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台堡,初听这个名词,我觉得它很宽阔。平展的校场,凸出的高台,既便是堡墙坍塌了,也还有露天不容忽视的台基。但静下心来一想,它并不安静,战旗猎猎,师吼将啸,战火已在不远处燃烧。难怪当地人传言,宋代杨家将在没有男丁为国献身时,穆桂英在此掌起了帅旗。
我们放下这没有根据的民间传言不说,就城堡而言,我们游览或谈及一座城堡,最先导入的并不是它的建筑特点与时代风貌,而是它的功绩和是否失守,这仿佛是一种通病?倘若这是一种病的话,我们就该去古代找人来治。
城堡就是城堡,它存在的本身就与烧杀抢掠有关、与失守有关。价值连城、铁郭金城、倾国倾城、顽固堡垒、连城之璧、金城汤池等辞藻,很大程度上不是表示一座城堡的价值取向,而是与一座城堡的光荣与羞愧有关。背城一战、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单兵孤城、高城深池、攻城野战、黑云压城城欲摧、围城打援、坐拥百城等词语展开来,它的典故和历史记述,都不是风平浪静的。
“据险筑堡以自固”说的是十六国时前秦世祖宣昭皇帝苻坚在实现统一中国的个人志向落空,被羌族首领姚苌肥水战败缢杀于新平佛寺(今彬县境内)后,他的中垒将军徐嵩、屯骑校尉胡空各聚众五千,借助险要城堡各自坚守不降的故事。兹后,尽管苻坚的族孙苻登有劝士卒“啖死人肉”的蛮横和个人战术上的机敏,但还是免不了“完美的失败”。
众志成城,也是一种坚守,这种坚守是蒙昧坚守的后身,它与蛮横和个人欲望的坚守绝然不同。故而,武力上的坚守、狰狞的坚守只能是失守。
将台堡位于宁夏西吉县城东南30公里处的葫芦河东岸,战国秦长城在这里向东转折。古代的秦原路从原州(固原)出叠叠沟,拐过这里通往静宁,而后才直抵天水(秦州)。这座城堡的地理位置,仿佛正处于坚守与失守分道扬镳的位置。
我们把三岔口,通常又称为丁字口。将台堡正是一颗钉子,死死地钉在了古往今来的关键部位。
将台堡,古代又叫西瓦亭。古人说:“要过西瓦亭,先得停一停。”贞观二十年(646年)八月,唐太宗李世明去灵州收复敕勒九族酋长投降时,在这里停下来观过马政。从而可以看出李世民的和缓与平静,他不似其他君主那样,把自己和自己的江山置于弦上。宋夏好水之战夏军主力部队“到达得胜寨(今西吉县夏寨)后沿葫芦河南下”经过这里。李元昊为了这场战役的胜利,也没有在此留下令宋军惊慌、令后人惊叹的战事。历史文书有时很粗略,但历史的真实往往很细密,暗含着许多神机。
1920年大地震在这里震荡过,现存的将台堡,是北宋将台堡城原址上缩小建筑的土堡,高10米,东西长70米,南北宽68米。虽然这座古堡变小了,可并不意味着它失去了重要的历史地位。
1936年12月22日,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及二军团与一军团在将台堡会师,宣告红军长征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结束了伟大的长征。这样改朝换代的历史转折,难道还不能说明将台堡的重要内涵吗?
红军当年不仅在此集约和发动当地回汉各族民众起来一起革命,而且在将台堡东侧广场举行了规模盛大的庆祝联欢会。10月24日,时任红一军团政治部副主任的邓小平,在将台堡向红二方面军营以上的干部传达了瓦窑堡会议精神和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并作了统一战线和回民问题的报告。将台堡会师是红军长征的最后一次会师,也是中国工农大众走向胜利的一个转折点。
巨型花岗岩“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将台堡会师纪念碑”坐西朝东,坐落在将台堡古堡前的墩台上,高耸而又雄伟,前来凭吊的游客络绎不绝。又有谁能说这不是盲目坚守的失守和民心合一,众志坚守的胜利标志呢?
我陪同谢冕、洪子诚、吴思敬、林莽、刘福春等老师一行几十人登上这座古堡时,我们撞向了悬挂在堡楼上的大钟,看见了一朵朵小小的马兰花,2011年6月11日,它们一朵朵加起来竟使整个夏天绚烂无比。
审视古堡前的榆树,我们惊诧,那棵百年古榆三根主干抱在一起,究竟蕴藏着怎样的天机……
将台堡
背离黑暗的契约
拖着疲惫的缰绳
爬上狰狞的陡坡
登临,传说中穆桂英的点将台
偶遇,九只大碗
请别怕,风撩起衣襟
主张身子的三根肋骨
在古垒的中心
如三株红柳拧成的火绳
系在你的腰上
当天空,集结彤云
在荒芜的胸膛布阵
为即将来临的雨,为风干的马蹄
油灯下展开的经书
温热的炕头和将来的白面馒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