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三国文化的意义
截至目前,我从比较文化的视角考察了中日韩三国文化的许多领域。通过这样的比较,我们能在一定程度上体会出三国文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有的读者或许会问:“您用散文的形式写的比较文化论非常有趣,可是,比较这三大国的目的何在?这种比较又有什么重大意义呢?”
首先我想对提问的读者表示感谢。我现在所做的通过日常生活琐事来比较三国文化的尝试,是为了阐述我个人的一种观点,即21世纪的世界迎来了东亚文化黎明的到来。
身处 21 世纪的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能感受到“文化”二字的分量。
在世纪末的最后十年间,伴随着苏联解体,一直支配着 20 世纪世界的东西冷战体制最终解体。这一事实表明,政治理念支配社会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冷战体制解体之前的 20 世纪,政治理念支配着地球上的所有国家。以苏维埃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和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互相对峙,互相斗争。
这两大阵营各有自己的一套意识形态体系,从而把世界划分成对立的两极。以苏联为首的诸多国家虽然其民族、宗教各不相同,但凭借社会主义理念而结成了共同体;与此相反,西欧的资本主义国家标榜自由主义,以西欧的普遍主义政治理念结成另一共同体。
但是,伴随着冷战体制的瓦解,被意识形态所遮掩的各式各样的文化开始复苏并显示生机。
代替意识形态的就是“文化”。苏联这一巨大的共同体解体后,原来被人忽视的文化差异就暴露于青天白日之下。随之,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宗教、语言、生活模式、思维方式、习惯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也开始裸露出来。
现在有这样一种趋势:原来因意识形态而结为一体的国家因文化的差异而纷纷解体或重新组合。譬如,捷克斯洛伐克因为民族、文化、语言的差异而分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国家。这充分证明,文化的因素已上升到比政治、经济因素更重要的位置。
21世纪是一个从政治、经济意识形态支配一切转向文化大显身手的脱胎换骨的时代。
在这一变动中,我们应该重新回顾迄今被意识形态掩盖起来的三国的真面目。这才是我们的当务之急。此外,通过比较来了解三国文化也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超越历史,展望未来
理解异域文化谈何容易?这需要经历许多过程。但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有努力去了解对方的强烈欲望及其实践。没有这样的热忱和努力的过程,仅凭一两本书或者去外国旅行就想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是不大可能的。如此安逸的思考方式是理解异域文化的绊脚石。
现在三国文化之母体——中国进入21世纪就显示了巨大的力量,但是,韩国、日本真的了解中国吗?韩国只把日本当做竞争对手,懒得去理会中国。日本认为韩国是一个力量微薄的国家,不屑于把韩国当做竞争对手。对于中国文化,日本人既敬慕又轻蔑,所以其理解程度也值得怀疑。
回顾中日关系,日本认为中国文化是日本文化的鼻祖,但日本人同时也把中国看做是一个遥远的国家。
纵览日本的建筑、饮食、服饰等文化,除了汉字之外,其内容大都与中国文化迥然不同。相反,日本人认为自己的文化与西欧的文化很相似,并极力推崇西欧文化。
即使很早以前就和中国有所交流,也不能断定他们确实了解中国的文化。日本人认为自己通过历史交流和近代战争多少吸收了中国的文化,韩国人也认为自己很了解中国。但这一切都是错觉。事实上,要全面了解中国这样一个国家是十分困难的。
无论是日本还是韩国,都学习了以汉字和儒教为典范的中国文化,但问题是这两个国家是否曾把中国的文化作为一种异域文化来对待过?事实上,从古至今都缺少这样的一种态度。
即使是在现在,如果三国想要相互了解的话,也必须打破以往三国共属同一文化圈的固定观念。只有把对方作为一种异域文化来看待,才能整体理解其真面目。当然,中国也不例外。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比较同一汉字文化圈的三国文化具有深远意义。
通过一系列比较,我们可以相信,文化比政治、经济意识形态更具统率力。只有发挥文化的这一统率力,东亚才能够在21世纪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东亚三国文化的共同点
通过中日韩三国文化的比较不难发现,东方文化虽与西方文化有所不同,但三国文化之间却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比如说,西方文化是刀叉文化,东亚文化是筷子文化。
中国人爱用又粗又长的竹筷,韩国人爱用金属筷,日本人则爱用卫生筷子。西洋的个人主义饮食文化中缺乏一同进餐、相互谈心从而交流感情的文化。东方文化不同于西洋文化。注重以心传心、团体协作的东亚文化更加强调集体的力量而不是个人的力量,并把个人的能力视为集体的一部分。像“东方式的嫉妒”这种说法就足以说明东方人“枪打出头鸟”的现象。从西方个人主义的角度来看,这或许是一种损失,但这才是东方人总能确保集体势力均衡,形成一体化的宝贵因素。
其实,所谓东方人的缺点大多是以西方逻辑主义为尺度衡量的结果。作为东方人,我们应该重新思考东方所特有的“心与心”的文化,重新认识互利互助的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发现东方独特的优势。
人们总是批判东方比西欧封闭,但换个角度来说,比起西欧文化,东方文化更为开放。韩国文化巨人李御宁博士曾一语道破东方的住宅结构呈现了易于接受异质文化的开放型东方文化的特征。而与此相反,西方的房屋结构以墙壁为主,显示了其闭锁型文化特征。
如同Bachelard(法国科学史学家、哲学家,著有《科的精神之形成》、《天空与梦想》等)所指出的那样,西方墙壁文化是以地下室为特征的封闭文化,而东方如韩国和日本的房屋只是用一张纸隔开内外,连外面的风吹雨打都能听得清楚,中国的房屋构造也是开放的,这样的构造孕育了开放式的文化。
拿宗教来说,和西方的一神论不同,东亚三国对异质宗教也是非常开放的,允许土著宗教与外来宗教并存。三国儒、释、道三教一直共存,甚至在其中还添加了基督教的成分,形成了新的宗教体系。
因为日本能够收容所有的异质文化,所以西方人嘲笑它是“模仿文化”。也有人把“异”文化称为“胃”文化,东亚文化的胃功能十分发达,能够吸收所有异质文化,并加以消化。
东亚三国文化的黎明
东亚有共同的汉字文化。在信息化时代,如果好好利用这一共同的文化财富,我坚信东亚文化完全有能力超过曾经统治20世纪的西方机械文明。
写到这儿,我脑海中浮现出日本近代东亚史学研究者内藤湖南的预言:
“中国从开辟时代到两汉时代,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在快走向衰亡的时候,由于辽、金、元这些富有生机的外族人的入侵,给中国人衰老的生命又注入新的活力。”
看起来很普通的一句话,却隐藏着21世纪东亚融为一体的奥秘。中国之所以能够保持其生命力是因为它不断和各民族相融合。如今,中国的 56 个民族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和平共处,这不禁让我想起“欧共体”一词。
我们应该看到相互协调、图谋共存的东方文化指明了 21 世纪世界文化的方向。全球化、国际文化的时代必将带来超越国境的民族流动。最近日本政府研讨了《21 世纪设想报告书》,其中移民政策因而成为最大的话题,一直对外国人实施排外政策的日本也将在21世纪保障外国人在日本的生活,吸引海外的优秀人才来日本,以预防老龄化时代带来的经济文化枯竭。
这一趋势早在 90 年代开始就已在三国悄悄出现了。如果能抛开在韩国狭窄的国土上的艰难生活,有许多韩国人更愿到中国大陆来经商和长期居住。也有一些中国的朝鲜族到韩国定居,这对韩国的经济发展很有帮助,就看政策是怎么对待他们了。只要21世纪的韩国对外国人实行非闭关锁国政策,其前景必将是光明的。
我确信,在 21 世纪不远的将来,超越国境的日籍华人、华裔日本人以及韩籍华人、华裔韩国人、日籍韩国人、韩籍日本人,必将作为21世纪东亚的新生力量活跃于历史舞台上。
因此,文化必将超过政治经济意识形态,汉字文化、以人情为基础的融洽的人际关系、开放型的东亚文化这三者在构筑21世纪美好蓝图时,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21世纪东亚文化的曙光正向我们招手。
附录一金文学:“跨文化”的探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