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天音传媒
电视方面一直是华谊的软肋。作为投资者的王中军十分清楚,电视剧是必须“拿下”的一块。
作为抢占电视剧市场的第一步,2005年初,华谊兄弟以3000万元入股四川天音公司,双方共同投资5000万元,成立了新的天音传媒有限公司。2006年初,经过多次谈判,最终华谊将知名制片人、著名导演张纪中罗致麾下并成立张纪中工作室。紧接着同年8月份,华谊投资的天意影视公司挂牌成立,加上原先的李波工作室,如今华谊旗下已经拥有了四家电视剧制作团队。而火暴荧屏的《士兵突击》是华谊兄弟传媒集团旗下的华谊天意影视公司出品的第一部电视剧。一直被认为是华谊兄弟软肋的电视剧已经成为其新的赢利点。华谊在电视剧方面的实力也像电影一样逐渐加大。
1998年,华谊兄弟广告公司初次进入影视圈投拍了电视剧《心理诊所》,出乎意料地获得成功,电视剧《心理诊所》卖给国内电视台播出之后,换来的是一些广告时段,王中军将广告时段卖掉之后竟然获得了100%的投资收益。这次投拍电视剧的机会让王中军看见了国产影视的巨大商机。他认为国内电视剧创作领域一定存在巨大的市场,就看华谊是否能准确地把握这个机会了。
而在当时,华谊兄弟公司在电影、音乐、广告、发行等诸多领域大展拳脚,它的业务伴随着战略协作伙伴的增加和资源的全面整合,呈现出了一种扩张的形态。
在电影界,华谊已奠定其“江湖地位”——2000年,华谊以《没完没了》与冯小刚成功携手;之后,华谊“大制作,高票房”的电影一部接着一部:《大腕》、《手机》、《天下无贼》、《夜宴》都是当年票房榜上的佼佼者。在随后的几年,华谊又先后签下了路学长、陆川等导演,占据了电影界的霸主地位。
但是,电视剧领域一直是华谊的软肋,电视剧只能算是华谊的“新丁”。在王中军看来,电视剧是娱乐业中比较好的一个类别,它主要是符合了老百姓的生活习惯,照顾到了老百姓的口味和关注内容。不少公司都能生产好看的电视剧,可有趣的是中国还没有一家成规模的影视公司。
于是,在2005年,华谊兄弟斥资3000万元现金并购成立了新公司——天音传媒,将其作为华谊进军电视剧领域的策略。
华谊兄弟这次并购天音传媒,成为四川本土最大的一次影视文化产业的联姻,之所以选择四川本土的天音传媒公司,王中军说:“川味”文化很好地丰富了电视剧的创作群体,同时蕴涵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一个公司的发展,需要在市场意识和运作上与时代发展同步,与时俱进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
从天音传媒公司的成立,可以看出王中军在电视剧发展上的设想和眼光,他希望能够站在不同于“京味”文化的另外视角来占领市场。这一举措在日后的影视剧创作中,是相当成功的,影视剧创作中对于方言文化的利用,极大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理。
随后,华谊兄弟开始用最短的时间合力拓展电视剧制作机构,相继签下张纪中、康洪雷等几名著名的电视剧制作人。王中军的目的很明确,在他看来,电视剧领域是华谊兄弟公司最后一个需要占领的堡垒,因此华谊必须快速、准确地把握电视剧领域的发展方向。王中军认为:“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市场规则,而中国娱乐行业的市场规则便是,娱乐公司生产的产品要符合中国人的文化和审美习俗。在一个语境之下,不管是显规则还是潜规则,只有遵循这些规则,你才可能有市场。”
之后在2006年,天音传媒相继拍摄了《湘西往事》和《我在天堂等你》两部电视剧。之后又拍摄了《月亮背后》、《七品李剃头》等电视剧。虽然在电视剧创作方面,华谊的品牌相对还是比较弱,但王中军表示,华谊要进军中国第一电视剧。
2006年到2008年,华谊兄弟公司制作的电视剧作品达到400集。由康洪雷执导的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已经开始在北京卫视、江苏卫视、上海东方卫视等四家电视台首轮播出,单集售价达到百万,创下历史新高,成为2009年最受期待的“军旅第一剧”。据王中磊介绍,2009年,华谊兄弟将投资19部电视剧,包括《梅兰芳》等重要题材,预计收入达五六亿元。“现在全国电视剧的收入在30多亿,华谊拿到这个份额,应该是最大的民营制作机构了吧!”王中军充满自信。
签约张纪中
2005年,华谊兄弟投资天音传媒公司之后,便把电视剧作为公司大力投资的一个产业。王中军采取的手段很简单,他邀请电视剧的知名创作团队加盟公司,约谈全国最顶尖的制片人,让他们在华谊建立自己的制片人工作室,这也是内地第一次尝试电视剧制片人工作室。2006年,王中军签下了张纪中等著名电视剧制作人,收编了张纪中和黄磊等人。张纪中作为电视剧领域的大鳄,加盟华谊,正好弥补了华谊兄弟在电视剧制作上的薄弱。
至今,华谊旗下已经签约张纪中、吴毅、李波、杨善朴、陈剑飞、郝琳、周冰冰、易为平等9个电视剧制片人工作室。
张纪中在华谊雄厚的资本实力下相继拍摄了电视剧《神雕侠侣》、《民工》、《鹿鼎记》、《倚天屠龙记》,2009年投拍电视剧《西游记》,引起了全国观众的广泛关注。
王中军曾很郑重地告诉张纪中:“你张纪中要拍多大的电视剧,我只听你一句话,你要多少,我投资多少!”张纪中看到王中军爽快的承诺,他也受到鼓舞。
于是,张纪中放手拍摄大场面、大制作的电视剧,令中国观众一起目睹了“张氏大戏”。在《神雕侠侣》之后,张纪中内心中雪藏多年的英雄情结浮出水面,他对武侠剧、古装剧、古典名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他不断挑战自己,接下了金庸的经典作品《鹿鼎记》。在众多观众争议下,他决定翻拍当年的经典作品《西游记》,并通过网络投票选取角色扮演的演员,引起大范围的关注。
面对媒体的炒作以及网友的争议,张纪中始终保持着创作者的热情,他不在乎别人怎么说他,他关注的永远是作品,“拍得好看才是硬道理”。
华谊签约的各个电视剧制片人工作室,都是独立核算,每部电视剧都采取单一项目制,每个项目的负责人就相当于项目经理,他必须对每个项目的投资回报、制作、发行和销售全权负责。而华谊的电视剧事业部只是一个行政机构,在宣传、财务上统一为各个工作室服务。公司每年给每个工作室3000万元启动资金,然后再根据不同的项目增减资金。
这样来说,每个电视剧导演在华谊公司既拥有创作上的自由,同时也担负着经营的压力,正如华谊签约导演李波所言,她必须负责独立的电视剧项目立项、找导演、找演员以及后期的销售工作。“公司和我们的关系是很微妙的,一方面,老板给我们充分的自由度,一般制片人感兴趣的项目,公司都会立项。老板只在大的方面把把关,了解一下剧本、投资额等情况,就会拍板让我们去干。一旦出现投资超额、达不到要求的回报率等情况,我们会受到一定的惩罚,甚至被淘汰。”
可见华谊旗下的电视剧创作团队,在充分享有决定权和自由创作空间之外,还需要肩负营销的压力,对作品严格把关。华谊的管理制度对影视剧创作无形之间形成由市场判定好坏的规则标准,华谊以市场和观众口味来衡量创作,恰恰是引领公司走向成功的正确选择。
那么,华谊为何选择张纪中来挑大梁?之所以签约张纪中,是充分看重张纪中的声望,用张纪中加电视剧来的两记重拳来冲击国内外电视剧市场,这实际上也可以看做是华谊兄弟在电视剧营销上的一种尝试手段。就是要用本土的故事文化加上名导演来撬开海外电视市场的大门。2008年,张纪中担任上海电视节评委会的主席,被海外媒体评价为“中国电视剧第一人”,由他担任总制片、总导演的电视剧,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2006年以来,华谊在电视剧方面的影响力及市场占有率与日俱增。2008年,华谊兄弟制作的电视剧作品多达400集,销售额超3个亿,在公司主力业务中名列第三,居电影、艺人经纪收入之后。谈及签约张纪中,王中军总结自己:“我在用人上算是有点胆,和别人谈的时候都包含着巨大的诱惑。”
按照王中军构想的理想状态,华谊将继续扩充工作室数量,每年应该有1000集电视剧产出。
《士兵突击》全线飘红
2008年5月14日,华谊兄弟和北京银行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王中磊宣布华谊将砸1亿元进军电视行业。“从表面看,这是无心插柳,但实际上,2005年华谊内部就对电视剧制定了未来3到5年的发展方向,2007年是开花结果的一年。”王中磊面对媒体这样解释道。
有消息人士透露,实际上,正是在《士兵突击》出人意料地火暴后,才让华谊兄弟看到了国内电视剧市场的潜力,毅然决定在目前还不太引人关注的电视行业做出点事情来。
“有了成绩,我们才能去‘奢望’做这事。而且,像华谊这样的结构,我们是有能力来支持这样的发展的。”对于这一点,王中磊也承认,《士兵突击》的红火,是他所没有想到的。“在拍摄时,这部戏没有引起业内的关注,连我们自己也没想到,这部剧会给我们华谊带来这么大的荣誉以及如此丰厚的演员资源。像王宝强、陈思成,都已经成为炙手可热的明星。”
《士兵突击》是华谊兄弟传媒集团旗下的华谊天意影视公司出品的第一部电视剧。这部电视剧被冠以“年度电视”的封号,但是华谊从该剧中的获利却难以与其火暴人气匹配。《士兵突击》没赚钱,但这部电视剧在各个方面都获得了最大的成功,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这里不得不提到华谊兄弟公司的运作模式,成功的公司应该采用定制模式,一定是有下家付定金买了,片子发行得差不多了,才放手去制作。华谊兄弟公司通过这次“士兵”只赚人气的事例,调整了电视剧领域的定制模式,很好地迈向了新的事业制高点。
2007年开始,一直被认为是华谊兄弟软肋的电视剧,已经成为其新的赢利点,华谊老板王中军也对外界承认,2007年华谊赢利最大的业务板块是电视剧。这得益于它2005年开始的招兵买马,除了天意,目前还有张纪中团队等5家公司和工作室在华谊制作着电视剧。华谊每年给天意和其他“四房”大体相同的“家用”,每家约为3000万元。他们每年各自完成60到80集的工作量,并上交相应利润。这种给经营者一定的权益,但并不干涉具体做法的机制得到天意影视的总经理吴毅的认可:“这是符合当下电视剧运作的公司形态。”
从2006年8月成立至今,天意已经运作四部电视剧,其中《士兵突击》全线飘红,在吴毅看来,在电视剧门槛低、大部分从业者离专业公司相去甚远的背景下,他们背靠华谊这棵大树容易拢聚各类资源。
《士兵突击》剧组的自身团队阵容也很强大,导演是曾经导演了《激情燃烧的岁月》的导演康洪雷,制片人吴毅,负责过《绝对权力》、《搭错车》等电视视,有着数十年的从业经历。找到项目是这中间的第一要素。“有好作品能拍砸的,但从未有坏作品拍好的。”天意挑剧的第一个考虑,是题材和视角。
《士兵突击》就颠覆了军事片的旧有模式,第一次从士兵的角度以一个成长的故事替代了过去的俯视视角。这个剧本在落入他们手中之前,已经辗转于其他公司好几回。“为什么苦情戏层出不穷?就是因为拍摄那样的家庭剧成本不高,几百万元就可以,但军旅题材动静太大。”
据业内人士透露,没有资金支撑,制作公司不会轻易投拍军旅题材。天意接手剧本后马上就拍,除了是因为看好剧本之外,也是因为资金运转有保障。吴毅认为成功的公司应该像好莱坞一样采用定制模式:“这是符合产品规律的,一定是有下家买了,这个片子发行得差不多了,才放手去做。”
关于电视剧的营销情况,广电总局数据显示,2006年,国产电视剧数量是13840集,得以播出的是7000集,其中进入黄金时段的约3000集,剩下7000集等于直接死掉。2007年,仅已报送审批的1.7万集中,就有近1万集不能播出。“在这个行业里,有10%赢利就算不错了,30%~40%持平,剩下的都得赔本。电视台的楼越盖越大,但制作公司不行。”吴毅说,“随着各地广电集团化的发展,电视剧的购买主体从分散到集中,电视剧制作方的议价空间越来越小,利润率越来越低。《士兵突击》没赚钱,正是因为购片方事先没有预料到它的能量。”
业内人士指出,如果一个作品没有得到全国30家电视台里25家以上认可,基本不太可能赢利,保本的基准点则在20家左右。这其中还分三级市场,第一轮是发达地区,其次是中间省份,最后是边远省份。如果卖的10个地方台都是边远省份,也没可能赢利。
《士兵突击》首播卖给了陕西地方台,尽管买卖双方都不肯透露首播价格,但陕西属西部省份,算第二方队阵容,价钱高不到哪里去。“不是说没有赚到钱,赚了一点点,还有很多没有收回来。”吴毅表示,“现阶段只有累积,等电视台对自己有一定认知,就会在第二轮买卖时作出一定倾斜。”
电视剧的买家无外乎央视和地方台,前者的购买政策和价格因素常使人望而却步,所以天意打交道最多的是地方台。地方台里又分地面频道和上星频道,地面频道数量众多,可以薄利多销,上星频道则传播面广,容易形成热度。主动研究买家的喜好,了解它的编播计划和不同区域的审美差异,确立自己的市场需要什么,是必需的功课。
天意乐于推动的是“四家星”的购片形式,四家卫视同时播,既有利于作品扩散,又可以收获不错的价钱。对于购买方而言,这也是一种风险较小的采购形式。“我们做剧,电视台选剧,吸纳观众和广告,制播双方先要携手维护这个市场。随着市场化竞争,制作业要洗牌,好的播出平台也会脱颖而出。”吴毅说。
虽然《士兵突击》没赚钱,但王中军从不后悔,因为他赚了人。
王宝强、段奕宏、陈思成、张国强、张译、李晨等华谊新人,凭借《士兵突击》迅速蹿红,更成为近乎符号式的全民时代偶像。其本人的片酬翻了几番不说,广告和商业价值也随之水涨船高。这是一个“剧捧人”的典型案例,艺人通过电视剧作品成名,反过来再为公司贡献更多的利润和价值,这是一个良性循环。但这个良性循环存在的前提是“人”和“戏”必须同属一家公司,刚好,华谊就是这样。而这个“刚好”是一切问题的关键,是华谊用数年时间摸索构建起来的产业结构。
《士兵突击》是剧集与明星互相成就的典型例子,于华谊,则是电视剧与艺人经纪两大板块良性互动的一个缩影。而王宝强、段奕宏等一批演员通过这两部戏被打造成为明星,这是华谊兄弟这条成熟的影视剧制作流水线上所造就的产物,其中虽然不乏零星的幸运因素,但这也是影视剧制作业高度产业化、规模化后的必然结果。
当然,任何体系和模式其自身都存在着弊端和问题,华谊兄弟经纪与电视剧两个板块资源整合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由于市场的自然规律,造成艺人经纪和电视剧制作发展步调的不一致所产生的矛盾;二是双方在市场中担任角色的不同,对市场的见解和定位存在差异。
华谊兄弟电视剧事业部副总葛卫东表示:“因为演了公司的戏,艺人红了,经纪公司再给他选择戏和角色时,各方面的要求都提高了,有些公司的戏可能不够要求,或跟艺人的定位冲突,他就不会演这部戏,而去接别的戏;另一方面,电视剧制作公司要将利益最大化,并控制市场风险。所以要在市场风险和艺人潜力之间找一个平衡点,制片人根据故事和角色要求选择合适的演员,可能给新人更多的机会,让他们有自己的发挥空间。”
对于资源整合中所存在的问题,华谊兄弟老总王中军认为,这是商品市场的自然规律,是问题,同时也是机会。“对某一部戏或项目来说可能影响很大,但可以换一个角度想,这对华谊兄弟整体其实是好事。我们有很强的约束力,一直贯彻以强带弱、老带新的运作模式,来消化经纪公司各个档的艺人,这是一个很科学的模式。比如,王宝强在《士兵突击》挑大梁红了,后来的《我的团长我的团》就用段奕宏挑大梁,他红了,之后的戏可能会再选择别人来演。用一个一线带几个二线,一个有名的带几个新人,甚至是用一个大戏托几个新人,一年下来每个艺人都有提升,没有掉队的、落下的。”
无论《士兵突击》这部剧集在经营上的经济效益如何,由它掀起的社会讨论,带给整个社会新鲜积极的生存态度。由“许三多”形象引发出来的“不抛弃、不放弃”的口号,延伸至工作态度以及人生选择上,成为时代思想的印记。这真的不只是一部电视剧,它是哲学、是人生,是我们成长的历史。每一位观众都能在许三多身上找到自己的一些影子。许三多像是两个人,可根子里的他还是让你佩服、让你回味,甚至是他的“傻”,也足以让你去喜欢。你会觉得:一部好的电视剧,能教会你怎样做人!从这一点来说,华谊投资的《士兵突击》已经获得了最大的成功。
投资《我的团长我的团》
第15届上海电视节于2009年6月8日到12日在上海举行。在电视剧单元,华谊兄弟的剧集和演员在五项提名中均榜上有名,其中《我的团长我的团》获四项提名,成为得奖热门,旗下艺人段奕宏凭借《我的团长我的团》跻身于最佳男演员的争夺之列。这样的气势再次让在电视剧领域尚属新军的华谊兄弟成为焦点。
然而在五项提名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华谊集团军作战的威力。华谊兄弟的产业结构和他的运营模式一向被业内看好,但实际运行的成果怎样,一直是悬念,此次“白玉兰”提名虽不能说是一次全面的肯定,但产业链之间的良性互动所产生的威力已初步显现。
王中军接受采访时曾说过:“如果《士兵》之后放三年再拍《团长》,就没有这个劲。”这真是一语道破玄机,《我的团长我的团》之所以有如此高涨的人气,关键在于“趁热打铁”。
齐刷刷的《士兵突击》原班人马将《士兵》的人气完美地延续给《团长》,让《团长》先天就具备了优越感,再加上后天被赋予的大片气质,《团长》的红是水到渠成。本届“白玉兰”《团长》获最佳电视剧、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男演员四项提名,也是众望所归。
在世界经济大衰退的经济形势笼罩下,娱乐产业也同样在受着冲击,竞争日趋白热化。不过,在逆流中,华谊兄弟却在众多民营娱乐公司中显示着风卷残云的霸势,叱咤娱乐业。很多人不禁要问,华谊兄弟的凌波微步如何能如此潇洒,进退自如?是天时地利人和,还是机缘至此?这背后酝酿着哪些更大的风暴?
在新浪娱乐频道的采访中,王中磊认为2009年的华谊电视剧确实有很大的成果,这些成绩还是累积的,有运气的成分,但更多的还是脚踏实地做了一些作品出来。华谊确实是在各种资源上对电视剧给予了很大的倾注,这个可能跟一些公司过于追求一部戏的成功或者市场、销售的业绩有点区别。在谈到面对2009年金融危机,华谊兄弟在电视剧方面制定的应对措施时,王中磊提到对于电视剧成本的控制以及对电视剧剧本在选材上的严格把关。
《我的团长我的团》可以说是华谊旗下的天意影视公司联手导演康洪雷打造的一部力作。该剧在拍摄期间不断出现意外,在即将播出之时又相继引发出网络与多家电视台的竞播事件,有媒体这样评论:“这是一个战火纷飞的抗战故事,这还是一部引起各家电视台‘战火纷飞’的影视作品。”
而且,《团长》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影响力,清华大学教授,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兼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表示:“在中国电视剧总体上由于制作对收视率贡献极小,使得中国电视制作人大多不把精力花在制作上,因为大家觉得把故事讲好就可以了,制作不要求多精美。很多制作人不像吴总这样,敢在制作上花钱。我见过很多制作公司的老总,大家都放弃制作,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电视剧拿到国际上很难评奖。当然这跟中国电视剧环境有关,全球电视剧都是稀缺性供给,看一集要等一周,而中国是饱和性供给。《我的团长我的团》在制作上树立了一个标杆。”
这部戏存在争议,但也正是因为争议才会在创作上以及在营销模式上,存在成为经典案例分析的价值。天意影视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毅表示:“2009年《团长》的出现,一定在中国电视剧史上留有一笔,无论创作领域,还是营销领域都绕不过去。”
华谊公司的工作室模式给电视剧创作带来了很大的改变,使电视剧规模化生产成为可能,资源实力也比较好,又不会挑战市场容量。王中军在提到天意影视的时候,说的是“吴毅和康洪雷工作室”。这种工作室的模式也得到了专家的认可,同时对于熟悉艺术创作、精通市场营销的吴毅和康洪雷来说,是一种非常可行的创作模式。
一位观众在自己的博客中写道:“《我的团长我的团》,这注定将是一部铭记在2009年的大戏。不仅仅是因为它掀起了荧屏一轮又一轮的战争,不仅仅是因为它成为无数人议论的话题,不仅仅是因为它卖出了100万一集的天价,更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是《士兵突击》的原班人马。最重要的是,故事里这一群男人,是如此的让我们感动,如此的让我们心疼……”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团长》再次证明了华谊兄弟在电视剧领域的卓越成就,《士兵突击》等剧为康洪雷积累了良好的口碑,《团长》顺利营销,在播出之初已为制作公司赚到了1400万,康导也以此一雪作品“叫好不叫座”的“前耻”。
由此,电视剧制作再也不是华谊发展的软肋了,华谊的电视剧创作反而在电视剧市场、在社会范围内成为一种流行文化。华谊在电视剧领域的名声彻底打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