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嫉妒是一种负面情绪,危害很多。莎士比亚说:“你要留心嫉妒啊,那是一个绿眼的妖魔!谁做了它的牺牲品,就要受它的玩弄。”当嫉妒从心里冒出来时,别忘了这句忠告。
心宽嫉妒消,去除不平心向嫉妒宣战
培根曾说:“嫉妒这恶魔总是在暗暗地、悄悄地毁掉人间的好东西。”
如果你想成就一番事业,千万要警惕,切莫步入嫉妒者的行列。那么,应该怎样克服嫉妒心理呢?
1.正视自己
克服嫉妒心理,首先必须正确认识自己,既看到自己的短处,也看到自己的长处,这样就不会有处处不如人的想法。当看到自己的不足时,不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而应加倍努力,奋起直追。尤其要克服乱攀比的心态,要善于学习,勇于超越,久而久之,嫉炉心理就会消失。
当今社会是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人际关系愈来愈复杂、微妙。可以说只要是身心健康的人或轻或重地都有嫉妒心理,只不过是有些人易表露,有些人善于掩饰而已。有此心理并非坏事,如果把此问题处理好了,则是一种催人积极奋进的原动力——学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2.开阔心胸
一个心胸宽广的人,是不会嫉妒别人的。要使自己有一个比较开阔的心胸,必须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使自己从经常产生嫉妒的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要多向身边那些性情开朗、心胸开阔的人学习,要不断地在心里告诫自己,不能学别人的小心眼。同时要在生活实际中不断对自己的心胸做测验。有一个人自知他经常出现嫉妒心理,便向一个性情开朗的朋友多次求教有什么方法可以克服。那个朋友说,办法十分简单,只要你不去计较,便立即见效。这个人一想,的确是那么回事,后来,凡是碰上对别人心生不满的时候,他便回想朋友的话,就觉得自己不再嫉妒别人了。
3.见贤思齐
当别人幸运的时候,或在地位上超越了自己的时候,你可能会意识到自己的不幸,为自己达不到而怨恨别人,感到愤愤不平,甚至放野火。在这种情况下,应严格要求自己,勇敢地正视自己的缺点,把别人的成绩作为鞭策自己前进的动力,变见强思嫉为见强思齐。从某种意义上讲,嫉妒是推动竞争的一种原动力。当看到他人在能力、成绩或其他方面处于优势地位的时候,应下定决心赶超,采取奋起直追的态度。
有两个年轻人,大学的时候都是学校的高才生,但到了工作岗位,其中一个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做出了比较显著的成绩,另一个便在心里生出一种说不上来的味道,于是在别人赞扬老同学的时候,有意无意地说了一些对方这也不行、那也不好的话。有一回,他在说老同学不是的时候,一个长者严肃地对他说:“年轻人,要努力赶上人家才对,怎么能嫉妒人家呢?你和他一样,都是年轻人,他能做到的,你为什么不能超过他呢?”长者的话,如醍醐灌顶。于是,年轻人发愤了,他从心里鼓足了劲,决心要赶上并超过他的老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也在工作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4.正确比较
一般而言,嫉妒心理较多地产生于年龄相仿、生活背景大致相同的人群中。因此,应该采取正确的比较方法,将人之长比己之短,而不是以己之长比人之短。比较方法对了,烦恼情绪就会少了。嫉妒的起因就是看不惯别人比自己强。如果能集中精力,不断地学习、探索,使自己的知识、技能、身心素质不断得到提高,就可以减少嫉妒的诱因,将自己的闲暇时间填满,自然也就减少了“无事生非”的机会,这是克服嫉妒心理最根本的方法之一。
心理学认为,嫉妒是一种不服、不悦、自惭与怨恨交织的复合情绪,它埋在心里折磨自身,表现出来则贻害他人。除了注意自身修养外,还应学会自控情绪。可多读一些情操高尚的书籍,多听格调清新的音乐,培养开阔的胸怀。
遇事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自重自爱,与人为善。这样,就可抵御嫉妒的入侵。
告别嫉妒,为别人的精彩而喝彩
王敏和张兰的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数学考试前一天晚上,王敏打电话问张兰一道题。张兰费好大功夫才把这道题解出来,她不愿意让王敏不劳而获,又怕第二天考这道题王敏也做对,成绩分不出高低,于是就将一个错误的思路告诉了王敏。
考试的时候果然有这道题。王敏做错了,成绩一下和张兰拉开了距离。一次小小的考试,竟使两人相互忌恨,一直到毕业。
嫉妒心理既害人又害己。发展到一定程度,会给被嫉妒的人造成很深的心理伤害。美国心理学家纳撒尼尔·布兰登博士说:“这种致命的嫉妒是自我失落的产物。别人的成功很可能暴露出自己的空虚、贫乏。”有强烈嫉妒心理的人,他们不是想着自己怎样干得更出色,而是想怎样让对方倒霉,变得不如自己。他们害怕在别人的成功中自己显得无用,于是说坏话、传闲话、告黑状、搞小动作,以打击别人,抬高自己。同时,嫉妒别人的人自己在精神上也备受折磨,正如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所言:“嫉妒者的痛苦比任何人的痛苦更大,他自己的不幸和别人的幸福都使他痛苦万分。”
嫉妒是心中的毒瘤,告别嫉妒最有效的方法是学会欣赏他人,为别人喝彩。为别人喝彩是人性中的公正和善良,这种美与善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唤醒潜藏于心灵深处的美与善。
人生在世,一定要有一颗平静和睦的心,切不可心怀嫉妒。俗话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别人有所成就,我们不要心存嫉妒,应该平静地看待别人所取得的成功,学会为他人的成功喝彩,这才是拥有幸福人生的秘诀。
宽心不自私,心底无私天地宽,乐善多施路自广
自私是由于过分看重自我的私名和私利而产生的。自私是万恶之因,也是万错之源。它使自我只求满足一己之私利,片面追求自我的名誉和地位,而置他人的利益甚至生命于不顾;它使大团体为迎合小团体成员的狭隘名利之心,而置社会整体利益于脑后。
自私和无私之间仅是一线之隔。越过它,你可以感受到舍己为人,不求任何回报的快乐。这是最大的喜悦。
自私心理的成因: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吗
处处以自我为中心,无视社会道德、法律规范、良心风尚和他人感受及利益,不顾大局,只知道满足自己的各种私欲的人,就是具有自私心理的人。
“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吗?”一个中学生向老师提问道。
老师当时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了一个问题:“你的本性是否是自私的呢?”
这个学生认真地思考了这个问题,他说:“我有时有自私的表现,有时有无私的表现。我到底是自私的还是无私的呢?”
他被难住了,同学们就此展开了讨论,在讨论中大家都提到自己有过无私帮助别人的行为,最后大家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
“自私是人类的一种正常表现,每个人都有自私的时候。但无私帮助别人也是人的正常心理活动,甚至每个人也都有过无私帮助别人的经历。所以不能说‘自私是人的本性’。”
私欲是一切生物的共性,所不同的是其他生物的私欲是有限的,人的私欲是无限的。正因为如此,人的不合理的私欲必须要受到社会公理、道义、法律的制约,否则这个社会就是不正常的社会。任何一个人内心同时存在普遍的道德、法律意识和利于自己的私心杂念是不矛盾的。如果人性中全是崇高的道德理念,人就不再是人而是神;如果人心中全是私心杂念,无崇高的道德理念,人就不再是人而和动物没什么区别。
自私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心理现象,是一种近似本能的欲望,处于一个人的心灵深处。正因为自私心理潜藏较深,它的存在与表现便常常难以被人意识到。有的人,一味想满足自己的各种私欲,在侵占别人利益时往往心安理得,也因为如此,我们才将自私称为人格缺陷。
自私的人停留在狭小的自我束缚里,无法想象和体会助人为乐的快乐。无私是所有伟大人物共同的特性之一。没有无私的服务,做什么都不会得到成就。如果心理是自私的,纵然读破万卷经书也是枉然。
都是自私惹的祸:自私是心灵的自我毁灭
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
越南战争中,一个美国士兵打完仗后回到国内,在旧金山旅馆里他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午夜,他给家中的父母打了一个电话。
“爸爸,妈妈,我要回家了。但是我要你们帮一个忙,我要带一个朋友一起回来。”
“当然可以。”父母亲回答说,“我们见到他会很高兴的。”
“但是,有件事我一定要告诉你们。他在那可恶的战争中踩响了一个地雷,受了重伤。他成了残疾人,少了一条腿和一只手。他已无处可去,我希望他能和我们住在一起。”
“我们为他感到遗憾。孩子,我们帮他另找一个地方住下,好吗?”
“不,他只能和我们住在一起。”
“孩子,你不知道,这样他会给我们造成多大的拖累,我们有我们的生活。孩子,你自己一个人回家来吧。他会有活路的。”话没说完,儿子的电话就断了。
父母在家等了许多天,未见儿子回来。
一个星期后,他们接到警察局打来的电话,被告知他们的儿子坠楼自杀了。
悲痛欲绝的父母飞到旧金山,在停尸房内,他们认出了他们的儿子。然而,他们惊愕地发现:他们的儿子少了一条腿、一只手。
自私自利的人脑子里只是满装着自己,他们不会爱别人,更不懂得为别人而付出。他们总是认为自己是这个世界的中心,外在的一切都是他自己的一部分。因而,他们不愿奉献,因为这无异于从他们身上割肉。
从前,有两位很虔诚、很要好的教徒,决定一起到遥远的圣山朝圣。两人背上行囊,风尘仆仆地上路,誓言不达圣山朝拜,绝不返回。
两位教徒走了两个多星期之后,遇见一位白发苍苍的圣者。圣者看到这两位如此虔诚的教徒千里迢迢去朝圣,十分感动地告诉他们:“从这里距离圣山还有十天的脚程,但是很遗憾,我在这十字路口就要和你们分手了,而在分手之前,我要送给你们每人一件礼物!不过你们当中一个要先许愿,他的愿望会马上实现;而第二个人则可以得到那愿望的两倍。”
其中一个教徒心里想:“太好了,我已经想好我要许什么愿了,但我不能先讲,那样的话太吃亏了,应该让他先讲。”而另一个教徒也怀有这样的想法:“我不可以先讲,不能让他获得两倍的礼物。”于是,两个教徒就开始假装客气地推让起来。“你先讲!”“你比我年长,你先许愿吧!”“不,应该你先许愿!”两人彼此推来让去。最后两人都不耐烦起来,气氛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你干吗呀?”“你先讲啊!”“为什么你不先讲而让我先讲?我才不先讲呢!”
到最后,其中一个气呼呼地大声嚷道:“喂,你真不识相、不知好歹,你再不许愿的话,我就打断你的狗腿,掐死你!”
另外一人见他的朋友居然和自己变脸,而且还恐吓自己,于是想,你无情来我无意,我没法子得到的东西,你也休想得到。于是,他干脆把心一横,狠狠地说道:“好,我先许愿!我希望……我的一只眼睛瞎掉!”
很快地,这位教徒的一只眼睛瞎掉了,而与此同时,他的朋友双眼也立即瞎掉了!
本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因为两人的自私而成了悲剧。自私者企图拥有整个世界,结果却输掉了一切本应属于他的东西,反而变得更加贫穷了。都是自私惹的祸!
因此,罗素说道:“我的快乐日益剧增,一部分是因为我终于成功地驱除了某些根本不可能的欲望。但更大的原因,还应归功于我的心灵中逐渐减少了对自我的关心。”一个人要想获得快乐和幸福,就要将自私的苗子从心里铲除。
调适自私心理,纠正不良错误心理
自私者只讲索取,不讲奉献,争名夺利,甚至损人利己。自私是一种较为普遍的不良心理现象。严重地讲,自私是万恶之源,贪婪、嫉妒、报复、吝啬、虚荣等很多其他不良心理都是自私的衍生。
各种复杂的原因造成了人的自私心理。缺乏满足个人需求的资源,是自私的本质原因。病态文化的沉积和社会控制不严,也是客观原因。个人的自我敏感性、价值取向与社会行为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所谓自我敏感性,是指一个人关心他自己的问题,感到需要别人的帮助,以及得到别人的帮助后的心理感受。高度的自我敏感性可以外化为对他人的敏感性,即“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但也可能成为一种只顾自己的倾向。自私自利之人往往自我敏感性极高,以自我为中心,对社会及他人的依赖与索取性也高,但却缺乏责任感。
自私作为一种病态社会心理,是可以克服的。对于自我来说,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心理调适。可尝试下列方法调适自私心理:
(1)内省法。这是构造心理学派主张的方法,是指通过内省,即用自我观察的陈述方法来研究自身的心理现象。自私常常是一种下意识的心理倾向,要克服自私心理,就要经常对自己的心态与行为进行自我观察。观察时要有一定的客观标准,这些标准有社会公德与社会规范、榜样等。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强化社会价值取向,对照榜样与规范找差距,并从自己自私行为的不良后果中查危害找问题,总结并改正错误的方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