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第一章第四节欧洲商业会议,商机乍现
2000年,已经自立门户多年并且小有所成的彭小峰,一方面感觉到自己的那个出国留学深造、当物理学家的梦想已经渐渐破灭,另一方面,在生产和经营的实践中,他明显感觉到自身知识储备的不足和看问题的角度有局限,于是他决定继续深造,拓展自己思维的同时,也算是从一定程度上弥补当初的那个梦想。基于这样的想法,彭小峰花了一笔钱读了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EMBA。
作为MBA专业学位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EMBA针对的主要是企业的一些中高层管理人员,并且门槛低。读EMBA往往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因为它的学费非常昂贵,虽然并不是全日制,但是一两年下来,学费得几十万。EMBA对此时的彭小峰来说是非常适合的, EMBA的办学宗旨是为学员提供一种高端的人际交流平台。能够读EMBA的绝大多数都是公司老板等中高层管理者,有了同学关系,利于以后相互之间整合资源,进行商业上的交流与合作。
两年的学习,让彭小峰受益匪浅。“上了光华以后,回过头来看,早先做的劳保用品公司,包括战略也好,市场方向的把握也好,才发现原来自己做的东西很多是可笑的,是乱来。没学习的时候,可能会有一些市场敏感度,但学了以后,就掌握了管理的方法,思维也有了提升。”彭小峰坦言道。2002年,彭小峰从光华管理学院顺利毕业。他开始有意意地寻找新的商业机会。因为劳保产品已经做了七八年,成长虽然很快,但空间有限,这时他有了一个朦胧的想法,他要去寻找一个更大的平台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003年底的一天,彭小峰到欧洲参加一个商业会议,在一位德国客户家里做客。吃饭的时候,他无意间发现主人家里的太阳能光伏发电装置。彭小峰很好奇,就询问这个行业的相关情况,由此得到了一个新信息:欧洲正在热烈探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并有可能就可再生能源立法,风能和太阳能的应用正在萌芽并扩大。得知这个消息后,对商业十分敏感的他隐约感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机遇。
此时的彭小峰朦胧地意识到,可再生能源可能是未来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于是,彭小峰开始投入大量精力进行新能源行业的调查与分析。他找来很多杂志和书籍,对风能、生物柴油、燃料乙醇、垃圾发电等一一进行了相关的了解和研究,最终把目标锁定在光伏产业。彭小峰发现,太阳能发电在当时仍是最贵的能源之一,但发展速度和降价速度也是最快的,一旦价格降到合理水平,太阳能发电将成为最有吸引力的能源之一。他最初也有意走尚德的路线,向电池和组件方向发展,甚至买了设备,但是,他最后考虑到自己一来并没有核心的技术,二来此时的尚德在这个领域已经做得风生水起,觉得自己在一定程度上很难再超越尚德,再加上众人都挤着一座独木桥,风险太大,于是他最终打消了这个念头,决定从其他方向入手。
细心的彭小峰顺着光伏产业的产业链上下游不断地探索,最终找到了发展的方向——硅片。要做太阳能发电,谁都离不开硅材料,而目前国内市场在这个环节还非常薄弱,随着太阳能产业的发展,对原材料硅的需求也必然会大幅度增长。彭小峰发现太阳能电池的上游产业——硅片业务几乎没有什么投资者,而且多数企业都集中在制造半导体的单晶硅片,为太阳能提供多晶硅片的都在美国和日本,这个市场份额一直在增长。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空间。后来彭小峰的合作伙伴佟兴雪建议,将电池组件生产线全部停止,设备退掉,全力向多晶硅片方向发展。佟兴雪帮助彭小峰分析硅片生产的瓶颈,计算投资规模,从产业角度和策略角度梳理,让彭小峰眼前一亮。直到这个时候,彭小峰才终于忍不住内心一阵狂喜。他决定集中全部的资源和精力,投入太阳能的上游产业——多晶硅片的生产。
“当时刚做反光背心,一直关心欧洲的立法,了解到欧洲正对太阳能发电方面进行立法,我觉得这是一个可以发展到无限大的机会,这正是我要找的可以做一辈子的项目。”彭小峰后来在回忆时这样说道。
说干就干,2004年前后,尚未到而立之年的彭小峰,年轻无畏,把柳新集团交给父母打理,一个人开始了为期两年的对太阳能行业的市场调研。“静下心来了解这个行业的方方面面”,彭小峰说,“也了解了应该找谁来帮助自己一起完成这个事业。”
就这样,彭小峰迎来了他人生中最大的一次转折——从传统劳保制造业改行高科技太阳能光伏行业。
精明的彭小峰在赛维正式成立之前,便开始到东南亚、欧美、日韩等国考察,从这些地方低价购入数百吨半导体级硅片的边角料。同时,他还辗转于欧洲和美国之间,他一次性订购了多晶硅加工设备生产行业70%以上的年产能,并且都是最先进的设备。GT是全球唯一能提供太阳能发电产业全套生产设备的公司,设备具有很长的交货期,其他新进者要进入这一行业,只能等一年后才能拿到设备。这就注定当时任何希望进入这一行业的其他人,都不得不面临没有充足生产设备的窘境。
2005年,彭小峰启动了5个亿,建立了他的太阳能产业——赛维。赛维2005年成立,2006年正式投产,2007年便在纽交所挂牌上市,其财富增长也以旋风狂飙的速度一路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