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来到梧塘沁后村,几经周折才找到万兴堂。它坐落在浮山山麓过山自然村,由于地处山边人口稀少,再加上这些年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谋生,走在其间显得特别冷清 。从周边民居的规模和样式可以看出这里只是一个很平常的小村落,只有眺望到高出其间的双层楼五间厢大厝时,才会触动到内心的好奇心。这座大厝有别传统五间厢,七个双层拱孔错落有致排列着,构成正厝立面。这种立面的图式不仅表现出民国初期的建筑风格,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的蔡氏族人就已外出打拼创业,并把外来的文化气息带回了家的历史事实。
万兴堂的渊源也是莆仙人在外闯荡的真实写照,清道光年间蔡氏族人蔡文士就到浙江永康、武义一带开设万兴商号。其后人蔡金堂继承祖业,经营有方,致富后于民国23年(1934)选择在家乡沁后村过山自然村建造一座五间厢双层楼。大厝建在山垅上,坐北朝南,它的结构形式是以五间厢正厝为主体,两边双层楼护厝为下间拖龙虎楼,形成一个大砖埕。埕前用围墙封闭,中间建一座双层楼三间厢大门坦。其屋顶造型采用悬山顶、深出檐、卷书墀头等传统制式。外墙全部用花岗岩磨光条石砌基,红砖包墙,使整座大厝更显得端庄雄伟。
走进大门埕,发现大厝的建筑吸纳了许多西式建筑元素。在传统正厝五间厢前面,建筑师大胆用红砖砌筑成上下各七个连续拱门孔,拱门孔墙体与正厝形成一个约2米宽的廊道。楼上的拱孔下部围栏用缘瓷斗或水泥花格来装饰,这样粘在大门坦,正厝的整个立面完全被西式风格所遮盖,它与两边护厝龙虎楼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静观局部构件,其选材用料和装饰风格也是丰富多彩,正厝的前墙梁架和门窗建构采用传统制法,而廊壁上则用进口彩瓷装饰,拱孔上有用水泥雕成的匾框,匾上分别题书“壶山叠水”、“沁水回澜”等诗句,也有用当时最时髦的瓷塑张口鲤鱼做出水口。整座大楼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时尚不同的元素在这里融合形成万兴堂大厝特有的样式,从而成为那个时代的记忆。
当我离开万兴堂时,这里虽然空无一人,但我的内心却有了更多的思考。这幢大厝的主人蔡金堂作为莆田人的一种形象似乎还在我的脑海中存在,同时也证明了莆田人敢闯天下有它特有的土壤和社会环境。从山区到沿海,从古至今,人们一代代一批批走出去,用他们的智慧与勤劳创造财富,同时又把外面的文化带进来,使莆仙这块古老土地永远充满了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