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663800000001

第1章 自序:宁夏,我的第二故乡

我原籍北京。1938年7月,我出生在全家南下逃难途中的汉口;三岁左右随父母在上海定居,随后上了小学、初中,1954年考入上海制药工业学校;中专才上一年,随学校迁到沈阳;1958年9月1日毕业分配来宁夏工作,至今已整整五十年。我亲历了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成立,见证了宁夏经济建设的起步和腾飞,目睹了首府银川如何从一个以往不起眼的塞上古城,变成为一个光彩亮丽、引人注目的可爱家园。如果说,上海是我的故乡,那么宁夏就是我的第二故乡了。

老实说,分配来宁夏之前我对她并不了解,只知道她是陕甘宁边区的一个省份,新中国成立之后曾一度与甘肃省合并;对我即将去报到的城市银川更是一无所知了。于是,在我的想象中,出现的是沙漠、骆驼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荒凉景象。在兰州到银川的火车上,一起分到宁夏的我们五个同学结识了十个上海小“阿拉”,她们也是到宁夏参加建设的(后来知道她们在地质大队上班,我们五人还抱着两个大西瓜到她们银川仁义巷的住地去看望她们)。她们一路说说唱唱,非常热闹。《火车上有十个上海姑娘》(见本书21页)这首诗写的就是当时的情景。那时银川刚通火车,车站还没建成,没有像样的月台,要下个土坡才能出站。因京、津、沪等地每天都有支宁人员到来,车站外专设一个调干接待站。我们出了车站后,接待站用卡车把我们拉进城里。

第二天,先到工交厅再转到卫生厅办好报到手续后,我们都分在银川制药厂。药厂正在筹建,我们就在药厂的筹备处上班。筹备处在解放东街140号的二层小楼里,对面就是玉皇阁。从我们的小楼望下看,对面的一家老字号敬义泰糕点酱菜铺的院中,一头毛驴围着磨盘转,一个伙计向磨口续着红辣椒正在做辣糊酱。在银川这座塞上古城中,当时这种手工式的作坊较多,比较现代的工厂企业除了银川电厂、面粉厂、毛纺厂没有几家。那时宁夏回族自治区尚未成立,银川城里没有一条柏油马路,大部分是土路,只有一两条主街铺了石子;没有老大楼和邮电大楼这些三层以上的建筑;市容也不繁华,没有公交车,汽车很少,街上行人不多。比较人多的新华街上,有一个灯光球场、两家电影院和同福居几家饭店。再有鼓楼和西塔附近也比较热闹,商店不少。街头巷尾和居民的住宅几乎是平房,而且大都是土坯垒的平顶房,像药厂筹备处这样的二层小楼都不多;比较像样的是公园街口的几排交际处的二层建筑,颇合时尚——那是为迎接贵宾准备的。公园就一个,那就是中山公园(当地老百姓叫它“西马营”)。刚来银川时我们几个去逛过,里面树木高大繁密,湖面不小,有亭台楼阁,居然还有游泳池;公园的葡萄很甜,一毛三分钱一斤,我们还买来尝过。位于公园东北角的宁夏师范学院——宁夏的第一所高校刚刚成立,外地分来的大学生正在参加艰苦的建校劳动。

过国庆节不久,还没等到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的大喜日子(10月25日),厂领导决定郑茂林、金丽容和我(我们是同班同学)以及七八个徒工去上海第三制药厂培训抗生素的生产技术。我们在上海学习了近八个月,基本掌握了金霉素车间各个工序的生产技术。此时,银川制药厂在南门外已经白手起家地盖起了简易的厂房。回厂后,我们投入金霉素的试制工作。我们是第六车间,又叫抗菌素车间,由金丽容和我负责。当时是大跃进的年代,人人干劲冲天,斗志昂扬;我们也不讲困难,不讲条件,土法上马进行试制。我还记得,当从发酵好的培养液中提取出黄灿灿的金霉素粉末的时候,我们欣喜的情景。因为不具备必要的条件,金霉素始终不能投入生产,试制工作也不了了之。其他车间的针片剂、酊膏剂和中成药都能正常生产并搞得热火朝天。后来,我们车间的人员分到其他车间干活,我也下放到中药车间劳动。

不久,三年困难时期来临,实行“低标准,瓜菜代”。与全国人民一样,药厂职工勒紧裤腰带,同心同德地坚持生产,坚持工作,克服一个个困难,渡过了那段艰苦的岁月。困难时期,我们在厂领导的带领下,开荒种地,来解决粮食和副食的不足。我们车间一度生产过小球藻这种代食品。厂里还把做肝流浸膏的废物肝渣送进食堂,加工后再卖给职工;它既耐饿又有营养,比其他代食品强多了。

1963年,困难时期结束不久,自治区对企业实行“关、停、并、转”的政策,我们的药厂下马了!银川制药厂当时是自治区唯一的一家药厂,那时全厂职工已发展到近200人,生产初具规模;况且,我们大部分职工参加过建厂的劳动,视厂为家,对药厂充满着感情。对于它的下马,我们想不通。想不通又有什么办法,这是自治区的决定,要服从大局嘛。从此,我们职工四处云散,各自走向新的工作岗位,继续为建设宁夏贡献青春,贡献自己所有的力量。值得庆幸的是,保留了一个中药车间,后来与市内永康巷的电表厂易址,改名为宁夏中成药厂。中药车间的工人大都成了新厂的骨干。1969年我结婚后,爱人没有工作,全凭他们的引荐,1971年当上了一名制药工人。药厂下马的那年,我考入宁夏大学中文系,又重新开始了学生生活;虽然脱离了制药专业,但是圆了自己从小喜爱文艺的梦想。(参见本书320页:《银川制药厂的故事》)

在药厂的五年中,工作之余我常常练习写作,习作主要是诗歌和快板。尤其是最后几年,诗兴大发,几天就一首。一般写的都是重大题材,如反帝反美的,歌颂古巴的,与世界人民友谊的。再有,就是歌唱我们药厂的,有十几首。比如,反映建厂时艰苦劳动的有《这里本是稻田》和《打夯歌》;表现我们职工站立在比膝高的水中,手挽手地保护药厂,避免因附近红花渠决口而造成损失的《深更半夜广播响》;还有歌颂工人忘我劳动和崇高品质的《给三个生产上的标兵》和《退休工人孔秀峰》等。这些习作没有保存价值,所以提到它们,也只是个人写作道路的一个回顾,对自己青春岁月的缅怀而已。收录在我的诗文选中不多的几首,如《雨后的早晨》、《钻天杨》、《银川春景》这三首(见本书23—25页)描绘了当时银川南门外的景物,作为组诗,我给起了一个“素描”的名字,倒是比较恰当。现今的南门外,素描中有的景物已不复存在,建起了不少楼房。在药厂,生活虽然贫苦,但我坚持上完了夜大学的中文课目,为以后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在药厂的五年中,我结识了同厂的不少朋友。后来,这些朋友虽然在不同岗位工作也没有断了联系,有几位至今仍有往来。我们一起分来宁夏的同学自不待言,除了余扬金回了无锡老家,我们四个保持着长久的友情;遗憾的是,分到区药检所的郑茂林同学于1991年过早地去世,无缘见到今日宁夏经济的腾飞。

宁夏大学的学习生活,令人怀念。1963年我入学的时候,宁夏大学刚成立一年。它由宁夏农学院、宁夏医学院和宁夏师范学院合并而成。新校址在新市区的荒滩上(我们叫它“西沙窝”),周围是一片荒漠,其间还有大大小小的沙丘。1960年秋,宁夏师范学院从城里迁到“西沙窝”始,就一边教学上课一边治沙植树,到我们那届新生入学时治沙任务还没有完成,课余时我们参加过治沙和绿化校园的劳动。在班上墙报发表的《歌唱宁大》一诗(见本书32页),就是我最初献给宁大的一份薄礼。“文革”前,像我这样二十五岁的大龄青年上大学的很少,我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抓紧时间如饥似渴地学习自己早就喜爱的中文专业知识,不能落在班上弟弟妹妹的后头。我同班上的同学亲密相处,有几位后来成了知己朋友,如范泰昌(已去世)、于洪福、张迎胜、乔俊峰、权振声,何炳业等。在校期间,先后参加了中卫县镇罗公社和青铜峡县邵岗公社的两期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这是我第一次下乡的经历(以前一直在城市生活)。我接触了宁夏的农民,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感受了他们的淳朴和辛劳。黄河流经宁夏川区,这里沟渠纵横,交织成网,土地秀丽丰饶,是鱼米之乡,素有“塞上江南”的美称。可是,自从“大跃进”以来农民没过上安生的日子。一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联产承包制以后,这里的农民和全国的广大农民一样,才开始过上安宁的日子,走上幸福的道路。

如今,你漫步在宁大的校园,到处是花香鸟语,绿草如茵,树木成荫;一排排漂亮的楼房和宽敞平坦的操场,沿着偌大的湖面走一圈约需半个小时;旧日的教学主楼早已被新的更气派的高楼代替,留存的唯一一幢筒子楼——我们称它“拐角楼”,曾经是年轻教师的宿舍,“文革”后恢复高考还住过新招收的部分新生,现在不再住人,修缮一新改作他用,成为宁大旧貌换新颜的历史见证。

宁大毕业前后,我曾被借调到自治区革命委员会的保卫部专案组工作。任务完成后,1972年9月分配到宁夏人民出版社工作,曾经担任过校对、文艺编辑、文艺编辑室主任、总编室主任兼总编辑助理,一直到1998年8月退休。在宁夏这五十年中,我先后在两个单位工作:一个是前面提到的制药厂,才待了短短五年;一个就是出版社,渡过了我大半生的岁月。人的一生真是不可逆料,如果药厂不下马,我可能一辈子从事制药事业,随着宁夏经济的发展,药厂也会逐渐发展壮大,成为现代化的企业,就像如今开发区的启元药业集团一样;谁能料到我会改行投身于宁夏的出版事业,做了个“为人做嫁衣裳”的编辑,终年与文字打着交道。这样,我就亲历了宁夏出版事业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亲眼看到:出版社最初没有一间房,长期寄人篱下,后来有了自己的办公楼(在公园街口),如今在50里长街的北京路东段建起了十六层的巍峨高楼——出版大厦。出版社由开始仅出版毛主席著作、语录和干部学习用的材料以及其他通俗读物等,逐渐发展成一家综合性的出版社,今天拥有政治经济、民族历史,科技、文艺、美术摄影和综合六个编辑室,教育、少儿两个副牌社,《宁夏画报》、《周末文汇》、《少年读者》、《小脚丫》四个杂志社,职工195人,发展成为一家年出书千余种的名副其实的省级出版社。近年来宁夏人民出版社因为成绩突出,荣获国家人事部和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新闻出版系统先进集体”的称号。现在全国出版社早已突破我在岗时300来家的数字,达到570家左右,真是强手如林,竞争激烈,能站住脚并取得发展和成绩,实在不易,我作为一个退休老编辑为之感到骄傲。我是文艺编辑,长期与宁夏文艺界接触;因此对宁夏文艺事业的发展历程,感受尤深。拿文学创作来说,最初作者寥寥,不成气候;“文革”后进入社会主义新时期才出现“两张(张贤亮、张武)一戈(戈悟觉)”这样的领军人物,开始形成一支颇有生气的文学队伍;以后又陆续出现“宁夏三棵树”(陈继明、石舒清、金瓯)和“西海固作家群”等新秀,更加发展壮大了这支队伍,不断创作出比较优秀的作品,引起全国文坛的注目,显示了宁夏文学事业的初步繁荣。

俗语说的好:“大河没水小河干,大河涨水小河满。”只有国家富强了,广大人民群众才能过上好日子。我在宁夏工作、学习和生活了五十年的经历充分地说明这个真理。回想当初我们这批支宁人员初来时宁夏落后的情形,历历在目。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和关怀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很快成立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我们和当地人民一道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白手起家,艰难创业,为宁夏各项建设事业的百废俱兴打下基础;但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和自治区某些政策的失误,影响了宁夏经济发展的速度。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我们的国家从此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宁夏也不例外,我们看到在我们生活的首府城市这五十年来所发生的变化,特别是近十来年的变化,可说是日新月异,改地换天!现在的银川变大了,道路变宽了,湖泊变多了,天空变蓝了,变得连我们这些老银川都感到陌生,需要借助新版地图和实地考察对它重新认识和辨认。1993年我在一篇短文里写道:“这两年银川危旧房屋改造工程进展很快,眼见一幢幢楼房拔地而起,一片片小区接着出现。我来银川整整三十五个年头,可算老宁夏了,有些街道小巷半年一载没去,再去都不认得了。来银共搬过四次家……如今我重新造访这些故地,已变得面貌皆非,那些熟稔的窄巷、土房不见了”。发了一通感慨后接着写道:“我向银川市的领导同志和从事城市规划的同志建议:银川老城面积不大,房屋太密集了不好,能不能留点空间搞些绿化区、街心公园,多种些树和多铺些草皮……”(见本书178页:《夜晚,银川并不宁静》)看来,我是多虑了。其实,区市两级政府早就成竹在胸,建设新银川的蓝图正是从那时或更早些开始实施的。

现在的银川已经彻底改变了旧日的模样。首先,它变大变美了,城市区域已由以前的3499平方公里扩展为7471平方公里,扩大了一倍多。辖三区(兴庆、金凤、西夏)两县(贺兰、永宁)以及灵武市,总人口为140多万人。在银川市区,像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上百个名称繁多的居民小区,楼房的建筑和周围的环境越来越现代、时尚、幽雅,旧日的平房几乎不见踪影;市内有十多个大小公园,有南门、大团结、光明、新月、人民、丽子园和西夏七大广场;街道建设和城内交通也随之跟上,主要街道均改为八车道或十车道,很少遇见大城市的堵车现象,出门办事十分方便,公共汽车的线路由几条增加到50条左右。其次,是重建“塞上湖城”。银川早有“塞上湖城”之称,据说曾有“七十二连湖”。由于过去没有认识环保和湿地的重要,填湿地盖房屋,与湖泊争土地,致使湖泊和湿地的面积大为减少。现已将大西湖、小西湖、宝湖、清水湖、鸣翠湖、北塔湖六大湖泊的景观水道全线贯通,一个崭新的更为亮丽的湖城出现在世人的面前。再次,就是充分利用和发掘了旅游资源。银川是全国99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1038年,西夏国曾在此建都(时称兴庆府),它又是古河套文化和古丝绸之路文化的交汇地。像西夏王陵、贺兰山岩画和贺兰山苏峪口、滚钟口(小口子)这些名胜古迹、自然风光每年都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十几年前开发建设的沙湖和镇北堡华夏西部影视城以及新开发的阅海公园、黄河古渡等成为新的旅游热点。还有,银川的交通也发展很快。除了包兰铁路外,又有中宝铁路和太银铁路(在建);高速公路南北东西贯通宁夏全境;河东机场于1997年建成通航以来,与全国一些城市的交往更为快捷。宁夏现在交通四通八达,已经形成现代交通网络。

值得骄傲的是,自2005年以来,我生活的这个城市获得“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卫生城市”和“文明城市”等荣誉称号。为了建设宁夏,为了建设银川这个美丽的家园,我尽了自己的一份力量。由一个二十岁的青年成为一个七十岁的老者,这五十年的岁月没有虚度,我又感到非常欣慰。

宁夏,我的第二故乡,我衷心地希望你的明天更美好更辉煌!

2008年2月5日

同类推荐
  • 偷闲斋闲笔

    偷闲斋闲笔

    赵健老师是四川出版界备受推崇的一位导师和前辈。赵老策划、编辑了一批有影响的优秀图书,撰写了上千篇杂文、书评和学术论文。20世纪80年代,赵老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身体力行,严格把关,把一些“信口雌黄”以及伪科学的作品挡在出版的大门外。他引导科普作家端正创作态度,让科普创作规范有序,并亲自策划、编辑了一批高质量的科普作品,受到出版界和读者的欢迎。
  • 大山里的人生

    大山里的人生

    本书从作者浩繁的著述中,选取有关人生的纪实和思考的部分散文,以展示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人在凤凰的石板路上,在湘西的大山深处,在都市的街头巷口留下的深深足迹;展示一个以小学毕业的学历而成为作家、学者,在短暂而又漫长的人生旅途上的奋斗与挣扎,辛酸与欢乐,失败与成功;展示一个普普通通的灵魂的苏醒与叛逆、磨炼与裂变……
  • 要有多坚强,才敢念念不忘

    要有多坚强,才敢念念不忘

    "每个人都有一颗年轻而伤感的心。在遇见自己的另一半前我们总会在生活的小道上漫步前行。有错过的时候。有疼过的时候。一路上总会有许许多多的陌生人在自己的生命中稍作停留,然后他们最终都慢慢的消失了。甚至此生不会再见。后来当我们再想起这些人的时候,仿佛在回忆另一个人的故事一般。
  • 放手,遇见幸福:微信疯传之唯美哲理

    放手,遇见幸福:微信疯传之唯美哲理

    《微信疯传系列:放手,遇见幸福》收录了微博、微信等平台上最受欢迎的生活哲理美文,是“微信疯传”系列图书之一,微信上最火的唯美生活哲理段子,一句话,让人茅塞顿开,一句话,让人幡然醒悟,一句话,让人回味无穷。
  • 帆挂长河

    帆挂长河

    本书为作者诗文选,曾被人评曰:“集半生之年,凝心血之花。”之作。细腻笔锋呈现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平凡而不华丽的辞藻却写出了生活的真谛。
热门推荐
  • 战争之潮

    战争之潮

    一场意外的战争掀开了新时代的序幕!这是一部战争孤儿的传奇!权利!欲望!金钱!背叛!友情!爱情!亲情!生命的意义究竟何在?魔法战舰!魔武!连击!美女!战甲!尽在战争之潮!
  • 用一生爱一人

    用一生爱一人

    我们都深爱着彼此,在这个世界中彼此相濡以沫。暗恋这着对方,深爱着对方。但后来,却说我们只是朋友。心灰意冷,到最后,爱情能否救赎那些错失,那些错事
  • 盛世庶女:谋心计

    盛世庶女:谋心计

    故事的背景发生在一个虚幻架空的王朝,江翊薇与姐姐江翊柔是当朝宰相江浩文的女儿。江浩文总共有五个女儿,没有儿子。江翊柔是长女,为其正室所生。江翊薇是四姨娘所生,四姨娘比江浩文其它几个老婆出生要贫寒一些,她当年是千娇阁的花魁,被江浩文用重金赎回,生下江翊薇便病死了。所以江翊薇在江府的日子并不好过,从小受尽四个姐姐和姨娘们的凌辱。至于大姐江翊柔,是个比较虚伪,且会看人脸色的人。她虽然也同样讨厌江翊薇,但是每次见到别人欺压江翊薇,她总会以大姐的身份站出来帮江翊薇解围,于是在江翊薇的心里,她的大姐就是天仙般的存在。
  • 风惊天下:逆天狂妃

    风惊天下:逆天狂妃

    大陆北辰国左相府嫡女,慕思影。无才无德,相貌奇丑,当灵魂换成21世纪金牌杀手——思影时该何去何从呢?一场宫宴,她遇见了是傻王的他,他偏要她作他的王妃,一场赐婚,世人皆笑傻子与草包天生一对,只是众人不知其实他是藏着最深的人
  • 一生一世复相思

    一生一世复相思

    她,倔强任性,倾国倾城。他,霸道高冷,挑剔专情。万里风云袖尽,千年沧海看过,为谁一念成狂。一个关于爱恨、生死、天下、人心,沉静在表而激烈在骨的故事。
  • 精兵2

    精兵2

    中国梦★精兵魂农家兵歌荡气回肠军旅人生热血澎湃不是每一个士兵都能成为精兵不是每一个精兵都能成为将军作者QQ:378945019作品群:47891039
  • 盗火星帝

    盗火星帝

    上位面之人注定是神明?下位面之人天生是蝼蚁?这世界,难道终归是弱肉强食,等级分明。来自云岚城的少年云羿自陨星城而出,夺天地造化,乱混沌世界,修无上武道,终成盗火星帝,成就永恒传说。
  • 仪表堂堂:精英人士必知的77条礼仪规范

    仪表堂堂:精英人士必知的77条礼仪规范

    本书是一本有关礼仪知识的通俗读物,可以帮助我们加强礼仪修养、提升气质形象。文字轻松有趣,富有时代气息,内容贴近生活,主要包括个人形象,社交礼节,职场礼节,公共场所礼节,家庭礼节五个部分。读完此书,相信你可以在个人形象、人际往来、商务活动、公共场合、社区交际等方面大大增加自信,举止适宜,游刃有余。
  • 圣域大陆

    圣域大陆

    地球少年,一朝穿越圣域大陆,弱肉强食,强者为尊,与我何干?小爷只想闲云野鹤,悠哉悠哉!却不想穿越还有这么多仇家!觊觎我身体中的珍宝,我无心争霸,奈何时不与我啊!罢了,看我这废材少年,如何逆袭天下!
  • 天上天下之唯我独尊

    天上天下之唯我独尊

    曾是天才少年不可一世,后遭异变沦为他人笑柄。谁甘心沉沦?谁为废物?谁为孬种?吾不愿!少年浴火重生,执九幽炎枪,自此,谁阻我,神阻弑神,佛阻弑佛!吾当为天地主宰,佑我至爱,至亲之人,永享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