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马帮
提交时间:2004-12-1815:46:21
去年这个月稍晚些时候,因为业务关系去南京师大出差。亏得是年底忙,处长们都忙得好几天不照面,要不也轮不到我。嘴上说这两天谁不忙啊干吗非得我去啊,心里还真怕程姐就接着说,那你看摊子我去?因为我没去过南京,心里真想去。不说是几朝古都了吧,也不提有多少文人墨客富绅巨贾商女侠士总统副总统代总统曾在那里轮番演义,哪怕只是到乌衣巷口随便走走,看看那寻常百姓家也是很难得的呀。读罢二月河的系列,找一枚乾隆通宝把玩,有没有跟阿哥们、年羹尧们握手的感觉?
何况还有秦淮河以及随波逐浪翻卷了千百年的诗兴。前一阵子跟一位每年只上论坛几天的朋友小谄几回合,当一切归于寂静后,突然一种很强烈的感觉就是“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谄来谄去剩下的是什么呢,很难溢于言表的心情。从“天下英雄谁敌手”到“钟山风雨起苍黄”中间又有多少回“一片降番出石头”?长安给人的印象是雄沉,洛阳是清艳,临安是奢华,而建业怎好用一个词来形容?
联系人特意强调南京师大有三个校区,要去的是随园校区,还交待了公交路线或打的的大致费用等等。我猜就是校区这两个太过现代的字眼儿模糊了曾经让我心驰神往的随园。再一个因素是压根儿想不到。王小波之后码字儿的人我以为最好玩儿的非沈宏非莫属。他作过一个有趣的比喻:两个相隔天涯的人春天的时候约好秋天一起去香山看红叶,结果炎热的夏天就在首都机场洗手间里撞上了。一所现代的也还比较著名的大学怎么能跟一位古代诗人的私家园林联系在一起呢?
苦闷的时候读诗就是酗酒,而要读词干脆就是吸毒。尤其是当年轻得不能自已的时候读那些唐五代词以及宋词中非常麻醉人的东西。李(商隐)杜(牧)以及老刘(禹锡)也有类似功能。我年轻时候不知幸还是不幸接触了那些东西,上了瘾,不能自拔。我猜应该有不少人享受过这种经历。心情越来越灰暗,每天浑浑噩噩,不知道自己是谁,在干什么。直到有一天遇到了《随园诗话》,作者是袁枚。闲暇三乐发的图,意想不到的结果,提醒了人们生活中或思想境界中有鲜明的不同的层次。袁枚就是把我带出诗外让我清醒了一些的人。原来还是生活的天地更广阔。《人间词话》和《沧浪诗话》好像更有名,可惜无缘。随园的意义对我个人而言不亚于延安。
我是坐公交倒了一次车去的,因为打的不能报销。南京师大的大门太一般了,北大的(西门)倒也不大,可是很隆重,不过后来才发现几十步之遥南师大还有一个冠冕一些的门。进得门来不过是寻常建筑,但是走几步就发现这校园高低起伏,道路逶迤,煞是有趣。又深入竟看到许多古建筑,南京的初冬并不萧瑟甚至还绿意葱茏,与这些古香古色的楼阁亭台相互依偎,给人很意外的感觉。后来释然是因为知道原来这里的前身是金陵女子学校,好像很合理,也就没再多想。
业务其实很简单,主人也很好客。算是一次愉快的公费旅游。其间当然也逛了大街小巷,还真没看到有长得妨碍市容的。秦淮河也去了,平静,从容,夜色中现代照明工程的辉映下很难让人发思古之幽情。饭菜老实说不可口,他们津津乐道的板鸭,只是不难吃而已。实在整不明白南京人怎么用那么小的口盅上菜,太憋屈得慌,还没有翠花在边上伺候。相比之下,还是杭州给人的感觉更舒适。临别,主人送了一本小册子,是纪念师大百年校庆的。道谢,塞进挎包,握手,再见。
琼州海峡的渡轮像跷跷板,普通列车的卧铺像摇篮,摇啊摇不知不觉就回来了。汇报,报销,闲聊风土人情。慢慢的这个插曲跟任何一个其它的一样在脑海里被消磨。一天晚上,那本小册子不知怎么闯进我的视线。装帧也还别致,尤其是封面一幅古代楼阁的图又勾起一点当时的困惑。谁,什么时候,为什么修造这样的建筑?一段文字让我当场晕倒,晕得彻底不省人事:“南京师范大学是一所花园式学校。随园校区原为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旧址,坐落在清代著名诗人袁枚的随园故地,凝聚了中国古典园林之精华,沉积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底蕴……”
其实,我心中的随园是独一无二的,而且不会随着现实的沧桑有任何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