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人,必有受人欢迎的为人魅力;成功的人生,必定借助于良好的人际关系、宽广的人脉圈。一个人要想赢得事业的成功和生活的幸福,必先掌握人际局面。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要赢得他人的信任,就要展示你的诚意,时时处处尊重他人,为他人着想,向他人展示迷人的微笑,表达你真诚的问候,要想在处世中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拓展自己人际交往的宽度,扩大自己的视野和圈子,拓展自己的人脉,给自己的生命注入更多养分,带来成功的机缘。
见人三分熟,一分钟和陌生人交朋友
与陌生人一见如故,是成功交友的理想境界。如果我们具有跟大多数初见者一见如故的能耐,我们就会朋友遍天下,生意遍天下。
张军是一家贸易公司的老总,因为要与另一家公司展开合作,所以,他就驾车带着助手小王去商谈合作的事宜。
此时正是上班高峰,路上的车特别多,不可避免地,他们遭遇了堵车,眼看着离会面的时间越来越近,两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真应了那句话:忙中出错。张军在急于抢时间的时候,车启动得稍快了一些,挨到了前面的黑色奥迪上。不过,奥迪车主好像还不知道情况,并没有从车上下来。张军赶紧熄了火,打算下去跟对方说一下。这时,小王一把拉住了他:“张总,我们还是不要多事了,您没看见吗,那个人还不知道我们碰到了他的车,干脆咱们也装作不知道就行了。万一他是个难缠的主拽住咱们不让走,不光耽误时间,还会给自己找麻烦的。”
张军笑了一下:“小王,不能装作不知道,有了过错就得承担后果。反正现在正堵车,我下去跟他解释一下。”
“张总,真是拿你没办法。要下去就一块下去,我给您助威,让他不敢造次。”
张军下车来到奥迪前,敲了敲窗玻璃。窗玻璃摇下后,露出了一张年轻的脸。“这位朋友,不好意思,刚才我启车的时候可能碰到了您的车,您要不要下来看一下。”
年轻人打量了张军几眼,确定张军不像在说谎,就打开车门下来了。两个人来到奥迪车后仔细地查看了一番,还好,没什么大问题,奥迪车的保险杠擦出了几道印子。年轻人没说什么,张军掏出了名片递上去说:“因为时间紧迫,来不及商量赔偿的事,这是我的名片,咱们可不可以另外找时间商谈?”
年轻人看了下名片说:“没关系,这点小问题不用赔偿。都是堵车惹的祸。”
张军说:“可不是吗,如果不是堵车,我也就不这么急着赶路了。”就这样两个人你一句我一句聊上了堵车的话题,而且越聊越起劲。
最后,张军说:“看您这么豁达,这样吧,改天我请您喝茶吧,能不能告诉我您的联系方式?”年轻人也给了张军一张名片。
回到了车上后,小王见张军不仅没有刚才焦虑的神情,反而还笑眯眯的。“张总,您没事吧?这都快到会谈的时间了您还笑?”
“小王,不用怕。你知道那个年轻人是谁?他就是要跟咱们会谈的人!”
是不是有些吃惊,世界怎么这么小?事情怎么这么巧?没错,世界就是这么小,而事情就不是这么巧了,因为,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陌生人,说陌生是因为我们还没有认识他,也就是说,陌生人只不过是我们一个潜在的朋友。
今天,我们的生活、工作、娱乐乃至所有的一切,都受到从未谋面的陌生人的影响甚至支配:我们吃下陌生人加工的食品,为身体提供能量;我们在互联网上冲浪,搜索着陌生人传播的信息。我们身处的世界,正越来越从传统熟人社会走向“陌生人社会”,家庭的小型化,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社会交往日渐扩大,让我们的生活和陌生人产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个人要想成功,就要拓展自己人际交往的宽度,扩大自己的视野和圈子,即拓展自己的人脉,给自己的生命注入更多养分。一些成功人士说,在一些人生转折点上,给你带来机缘和帮助的常常并不是你的老熟人,而是结识不久的新朋友。这并不奇怪。
我们与熟人的交集早已确定,很难超越固有的生活轨道。而我们与陌生人来自两个不同的空间,交集越少,差别越大,这样就更容易碰撞出火花。
与陌生人交往,不光能使你认识新朋友,更重要的是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增强自信心。
面对陌生人,一般人的反应都是好奇和提防,尤其是提防。但是最近,国外心理学家指出,和陌生人说话有三大好处:可以体现和加强一个人的自信;能体现个性,有助于人格发展;和陌生人交谈,更能锻炼口才和人际沟通艺术。所以,不要犹豫了,赶快把陌生人变成你的朋友吧!
发散亲和力,瞬间拉近彼此的距离
亲和力是一种使人亲近、愿意接触的力量。亲和力是所有的人际关系及自由沟通的基础。在日常生活中,亲和力是一个领导者的必备素质,是领导与员工之间的黏合剂。亲和力强的人,会注意与他人交往时的话语,并且关心他人、勇于承担责任,这有助于建立浓厚的友情,营造和谐的团队气氛;缺乏亲和力的人,人们对他往往会避而远之,不利于和团队其他成员之间的沟通。
亲和力外在表现为“亲”。“亲”在这里的意思是亲近、亲密、亲爱、亲热、不分亲疏。一个人,如果经常一脸威严和冷漠,让人望而生畏,唯恐避之而不及,是不会有亲和力的。只有怀揣爱心,以同情、友情、亲情、爱情和热情陶冶自我、关注社会、关爱他人,互相打动、互相感染、互相影响,才能凝聚成一种超常的智慧和力量。
克林顿就是一个非常具有亲和力的人。著有《我在美国当警察》的作者石子坚曾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那次是克林顿在希尔顿大酒店会见社区代表,就健康保健改革计划与公众进行交流。会见结束后,克林顿走出酒店,但他没按照计划上车,环顾四周,竟然朝人群走去。所有警卫人员顿时紧张起来。
克林顿足足“漫游”了1分多钟才转身朝座车走去。这1分多钟克林顿并没有说话,只是微笑着挥手。临上车了,克林顿特意回过头来,看着石子坚,冲他微笑着来了一个美国式的敬礼,还说了声:‘Thank You!’”
克林顿是个性情总统,非常有亲和力,抓住机会就走近普通百姓。另外还有一个小故事:
有一次,克林顿到医院探视病人,有一位小男孩突然钻到他的身边。
这个小男孩一直看着克林顿,什么话都不说。
彼此沉默了几秒钟之后,克林顿首先开口:“你有什么话要跟我说吗?”
“我想要你的签名!”小男孩用洪亮的声音说。
克林顿情不自禁地露出微笑,拿起名片,很快地写上名字,正要交给小男孩时,小男孩又要求说:“我可以要四张吗?”
克林顿笑着问道:“为什么要这么多张?一张不够用吗?”
小男孩回答他:“我要用三张你的签名去换迈克尔·乔丹的一张签名照。”
克林顿总统并没有因此而不高兴,他又接连拿出三张名片,都签上了名字,同时开心地说:“我有一个侄子,最喜欢迈克尔·乔丹,改天有空我也要帮他去换一张乔丹的签名照。”
克林顿一直受到美国民众的喜爱,这与他的亲和力是密切相关的。甚至有的民众认为克林顿可以作为以后总统的参考标准;在评论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时,人们同样将克林顿作为参照,认为她缺少她丈夫身上所具备的亲和力。
亲和力的内蕴在于“和”。“和”是中华民族千年智慧的核心内涵,也是如今建立和谐社会的需要。“和”,包含和善、和蔼、和谐、和睦、和合等义。“和”,既包含有对人与物的爱、包容、理解,展示出人的内心世界的深厚、博大、充实,也包含有对万事万物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理解与追求。一个人如果只有霸气而无和气,只有高傲而无谦和,只有尖刻而无和善,对问题堵截,对意见压制,那就会成为孤家寡人,是难有作为的。亲和力的目的在与维持人与人之间的有效沟通。只有达到效果,才能说明你的亲和力发挥了作用。
初次见面送上问候,博取他人的好感
现代社会人们物质生活日益丰裕,但“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也并非天方夜谭。生活在同一栋楼里的人常常不知自己对面住家姓甚名谁。在走廊、过道中邻居们相遇也漠然而过,谁也不愿用真诚的问候抢先招呼对方,许多人对这种人情淡漠,世风日下之情而忧心忡忡。
其实,只要说出一句问候的话,你就会发现,别人与你一样正渴望捅破这一层妨碍友情的纸。大方而主动地伸出友情的手,你面对的将是善意的笑脸。
我们与陌生人之间也是这种情况。想结交陌生人,我们最应该做到的就是主动热情。无疑,向对方致以真诚的问候,就能消除对方的陌生感,会让对方感到亲切。这也是能够让对方接受我们的最好方式。
小肖是一个业务员,一年中有2/3的时间都在外面跑,于是,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就成了他的第二个家。
以前,小肖一坐上车就眯起眼睛打盹,或者买一份报纸、一本杂志自己埋头看。时间长了以后,自己也感觉很无聊。向四周看看,又都是陌生人,他也鼓不起与他们交谈的勇气。
一次偶然,小肖看了一本关于人际交往的书,这才明白,其实陌生人并不可怕,只要真心结交,他们都会成为朋友的。明白了这些,小肖的心豁然开朗。
以后再出差,小肖都经常主动同周围的人打招呼,“您好,您也是回家探亲吧。”或者说:“您好,是不是坐车很累啊?”于是原本陌生的人聊了起来。每次坐车都能认识几个朋友,分手时互相留下电话,像老朋友一样亲切,几十个小时的旅途也过得非常愉快。
问候的话,是社交中双方最初见面时都要用到的应酬语,它就像是一首优美乐曲的前奏,并不是无足轻重的。实际上,真诚的问候是开始双方交谈的最好的铺垫。所以问候不是简单地打招呼,而是一种必要的沟通技巧。
向初次见面的人问候,最标准的说法是:“你好!”“很高兴能认识您”、“见到您非常荣幸”。
比较文雅一些的话,可以说:“久仰”,或者说:“幸会”。
要想随便一些,也可以说:“早听说过您的大名”“某某某人经常跟我谈起您”,或是“我早就拜读过您的大作”、“我听过您做的报告”,等等。
想显示自己的热情,用语则不妨显得亲切一些,具体一些,可以说“今天可真热啊”、“参加宴会的人真多”,也可以讲:“您气色不错”、“您的发型真棒”,“您也是刚到这里吗”、“今天的风真大”、“您跟朋友一块来的?”
问候语不一定具有实质性内容,而且可长可短,需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异,而它却不能不具备简洁、友好与尊重的特征。
问候语应当删繁就简,不要过于程式化,像写八股文。例如,两人初次见面,一个说:“久闻大名,如雷贯耳,今日得见,三生有幸”,另一个则道:“岂敢,岂敢!”搞得像演出古装戏一样,就大可不必了。
问候语应带有友好之意,敬重之心。既不容许敷衍了事般地打哈哈,也不可用于戏弄对方。“来了”、“瞧您那德性”、“喂,您可真够胖的啊”,等等,自然均应禁用。
当别人介绍我们认识对方时,应当跟对方寒暄。若只向他点点头,或是只握一下手,通常会被理解为不想与之深谈,不愿与之结交。
见面笑一笑,用微笑融化心灵的隔阂
中央电视台曾经做了一期关于面对陌生人微笑的节目,节目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主持人始终是面带微笑地面对每一个来来往往的过路人。看陌生人对她面带微笑的不同反映。我们能感受到了她那发自内心的微笑,是这般迷人,这般甜美,这般让人心动,没什么理由不向她微笑。向陌生人投去会心的一笑,陌生人一开始没什么反应,当她向第五位大妈微笑时,大妈向她回了一个微笑,大妈的微笑也是发自内心的,是真诚的微笑。又走过来一位优雅的女士,看到主持人真心的微笑时愉快地回应着甜美的微笑。当主持人面对农民朋友微笑时立刻得到了微笑回报。
大家的微笑都是发自内心的,是一种无声的交流。微笑连接起了陌生人心与心的交流,因此,微笑是最能打动人的。
卡耐基说:“笑容能照亮所有看到它的人,像穿过乌云的太阳,带给人们温暖。”
一个刚刚学会保持微笑的年轻人说:“当我开始坚持对同事微笑时,起初大家非常迷惑、惊异,后来就是欣喜、赞许,两个月来,我得到的快乐比过去一年中得到的满足感与成就感还要多。现在,我已养成了微笑的习惯,而且我发现人人都对我微笑,过去冷若冰霜的人,现在也热情友好起来。”
面对陌生人时,有时我们甚至什么都不用做,只是对着他微笑,就能在瞬间缩短你和他(她)之间的距离。微笑是有自信心的表现,是对自己的魅力和能力抱有积极的态度。微笑可以表现出温馨、亲切,能给对方留下美好的心理感受,从而形成融洽的交往氛围。面对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情况,如果能用微笑来接纳对方,可以反映出你良好的修养和挚诚的胸怀。
发自内心的微笑,会自然调动人的五官:眼睛略眯起、有神,眉毛上扬并稍弯,鼻翼张开,脸肌收拢,嘴角上翘,唇不露齿,做到眼到、眉到、鼻到、肌到、嘴到,才会亲切可人,打动人心。微笑在于它是含笑于面部,“含”给人以回味、深刻、包容感。
在经济学家眼里,微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在心理学家眼里,微笑是最能说服人的心理武器;在服务行业,微笑是服务人员最正宗的脸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