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九)元杂剧
元杂剧,特指在13世纪前半叶,即蒙古灭金(公元1234年)前后,以宋、金杂剧为基础,
融合说唱
、音乐、舞蹈等艺术而形成的一种戏曲艺术样式。它是元代文学艺术的翘楚,也堪称中国古
典戏曲艺术的一朵奇葩。元杂剧中雅俗共赏的曲词艺术,与唐诗、宋词和元散曲一起,大大
丰富了我国抒情文学的宝库。元杂剧通俗自然的说白艺术,与宋元话本一起,成为我国白话
文学的第一次巨大收获,并成为现代汉语的一大渊源。
元杂剧的形成与兴起,有着政治、经济和戏曲艺术本身的诸多因素,如民族矛盾和阶级矛
的空前激烈,使不少富于反抗性的剧目应运而生;大都、真定、平阳等北方都市工商业的发
展,为元杂剧的演出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群众基础;随着都市的繁荣,特别是宋代众多的勾栏
瓦舍,容纳了各种品位的艺术在一起演出,更有利于作为综合性艺术戏曲的发展和成长。众
所周知,金院本为元杂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主要表现在:①元杂剧继承了金院本戏台的
演出形式,由上、下场门出入,确定了中国戏曲独有的上下场的连场形式。②在金院本脚色
分行基础上,扩充为旦、末、外、净、杂,而旦、末的分行更细,以正旦、正末主唱,而净
仍保存着插科打诨的特色。③元杂剧发展了金院本的表演技艺。如武行的筋斗,花面脚色的
打诨等等,提高了演出质量。④元杂剧的面部化妆和服饰,与金院本几乎一致,最近几年在
山西出土的金代墓葬中的戏俑就做出了有力的证明。元杂剧汲取了众多的技艺,包括
杂技、
歌舞、北方俗谣俚曲,特别是吸收了诸宫调、唱赚的联套优点,在继承宋杂剧、金院本戏台
演出经验的基础上,兼容并蓄形成的。
作为一种新型的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严格的体制,形成了歌唱、说
、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在结构上,一本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或一场,是故事情节发展
一个较大的自然段落,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折之外可以加一
二个楔子。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介绍剧情,类似现代剧中的序幕;也有的放在两折之
间,相当于后来的过场戏。但也有少数杂剧突破了一本四折的形式,如《西厢记》是五本二
十一折的连本戏。每本杂剧的末尾有两句、四句或八句对语,用以概括全剧内容,叫做“题
目正名”。如《窦娥冤》结尾的“题目”是“秉鉴持衡廉访法”,“正名”是“感天动地窦
娥冤”。
在音乐上,杂剧的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楔子只能用一二支小令,不能用
曲。宫调,即调式,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D调等。曲牌,是曲调的名称,每个曲牌都属于一
定的宫调。剧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标明宫调。如《窦娥冤》第三折第一支曲子
标示的【正宫】【端正好】,表示这一折自【端正好】以下各曲均属【正宫】。
杂剧角色分为末、旦、净三大类。每类又可分为外末、副末、冲末、大末、小末;正旦、
旦、贴旦、老旦、花旦;副净、二净等。其中正末为男主角,正旦为女主角。此外,还有以
剧中人职务身份为名的杂角,如驾(皇帝)、孤(官员)、卜儿(老年妇女)、孛老(老年男子)、
洁郎(和尚)等。
杂剧的舞台演出由“唱”“白”“科”三部分组成。唱是杂剧的主要部分。白,即宾白,
剧中人的说白,因“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有散白、韵白,又分对白、独白、旁白
、带白等。剧本还规定了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叫作“科范”,简称“科”,如“再
跪科”“鼓三通、锣三下科”。
根据题材的不同,元杂剧作品主要可以分为社会剧、历史剧、爱情婚姻剧、神仙道化剧等
四种类型。
社会剧是指直接以现实生活为题材或假借历史人物反映现实生活的杂剧作品,它们构成元
杂剧
剧坛上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线。主要的代表作有关汉卿的《窦娥冤》、《望江亭》,李潜
夫的《灰阑记》等。这些社会剧有力地控诉了权豪势要、贪官污吏、富豪恶霸等恶势力草
菅人命的暴行。
元代的历史剧包括历史故事剧和历史传说剧,以历代的军事、政治斗争或文人生活为题材
它们大都天马行空地出入于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之间,通过历史事件的描绘和历史形象的塑
造,构筑具有强烈现实感的艺术世界,鲜明地表达了杂剧作家的时代情绪。如白朴的《梧桐
雨》、马致远的《汉宫秋》、纪君祥的《赵氏孤儿》等。
元代的爱情婚姻剧精品迭出,如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郑光祖的《
女离魂》等,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这些爱情婚姻剧如同一支支嘹亮的交响曲,讴歌青年男
女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幸福生活,大多洋溢着自信、欢快、高昂的情调。
宗教剧主要描写神仙显灵,度脱凡人,如马致远的《黄粱梦》、范康的《竹叶舟》等。
总体上看,元杂剧作家生活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相当尖锐的现实社会里,和平民百姓一
承受着令人窒息的时代重压。但是,他们却以“展放征旗任谁走,庙算神机必应口,一管笔
在手,敢搦孙吴兵斗”的无比自信心(曾瑞[青杏子]套《聘怀》),运用杂剧这种新兴的
通俗文艺形式,真实地描绘了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率直地表露了自己的追求和向往。这既
赋予元杂剧作品以厚重质实的文化内涵,也赋予了元杂剧作品悲歌慷慨的豪放气势。
元杂剧作品所表现出的独具风貌的叙事艺术和叙事精神,把我国古代叙事文学推向一个前
未有的新高峰。由于元杂剧一般一本只有四折,篇幅较为短小,不可能安排复杂曲折的情节
,而且剧作起、承、转、合的情节发展过程也常有互相雷同或互相蹈袭之处,剧作的第四折
更往往有“强弩之末”的缺陷。但是元杂剧作品大多设置一人一事、一线到底的情节结构主
,造成集中、紧凑、简练、清楚的艺术效果。在场面安排上,杂剧作品不仅繁简得当,重点
突出,还经常运用对比、对照、倒转、铺垫等艺术手法,使全剧情节摇曳多姿,引人入胜。
在情节处理上,杂剧作品不仅从不同的人物处境出发展开冲突,迅速引向高潮,还经常运用
穿插、埋伏、照应、紧凑等艺术手法,使全剧针线细密,浑然一体。所以,许多元杂剧作品
直到今天还堪称精湛的舞台演出本。
根据现有资料统计,姓名可考的元杂剧作家大约200人,其中最著名的有关汉卿、白朴、
实甫、马致远、郑光祖等。元杂剧作家身份相当复杂,有小官吏、硕学老儒、失意文人,有
商人、医生、术士,还有个别的高官。但从总体上看,元代人数最多、创作量也最大的杂剧
作家,是“门第卑微、职位不振”的文人和艺人(钟嗣成《录鬼簿序》)。他们对现实的黑
暗、百姓的苦难和人生的坎坷有着丰富的阅历和深切的感受,于是运用杂剧这种平民百姓喜
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真实率直地描绘他们习见熟闻的人情世态和社会风情。元杂剧作品以平
淡自然而引人入胜的人情世态,逼真感人而不弄玄虚的悲欢离合,三教九流而各具丰神的人
物形象,组成一幅幅真实而生动的社会生活画卷。
关汉卿是元代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剧作家,他一生写了60多部杂剧,现存的还有18部。
汉卿的杂剧大多表现了下层妇女的苦难和斗争,歌颂了她们的机智和勇敢。他的代表作《窦
娥冤》是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剧中描写了善良的女子窦娥,遭到坏人陷害,被官府关进
监狱,最终含冤被杀的故事。这个悲剧深刻地表现了作家对社会的不满,对弱者的同情。关
汉卿的创作对后世戏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不仅是中国伟大的戏剧家,也是世界文
化名人。
王实甫也是元代著名的戏剧家,他一生写了14种剧本。他所创作的《西厢记》,是中国古
戏剧的杰作。剧本描写了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故事,歌颂了他们追求自由婚姻、反抗封建礼
教的精神,提出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主题。剧中莺莺、张生、红娘的可爱形象
,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
除此以外,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还有马致远、白朴、郑光祖、纪君祥等。
元杂剧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可以与唐诗、宋词相提并论。元杂剧中的
多剧目一直到今天仍在戏剧舞台上上演,有的还被拍成了电影和电视剧,其影响十分广泛。
18世纪,元杂剧《赵氏孤儿》曾流传到欧洲,被改编成《中国孤儿》,受到了世界的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