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泮湖自然村,有一片大型古民居建筑群。它以一方长28米,宽11.5米大埕为中心,南北两面相向而建一座两进五间厢正厝和一座七间厢倒照廊,故称双面埕。因房屋的主人林遇文字汉章,人们便冠以林家的房号“章记”。 随后双面埕的两边又续建了女婿厝和林氏祠堂,再加上汉章父亲盛捷所建的一座两进五间厢旧厝及汉章两个弟弟 汉星和汉杰所建的房子,就形成庞大的林氏民居建筑群。
走在这片建筑群中,如同浏览林氏家族的发展历史。据林氏后裔今年70岁的林元涛介绍:林家先祖林逢机在“界外”复界后从城里迁到塔林村泮湖定居。他借助当地渔港码头优势,自购大型帆船,开始从事海上运输贸 易。发迹后其子盛捷首建一座两进五间厢大厝。其孙汉章进士出身后继承家业,在福州开商行,经营木材、白糖、龙眼干等土特产,逐渐把生意扩展到上海、宁波一带。清嘉庆十九年(1814),汉章开始在家乡兴建双面埕大厝。因汉章常年在外奔波,建房事宜便由女婿黄总候负责,五间厢双座厝坐东南,向西北,其建筑布局和形制与同类型传统民居无差异,房子装修也不华丽,处处讲究牢固朴实。其最大特点是围墙大门设在中央,与大厝正厅形成一条轴线,从而产生一种新的建房格式。这种敢于突破传统的做法应该与主人常年经商,具有灵活开阔的视野与胆识有关。与这座大厝相向的是一座更为朴素的七间厢倒照廊。主厝完成后,汉章专门为女婿盖一座完整五间 厢。这座房子占地面积虽然不大,但论做工却是最精致的。围墙大门不再是沿海一带简单石框大门,而是建成平原一带流行的屋宇式大门坦。正厝的梁头柱础,厅里的中堂楣宇,皆雕花贴金,其工艺水平在沿海一带堪称一 流。当林家祠堂和书院相继完工,就形成完整的双面埕建筑群。
塔林村原有一条江,江中有一个湖,面积约41亩,十五月亮倒映水中便有了泮湖之称。林逢机选中这块宝 地,开始了一个家族的繁衍与壮大,经过三百年传承与发展,形成了一个以林姓和黄姓(汉章女婿黄总候后裔)为主的泮湖自然村。
目前塔林村五千多人口中姓林的约两千人,其中大部分在外经商。他们生意越做越大,虽然在老家建了新 房,但还是把孩子带出去,让他们从小接受城市文化。这些已经习惯都市生活的年轻一代,只有春节期间才同父辈一起回家过年,正月初十元宵节与族人一起到林家祠堂祭拜祖先。对于这种维系族群关系的传统仪式,年轻一代的心中到底有何感想,已经很难找到一个统一的答案了。
戴氏大厝:见证忠门人走天下的历史
戴兰久(1874—1957),字德春,忠门塔林人,以一介书生下海赴江浙经商而致富,于1946年回乡营建豪华大宅院,并两次捐资创建塔江小学(因第一次建筑物被台风摧毁),在当地广获美誉。
戴家大厝盖在海边,坐东朝西,前院直临海滩。原规划第二期工程要围海造地扩大建筑,后因解放战争生意停歇没能实现。这座大厝在三个方面开创沿海民居之先例。
一是在建筑布局方面。由于紧临海滩,有效用地仅430平方米,故为了充分利用空间,建筑设计是参照涵江一带新型的双层回廊院格局,再结合本地实际略加改进。就是以四方形埕院为核心,东面五间厢正厝,南北对向为三间厢护厝,西面则是大门坦和下座照合二为一。其总体布局略似北方四合院,但各座建筑物不是各自独立,而是通过闸道和回廊把它们连结为一个整体。此宅独创之处是把院前大门坦两边的围墙改辟为倒敞口的厅房,以增加实用面积;同时把大门坦的楼上也建成一间前看是砖木结构的门楼,后看是倒敞口厅的奇特建筑。
二是在房屋高度和工程质量方面。由于沿海多狂风,故至20世纪40年代还没有双层 楼。而此院通高达9米,比当时平原地区的一些楼房还要高。为了有效抵御大自然的风力袭击,对建筑物的表层更讲求质量。首先是粘瓦特别用工,即先在两椽间铺一层平瓦,抹上沙土泥浆,再铺槽瓦并加粘灰泥,最后铺垅瓦。本来在垅瓦上还间隔加压砖,以防瓦片被大风掀翻,但大面积加压砖又会增加大风通过的阻力,于是聪明的施工者便把屋面铺成平顶。其做法是在沟槽之上又反粘一层平接的拱瓦,把压砖统统取消,这样大风通过屋面便毫无阻力了。除屋面外还有外墙的加固,沿海一般民房多以杂石砌裙,“灰夹”夯墙。此宅加固之法是先以杂石扎码,然后自地面砌筑6至8层条石为墙裙;再上则以菱形平面规格石拼砌墙表,内面再用杂石加灰泥砌筑;至第二层楼则改用包砖到顶。这种墙体既结实又美观。另外,此宅对木材选料也特别讲求质量。如主屋廊柱周径达1.1米,步檩和脊檩头尾都一样粗大,楼层的搁栅都锯割成头尾粗细相当的方形。据说这些大材当年是雇佣惠安峰尾大帆船从闽东福安产区购运回来。由于工程质量有保证,主人又打破沿海房子不开窗户(一般只开小口子的通气孔)的成规,在所有外墙上都安上一平方米以上的石窗,使屋内通风又透亮。
三是在房子装修方面。该宅的内装修也是借鉴涵江地区华侨、富商的同类豪宅,刻意追求精雕细琢。无论是大厅的正副“承水”,还是下间廊道的檐架;无论是二楼厅后的福堂,还是门前八扇门;无论是横枋的前后楣额,还是夹墙的内外构架,所有可用刀之处,无不加以雕饰。尤其是围绕上下廊柱的各类支承构件,均采用透雕、圆雕、浮雕多种传统工艺,创作出各种形象化的造型。其中有些雕件造型颇具独特创意。如楼下柱头的一组 “天女散花”圆雕,护厝走廊悬臂的“鸟头”改为“奔马”等,皆独创一格。令当年主人不无遗憾的是,由于风云骤变,生意收盘,资金不继,所有雕件都来不及油彩贴金,如今留下的全是素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