援疆期间任中共哈密地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