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作为,应如行云流水,义所当为,理所应为,做应当做的事。做过了,如雁过长空,不着丝毫痕迹,不有纤芥在心,正如泰戈尔诗中所写,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但鸟儿已经飞过。
只有做到能方能圆的人,才能所向无敌。
人要动静相宜。《菜根谭》中说,对于一个好动的人来说,就像云中的闪电一样飘忽,就像风中的残灯一样忽明忽暗,而对于一个特别喜欢安静的人来说,其实就像已经熄灭的灰烬,也像毫无生机的枯木。这些人都不合乎中庸之道,其实人应该像在静止的云中有飞翔的鸢鸟,同时又好像是在不动的水中跳跃的鱼,通过这种心态去观察万事万物,这样才能合乎道的理想境界。
孔子为了推行仁义主张,广泛学习,广收门徒,周游列国。据说有一次,孔子师徒在大树下乘凉,等他们走后,人们就把大树给砍掉了。他们路过某个国家,人们就把他们的足印给铲掉了。面对这种侮辱,刚烈的人恐怕早已咆哮:“欺人太甚!是可忍,孰不可忍!”然而孔子忍了下来。在他看来一生的时间不是很多,确实没有精力将这些侮辱性的事件提上日程。他将自己一生的精力和心血都用在思想传播上,结果不但得以高寿,而且成了圣人。虽然孔子一生未曾得志,虽“累累如丧家之犬”,但是他的“仁义天下”确实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主心骨。
庄子也是能方能圆的人。他是属于穷得人们都会自愿地为他哭得死去活来的那种,贫穷和他如影相随,庄子很想甩掉它,庄子曾经借孔子的故事自嘲:“如果富贵求得来,即使给别人赶车我都愿意;如果富贵求不来,那我就只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庄子甩掉贫穷的种种努力最后都归于失败。然而突然有一天,玩笑地说是因为他吃肉的缘故,他智慧了,倚着一棵参天大树,悠闲自得,影子不见了。他很开心,很快他就在树下做了个梦,梦见大树告诉他说无用就是最大的用处。
然而历史上的有些人却是方有余而圆不足。
有一天,东郭先生派了三个弟子到襄阳去。当东郭先生送他们到路口时,说道:“从这儿往南走,全是畅通的大道,你们沿着这条道路走就对了,别走岔路啊!”
这三个弟子分别是左野、焦苕和南宫无忌,他们三个人向南走了五十多里时,却遇上了一条大河流,横在老师指示的正前方。他们左右观察了一下,发现沿河走半里左右,便有一座桥可行。
这时,南宫无忌说:“那儿有座桥,我们从那儿过河吧!”
但是,左野这时却皱着眉头说:“这怎么行?老师要我们一直往南走啊!我们怎么能走弯路呢?这不过是个水流罢了,没什么可怕的。”
说完之后,三个人互相扶持,一起涉河而过,由于水流相当湍急,好几次他们都险些葬身河底。
虽然全身都湿透了,但也总算安全地过河了,他们继续赶路,又往南走了一百多里时,再次遇上了阻碍。
这回,他们遇到一堵墙,挡住了前进的道路。
这次,南宫无忌不再听其他两个人的意见了,他坚持地说:“我们还是绕道走吧!”
但是,左野和焦苕却固执地说:“不行,我们要遵循老师的教导,绝不违背,因为我们一定能无往不利。”
于是,焦苕和左野朝着墙面撞去,只听见“碰”的一声,两个人猛烈地弹倒在地上。
南宫无忌恼怒地说:“才多走半里路而已,你们干吗不考虑呢?”
东野说:“不,我就算死在这里也不后悔,与其违背师命而苟且偷生,不如因为遵从师命而死!”
焦苕也附和地说:“我也是,如果违背老师的话,就是背叛者。”
两个人话一说完,便相互搀扶,奋力地往墙面撞了上去,南宫无忌想挡也挡不住,于是他们两个人就这么撞死在墙下了。
圆有余而方不足的人,他们为人处世往往缺少正气和原则,容易随波逐流,最后碌碌无为,即使真做了一些事情,也很少不背负骂名的。而还有一部分人,就像左野和焦苕一样,方有余而圆不足,做人过于原则和正气,而且很多时候不知道变通,最后成为了“烈士”,后一种人是值得我们同情的。这种过于正气的人如果能够更加务实一点,如果能够在大节上坚持自己的原则,在细节上有所变通,也许会活得更好。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这样的人。如果他们能够变圆一点,很多时候,并不影响他们坚持自己的原则。
总之,人要做到能方能圆,这是一种大道的适应,才能所向无敌。
刚柔相济、方圆无碍,才能久立于世
一个人如果过分方方正正、有棱有角,必将碰得头破血流;但是一个人如果八面玲珑、圆滑透顶,总是想让别人吃亏,自己占便宜,也必将众叛亲离。因此,做人必须刚柔并济、变通行事。
“书圣”王羲之的家族,是东晋有名的望族,他的伯父王敦当时任大将军,掌管东晋的兵马大权。王敦虽已位极人臣,享尽荣华,但他的野心很大。王敦从未放弃过做皇帝的欲望,而他的谋士钱凤,一直在给王敦鼓动打气。两人气味相投,经常在一起商讨篡权之事。
一天早晨,王敦起床不久,钱凤就急急地来找他。两人关起门来,谈起了“谋反”的机密。
钱凤用极为神秘的口气,对王敦说着一些他刚掌握的动向。两人谈了好一阵子。王敦听了钱风带来的情报,非常激动,猛地站起身,正要开口说话,突然停了下来。
他透过窗子,看到对面房间里垂着的帐子动了一动。这使他想起侄儿王羲之还在床上睡觉。
王羲之这年才十一二岁,平时最受王敦器重。王敦把聪明机灵、悟性极高的王羲之看做王家的接班人。他经常把王羲之带在身边,留在自己府中生活。这一次,王羲之已连续几天吃住在王敦家中了。他的卧室恰好紧挨着客厅。当钱凤到来时,因为双方都紧张,王敦便把王羲之在屋里睡觉的事忘得一干二净,直到这时才想起来。王敦大惊失色,对钱凤说:“羲之还在这里睡觉。我们刚才说的话,让他听去了可怎么办?”
经王敦这么一说,钱凤也急了,他说:“大将军,计划泄露出去,我们死无葬身之地!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啊!干脆一不做,二不休……”
听了钱凤的话,王敦想了又想,到最后终于心一横说:“对,不能只顾血肉亲情。”转头向着王羲之睡觉的那个房间点点头:“羲儿呀,你就莫怪我这做伯伯的无情无义了!”王敦说着,拔出了宝剑,提剑直奔王羲之睡觉的床前。
王敦撩起帐子,忽然看见王羲之睡得正香甜。
王敦掀起帐子,王羲之也毫无反应。王敦看着十分钟爱的侄儿,庆幸自己的密谋并没有被侄儿听去,于是,打消了杀侄儿的念头。王敦收回宝剑,插入鞘中,走了出去。
其实打钱凤进门时起,王羲之就醒来,无意中偷听到了伯父与钱凤的话,很快,王羲之意识到了自己的处境非常危险,幸亏他及时使自己平静下来,神态自若,完全像睡着一样,一点破绽也没有露出来,才救了自己一命。
大难临头,不懂得圆融的人就不懂得隐藏自己,镇静地面对危难是很容易被人谋害的。所以,刚柔并济不仅仅是为了与人相处融洽,更多的时候是为了保护自己。
刚直容易折断。曾有人这样说:方与严是待人的大弊病,圣人贤哲待人,只在于温柔敦厚。所以说广泛地爱护人民,这叫做和而不同。若只任凭他们凄凄凉凉,保持自身冷傲清高,如此,便是世间的一个障碍物。即使是持身方正,独立不拘,也还是不能济世的人才。充其量只能算一个性情正直、不肯同流合污的人士罢了。
人们活在复杂的社会当中,像舟行于江河,处处有“风浪”、有阻力,而一个人如果时时事事以方处之,以硬碰硬,竭尽全力与阻力相较量、相抵抗,甚至拼个你死我活,这样做的结果,不仅精力难以承受,而且树敌太多。与其如此,何不适当地用些圆的方法,积极地去设法排除一些困难或减少部分阻力,这样就能使通向成功之路上少几块绊脚石。
做人处世若能刚柔相济,把方与圆的智慧结合起来,做到该方就方,该圆就圆,方到什么程度,圆到什么程度,都恰到好处,那就是方圆无碍了。方圆无碍,按现在的说法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这是一种最高级的战略与政策,也是为人处世最高级的方式与方法。要做到这一点,则需要高度的智慧和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