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段时期,孩子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不停地模仿爸爸妈妈、小朋友、身边一切人的一举一动。他们总是会不辞辛苦、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地模仿。而身边的家人往往不知道孩子为什么会这么做。其实,这是孩子到了模仿的敏感期,只有懂孩子,才能更好地爱孩子。
捕捉孩子模仿的敏感期
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有科学家对婴儿的模仿行为进行了研究。科学家梅尔特佐夫让一个18个月大的婴儿观察一位成人从事一种不成功的行为,并让婴儿来尝试这种行为。第一步,科学家让婴儿观察实验人员将小哑铃成功拉开的过程;第二步,科学家递给婴儿一个较大的塑料小哑铃,让他自己试着拉开。起先,婴儿照着示范者的方式,用两只手去抓小哑铃,并做向外用力的动作,但是,对婴儿来说,小哑铃实在是太大了,他根本模仿不了示范者拉开哑铃的动作。后来,婴儿想了一个解决方法,他把哑铃放在桌上,用两只手来拉另一端。结果,婴儿成功地拉开了小哑铃。
从这个实验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孩子能够通过模仿学习并进行自我创造,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这么说,模仿是孩子进行学习活动最有用、最有效的工具。
其实,模仿从呱呱坠地的新生儿就已经开始了。研究表明,婴儿在出生后最初的4个小时内,就已经具有模仿能力。他们会模仿成人张开嘴、撅起嘴,或是在嘴里动舌头。但是,婴儿的这些行为往往不被成人所觉察。之后,他们会有选择性地模仿家人的言行,甚至还会不厌其烦地重复多次。尤为重要的是,在这种不断模仿的过程中,他们开始逐渐形成自我意识。当孩子成长到3岁时,不但模仿各种行为,而且开始模仿社会性行为,甚至还能把行为协调起来,系列模仿。
与此同时,我们还会发现孩子会经常重复父母的语言、表情以及某些特定行为。可以这么说,孩子正是通过这一过程不断地由一个简单的生命状态过渡到一个更高的状态,而这也是孩子从自己的内心世界走向外部世界的一个最早期的实践过程,从表面上看,这一阶段的孩子虽然是没有自我的,但是有一点不可否认,每一个孩子必须走过这一阶段才能形成真正的自我;反之,如果孩子没有顺利地度过这一阶段,他们的模仿行为就会滞后,这也正是为什么五六岁的孩子会模仿父母、老师或是一些大孩子的原因所在。
待孩子成人后,模仿又成为启动与模仿者心智相接近的某种智能和生命内在的需求,最终超出模仿者,形成自己的特质。
可以说,模仿就是帮助孩子社会化的有利工具,通过模仿,孩子不仅能复制行为,而且也能对模仿的行为进行加工,进而有所创新,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常把模仿描述成“学习的捷径”。由此看来,模仿是孩子进行学习的第一步,通过拷贝某个具体行为或是某类动作,孩子能够快速、有效地学会一系列的身体技能。
看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承认,模仿实在是一种了不起的成长模式,这就好比一个音乐家在听完一首美妙乐曲后,可以在乐器上重复一样,只是我们不称其为模仿。然而,遗憾的是,在生活中,不少父母不明白孩子为什么重复这样或那样毫无意义的举动,于是横加干涉。而这种做法恰恰破坏了孩子敏感期的正常发展,阻碍了孩子智能和认知的发展,因此,作为父母,我们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学会放手,让孩子去做,模仿本身是并没有对错的。与此同时,尽你所能地放慢节奏,给孩子充分的成长空间,以满足孩子模仿的需要,这样才能让孩子平稳健康地度过这个敏感期。
成长日记30:学什么像什么
茵茵2岁多的时候,一天我下班回家,问茵茵奶奶:“妈,茵茵早晨几点起床的?”这时正在地板上摆弄玩具的茵茵听了,跟着学:“妈,茵茵早晨几点起床的?”
奶奶说:“好像八点半吧!”
茵茵说:“好像八点半吧!”
我又问:“她今天吃什么了?”
茵茵说:“她今天吃什么了?”
奶奶说:“吃了几块饼干,刚才又喝了点粥。”
茵茵说:“吃了几块饼干,刚才又喝了点粥。”
说到这里,我和茵茵奶奶再也忍不住,哈哈大笑了起来。而茵茵也学着我们“哈哈”地假笑了几声,这时她依旧在不停地摆弄自己的玩具。
一个周末,我带茵茵还有表姐的儿子朗朗一起去餐厅吃饭。朗朗做什么动作,茵茵都要跟着做。朗朗站起来,茵茵也跟着站起来;朗朗坐下,茵茵也马上坐下;朗朗用舌头舔勺子,茵茵也跟着舔勺子。
小茵茵的趣事还远不止这些,这个小家伙总是看到什么都会模仿一下,而且学什么像什么。我知道,茵茵到了模仿的敏感期。
(茵茵妈妈)
教 子 心 得
新生儿从出生的那天起,就开始了模仿的历程。起初,他们会模仿成人伸舌头的动作,会模仿大人嘴唇的动作,而这一惊人的发现让他们能够发出单音节的声音。后来,他们又倾向于模仿情绪上的表达,家长微笑,他们也会跟着微笑。快到2岁的时候,他们又迷上了大人的日常行为,想学你洗碗、扫地、整理房间。3岁以后,他们的模仿行为更富想象力,会把铅笔当成妈妈烧菜的勺子,还会把鞋子当做一辆汽车。
其实,孩子最初的模仿行为就是父母和孩子之间交流的一种方式。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把你当成了偶像,对你有绝对的信任。一个简单现象就能说明这一点:当你把孩子拥入怀里,他同时也会紧紧抱着你,实际上,孩子是在通过模仿传递他对你的爱,就像你爱他一样。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你和孩子的交流实现了,彼此也都获得情感上的满足。
但是,模仿不仅仅是一种交流,也是一种学习和适应。专家研究发现,6~9个月的宝宝理解他人行为的能力已经有了比较大的发展,虽然他们还不清楚自己的模仿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也许,当他们能拿起梳子,像模像样地学着你的样子梳头的时候;当他们学着你的样子把塑料纸揉搓成一团,听着自己亲自制造出来响声的时候,他们心里一定在想:瞧,我能和爸爸妈妈一样能干!哦,原来生活是这个样子的!而孩子恰恰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模仿学习了各种技能和语言。所以说,模仿就是他们最先获得知识、认识世界,并逐渐产生自我意识的一个途径。
因此,当孩子把餐桌弄得一团糟,当孩子让你哭笑不得的时候,你要做的,就是千万别怪他,任其一直玩下去,同时更要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模仿环境”,给他们及时的鼓励和恰到好处的指导。当你做这一切的时候,无论如何都要相信:孩子对正确事物模仿得越多,积累的生活经验就会越丰富,而且他们的想象和思考空间就越开阔,创造的灵感就越活跃。
成长日记31:“不要说我没礼貌”
记得一天,我带2岁半的哲哲去医院做身体检查。在公交车上,身旁一位老奶奶发出“咳咳”的声音,哲哲的身子轻轻往前探了探,也学着老奶奶“咳咳”了几声,而且模仿得还非常像,就连车上乘客都忍不住笑出声来。
我看了看哲哲,坐在那里美滋滋的,两只小腿得意地翘着。没多想,我就朝着他的小屁股轻轻地打了一下,还说他怎么这么没礼貌,快向老奶奶说对不起,可是,哲哲哪里肯听,跟我执拗了半天。最后,竟然委屈地说:“我错在哪里?我才不要道歉。”
还有一次,哲哲在幼儿园操场边玩边等我去接他。那一次,我有意识地站在远处想观察他一会儿。忽然看到彤彤一脸坏笑着说“臭屁屁”,其他小朋友也跟着一起大笑起来,紧接着“屁屁”就流行起来了。鹏鹏见了滑梯说“滑梯屁屁”,悦悦指着她怀里的布娃娃说“娃娃屁屁”,牛牛捡起落在地上的树叶说“这是树叶屁屁”,最后,孩子们的这一举动甚至都把周围的大人给逗乐了。
之后,我什么也没有说,就带哲哲坐上车,在路上,他竟然冒出一句“妈妈屁屁”。话音刚落,我就生气地说:“才2岁多就学说脏话啦。”可是哲哲一点反应都没有,见了什么都会发挥一下他那好玩的“屁屁”。
(哲哲妈妈)
教 子 心 得
模仿,是孩子认识周围环境并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对于孩子自己来说,他们并不清楚自己的模仿行为是对还是错。因为处于模仿敏感期的孩子,他们正处于无意识的学习状态,他们会很努力地去模仿别人的一言一行,并以此为乐,但是他们并不明白所模仿言行的真正含义,而他的一些不良行为,如说脏话,只是在模仿,只是觉得好玩儿而已。因此,当家长看到孩子那些不良的模仿行为,不要从道德品质的角度去衡量这些事,也不要大发雷霆,表现出异常愤怒的样子,这样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还会强化孩子的这种不良行为。
实际上,家长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对他们的行为不闻不问。当孩子发现自己的模仿不被关注,他们自然会放弃这个无聊的游戏。
当然,在孩子的模仿敏感期,身边的看护者也都有责任,应该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好环境,用自己的言行为孩子树立一个可模仿的正确榜样,并对孩子的模仿行为给予恰当的教导和积极的暗示,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让他们在对父母、成人、同伴的模仿中,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能力。比如,当孩子看到家长非常孝顺长辈、耐心照顾长辈,他们也会这么做;当孩子看到家长把他们堆放杂乱的玩具收拾妥当,他们也会学着家长的样子把玩具“归位”;看到家长每天起床后会刷牙,他们也会模仿……这些其实就是家长对孩子的一种无意识培训,当然,也是孩子良好品质的一种体现。
不过,这也并不是说过了模仿的敏感期,家长就不必刻意要求自己的言行。其实,即使孩子度过了模仿的敏感期,他们也一直在模仿着家长的言行成长。也就是说,家长的一言一行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孩子习惯的养成。所以,作为家人一定要时刻改正自己不好的习惯和言语。如果你是一位习惯把物品随意乱丢乱放的家长,孩子也很难养成干净、整洁的习惯;如果你是一位喜欢说脏话的家长,孩子一般也会有说脏话的习惯……
最后,请每一位家长记住:孩子的每一次模仿都是一种成长、一种自我创造,走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学会并善于用正确的标准衡量孩子的模仿行为,才不会破坏孩子的敏感期,才能让敏感期开启孩子的一生。
成长日记32:每一次模仿就是一次最好的智力开发
昨晚,2岁半的沫沫又一次霸占了我的“领地”,在电脑前玩她那个总也玩不够的鼠标。
这一次,我发现沫沫不再用小手捧着鼠标一个劲儿地瞎点瞎摁,而是先一股脑儿地把桌旁能抓得到的东西统统摆出来,面巾纸、名片夹、报纸、书、光盘,真是什么都有。
然后,只见沫沫随手抓起一件摆出来的东西,一手在鼠标上摁了一下,之后,这些物件就一个接一个地都被沫沫抓起来再翻来翻去地点一点、摁一摁。而且奇怪的是,每做一次,沫沫都会认真地把点过的东西递给我,看到我冲她点头了,小丫头才会继续下一次操作。
沫沫的这一举动搞得我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站在一旁的妻子却乐了,笑着对我说:“老公,女儿这是在模仿超市的收银员呢。”
为了鼓励沫沫的模仿行为,我们索性陪着她玩了起来。
我指了指电脑桌上的一本书,对沫沫说:“宝贝,爸爸要买那本书,请把它给我吧。”沫沫小心翼翼地用鼠标在那只笔上点了一下,并照旧递给我。
这时,坐在一旁的妈妈也插话了,“宝贝,我想要那只笔,你卖给我吧。”沫沫看了看笔,开心地拿起鼠标点了一下,并递给我。
之后,沫沫又给我们“卖”了很多物品。整个晚上,沫沫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快乐的笑容。
(沫沫爸爸)
教 子 心 得
我们常说在幼儿生命的头两三年内,应该给予他们丰富而多样的视觉、听觉、嗅觉以及触觉上的各种刺激,从而让他们的大脑中形成较多神经的网络。而这些纵横交错的网络就是孩子未来智力、知识学习的基础元素。对于处于模仿敏感期的孩子来说,他的每一次模仿其实就是一次最好的智力开发。
没错,故事中的小人物沫沫是在模仿生活中常见的收银员。被点摁过的鼠标就好比收银员手中的条码扫描仪,当孩子看到鼠标透出的红光,很自然地就想到了结账收银时常见的一幕情景。看完这个故事,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对聪明的父母,他们不但读懂了孩子,而且也懂得如何在模仿中开发孩子的智力。
通过游戏的方式继续孩子的模仿行为,不仅加强了孩子对模仿所带来的快感的体验,也让亲子之间的感情更近一步,而且父母亲的做法对孩子的模仿行为也是一种鼓励,当父母都参与到游戏中时,孩子的模仿自然会非常起劲儿。当然,在整个游戏的过程中,也加深了孩子对收银员以及所“卖”物品的认识,而这对孩子的智力开发更是尤为有益。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发:当孩子模仿某个角色或是某种事物时,身边的看护者一定要给予恰当的鼓励和引导,这样不仅能让孩子体验到模仿带给他的愉悦感受,更能帮助他对身边的角色和事物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比方说,当孩子喜欢模仿“巧虎”的时候,爸爸可以把自己装扮成“虎爸爸”,而妈妈则可以装扮成“虎妈妈”,你的微笑、拥抱和夸奖都是对孩子最好的鼓励,这样,就能在无形中继续鼓励他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