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课时最好眼、耳、手、口、脑并用。上课时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大脑难免“溜号”。克服“溜号”的好办法就是边看、边听、边思、边记,老师提问时要踊跃发言。发言不仅能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提高自己的记忆力以及想象力。同时要注意聆听别人的发言。课堂上,老师提问往往是针对全体同学的,引导全体同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能认为别人发言与自己无关。当别人发言时,自己也应该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掌握了还是未掌握。如果会了等于自己又重新记忆一次,如果不会则可以重新学习一次,使所学知识真正掌握。
2.上课时要注意与老师进行目光交流。当你和老师进行积极的目光交流时,一方面,你极容易维持集中的注意力,另一方面,老师也极容易从你的目光中“读”出你对问题的理解,以及你对问题的困惑。因而,目光交流的过程是师生相互了解、感知的过程,你与老师的目光交流将有助于你配合老师,取得良好的听课效果。
3.要听懂重要细节。听讲时一定要听懂老师所讲的每一句话,弄懂老师对每个问题是怎样思考、分析、判断和处理的。越是细小的地方,就越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听课时,要把自己在预习中的理解和老师讲解的相比较,看自己和老师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这种比较,一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二能加强自己的思考、认识与提高;三能发现自己在预习时的错误,以便下次改正。
——天津市优秀教师徐文轶
6.淘金式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相对论的创立者。曾被誉为“20世纪的哥白尼”、“伟大的自然科学的改新家”。
爱因斯坦出生在德国巴登-符腾堡州乌尔姆市一个中产阶级犹太人家庭。1880年,全家迁往慕尼黑。爱因斯坦幼年并未表现出过人的才华。5岁时,父亲给了他一个指南针,指针在磁力的无形作用下转动的情景让他惊讶。像牛顿看到掉落的苹果一样,爱因斯坦产生了一种奇怪的感觉,认为自己看到的现象是具有深远意义的。他先在慕尼黑读高中,未毕业就退学,后转入瑞士阿劳市的州立中学。1896年,爱因斯坦进入瑞士苏黎世联邦工业学院学习数学和物理学,毕业后成为一名老师。爱因斯坦喜爱教书育人,但成为一名物理学家却是他无法放弃的梦想。
由于不认同权威,爱因斯坦曾一度被人认为一事无成,1902年大学毕业后他无法进入学术机构,只在瑞士伯尔尼专利局找到一份做审查员的临时工作。但在那里,爱因斯坦被正规教育扼杀的科学激情终于重新迸发出来,轻松的工作让爱因斯坦得以继续致力于科学研究。1905年,年仅26岁的爱因斯坦发表了三篇论文,在物理学三个不同领域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特别是狭义相对论的提出,使人类对于空间、时间和物质运动的认识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标志着物理学新纪元的到来。
爱因斯坦很注意读书的方法。在阅读大量书籍的过程中,他就是采用“淘金式”读书法来学习的。他的“淘金式”读书法就是在所阅读的书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本质的东西,而放弃使头脑负担过重和会使自己偏离要点的一切东西。
当有人问爱因斯坦不锈钢的成分是什么时,他建议那个人去查《冶金手册》;当有人问他从芝加哥到纽约有多少英里时,他说:“真是对不起,我实在记不住那么多东西,你可以去查《铁路交通》。”
爱因斯坦说:“我从来不去记辞典上已有的东西。”显然,他有着丰富的阅读经历,但他更乐于去粗取精地把握书本的要点,对一般知识只是记住其来源和出处,而把主要精力放在透彻理解重点知识上,放在记忆实质性问题上,放在独立思考和革新创造上,就好像记住了书的目录一样。爱因斯坦说他的知识主要是靠自己获得的,他热衷于理解,但很少去背诵。
有一次,爱因斯坦读到一本装帧十分精美的几何教科书,立刻就将书中的精华部分条分缕析地讲了出来。有人很钦佩他读书的本领,便向他讨教读书的秘诀,他说:“我只是抓住了书的骨头,抛掉了书的皮毛。”
爱因斯坦的方法几乎可以应用于任何领域,课堂的听讲也是如此。听一堂课就如同读一本书,爱因斯坦读完一本书后能立刻分出哪部分是精华,原因就在于他抓住了书的“骨头”,抛掉了皮毛,我们听一堂课也要学会抓住整堂课的“骨头”,明确哪些关键部分需要着重掌握。
为什么有的同学听不懂课?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听课时只注意一些支离破碎的片断,而没有抓住老师讲课的思路。对于老师讲述的一些有趣的片断,他们直到下课后还能记住,但老师在课上总体讲了一个什么问题,是怎样提出的,又是怎样解决的,却都说不上来了。还有一种情况,有些同学对识记性和比较具体的知识点,都能很好地掌握,但对于那些理论性强和比较抽象的内容,却总是不能当堂理解和消化,这就导致他们听课缺乏连续性,也就难以获得完整的知识体系。那么,如何在听讲时抓住老师的思路呢?
1.注意老师叙述问题的逻辑性。在上课时跟上老师的思路,不仅连老师讲的每一个细小问题都不放过,而且要特别注意老师叙述问题的逻辑性,注意老师正在讲什么问题,解决什么矛盾,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解决这个问题将达到什么效果,以及分析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得出了什么结论等。抓住了老师讲课的这些逻辑程序,就可以逐渐深入到知识的实质中去了。
2.紧跟老师的讲课进度。课堂上,很多学生遇到听不懂的问题时,往往急于弄懂,去翻课本;遇到没有听明白的问题时,就停止听课去独自思考,其实这是十分错误的做法。学校实行的都是班级授课制,老师是对着一个班的学生讲课的,当你翻书、停下思考时,老师早就按他准备的教学进度讲下去了,跟不上教师教学的进度,你自然就听不明白。最好的办法是,听课遇到困难或问题时,先在课本上做个记号,继续听课,下课后通过看书,请教老师或问同学再把疑难问题搞清楚。
3.重视老师讲课时的提示语。老师在教学中经常使用提示用语,如“请注意”、“我再重复一遍”、“这个问题的关键是”等,这些用语往往体现了老师的思路。
4.重视老师的方法。在课堂上,不仅要听老师讲课的结论,而且要认真关注老师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上语文课学习汉字,一般都是遵循着“形”、“音”、“义”的研究方向;分析小说,一般都是从人物、环境、情节三个要素入手;写记叙文,则要从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六个方面进行叙述。这些都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些具体方法。其他的科目也有适用的学习方法,如解数学题时,会用到反正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配方法、消元法、因式分解法等,掌握各个科目的方法是大家应该学习的核心所在。
听课时应注意学习老师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同学们如果理解了老师的思路和过程,那么后面的结论自然就出现了,学习起来才能够举一反三,事半功倍。
——上海市育才中学优秀学生熊显哲
课堂上,特别是老师讲例题时,先听老师的思路,听老师是怎样认识题、分析题,又是怎样把题目与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解决问题的,在此基础上把解题过程和答案记下来。听课中要紧跟老师的思路走,要多想这道题自己怎么解,老师为什么要这么解,还有什么好的或更简便的方法没有?争取在听课中逐渐积累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王曦7.科学界的“小公主”
伊伦是居里夫人的女儿,人称科学界的“小公主”。
伊伦小时候活泼好动,性格有点儿像男孩子。当小伊伦长到该上学的年龄时,她还是很好动,以至于不能安安稳稳坐下来读书。这让居里夫人费了不少心神。
对于小伊伦的学习,居里夫人有着独特的见解。她认为,不能用过去的旧的教育信条和方式学习,主张着重培养小伊伦独立的认识和思考能力,以便让她尽可能直观地了解最新知识。
居里夫人常说,伊伦的这个年龄,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如果整天被关在空气污浊的教室里,耗费过多的精力是没有必要的,应该增加户外活动的时间。于是,小伊伦的学习生活是在一所特殊的“学校”开始的。居里夫人是这个“学校”里唯一的“老师”。在这里,没有呆板僵化的填鸭式教学法,居里夫人使用的是趣味性学习法,总是教给女儿一些有趣的东西,让她自己在这些有趣的东西吸引下,主动寻找原因,自己感兴趣并弄清楚。很快,小伊伦就被这种快乐有趣的学习方法吸引住了,她喜欢听妈妈讲那些科学故事,看她做科学实验,每一个实验的变化都让她觉得很神奇。
除了学习功课外,小伊伦每天还要干一些体力活。这段时期,她学会了缝补衣服、做饭、荡秋千,还喜欢上了音乐。这种快乐的学习生活持续了两年。
渐渐地,小伊伦的“野”性子收敛了许多,开始把她似乎总也使不完的精力放在那些试管、烧杯上,脑子里生出了一个又一个的问号……这一切让伊伦对于物理学有了初步的了解,由此培养了伊伦进军科学领域的浓厚兴趣,使她乐于从科学研究中寻找快乐。在从事科学研究中,伊伦的思维常常是十分活跃而富有创造性的。这与她早期养成的善于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有密切关系。
后来,伊伦通过勤奋努力,终于在物理研究中取得了创造性的成就,继她母亲居里夫人之后,成为又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伟大女性。母女双双获得这一殊荣,这在世界科学史上是极其罕见的。
从伊伦的故事中我们看到,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是整个学习过程中的重中之重。有很多同学反映:上课时老师讲的我都听了,为什么学习效果还那么差?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同学上课时只是盲目地用耳朵听,而没有用大脑来思考。所谓“学而不思则罔”,说的就是这种现象。
由此可见,课堂上仔细听讲活跃思维多么重要。那么,在课堂上如何让思维活跃起来呢?
1.超前思考,比较听课。所谓超前思考,比较听课,即上课不仅要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还要力争走在老师思路的前头。例如,老师刚提出一个问题,就应主动去寻找答案,然后和老师的解答校对。自己想对了,再听老师讲,就记得更扎实了;想不出来,或和老师解答不一样,再听老师的讲解,自己的理解也会更深刻。又如,老师讲了一种解题方法,自己还要想一想,有没有其他方法。这是提高课堂听讲效率的好方法。有不少同学通过采用这种方法,使自己思维的敏捷性、准确性、全面性有了很大提高,在短短的一两年之内,思考和解答问题的能力就有了明显增强。
2.从老师的讲解中舍弃那些非本质的表面材料,去粗取精,归纳出老师所讲内容的梗概,领会老师讲解的要点,并使这些内容与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融为一体。
3.揣摩老师讲解的意图。弄清老师是在陈述一件事,还是在说明一种物;是在抒发某种感情,还是在发表某种议论;是在探讨某个问题,还是在提出某种疑问。
4.体会老师在讲课过程中提出的有益的学习方法,并在适当的时候灵活运用它,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另外,这里介绍两种课堂上常用有效的思考方法:
1.举例说明听课法。当老师讲到某种概念或者规律时,自己马上积极思考,给老师讲的内容举个例子来说明,看看是否合适。举例,可以仿照课本上的例子,最好结合实际自己生活举出例子,来说明老师讲的道理。如果举例新颖恰当,而且不照搬书上的例子,那么,你就真正掌握了抽象的知识。
2.阅读式听课法。阅读式听课就是要像阅读课文一样去听课,在听课的过程中要通过品味、回想、概括、形成结构,来弄清老师讲课的重点、要点和结构。品味,主要是品味老师用词的恰当,老师讲课的思路,老师讲课的语调;回想,就是听课中不断回头想一想,老师刚才讲的是什么,前面是怎么讲的,前后有什么关系;概括,把老师刚讲的归纳起来,用一句话来说明。阅读式听课法也比较适合于理解不够深刻的过程,尤其对不善于思考的同学比较合适,能够把听课的精力引向深入。
同样是听一堂课,为什么有的同学收效甚微呢?主要原因就是他们没有把“听”和“思”结合起来。要知道,听课的含义远不止被动地听老师在说什么。我有一种方法可以帮你有意识地进行思考,即老师一边讲,你一边猜想他下面要说什么,这会促使你全身心地投入,积极地倾听和思考。因此,不要做一个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将自己的思维和老师的讲课过程紧密地联系起来,这样听课的效果才最好。
——陕西省高考文科状元柏青
8.主宰自己的头脑
彼特拉克是意大利著名的诗人,文艺复兴的先驱。
他的父亲是佛罗伦萨著名的律师公证人,他站在代表新兴市民阶级的白党一边,与著名诗人但丁的政治观点相同,因而遭到了当时封建贵族势力的迫害,被长期流放在外。3岁时彼特拉克就随父亲流亡到法国南部的城市间维农,这时他已经表现出对古典文学的爱好。
在那里,他的父亲思念起仍在意大利流放的但丁,不觉悲伤涌上心头:“唉,要是但丁也能到法国来,这苦闷的时光就不再苦闷了!可如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