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第五章第三节速度就是竞争力
“自古以来,速度一直就是推动人类发展的力量表现。当今世界,速度就是竞争力,尤其是在瞬息万变的能源市场,速度更是最重要的产业特征。LDK要成为全球业界领袖,必须创造独一无二的速度。”彭小峰说道。
很多人奇怪彭小峰为什么会给公司起“赛维LDK”这样的名字。以前,彭小峰总是不肯透露“DK”的含义。“赛,就是超越,超过;维,是维度、界限;赛维,就是超越一定的高度。”至于LDK,彭小峰只说“L 指Light”。而相关的流传则说早在十年前,还在做外贸的江西小伙子彭小峰名片上的英文名就是“LightDK Peng”,意思是“超越光速”。十年后,缩写的LDK已经成为赛维公司在纽交所上市公司的股票代码。
直到后来,彭小峰才揭开这个问题的谜底,他解释道:“DK 就是‘夺魁’汉语拼音的首字母,就是争第一。我在学校的时候就想争第一,现在也是。但我只希望自己心里知道,不想锋芒毕露。”
2008年8月,赛维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多晶硅生产企业。全世界最大的20 个太阳能生产企业中,有14 个是赛维的客户。彭小峰第一的梦想终于实现了。他不无兴奋地说道:“以前我们说做世界第一,所有的人都认为我们疯了。现在我和我的团队向外界证明我们说到做到。”
从赛维创立开始,彭小峰便没有想过要走一条寻常的、循规蹈矩的路,他一直在摸索这个行业的捷径在哪里,关键在哪里。他这样的思维方式和勤奋努力终于给他带来了答案,这个答案便是以速取胜。
在彭小峰看来,如果公司走国产化道路做硅片,晚十年都做不成。比如说,20 年前中国有 30 多家硅料厂,产量停留在几百吨级别,但是国外已经千吨级了。国外千吨级的硅料厂每公斤卖 30 美元,国内的成本要 60美元每公斤,怎么跟国外竞争呢?现在,国外已经是 3 万吨级的硅料基地,国内又是千吨级的大量硅料公司,这不是在重复历史吗?如果按照这样的跟风和这样的发展速度,永远不要想和国外的大公司竞争。至少国内企业在心理上就已经输了一大截了。只是跟在国外公司的发展速度后面,永远都是被人家牵着鼻子走。但是,彭小峰不想做这样的人。他之所以选择做太阳能这个行业,就是因为他看到了这个行业有希望能够让他做到世界第一。他自己也曾经说过,如果一个行业不能够做到第一的话,他是不会选择去做的。
从一开始,彭小峰的起点就定得比别人高。首先是资金上,他自己有好几个亿的积累,另外从新余市政府那里借来了2个亿。最后实际注册的有1.1多亿美元的注册资金。这是一笔雄厚的资本支持。相比之下,当初施正荣归国的时候,除了自己的十几项专利之外,自身的资金也就几十万美元。最后无锡尚德的启动资金即便加上施正荣自身技术入股的折算,也才800万美元,和此时彭小峰的一个多亿的美元真的是小巫见大巫。所以,当时施正荣想做但是没有实力去做的一些想法,彭小峰可以,因为他有足够的资金。彭小峰的原始资本积累阶段已经在他的柳新实业集团完成了。因此,彭小峰有足够的实力去买先进的技术、设备,建造一个顶尖的团队,等等。他依靠资本优势可以跨越国内一些小型光伏企业若干年的发展历程。这也就是赛维能够有如此速度的重要原因之一。
彭小峰宁愿多花一些钱在硅料的技术引进上,也要跟国外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这样才能赢得比赛。他要建一个规模大和效率高的硅料基地,利用中国的制造成本跟国外赛跑。因为这样的优势在于,电耗比国外低,有着丰富的金属硅原料基地,同时有大量的研发投入,长期来看,这个项目的综合成本肯定低于国外。
事实上,今天回顾赛维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它的很多战略决策都是环环相扣的。因为彭小峰不甘于现状,所以有了他第二次创业的打算;有了这种打算,所以有了他在德国发现太阳能产业商机的事情;在进军太阳能产业之后,因为他有要做第一的梦想,所以他要选择一条与众不同的路,他要求速度;因为他之前已经有了原始的资本积累,他对速度的要求得以实现;因为资本雄厚,他的规模达到了一个程度;因为这个规模效应,赛维生产出来的硅片成本比其他企业低,自然在市场上更有竞争力。有了竞争力,又遇上一个好的市场机遇,于是便进一步造就了赛维的速度。在这个过程中,速度和规模是不断相互促进和转变的。当赛维因为速度而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同行企业远远甩在后头的时候,它已经占据了先发优势并从中受益。速度产生了规模,规模降低了成本,低成本开拓了市场销路,而市场的打开则让赛维比其他企业更快地得到了更多的资本积累。有了资本积累,赛维又迅速投入到下一轮的产能扩张上,这样更大的规模效应又来了,带来了新一轮更低的成本。如此循环下去,赛维像一个雪球,越滚越大,也越滚越远。
这就是速度带来的效应,赛维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