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人生于社会之中,有很多时候需要互相扶持彼此帮助,这是一个普遍的法则。不过,正像人在电梯里面会出现失重现象一样,普遍的社会法则也会有例外发生,而这个例外,往往是和政治有关的。
在政治上,特别是最高层的政治之中,是不需要扶持和帮助的,只需要明确等级,不能逾越等级之间的界限。如果一个大臣见到皇帝每天阅读公文过于劳累,想要上去帮助一下,马上就会以欺君之罪被处治。为什么?因为他未经允许就越过了等级界限,越俎代庖了。
为什么在高层政治中不允许出现扶持和帮助的情况?这来自于古代政治权力的性质。中国古代的政治权力,是集权性质的,高层的政治是一切政治的核心,而且是牢牢掌握在最高统治者手中的。越是高层政治,独占性就越强,不允许他人染指——哪怕一丝半点。这是一种没有任何理由可讲的垄断,一旦打破垄断,原来的垄断者必将使用最强程度的暴力来处治违规者。
这一原则,无论当事人是什么身份,都不能进行更改,除非是君主已经失去了实际权力。这是维护君主集权统治最根本的保证,所以,在中国历代的法典中,都对威胁或者破坏君主独一无二的权威性的罪行惩罚得十分重,甚至被纳入“十恶不赦”的滔天大罪之中。
可是,政治场上的原则,也特别容易被老练成熟的政治家巧妙运用,以攫取自己的利益。他们会制造出一个又一个意外情况,比如皇帝年幼、弱智、患病等原因,然后自己忙不迭地肩负起为皇帝分忧的责任,或者出谋划策,或者指手画脚,或者干脆取而代之。
自己的身份是大臣,却要分享君主应该有的权力,这是对权威惟一性的挑战,也是在最高权力中分一杯羹。分一杯羹的结果,是臣子替君主去处理应该由君主来打理的事务,这种越俎代庖的行为,在历史上不断重演:从西周开国初期的周公摄政,到战国末期吕不韦弄权,无不体现了政治参与和权力独占之间的矛盾。试想,如果垄断最高权力的是一个残暴乖戾的君主,或者是一个昏庸无能的皇帝,对一个王朝来说,是保持原有的权威神圣性好,还是有人来插手代为管理好?
这是一个永远得不到确切答案的问题,因为,政治参与和权力独占,在集权体制下,根本就无法解决。所以,一旦出现君主个人品德或者能力不足以号令天下的情况,就常常出现大臣越俎代庖的现象——当然,越俎代庖者,往往是君主最亲近的人。
1。武则天:圣母与神皇
在社会中,每个人都有多重的身份。比如,在家庭中,一个人可以同时拥有父亲、儿子、丈夫、舅舅、侄子这些身份;在社会上,这个人可以同时拥有上级、下级、平级、校友、同学这些身份。而且,最有意味的是,在一件事情发生的时候,人们往往要让自己的多重身份同时去面对这个问题,最为典型的就是一个十分熟悉的伦理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男人,你的母亲和妻子同时落水需要救援,你只能救一个人,会救哪一个?
由于自己身上存在的多重身份所要担负的义务和责任的不同,有时在一个事情面前,会有互相冲突的选择放在面前,这自然造成了很多的矛盾和冲突,顾此失彼的选择比比皆是,但是如果重新选一次,可能还是会无所适从。
有的人认为,只要进行理性的选择,觉得哪个选择于人于己利益最大就选择哪个。这样看上去是十分不错的,但具体操作起来就会发现,有的时候是很难作出对比的,因为有时候是亲情和经济利益的选择,有时候是政治权力和朋友友谊的较量,本身都是材质不同的东西,如何比较?所以,只有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进行选择,才能作出决定。
在政治中央,皇帝周围的人,所拥有的身份更是复杂,有时既是亲人,又是上下级,又是持不同政见者,那么,将如何处理这些关系?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武则天采取的办法是“快刀斩乱麻”,如果违反了她的政治意见,就算是亲儿子,也要进行责罚,甚至直接废除他们的皇帝资格。武则天的思维方式,就是政治先行,政治路线第一,如果在政治上不过硬,亲情也是可以抛弃的。正因为这样,她才会艰辛地代替自己的儿子去处理朝政,在世人的冷眼与质疑中度过一生。
武则天称帝之后,有过一个尊号,叫做“圣母神皇”,这是一个十分矛盾的词:一方面,她是圣母——谁的圣母?另一方面,她是神皇——武周帝国的皇帝。确实,对她的儿子们来说,她是一个母亲,但同时她又是颠覆了李氏皇朝的仇人。而武则天把唐朝变成武周,也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自己的儿子没有政治能力,所以她干脆亲自操刀上阵。
老婆与站队
武则天人生的最大转折,来自于婚姻,她本是唐太宗后宫的嫔妃,等级不高,也没有受到什么宠爱,但是在太宗时,她就和太子李治,也就是后来的唐高宗暗中结下私情。唐太宗驾崩之后,按照宫内的规定,武则天和其他没有子女的后宫嫔妃要一起到感业寺出家修行。但唐高宗旧情难忘,想尽办法把武则天接回皇宫,并从此只宠爱她一个人。
过了几年,唐高宗准备废掉原来的正妻王皇后,代之以武则天。他为什么会有换老婆的愿望,我们现在只能猜测,不过他原来的老婆王皇后无论长相、出身还是文化修养,都不比武则天差。所以后代的历史学家得出了一些结论,说是武则天主动勾引了唐高宗,或者唐高宗有一种恋母情结,或者唐高宗欣赏武则天的才干,等等。
在换老婆之前,发生了一些比较诡异的事情,先是武则天所生的小公主猝死,有人说是王皇后干的,但是没有确实的证据,只不过让高宗心里对她的感情分量有所下降。但是,后来发生了一件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在宫里发现了诅咒皇帝的小人儿,这种巫术是十分可怕的,所以引起了高宗和大臣们的高度重视。
做小人儿来诅咒的事情,在历史上被称为巫蛊,是十分恶毒的行为,其成功率据说特别高。这次针对唐高宗的小人儿行动,经过调查后,种种证据表明是王皇后和她的母亲安排的。其实这些证据,也都是后宫那些宫女太监们的证词。这样一来,高宗勃然大怒,开始着手进行换老婆的工作了。
如果以为换老婆就是皇帝一个人的决定,那就过于幼稚了。当时,涉及到皇家的重要事情,比如谁做老婆,谁当太子,都是大臣们踊跃表达自己政治见解的机会。大臣们表达政治见解的办法也十分直接,就是站队。
站队其实并不难,单纯从政治角度出发,知道皇帝的心意,并且明白当时朝中最有实力的大臣的看法,就可以选择自己的队伍了。但是,事实往往比这复杂得多,因为每个大臣都有自己现实的处境,有人想升官,有人想求稳。而且,朝中那些政治寡头们也和其他大臣有着各种恩怨,所以真的到了站队时间,我们看到的是一片熙熙攘攘的菜市场局面。
对于高宗的这一想法,国舅长孙无忌极力反对。长孙无忌虽然在政治权术上比较低能,但是他当时在朝中的地位无人可比。而且,作为中老年大臣,他对于某些问题十分固执,比如说,皇帝家庭和事业的双重成功,在他看来这是天经地义的道理,是无法改变的。一旦皇帝换了老婆,就说明他的家庭生活不幸福,是失败的。所以,他用漠视的态度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想让高宗自己打消念头。
另外一个老臣褚遂良则态度激烈得多,其实,褚遂良一直以来都没有这次这么旗帜鲜明的表现,这次主动冲上去,主要是他和长孙无忌立场一贯一致,长孙无忌的态度是漠视,他就要高调反对。簇拥在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周围的,是那些与他们关系密切的、颇有固执性格的、对君主个人道德要求很高的大臣。
可是,谁都知道皇后换人是大事,可以从中大捞一笔。所以,一个即将降级的干部李义府抓住机会,打报告要求迅速进行换老婆工作。高宗在一片反对声中听到这样的话,自然十分兴奋,马上给他升职。同样,几十年没有成为政治活动领军人物而且和长孙无忌派素来不睦的中老年干部许敬宗也冲向聚光灯,为高宗的换老婆计划鼓掌助威。随之而来的是一批政治上颇有抱负,但因为中央用人大权被长孙无忌控制而没有机会施展拳脚的中青年官员加入了拥护换老婆的阵营。但是,真正要进行朝廷重要会议,他们根本没有发言的机会,连列席都是个问题。
所以,最后的局势演变为青年皇帝唐高宗和比他年长的武则天与长孙无忌等元老重臣之间的较量。重臣的支持者仍然是重臣,青年皇帝的支持者都是人微言轻而且对道德观念不是那么看重的中下层官员。看起来好像是大臣们之间站队,但是皇帝自己也要站,而且他希望大臣和他站一个队。
对他的舅舅,高宗一点办法都没有,只好使用最拙劣的笼络方式。他又是送礼又是求情,甚至把长孙无忌小老婆生的儿子都封赏了,但是长孙无忌立场不变,在他心中,这个问题没有商量的余地。
在后来举行的御前会议上,发生了争执,而且双方无所不用其极,互相揭伤疤翻老底,企图给对方扣上道德败坏、衣冠禽兽、破坏朝纲、违背太宗皇帝以来的大政方针之类的罪名。高宗主动提出了王皇后没有生育儿女并且企图暗害皇帝两项重要罪名,褚遂良针锋相对,指出武则天品行不端,家庭出身不好,隐瞒婚姻史等不良行为。说到动情之处,以头抢地,血流不止。正当他口沫横飞之际,武则天在帘子后面大喝一声,要求杀掉这个蛮子。这么一闹,双方再无协商可能。
换老婆问题这样发展,谁都没有想到,其实回过头来看,因为这个问题和朝廷大政方针的控制权联系在一起,所以一旦放弃了对这个问题的立场,马上就会失去日后把持朝政的机会。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双方可以说都不能胜出,僵在那里。这个时候,老兵李勣含含糊糊地表态了。这个名字可能大家不大熟悉,不过他还有个十分常见的名字,叫做徐茂公。虽然他功勋卓著,但是长孙无忌这些老派分子给他的待遇并不好,还三天两头给他穿小鞋,于是他很早就退居二线,做了不管部长。虽然一般来说老兵们都是支持老派的,但是事实上政策如果不倾斜,他们自然不一定能够无条件拥护。
他对高宗说,你们家里的事情,不用外人掺和,该怎么着就怎么着。对于一个当年以军事立国的政权而言,老兵的话是特别有力量的,高宗听了之后精神焕发,局势就这样逆转。朝臣的站队情况已经一目了然,高宗自己也选好了队伍。
队站好了,老婆自然顺利地换掉了,老派反对分子一律处理,只不过是早晚的问题。老兵依然搁在一边不予重视,倒是那些站队的年轻人应该奖励。而且,日后的年轻人越来越对换老婆之类的事情表示看得开,也没有那么明确的政治伦理观,于是高宗又继续折腾,开始换太子,把儿子们摆弄来鼓捣去,直到最后,谁当皇帝都是年轻人不怎么关心的问题了,于是,武则天这个当年有幸成为皇帝老婆的女子登上了金殿,坐稳了龙椅。
后代的评论家们说到武则天为什么能当皇帝,为什么能让大唐山河变色,为什么当时的观念可以允许,十分不解。其实,当年她老公让朝臣站队把老婆问题和政治问题一起表决,就已经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去唐朝化”
武则天成为皇后,并且自己所生的儿子李弘立为太子之后,她的政治抱负慢慢得以施展,在国家政事中开始发挥影响。做皇后之初,她还只能是部分地参与政事,而且还要视高宗的身体状况而定。当显庆五年十月,高宗最初感到风眩加重以至目不能视时,才开始将部分政事委托武则天裁决。
但是,武则天在龙朔年间也还没有达到能够和高宗并驾齐驱的威望,也没有获得更多的权力。不过,随着国家事务的增加,原有的制度受到冲击。百官百司奏事的议、表、状大量增加,在高宗的身体每况愈下的情况下,武则天获得了插手朝政的机会。
皇帝身边少了一些制约,武则天也因此获得了更多的发言权。大体在此前后,武则天开始将一些文学之士召入内廷,以帮助皇后撰述的名义,参与政务、起草诏令。到乾封(666~668年)以后,开始称为“北门学士”。他们在内廷成为武则天从参决政务到专掌朝政的得力助手,甚至能够“分宰相之权”。
由于武则天对高宗的牵制越来越多,引起了高宗的不满。麟德元年(664年)十二月,高宗让宰相上官仪起草诏令,决定将武则天废为庶人。结果,由于武则天早已控制了内廷,诏令尚未颁下,就被武则天阻止了。上官仪被以谋反的罪名处死。上官仪事件后,武则天进一步将反对派清洗掉,加强了自己在国家政务决策中的权力。
经过上官仪事件,武则天决定把权力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她所要进行的,就是“去唐朝化”,在政治上扩大自己的影响,并且逐渐瓦解唐朝政权的统治力量,好让自己能够安枕无忧。
麟德二年二月,重归于好的高宗和武则天带领文武大臣前往东都洛阳,为封禅泰山作准备。次年正月,举行了大唐开国以来的第一次封禅大典,武则天出尽了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