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领导工作中的用势
“势”是一种潜在的资源,要使这种潜在的资源变成现实的资源,就要乘势而上。孟子认为:“虽有智慧,不如乘势。”“乘势”就是在一定的、有利于自己的“势”的基础上,抓住可乘之机,壮大发展之势,因势制胜的过程。古今中外,许多身居高位者,无论是不甘失去昔日威风,企图东山再起;还是要把目前的地位再提高一步,无一不是乘势而动,利用一切有利于自己的因素就势取胜。尤其在天下诸侯林立、相互纷争的时代,弱肉强食,稍有不慎就可能会成“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之势。所以大家都小心翼翼地维护自己的利益,唯恐成为他人的“鱼肉”。同时又紧盯着天下大势,一旦有机可乘,就适时地利用有利于自己的优势,顺势推动事情向更有利于自己的态势发展。
乘势的核心是因势制胜。在已取得初步或决定性胜利之势时,应继续前进,以壮大发展好的势头。毛泽东诗云:“宜将剩勇追穷寇。”说明了乘势前进的重要性。
2.善用天时之势
所谓天时,是指宜于做某事的时机和气候条件,既可以是自然气候,也可以是社会气候。风雨霜雪、冷暖干湿、白天黑夜、阴晴圆缺,都是可乘的自然之势;战争与和平、政权的交接与更迭、国家政策的令行与禁止,都是可乘的社会之势。
在诸多因素中,对时机的选择与把握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是“乘势”的灵魂。所谓“彼一时,此一时”,同样一件事,彼时去办,也许无论花多大的力气都无法办成。而此时去办,可能“得来全不费功夫”。一定的时机办一定的事情,同样的事情此时该办就要去办,彼时也许不可办就不要去办。可办则一办即成,不可办则绝无办成之望。一定的人办一定时机的事,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办会办出不同的效果,即使能力不相上下的两个人,这个人办得成的某件事,另一个人却不一定能办成。所谓善用天时之势,也就是要在恰当的时机由恰当的人选去办理该办的事情。
3.巧用地利之势
乘势要乘地利之势。所谓地利,是指宜于做某事的地理优势。地利意味着凭借的资源比他人多。古人非常注重地利,凡是要从事战争,都要选择地形,寻找那些易守难攻的天然屏障,以御外来之敌;或者抢占有利的地形或制高点,形成控制战争全局的有利态势,于是有“兵家常争之地”之说;在商海的竞争中,高明的商人都注重地利,善于发现地理位置上的势能差,把自己置于势能落差的制高点,于是有“风水宝地”之说。
领导活动作为一个过程,就有一个以什么方式和在什么客观环境中进行的问题。乘地利之势的实质,就是把领导活动的内容与客观有利的地利环境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样不仅成功的概率高,而且距离成功的目标近。相反,领导活动的场合不佳,效果不大,甚至会带来副作用。
4.妙用人和之势
乘势要乘人和之势。所谓人和,是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具有凝聚力。人和是外势中最重要的一环,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社会是人群的组合,无数个体的力量在人和的条件下汇聚起来,就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会构成巨大的社会力量。
人和之势,事关事业成败。人心、精神、士气是人和之势的构成因子。乘人和之势,就是要在人心、精神、士气已经处在有利态势的基础上,继续鼓舞人心、振奋精神、搞旺士气。这其中最重要的是把群众的利益和要求作为第一信号,把有利于群众满意、群众支持、群众拥护、群众高兴、群众赞成、群众拥护的事,作为乘势的发力点,营造更好的人和氛围。作为领导者,如能妙用人和之势,就能更好地率领部属去开展工作,使自己分管的事业取得更佳的成果。
5.把握时机需要度势
审时度势,是指认清形势,审察时机。事物是经常变化的,今天看似不可行的事物,谁也不能保证今后永远不行。如果能够预见其日后可行的人,日后可以得到好处;而那些今日可行,但不能维持长久者,必定成为日后的祸患。认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在于能够审时度势和分清本末、强弱。
审时度势主要是要求领导者认清客观形势,明察事物发展过程中显露出来的时机。审时度势仅仅是一种认识,运用这种认识的目的是为了“把握时机”。它要求政治家能够认清政治局势,认清敌我力量的对比,认清潜在的外部扰动因素,还要预见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可能发生的变化。
审时度势与把握时机的关系是,前者是认识,后者是行动;前者是行动的依据,后者是行动的结果;有了审时度势的准确认识,才有准确把握时机的结果。在日常的领导活动中,审时度势并非一定具备高深的智慧,但却需要冷静的头脑、敏锐的意识和务实的精神。作为一名领导,就要善于把握时机以制胜。
6.具体情况需要因势
以势进取的奇妙之处在于“变”,但这种变不是随心所欲地变,而是根据时间、地点、条件和竞争对手的情况采取相应的进取方式,即是“因敌制变”。
三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家司马懿在攻打叛将孟达和公孙渊时就运用了截然不同的两种战法。司马懿问道:“过去孟达反叛归蜀,太尉率大军八部并进,昼夜不停,急攻上庸。仅十多天即攻拔坚城,擒斩孟达。现在我军远道而来,反而迟迟按兵不动,不知何故?”司马懿回答:“当年孟达兵少粮足。我四倍于敌而粮不足一月之用。从兵力看,以四倍击其一,稳操胜券。从军粮看,以一月对一年,又怎能不力求速战速决。现在敌众我寡,敌饥我饱,阴雨连绵,攻之无益。因此我们的行动旨在造成对守城之敌无能为力的假象,以迷惑公孙渊,使其安居襄平。待雨过天晴,擒他如同瓮中捉鳖,毫不费力。”情况不出司马懿所料,天晴之日,城中粮食早已耗尽,士卒饥饿难忍,毫无战斗力,魏军顺利攻下城池,斩杀公孙渊,平定了辽东之乱。司马懿对战法玩得得心应手,运用自如。“战胜不复”不是说不可以用同样的进取方法,而是说要运筹合理,使用得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