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诗歌305首。这些诗反映了自周初至春秋五六百年间的史实和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喜怒哀乐,内容异常丰富,有如一部百科全书,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
《诗经》原来只称《诗》,并不具有经典的地位。最早称《诗》为经的,是《庄子·天运篇》中的一段话:“丘(孔子自称)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此外,《礼记·经解篇》也把《诗》列在其中。这些记载,虽真伪莫辨,但《诗》的地位在逐渐提高则是无疑的。汉代独尊儒术,立五经博士,《诗》的经典地位便正式确立,人们也就直称其为《诗经》了。
《诗经》的成书过程历来为人们所关注。据汉朝人的记载,其过程大致是这样的:由专职的采诗官(或称行人)以及民间的老人在春天“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然后他们将采得的诗层层上达,“乡移于邑,邑移于国”,汇总到专司其事的太师那里。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见《汉书·食货志》)。专职人员采献的诗大概主要是指《国风》部分,而《诗经》中的其他内容则可能是公卿所献或制礼乐者所作(见陈子展《诗经直解》)。这些从各个渠道获得的诗,作为资料和档案保存在周王室。据汉刘歆讲,蜀人严君平等还见过此类遗存(《与杨雄书》)。汉朝人的记述应是可信的,如果没有广泛的采集和持久的保存,以当时的环境,各地诗歌的流传和汇总几乎是不可能的,周初的诗歌能流传数百年也是不可能的。需要指出的是,周天子采集这些诗歌并不是为了编著诗歌集,而是为了“观民风”、“知天下”。这种政治的需要,使采诗及其延续成为可能。
周王室保存的诗歌是大量的。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传至孔子之时,尚有三千余首。而《诗经》只有305首诗。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诗经》是由谁编定的?
按照司马迁的说法,《诗经》的编定工作是由孔子完成的,他去其重复,以当时的道德规范作为标准,删定《诗经》。这个说法,后世信之者颇众,至今犹然。但自唐朝以后逐渐有人对此提出疑问,认为305篇《诗经》不是孔子删定。因为《论语》中虽屡次提及“诗三百”,却从未言及删诗之事。另外,《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曾叙及“诗三百”,而彼时孔子还是少年。因而认定在孔子之前《诗经》就已成书。这个说法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事实上,孔子对《诗经》的贡献是在音律方面。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说:“南北东西有各地的方言,音韵有时相差甚远。但在《诗经》里面却呈现着一个统一性。这正说明《诗经》是经过一道加工的。”郭沫若没指明加工者是谁,但据史料记载这个工作应是孔子完成的。《论语·子罕》中言:“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司马迁也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这些材料表明孔子晚年曾对《诗经》的音律进行过加工。不过,孔子的加工是否是《诗经》音律的唯一一次加工也很难说,前面所引《汉书·食货志》说:“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据此,则诗歌采集后不久,已由太师协调过一次音律。但不管怎样,《子罕》中的记载是可信的,孔子对《诗经》音律上的贡献也应视为真实的。
至于《诗经》成书的时间,人们的观点基本相同,都认为是在春秋末叶。这一是由于《诗经》本身所记史实下限是在这一时期,二是在此之时,《左传》、《论语》、《墨子》等书已多有提及。
《诗经》的内容包括《国风》、《雅》、《颂》三个部分。《国风》分为《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此即十五《国风》,共160首诗,是《诗经》中分量最重的一个部分,受到后世普遍的重视。《国风》的含义是什么?今人广泛采用的是宋人朱熹在《诗集传》中的说法:“国者,诸侯所封之域;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也就是所谓地方民歌。
《雅》分为《大雅》、《小雅》。《大雅》31篇,《小雅》74篇。另外,《小雅》中有6首有篇名无文辞的“笙诗”,它们是《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这六首笙诗不在74篇之内,故《小雅》也号称80篇。《雅》的含义是什么?古人认为“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兴废也”(《毛诗大序》)。雅是周人本土的音乐,是正声。其所配之诗的内容,多与国政有关。那么《大雅》、《小雅》是如何区分的呢?朱熹认为:《小雅》是“燕飨之乐”,《大雅》是“会朝之乐,受厘陈戒之辞也”。《小雅》的特点是“欢欣和说”,《大雅》则“恭敬齐庄”。很显然,这是以用于不同场合的音乐为主要区分标准的。需要说明的是,《诗经》中的诗都是和音乐配合的,因而以音乐为划分标准是完全可能的。
《颂》共40篇,其中《周颂》31篇、《商颂》5篇、《鲁颂》4篇。朱熹说:“颂者,宗庙之乐歌”,意即宗庙祭祀诗。这个观点并不是朱熹首创,早在《诗大序》中就说《颂》是“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历代对《颂》即宗庙祭祀诗这一说法并无异辞。那么,为什么把宗庙祭祀诗称为颂?这涉及到“颂”字本身的含义。朱熹说:“颂与容,古字通用”,也就是说“颂”字就是“容”字,即祭祀时所用舞蹈的样子,亦即舞容。可见,《诗经》的编者是以祭舞之称来称祭祀诗的。
《诗经》的内容极为丰富,要对其进行全面概括并不容易,这里只择其较突出的方面,略加介绍。
一、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和喜怒哀乐。《诗经》中有大量记载下层社会生活的诗篇,这些诗主要保存在《国风》和《小雅》中。《豳风·七月》是反映农夫生活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该诗详细地描述了他们的衣食住行。诗的第一章说:“无衣无褐,何以卒岁”,反映了缺少衣服的状况。第六章说:“七月食瓜,八月断壶(瓠),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壶就是葫芦,苴是麻子,荼是苦菜,这些是农夫的食粮,显然吃的也很糟糕。第五章言:“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住的地方到处透风,门窗用泥抹缝,而且老鼠很多。生存条件虽如此糟糕,但他们都要一年到头“为公子裳”、“献豜于公”,还要“上入执宫功(入宫做工)”。
对于这种不平等的现实,农夫们是愤怒的,他们把愤怒用诗加以表达。《魏风·伐檀》中写道:“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诗虽委婉,但愤怒之情显而易见。
反映农夫的痛苦和不平等的现实,是《诗经》的内容之一。在《诗经》中,还有反映劳动人民劳动生活的快乐的诗章。《周南·苤苢》描绘的就是农妇们采摘车前子时的快乐情景:“采采苤苢,薄言采之。采采苤苢,薄言有之……”诗中虽对农妇的快乐不着一字,但从那欢快的节奏,反复的吟唱中,我们可以很强烈地感受到“快乐”二字。
《诗经》中还有许多记录劳役、兵役带给劳动人民痛苦的篇章。《小雅·采薇》云:“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狁之故。不遑启居,狁之故。”兵役使得人们有家难归,无处安歇,一年到头奔波在外,其苦痛可以想见。《唐风·鸨羽》写道:“王事靡苢盬,不能艺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苍天,曷其有所?”王事没有宁息之时,人们荒废了农时,父母无人赡养,安居乐业成为无期之盼。《王风·君子于役》云:“君子于役,不知其期,”“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劳役破坏了家庭的安乐,夫妇离别,使担负起生活重担的妇人们对丈夫充满了思念。
总观《诗经》反映的劳动人民的生活以痛苦为主,因而这些诗篇中充满了怨怒之情。这些忿怒之情,融汇在优美的诗章中,给人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
二、描绘纯真的爱情。
描写爱情是《诗经·国风》中很重要的内容,封建文人称这部分诗为“淫诗”,朱熹解说《国风》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以风为淫。随着时代的变化,封建文人的偏见和可厌之说已成陈词,人们对《诗经》中的爱情诗正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
《国风》中的爱情诗内容丰富,有描写女子求偶的,有写男女相会场面的,有写相思之苦的。可以说,凡爱情中的问题,在《国风》中均有描述。《召南·摽有梅》描写了一个女子迫切盼望男子前来求婚,诗中写道:“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树上的梅子越落越少,我的青春正在流逝,追求我的男子,赶快来说一声吧。诗中三章,层层递进,把女子的急切心理展示无余。《国风》中描绘男女相会场面的诗很多,这些描写生动有趣,真实动人,如“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邶风·静女》);“野有死鹿,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也吠”(《召南·野有死》);“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帨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郑风·溱洧》)……这些场景的描绘能令人感受到他们相会的幸福。
相思,是爱情中不可避免的,《国风》对此有充分的描写。《诗经》的第一首诗《周南·关雎》就是写男士的相思:“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其相思之苦跃然纸上。《周南·汉广》描写的也是男士的单相思:“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这是求而不得的喟叹。《王风·采葛》把男女相思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其强烈程度无以复加,正因如此,诗中之辞,遂成千古名句。
此外,《国风》中还有描写女子追求婚姻自由的诗,如《鄘风·柏舟》;有描写女子遭遗弃后的痛苦的诗,如《邶风·谷风》、《卫风·氓》;有描写女子恋爱时复杂心理的诗,如《郑风·将仲子》。因此,《国风》可说是周人的爱情婚姻全景画卷。
三、讽刺昏暗的政治现实。
《诗经》中的讽刺诗很多,许多解《诗》者甚至觉得305篇的每一篇都是有深意的,这虽然有点过分,但也不是空穴来风,《诗经》中确有很多抨击政治现实的诗。
《邶风·新台》讽刺的就是卫宣公强娶儿媳的丑行。诗中写道:“新台有泚,河水弥弥,燕婉之求,籧篨不鲜”,“鱼网之设,鸿则离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齐国女子本欲嫁一个年少郎君,不料在新台等待她的却是郎君之父——一个鸡胸驼背的老东西。
《陈风·株林》讽刺的是淫乱的陈灵公。陈灵公及大夫孔宁、仪行父均与夏姬淫乱,三人不以为耻,反相互炫耀。诗中云:“胡为乎株林?从夏南。匪适株林,从夏南。驾我乘马,说于株野。乘我乘驹,朝食于株。”去株林做什么?找夏南(夏南是夏姬之子,此处隐指夏姬)。对陈灵公的淫乱,以及陈国政治的昏暗,《陈风》中的诗篇多有讽刺。
《秦风·黄鸟》讽刺的是秦穆公以活人殉葬的恶行。在殉葬者中有三位良臣:奄息、仲行、鍼虎,《黄鸟》即从悼念三位良臣入手,对秦穆公的行径进行斥责。诗中写道:“谁从穆公?子车奄息。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慄。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其后二章分悼仲行、鍼虎。奄息等人均是杰出之人,苍天为何要杀死他们?贤者遭此厄运,其国政可知。
在《邶风·二子乘舟》中,卫人对卫宣公听信妻子谗言,杀死贤子伋和寿的暴行进行了抨击。除《国风》外,《雅》中的讽刺诗很多,这是《雅》的一个特色,如《荡》、《十月之交》、《板》、《北山》等等。《诗经》中的讽刺诗或含蓄或直白,但都主题鲜明,抒发了作者对现状的不满。
四、记录周人的历史。
在《诗经·大雅》中有数篇记述周人早期历史的诗,如《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等。它们在全部《诗经》中虽占篇幅不多,但其重要性和价值是不亚于其他篇章的。
《生民》叙述周人的始祖后稷,具有神话色彩。周人始祖后稷诞生后,出现了很多奇迹:“牛羊腓字之”,“鸟覆翼之”。后稷长大后,勤于耕种,收获丰盛:“实坚实好,实颖实栗”。于是他“即有邰家室”,把家安在邰,开创了周人的历史。
《公刘》讲述的是后稷之曾孙公刘率领本部落人民自邰迁居豳地的历史事实,歌颂了公刘的伟大。为了选择新的定居地,公刘“逝彼百泉,瞻彼溥原,乃陟南冈,乃觏于京”,发现了京地可居,便带领人民“干戈戚扬,爰方启行”。到达后,公刘“度其隰原,彻田为粮”,“于豳斯馆,涉渭为乱。取厉取锻,止基乃理”。开辟良田,建立宫室,周人开始在此生息繁衍。
《绵》描写公刘的十世孙、文王之祖古公亶父的业绩。古公亶父自豳迁至岐地,开始了新的创业。
《皇矣》则历数古公亶父及其子王季、其孙文王的伟业和开疆拓土的魅力。
《文王》叙述文王业绩,对他的圣德加以歌颂。《大明》则记述四方归附于周、武王伐纣及牧野之战。至此,周人早期的历史脉络已清晰可见。这些诗篇若称其为英雄史诗,并不为过。
《大雅》中的另一些诗篇中则对周立国后的贤君进行记述和歌颂,在此就不一一罗列了。此外,《颂》的内容也多涉及周人的历史,但不及前列诸篇详细。
《诗经》自成书后,传播甚广。秦朝建立,付《六经》于一炬,《诗经》亦遭厄运。但传之者仍然不少,汉初传《诗》者,即有鲁人申培、齐人辕固生、燕人韩婴及鲁人毛亨四家,其后鲁、齐、韩三《诗》不传,而《毛诗》独行于后世,现在人们看到的就是《毛诗》。
由于《诗经》地位特殊,传播广泛,其版本难以综理,在此就不赘述了。我们采用的是通行的《诗集传》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