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465100000014

第14章 渐修与顿悟

磨砖作镜

慧能的得意弟子之一是南岳怀让禅师。南岳怀让的门下,出了一代宗师马祖。

当初,慧能大师坐禅时,恍惚之间,一片紫雾缭绕,他似乎听到耳边响起一阵急促而又清脆的马蹄声,但见一匹雪白的骏马风驰电掣般闪过,那马瘦骨敲铜,四蹄腾空,凌厉奔驰,仰天长啸,气宇轩昂。又听得空中传来一个声音说:

“这是你的法乳。在你入灭之后,你门下的怀让将有弟子出世,阐化江西,踏杀天下人,大兴禅宗!”

慧能大师悠然出定,对随侍在一旁的怀让说:

“当年西天二十七祖般若多罗曾作了这样一首偈语:‘震旦虽阔无别路,要假儿孙脚下行。金鸡解衔一粒粟,供养十方罗汉僧。’达摩祖师说一花开五叶,你在我入寂后应另立门户,弘法护教。你的门下将要出一匹马驹,会踏杀天下人。”

这匹马驹,就是马祖道一禅师。

马祖道一禅师二十六岁时在衡山传法院结庵而住,修习坐禅。当时怀让禅师住持般若寺,得知马祖每天坐禅,是一个值得造就的人,便前往传法院接引他。

一见面,怀让就问:“你整日坐禅为了什么?”

马祖回答说:“为的是成佛。”

怀让听后,一言不发,取了一块青砖在庙前的石头上磨了起来。

马祖见此十分惊异,问怀让:“你磨砖干什么?”

怀让回答说:“我打算把它磨成一面镜子。”

马祖困惑不解:“石砖怎么能磨成镜呢?”

怀让反问:“磨砖不能成镜,坐禅又怎么能成佛?”

马祖听后顿时醒悟,立刻俯首向怀让请教:“依你之见,怎样才是正确的成佛之道?”

怀让问马祖:“这好比牛驾车,当车子不走的时候,是打车还是打牛?”

马祖不知该如何回答,沉默不言。

怀让继续说:“你坐禅的目的是为成佛,那么禅并不限于坐卧的形式。因为佛法无所不在,没有固定的形相。在绝对的禅宗大法上,不应该有取舍的执着。所以,仅靠坐禅不可能悟道成佛。”

马祖道一听了,豁然开悟。

他恭敬地向怀让行了一个大礼,然后问:“怎样用心,才能达到绝对的最高境界?”

怀让回答说:“你学习明心见性的禅法,如同播撒种子,而我教导你禅法要旨,好比天降甘露。只要机缘契合,就可以了悟绝对本体。”

从此以后,马祖跟随怀让学禅,十年后大有所获。怀让去世后,马祖继承了他的衣钵。

“磨砖作镜”是坐禅成佛的形象化说法。坐禅成佛,即由定发慧,企图通过把心放在无感觉的状态下来获得解脱,在南宗禅看来,这是不可能获得彻底的解脱的。

调狂象

禅宗以制服狂象喻调伏妄心。“狂象”也称“醉象”“恶象”,比喻为害极大的迷乱之心。

《涅槃经》卷三十一说:“人心轻躁动转,难以把捉调服。它驰骋奔逸,像一头大恶象。”同书卷二十五又说:“好比恶象,狂痴暴恶,杀气腾腾。有位调象师,用大铁钩钩住它的颈部,狂象立刻就被调顺,恶心都尽。一切众生也是这样。”狂象是暴戾的心,调象师是修行者。调狂象,就是用坚韧的毅力和果决的手段,消除人心中的粗恶成分。王维《秋夜对雨》:“白法调狂象。”白法指一切善法,也就是对治三毒的三学戒定慧。以戒定慧调伏贪嗔痴,是佛教驯伏狂象的基本方法。

狂象一旦调伏,铁钩就纯属多余,无钩狂象就变成了露地白牛。

锁心猿

调伏“心猿”就是调伏妄心。心逐境起,如猿猴之攀树,故云心猿。《大日经·住心品》分述六十种心相,最后一种为猿猴心,谓此心如猿猴,攀缘外境。《心地观经》卷八:“心如猿猴,游五欲树。”意流注不息,一味追逐外境,犹如奔驰之马,故称“意马”。

“心猿意马”是成道的大障碍,心猿扰扰,意马喧喧,放纵着贪嗔痴三毒无明,执着人我等相,使人障却了自性的光明,因此必制伏之而后可。束缚住心猿意马,就不会逐境而生贪求之心,从而使“意马已成于宝马,心牛顿作于白牛”。此时心性调柔,纵是万境现前,是非蜂起,也毫不为动,正如宋代道潜禅师所说:“心猿意马就羁束,肯逐万境争驱驰?”

防六贼

“六贼”喻“六尘”。《涅槃经》卷二十三:“六大贼者,即外六尘……何以故?能劫一切诸善法故。”

六根犹如恶奴,引贼入室。众生没有智慧,处无明黑暗之中,色、声等六种尘境常趁无明黑暗,依六根为媒介,如眼根贪色,耳根贪声等,来劫掠善法。因此,妙普禅师告诫学人:

学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贼夜惺惺。

中军主将能行令,不动干戈致太平。

“六根”引贼入室,“自劫家宝”。为了防止这种情形,必须防护六根,使之不生起贪欲,所以学道犹如守卫禁城,不但白天要谨慎,夜里也要清醒。“中军主将”是无染的本心。保持警惕,不贪恋外境,就会心国太平,不起骚动。

龟藏六

“如龟藏六”是禅师教示弟子的一句常用语。

释尊在舍卫国祇园精舍弘法利生时,发现有一个修行人在河畔的树下修行了十二年。虽然他修行了很久,始终不能除去贪欲的念头,心思散乱,沉迷在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的欲念里。

一天,释尊看见机缘成熟,应该去指点那个修道者了,便化身为一个和尚走到河畔,跟那个修道者在树下住宿。

那是个月明星稀的夜晚,河里爬出一只乌龟来,刚好有一条野狗饥饿地走来。野狗一瞧见乌龟,心中欣喜,毫不迟疑地张大嘴巴准备吞下那只乌龟。

乌龟吃了一惊,头尾四脚立刻缩进龟甲里去。野狗焦急地用鼻孔嗅着眼前的乌龟,左思右想,毫无办法,最后失望地慢慢离去。

乌龟见野狗走远了,才安心地伸出头脚和尾巴,逃离了一场劫难。

目睹了这一幕,修道者对身旁的释尊说:“那只乌龟因为有铠甲保护生命,野狗才不能得逞。”

“不错,人难道不如这只乌龟吗?世人不懂世间无常,贪图六根的欲念,这就给外魔以可趁之机。外魔会趁机破坏人身,摧毁精神,使人陷入生死轮回。其实,一切苦恼,全由自己的内心而起,我们应该适时地抑制它啊。”

修道者听从释尊的话,立刻断除了欲念,证得了阿罗汉果。

空色相

清末民初的苏曼殊,既是一位僧人,也是天才诗人、小说家、散文家和翻译家。

曼殊的诗写得很好,不知令多少人倾倒。因为在这一首首美丽的诗后面,有着一个个美丽动人的故事。

曼殊出家时,有位女子对他非常痴情,愿意以身相许,苏曼殊在诗中记载了这件事:

乌舍凌波肌似雪,亲持红叶索题诗。

还君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据曼殊自注,“梵土相传,神女乌舍监守天阍,侍宴诸神”,可见他回绝的是一位美丽而多情的女子的爱情。因为他已许身佛门,不再属于多情世界了。

苏曼殊在日本时也有同样的遭遇,其《东居杂诗》云:

异国名香莫浪偷,窥帘一笑意偏幽。

明珠欲赠还惆怅,来岁双星怕引愁。

这位女子对自己再有意,曼殊也不敢随便做出响应。如果现在赠送她定情礼物,来年天各一方时,彼此望着牛女双星牵愁引恨,岂非罪过?曼殊早年写过“不向情田种爱根”的绝情诗,其《寄调筝人》也表达了同样的意趣:

禅心一任蛾眉妒,佛说原来怨是亲。

雨笠烟蓑归去也,与人无爱亦无嗔。

曼殊一心向佛,情愿忍受多情女的怨恨。诗意谓自己顶着雨笠披着烟蓑,归向那一片迷茫的烟雨,心湖早已平静无波,与人无所爱恋,也不会发生嗔恨了。

“忏尽情禅空色相”的苏曼殊,当选择了宁静作为生命的栖泊地时,心湖便不再有什么大波大浪了。

牧牛

禅宗经常用牧牛比喻调养心性,这是根源于佛教以“牧牛”喻调心。《佛遗教经》:“譬如牧牛,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禅宗发挥这一意旨,形成了很多牧牛公案。

石巩投马祖出家后,在厨房做事。有一次,慧藏正在厨房里忙活,道一禅师路过那里,便问道:

“你在干什么?”

“我在牧牛。”

慧藏回答说他在牧牛,意思是说在调养心性。在厨房里做事的同时还能调养心性,或者说,在厨房里做事的本身就是调养心性,这是个难能可贵的境界。道一心生欢喜,没想到石巩刚放下弓箭进入佛门就有这般见地,便进一步问道:

“不知你怎么放这头牛?”

石巩不慌不忙地回答:

“只要它进入草中,就拽住鼻绳,把它拉回来!”

石巩答语中的“草”象征见取,“入草”就是认同外境,追逐外物。而“牧牛”则要保持心态的调和,刻意防范。一旦牛要犯人苗稼,执着于草,就要立刻拽紧鼻绳把它拉回来。心如果追逐外境,也要把它拉回来。牛被训练调和得久了,便会驯服,一旦驯服了,鼻绳就成了多余的东西。心性修炼得圆熟安定了,纵使见了可以引起欲望的东西,也不会生起任何欲望,这时,一切的约束也都显得多余了!

因此,听了石巩的话,道一会心一笑,点头赞许道:

“你真会放牛!”

“牧牛”就是要保持心态的调和,一旦落入见取的“草”中,就要立即将心拽过来。大安参百丈,百丈引用《佛遗教经》开导他,说发现真我、明心见性即是“骑牛至家”,悟道后的保任是“如牧牛人执杖视之,不令犯人苗稼”。大安后来说:

“我在沩山三十年,没有干别的,只是照看一头水牯牛。如果它不走正路,进入了杂草中,就把它牵出来;如果它侵犯了别人的苗稼,就鞭挞它使它调伏。时间久了,它变得十分听话。如今它变成了一头露地白牛,常在面前,终日露迥迥地,赶也赶不走了。”

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禅宗不堕顽空的主张,六祖实有首倡之功。

《坛经·机缘品》载卧轮禅师偈:

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

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

卧轮认为,既是般若,就应该不生心。如果一生心,就有所住。慧能针锋相对地作了一偈:

慧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

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慧能指出,般若所证的空,并不是什么都没有的顽空。不思善,不思恶,并非善恶不分、是非不明,而是在分美丑、辨是非、明得失中,不起任何贪爱、执着,以平等无差别之心,明历历地观照事物的本来面目。

这两首禅偈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它们分别基于渐修、顿悟的立场。基于渐修的立场,就要不停地断除各种杂念妄想,以对境心不起;基于顿悟的立场,烦恼本来空,即可于应物无心中彻见本来面目。

佛性常清净

禅宗的根本精神是超越。超越的途径是“不思善不思恶”,也就是“截断两头”的不二法门。慧能的得法偈是对南宗禅有重要影响的著名禅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慧能之偈,直指人心,认为人的本心便是一切,它天生清净,只要见到了这个本心,便能顿悟成佛。

“佛性常清净”是对“时时勤拂拭”的坚决否定。因为“时时勤拂拭”的努力是建立在分别净与不净的基础之上,而分别净与不净就把它们对象化了。只要把清净当作一种客体去追求,并将它与不净相分别,则所追求到的清净仍然不是彻底的清净。

慧能提出“佛性常清净”,意为佛性本质上就是清净的,在净与不净的分别产生之前就“常”存在了。清除了净与不净的分别,并参透这一分别产生的根源,便不会为净与不净的问题所困惑。所以“佛性常清净”可以不依赖去垢得净而成立。

由此看来,“清净”是我们存在和活动的基础,而不是将来要达到的目标。基于始净观点的“时时勤拂拭”,设想出一种超出现在状态的、作为终极目标的“清净”,通过不断地拂拭尘埃的方式来求得心境的明亮,殊不知镜子的明亮常在,即使它的表面蒙上了尘埃不再照物的时候,它的明亮也是存在的。明亮从来就没有离开过镜子,而不是“时时勤拂拭”才出现的。

本来无一物

“佛性常清净”后来被改成“本来无一物”,慧能的那首偈子便有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两副面貌。

《坛经》的十几种本子中有代表性的计四种:敦煌本、惠昕本、契嵩本、宗宝本。一般认为,敦煌本出自完成于唐代中叶的《坛经》原本,为了适应禅宗思想的发展变化,后世禅僧借慧能之名一再对《坛经》加以改编,时有增补。

依有的学者的看法,这句偈语的首窜者先把《般若》性空误解为“本无”,再以“本无”来窜改“佛性”。般若系经典的思想不仅否定现实世界,而且连彼岸世界也彻底否定;而慧能思想得力于《涅槃经》一类大乘经典,只是一种特称否定,只空现象,不空本体。故而《般若》空宗同《涅槃》一类经典中的佛性论思想,是分属于性质不同的两种思想体系。“本来无一物”反映了被误解的《般若》思想,因为“本来无一物”其实是“本无”思想的重复,而“本无”是“性空”一词不确切的译语。“性空”指宇宙万有无自性,仅有假相,“缘起有,自性空”,它空掉的只是事物的“自性”(本体),至于事物的现象,它是承认其为假有(“缘起有”)的。所以,“本来无一物”不仅同“佛性”思想背道而驰,而且也同“性空”之说相悖。可见窜改这句的人,不仅不了解“佛性”论,也不了解“性空”说。

得出“佛性常清净”与“本来无一物”绝不相同的结论,是基于对“无一物”就是什么也没有的理解。实际上,“本来”即是“佛性”,“无一物”并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指没有任何形状、超越一切形相而言,指无染无净、无生无灭、无来无去的精神存在,犹如虚空之不受尘染。这个“无一物”正是不思善不思恶、超越二分法的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本来无一物”的意思乃是指本来就没有善恶、是非、迷悟、净染,正是“佛性常清净”之意。这两句话表达的都是超越清净与不清净二分法的禅悟体验,两者并无抵牾,之所以出现文字的不同,只不过是后来者想使这种观点表达得更为明朗、形象罢了。

同类推荐
  • 仁德法师

    仁德法师

    本书讲述了一个传奇而不息追求的当代高僧,一段中国佛教曲折而多变的历史,是一部让人获得文学快感与佛学修养的读物。
  • 牟宗三说儒

    牟宗三说儒

    牟宗三先生终生不做官,不取财,不搞华而不实。对于平凡的世界,他更强调不平凡的人生学问,“这学问不为自己,专为我们中国文化做一点点贡献。”在这位最具“原创性”的“智者型”哲学家,当代港台新儒家中的重镇身上,我们能够看到一个儒者的真情真性与一份儒家的生命力量。
  • 西北宗教论丛(第2辑)

    西北宗教论丛(第2辑)

    在历史的长河中,西北地区是多种宗教的传播区域,祆教、佛教、摩尼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世界性的宗教在这里竞相呈现,成为人类宗教文化的大展台。这些世界性的宗教也是最先在这里发生碰撞、交流与汇合,并互相影响,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宗教文化景观。长安以西的丝绸古道上,遍布着佛教的石窟和造像,诉说着佛教从印度一路走来的历史:祆教、摩尼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亦无不取道于丝绸古道,进入中国内地:中国土生的宗教道教亦由此传入西域、印度,丝绸古道堪称为宗教文化之路。
  • 漫画跟梁漱溟学儒

    漫画跟梁漱溟学儒

    本书通过通俗的文字和200多幅漫画和插图, 介绍了梁漱溟对传统儒家文化的体认和研究, 兼及其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人生实践, 是一部引导读者了解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并启发读者思考人生问题的入门读物。
  • 圣经故事(第二册)

    圣经故事(第二册)

    《圣经》是世界上流传范围最广、对人类影响最大、在全球发行量最多的一部书,它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对西方社会、政治、教育、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成为全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圣经故事》尝试用浅显的故事形式让一般读者对这部典籍能有个大致的了解。本书分《旧约篇》和《新约篇》两个部分。其中《旧约篇》讲述了创世之初,上帝耶和华创造亚当、夏娃以及他们的后人如何形成以色列民族,并在“上帝应许之地”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王国等故事。《新约篇》讲述了基督耶稣的诞生、传播上帝福音和被犹大出卖并被处死以及使徒们传教等故事。
热门推荐
  • 豪门冷少的金牌女友

    豪门冷少的金牌女友

    他是她不知道间隔了几层的顶头上司,而她则是办公室里一名打杂的断茶小妹!“这是我的咖啡?”“这是果汁!”“我要的是咖啡!”“咖啡喝多了对身体不好,总裁您还是改喝果汁吧!”于是这个端茶小妹,擅自作主将他要的蓝山咖啡改为可笑的果汁!他气得脸色铁青,可是又该拿她怎么办,这个让他又气又爱的小妮子!
  • 相思谋:妃常难娶

    相思谋:妃常难娶

    某日某王府张灯结彩,婚礼进行时,突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小孩,对着新郎道:“爹爹,今天您的大婚之喜,娘亲让我来还一样东西。”说完提着手中的玉佩在新郎面前晃悠。此话一出,一府宾客哗然,然当大家看清这小孩与新郎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容时,顿时石化。此时某屋顶,一个绝色女子不耐烦的声音响起:“儿子,事情办完了我们走,别在那磨矶,耽误时间。”新郎一看屋顶上的女子,当下怒火攻心,扔下新娘就往女子所在的方向扑去,吼道:“女人,你给本王站住。”一场爱与被爱的追逐正式开始、、、、、、、
  • 许你一世温柔

    许你一世温柔

    他们,本是一对相爱的冤家,却因一些事,让公司损失惨重。他们,越吵越恩爱,这本是一件好事,可是……公司却因此损失更严重,让别的公司有了可趁之机,当知道时,为时已晚。当两人回头时,公司已易主。此时,两人才停止了针锋相对,同仇共敌。可是,一无所有的两人,要拿回公司是谈何容易?
  • 创世仙鼎

    创世仙鼎

    苍天之鼎,造化万千,宇宙星辰,万古长河……
  • 大笑玉帝

    大笑玉帝

    高高在上的玉帝,由于不满王母的压迫历经种种荒诞的经历。最后实现心愿。
  • 悟道轮回

    悟道轮回

    万灵大陆,宗族林立,在这里,只有绝强的力量,或者显赫的家世身份,才能不受凌辱,这里有无尽的传承,宝藏,美女……更有无尽的黑暗与邪恶,远古至尊势力——魔族,因诸神之战而被迫退出中域的舞台,从此隐于天下,但上天和魔族的英灵,不甘落寞,降下九天魔子——沐枫,天赋出众的他将带领曾经的魔族皇族——沐家,走向巅峰…………
  • 客官请回吧,小店打烊

    客官请回吧,小店打烊

    她是一个穿越的小白领,励志要在古代做好各行各业,体验一下另一种生活。他是一位闲散王爷,游历天下只为寻找别致的另一半。当这样的他遇到了这样的她,又会蹦出怎样的火花。。。。。这是一个喜剧,因为球球只喜欢从一而终的小说,励志一辈子只找一人,只谈一场恋爱,结一次婚。所以无论男二是高富帅,是嫡仙类型的,还是霸道型的。我们的女主大人通通不会多看一眼。
  • 寻天碑

    寻天碑

    相传修炼到极致,封神踏仙,寻得天碑,便可获得高于天道的秘辛,从此超脱天地,唯我独尊……因修歧,而天碑。这便是,“逆天修”的由来。但,或许只是无稽之谈罢了……
  • 此生只爱你

    此生只爱你

    爱没有对与错,只有适合与否,愿意与否,快乐与否。即使是一段不被世人所接受的爱情,但只要双方愿意,便是永恒。爱是什么?是灰姑娘与王子,那双水晶鞋便是他们爱的见证;是白雪公主与白马王子,小矮人便是他们的证人……当心沉沦,当爱无法控制,二人便会牵手迈进神圣的殿堂,这一刻他们完全属于彼此。常言道:“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可爱情最终只有婚姻才会名正言顺。
  • 末世之尸恶不赦

    末世之尸恶不赦

    人类。地球上的霸主。进化最完美的生物。病毒的爆发却让人类再次进化,物竞天择,谁将是留下来的最后一批人类继续繁衍那。黑暗末世文这里有可爱的丧尸可爱的萌妹子可爱的丧尸兽可爱的基因变异人总之这是一个可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