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中国的精英白领废寝忘食地工作,“吃得比猪少,干得比牛多,睡得比狗晚,起得比鸡早”。他们中间流传一种说法:“40 岁以前用命换钱,40 岁以后用钱换命。”还有一种说法:“不在 30 岁前赚到第一个 100 万就是失败的人生。”
朝九晚五,成了朝九晚“无”。如今,白领入门第一课,就是学加班。加班不是“新人的专利”。上海一项最新调查显示:42%的劳动者处于超时工作状态,“拼命加班”成职场“潜规则”。这个“潜规则”带来的结果是,过度加班的氛围在社会渐渐弥漫,演变成一种共通的“加班文化”。
在北京海淀区一所普通中学担任班主任兼英语老师的张菁说:“今年又有两个不到 50 岁的同事得了冠心病,好几个将要退休的老师也已经成了‘药罐子’。看着这些老师,我似乎已经看到了自己 30 年以后的悲惨未来。”
张老师有张老师的苦,刚上班一年多的宋小姐有自己的愁。2005年,大学毕业的宋小姐如愿地进入一家大型 IT 公司工作。因为工作节奏很快,工作量又大,加班熬夜成了她的家常便饭,饥一顿饱一顿更是常有的事,甚至到晚上连饭都来不及吃。一来二去,宋小姐出现了胃疼的毛病,直到今年春节期间,胃疼的症状严重了,去医院一查,竟然得了胃窦炎。
事实上,这也许是当下许多年轻人的生活模式。但有专家表示,目前年轻人认为自己年轻,抵抗力好,能吃能喝能睡就没病,即便碰上一些小症状,坚持一下也就挺过去了。可这种“年轻的时候用健康换金钱,老了就用金钱换健康”的错误观念根本要不得。现在透支过多,又不投资,以后就算有多少金钱也无法换回健康甚至生命。
据一项调查显示,中国死亡率最集中的年龄段目前是 30~50 岁,尤其是那些长期在电脑前工作、缺少户外阳光运动和饮食结构不均衡的中年上班族。他们中有不少人已经形成了不良的、无知的生活方式,可这些却正在让他们为此付出代价。这部分人患上颈椎增生、骨质疏松、微量元素缺乏和脂肪肝等的情况尤为突出。
医生提醒那些忙碌的中年上班族们,尽管社会竞争激烈、家庭负担重、工作压力大,但身体就像机器一样,需要定期维护,这样才能尽可能地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所以我们根本没有任何理由来“纵容”自己的身体,以牺牲健康为代价“透支”自己的生命。
2007 年,5 月 28 日晚,一个叫胡新宇的年轻人在广州中山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病逝,年仅 25 岁。他因工作任务紧迫持续加班近一个月,导致过度劳累,全身多个器官衰竭。
胡新宇 2005 年从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毕业后获硕士学位,到深圳华为公司从事研发工作。他的日常作息习惯从此改变:晚上 10 时,坐上公司班车,颠簸到家已过 11 时,第二天早上 7 时准时起床上班。
4 月初,他所在部门封闭研发新项目。项目启动后,他几乎天天在公司过夜,长期蹲点实验室打地铺。不管加班到多晚,早上依旧按时上班。
4 月 28 日,胡新宇因身体不适入院,一个月后,他静静地离开人世。而他生前曾是运动健将。
“他是一个阳光男孩,运动细胞发达,精通多种球类,是班级乒乓球冠军和足球队主力。2001 年准备考研时,我们曾约定 2006 年一起看世界杯。本科时,他经常连续踢五六个小时足球。”胡新宇的一个同学在网上留言说,“如果不是过度劳累,小胡不会变成这样。长期超负荷工作,削弱了他的免疫系统,使他的生命变得如此脆弱。”
英国科学家贝弗里奇说:“疲劳过度的人是在追逐死亡。”4 月 12~13 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和央视资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实施了一项调查,在接受调查的 1218 人中,每天工作不足 8 小时的人占34.4%,而工作时间在 8 小时以上的人占 65.6%。其中,每天工作 10小时以上的人已经超过 20%。对一个人来说,精力总是有限的。倘若一个月干一年的工作,一年干几年的工作,必将导致自己身体和心理的不堪重负,自己搞垮了自己,最终反而得不偿失。所以,对有些人来说,不是要不要自我加压的问题,而是要自我学会减压、减负,有道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