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张溥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出生于明朝一个书香世家。张溥小的时候,天资愚钝,记忆力尤其不如人,常常是过目即忘,连他父亲都对他不抱什么希望了。但小张溥很有志气,他知道自己的记性不好,就努力想办法来克服这个弱点。
有一天上课时,先生叫张溥起来背诵文章。开始张溥还背得很好,可背着背着,就背不出来了。他心里非常着急,越着急,越想不起下面的文章。没办法,他只好低着头,等着挨先生的打。先生见张溥背不出来,以为他贪玩,不认真背书,非常生气,就拿起戒尺,使劲儿地在张溥的手掌上抽打了几下。张溥的手掌立刻就红肿起来了,但他没有哭,只是恨自己不争气。先生又说:“罚你回去把这篇文章抄十遍,明天交给我!”
张溥吃完晚饭,点着油灯,就伏在案前抄了起来。等他抄完十遍,已经是半夜时分了,他这才上床睡觉。
第二天上课时,张溥把抄好的文章交给了先生。没想到先生让他把昨天的文章再背一遍。张溥心想:糟了,我还没来得及背呢。只好硬着头皮往下背。谁知,刚背完上句,下句居然也顺着溜出来,没有背错一个字。先生这才满意地笑了。
回到家中,张溥反复思索:我今天为什么能脱口背出全文呢?难道是因为我抄了十遍书的缘故吗?于是,他先把先生今天布置的文章诵读几遍,然后开始抄写。他一边抄,一边在心里默诵,每抄完一遍,就大声朗读一遍。等他抄到第五遍的时候,他觉得能够复述全文了;当他抄到第七遍时,他不仅领会了文章的意思,而且还能熟练背诵了。他高兴地自语道:“原来真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呀。”
张溥终于找到了提高记忆力的方法。从此,他坚持不懈地抄书背书,靠着这种扎实的功夫,学到了许多东西。他著书立说,思路敏捷,文如泉涌,成为著名的文学家。后来,为了勉励自己,他就把自己读书的屋子称为“七录书斋”。
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悄悄地将一场讨论记录下来,参与者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剑桥心理协会会员。两星期后又请参加讨论的人将他们能回忆起来的讨论内容写下来。当他把参与讨论的人回想起来的内容与录音核对时,他发现每个人能回忆起来的部分只占总数的8.4%。此外,那一部分记起来的也仅仅是只言片语或零零碎碎的东西,甚至有一些内容已被歪曲了。
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一场讨论才过去两个星期,居然能忘记具体论点的91%。也许他们讨论的是无关紧要的话题,也许他们讨论后又有极为重要、极为紧张的工作要做。但人们听过的、讨论过的东西,过些日子,会遗忘很多,却是每个人都曾有过的体会。所以俗话才说:“最烂的笔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的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老是走神,不能紧跟老师的讲课思路;有的学生上课专心听讲,注意力很集中,老师讲的东西都听懂了,可是一到课后好多知识又都忘记了。如果能适当地做好课堂笔记,就有利于提高听课的效果和学习的效率。会听课的同学,一般都有做课堂笔记的习惯。记笔记有哪些益处呢?
1.记笔记能够使学生在听课时保持一定的紧张度,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
2.老师在课堂上讲到的一些课本上没有的东西,如课文的中心思想、写作方法、解题思路和方法技巧、学习经验总结、典型的事例(题例)等,认真把它们记下来,不仅能增加知识积累,更有助于总结提高自己的学习方法。
3.通过记课堂笔记,帮助学生将课本上丰富、复杂的学习内容提纲挈领串联起来,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巩固课本知识,还有利于促进学生整理自己的学习思路,更好地复习总结,掌握学习内容。
4.一份好的课堂笔记,是高度浓缩的课堂知识精华,可以让学生在记笔记中将课本内容读薄,减少机械记忆量,易于记忆和掌握。
由此可见,记笔记是课堂学习的好方法,更是听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知识,为课后复习巩固做好准备,还可以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聚精会神地听课。实践证明,一些成绩优秀的学生都有记笔记的习惯。
我在学习上其实没什么窍门,主要是注意听讲。不过我喜欢记课堂笔记。在记笔记方面我是一个特别会“钻空子”的学生,我会抓住三个时机进行记录:一是老师在黑板上写字时,抓住这一机会抢记;二是老师在讲授重点内容时,要抓紧时间速记;三是下课后,对课堂上简记的笔记进行补记。另外,在我看来,记课堂笔记不是单纯地把老师上课讲的知识记下来,为记而记,而是要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以及科目的不同,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记,并不断改进方法,使课堂笔记更好地为自己听课以及复习服务。
——辽宁省沈阳市中考状元赵晏瑾
2.看到莲子忘了核桃
一位年近花甲的哲学教授在上他的最后一节课。
在课程快结束时他拿出了一个大玻璃瓶,又拿出两个袋子,一个装着核桃,另一个装着莲子。然后他对大家说:“我今天要给你们做一个我年轻时就看过的实验。实验的结果我至今常常想起,并常用这个结果激励自己,我希望你们每个人也能一辈子记住这个实验,记住实验的结果。”
在座的同学当时都很期待,哲学课还能做出实验来?就用那些核桃和莲子?
老教授把核桃倒入玻璃杯中,直到一个也塞不进去为止。这时他问:“现在杯子满了吗?”
学过哲学的同学已经有了几分辩证法的思维方式,答:“如果说装核桃的话,它已经装满了。”
教授又拿出莲子,用莲子填充核桃余下的空间。
然后,老教授笑着问:“你们能从这个实验中概括出什么哲理吗?”
同学们争先开始发言,有人说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满,只有相对的满;有人说时间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想挤,总可以挤得出来;还有人说空间可以无限细分。
最后,老教授说:“你们说的都很有道理,不过还没有说出我想让大家领会的道理来。你们是不是可以反过来想一想,如果我先装的是莲子而不是核桃,那么莲子装满后还能再装下核桃吗?你们想想看,人生有时候是不是也是如此,我们经常被许多无关紧要的小事困扰,眼看着人生就沉埋于这些琐碎的事物之中,结果,却往往忽略了那些真正对自己重要的事情,白白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间。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够记住这个实验,如果莲子先塞满了,就装不下核桃了。”
之后,在座的同学都陷入了沉思。
的确,在学习中,我们常常分不清孰轻孰重,往往是嚼了不少味淡的莲子,却难得有机会品尝香而略苦的核桃了。就像课堂上记笔记和听课之间的关系,有些同学往往因为花费了主要精力去记笔记而影响了听课,这种做法无异于丢了西瓜捡芝麻。
记笔记固然很重要,但是在课堂上同学们要处理好听讲与记笔记的关系。有的同学一上课就拼命地记,恨不得把老师的每一句话都一字不漏地记下来。大脑和手始终处于机械而紧张的“录音”状态中,一堂课下来很累。可是合上笔记本想想老师究竟讲了些什么,脑子里又是空空的,只好再花大量时间去看笔记。结果是,“上课记笔记,下课看笔记,考试背笔记”,造成了学习上的被动。也有的同学上课时只是专心听讲,不做课堂笔记,这样做的结果,是当时都听懂了,过一段时间后,学过的知识大量遗忘,因为没记笔记而无从回忆这些被遗忘的内容,这样也影响了学习效率。那么,笔记怎样才算记得恰当呢?
在老师讲课的时候,作为学生,主要是听。可以说,认认真真地听懂老师讲述的内容是学生上课的唯一目的,记好课堂笔记,恰恰是实现这个目的。听记并重是不对的;一味埋头记笔记,把自己当成录音机更是本末倒置。那么,是不是可以不记笔记了呢?当然不是。会听课的同学往往是一边听讲,一边思考,紧紧跟着老师的思路步步深入,随时把一些重要的论据、论点和分析方法用自己的话记下来。凡有教科书的课程,笔记可以简单扼要些,书上有的,一般都不必记。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分析、理解上。
也就是说,在课堂上,同学们要用90%的注意力集中听讲,并积极动脑思考,只用10%的注意力做简要的笔记。这种笔记不是对教师原话的记录,而是经过自己思考后的语言。这样做,学生不仅能全部掌握所学知识,而且还会有创造性的发现。
总之,记笔记要以不影响听课、思考、理解为前提。有些同学认为,不管懂不懂,先记下来,等课后再慢慢思考理解、消化吸收。一旦有了这种想法,上课脑筋不大动,拼命记笔记;下课笔记好几页,问题一大堆。再想把问题一个个弄懂,时间和精力又不允许了,最后势必影响学习效果。
经过反复实践,我摸索到正确处理听记关系的方法,这就是:听和记,以听为主,记服从于听,在认真听的基础上,抓住重点和难点,有选择地记,把听和记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听得完全,记得精练。
——北京铁路二中优秀学生刘若男
3.作家的爱好
俄国作家果戈里一生最大的“嗜好”是记笔记,人们称他为“笔记迷”。他成年累月不知疲倦地把读到的佳句名言、听到的奇闻趣事、看到的人情乡俗都一一记入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不断积累,那本笔记本为果戈里提供了五彩缤纷的写作素材。在他的名著中篇小说集《狄康卡近乡夜话》里,许多乌克兰的风俗习惯、传说故事、民间谚语,都是从笔记里摘录下来的。果戈里把这种笔记本称为“万宝全书”。
果戈里有很多笔记本,而每一本都堪称精华中的精华,他从来不在笔记上记录一些无用的东西,而是记最能打动他内心的词句,或是他认为极其吸引人的内容。他的笔记不仅记得很精简,条理性也很强,方便写作时寻找灵感。
由于形成了良好的记笔记习惯,他的作品慢慢变得善于描绘生活,将现实和幻想结合,具有讽刺性的幽默,最终他创作出著名的作品是《死魂灵》。
一些同学虽然养成了记课堂笔记的习惯,但在方法上还有一些欠缺。如有些同学的课堂笔记杂乱无章、没有重点、缺乏条理、眉毛胡子一把抓;有些同学笔记过于简单,遗漏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有些同学下课后就将笔记扔在一边,不知道及时补充;这都是同学们无法提高课堂效率的原因。具体来说,记课堂笔记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1.突出重点,简明扼要。课堂笔记要“简略”、“清楚”、“提纲挈领”、“留有空白”。课堂笔记首先要记下主讲章节标题,副标题,要有抓住主题和纲要的能力。还要学会选择笔记语句,利用短语、数字、图表、缩写或符号以及自己习惯的方式,记下教师讲授的某章节中心思路及侧重点,这是很重要的思维锻炼,同时也可留有足够时间去思考。课堂笔记不要写得过密,也不必苛求整洁,但要稍微留出空白,行与行之间要留有较宽空隙,这样便于修改、补充和整理。
2.集中精神,及时补充。做课堂笔记的过程中,一定要以思维为中心,以理解为标准,以知识转移为目的。做好课堂笔记的关键则在于,在理解的情况下,用自己的语言将教师讲授内容记录下来,当然,也有两种例外,即对听课时尚未完全理解的内容,也要按原样记下来,可以画上记号或标记,等课后核准、研究、补充,不然由于一两个知识点没跟上而影响听其他内容,这也违反了记笔记的原意。一般来说,在课堂上百分之百理解清楚再记录是不现实的。另外,由于课堂上的时间比较紧迫,老师所讲的一些内容当时可能漏记,下课后,应尽快抽时间去补充。对课堂上所记的混乱部分,最好重新整理、归纳,这也是加深理解和强化记忆的一个重要环节。
3.笔记条理化。一般来说,中学老师讲课,都要把章、节标题写在黑板上,这部分内容记下来有助于了解知识的系统性、条理性。但也会出现因课文内容需要、老师讲授思路不同,而不按板书顺序讲课的情况。如老师有时从课堂效果出发补充某些内容,插入对已学知识的回顾,或者颠倒某些课程内容体系中的顺序,这时,一方面要跟着老师的思路听课,另一方面要注意保持知识本身固有的顺序和条理。
4.不要放过课本之外的精华。课本,只是讲述知识的。编课本的人一般并不把编写的思路、学习方法等都编进课本。而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则经常谈到许多关于学习方法、思想方法等内容,这些虽然不是课本知识体系以内的内容,但它是老师的切身经验,对学习行之有效,对中学生提高素质、能力极有好处,也应及时记入课堂笔记,切勿放过。
为了不使笔记成为“录像带”,必须把在课堂上听到的、看到的,通过大脑进行思考以及初步的分拣:哪些该记,哪些不该记;哪些听懂了,哪些还没有听懂,或者似懂非懂,这些都要在笔记本上作上记号。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听课质量,又有利于课后的复习。
——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李姗姗
4.爱因斯坦的秘诀
著名的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物理学的许多领域中都有重大贡献,其中最重要的是提出了相对论学说,揭示了空间、时间的辩证关系,加深了人们对物质和运动的认识。无论在科学上,还是在哲学上,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