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茶具图鉴(略)
二、茶具演易
唐代茶器
风炉:用以生火煮水。
:用以采茶之茶笼。
交床:用以固定,于风炉之上。
:用以煮水。
火笑:用以夹炭人风炉。
炭□:用以敲碎炭。
熟盂:用以贮熟水,止沸育华之用。
碗:用以品茗饮茶。
畚:用以贮藏茶碗。
札:刷子,用以清洁器物。
巾:用以擦拭器物。
滓方:用以收集茶渣、残水。
涤方:用以贮洗涤水。
具列:煮茶时陈列茶器的架子。
夹:用以夹茶饼灸茶。
纸囊:用以贮存灸热过的茶。
水方:用以贮生水。
碾:用以碾茶。
罗合:以罗筛茶,以合贮茶。
则:用以杓量茶末。
漉水囊:用以滤水。
瓢:用以杓水。
竹策:煮水时用以环激汤心以发茶性。
鹾簋:用以贮盐花。
都篮:用以收藏茶器的篮子。
宋代的茶具:茅一相的《茶具图赞》
茅一相(别号审安老人)的《茶具图赞》是宋代茶器记录的整合,记载着当时点茶所需的茶器十二项,茶器名称均以“官职”来称呼,妙趣横生。从这些饮茶道具的名称中,也多少反映出宋代茶饮,实已形成一种道地的贵族饮料,给予茶具爵位、别号的也是宋代文人所为。
《茶具图赞》的十二茶器图
现代泡茶器具与功能
这一单元我们将以现代生活上常使用的叶形茶泡茶方式,说明其基本配备的用具;当我们泡茶时,将茶具区分成下列四大类,并分区使用,操作起来比较方便,这四大类分别为:
主泡器:主要的泡茶用具,如壶、盅、杯、盘等。
辅泡器:辅助泡茶的用具,如茶荷、茶巾、渣匙、茶拂等。
备水器:提供泡茶用水器具,如煮水器、热水瓶等。
储茶器:存放茶叶的罐子。
主泡器
(1)茶壶
茶壶为主要的泡茶容器,一般以陶壶为主,此外尚有瓷壶、石壶等。上等的茶,强调的是色香味俱全,喉韵甘润且耐泡;而一把好茶壶不仅外观要美雅、质地要匀滑,最重要的是要实用。
空有好茶,没有好壶来泡,无法将茶的精华展现出来;空有好壶没有好茶,总叫人有美中不足的感觉。一个好茶壶应具备之条件有:
壶嘴的出水要流畅,不淋滚茶汁,不溅水花。
壶盖与壶身要密合,水壶口与出水的嘴要在同一水平面上。壶身宜浅不宜深,壶盖宜紧不宜松。
无泥味、杂味。
能适应冷热急遽之变化,不渗漏,不易破裂。
质地能配合所冲泡茶叶之种类,将茶之特色发挥得淋漓尽致。
方便置入茶叶,容水量足够。
泡后茶汤能够保温,不会散热太快,能让茶叶成分在短时间内合宜浸出。
(2)茶船
用来放置茶壶的容器,茶壶里塞入茶叶,冲入沸开水,倒入茶船后,再由茶壶上方淋沸水以温壶。淋浇的沸水也可以用来洗茶杯。又称茶池或壶承,其常用的功能大致为:
盛热水烫杯。
盛接壶中溢出的茶水。
保温。
(3)茶海
又称茶盅或公道杯。茶壶内之茶汤浸泡至适当浓度后,茶汤倒至茶海,再分倒于各小茶杯内,以求茶汤浓度之均匀。亦可于茶海上覆一滤网,以滤去茶渣、茶末。没有专用的茶海时,也可以用茶壶充当。其大致功用为:
盛放泡好之茶汤,再分倒各杯,使各杯茶汤浓度相若。
沉淀茶渣。
(4)茶杯
茶杯的种类、大小应有尽有。喝不同的茶用不同的茶杯。近年来更流行边喝茶边闻茶香的闻香杯。根据茶壶的形状、色泽,选择适当的茶杯,搭配起来也颇具美感。为便于欣赏茶汤颜色,及容易清洗,杯子内面最好上釉,而且是白色或浅色。对杯子的要求,最好能做到“握”、“拿”舒服,“就口”舒适,“入口”顺畅。
(5)盖碗
或称盖杯,分为茶碗、碗盖、托碟三部分,置茶三公克于碗内,冲水约150度c,加盖五~六分钟后饮用。以此法泡茶,通常喝上一泡已足至多再加冲一次。
(6)茶盘
用以承放茶杯或其它茶具的盘子,以盛接泡茶过程中流出或倒掉之茶水。也可以用作摆放茶杯的盘子,茶盘有塑料制品、不锈钢制品,形状有圆形、长方形等多种。
辅泡器和其它器具
(1)茶则
茶则为盛茶入壶之用具,一般为竹制。
(2)茶漏
茶漏则于置茶时放在壶口上,以导茶入壶,防止茶叶掉落壶外。
(3)茶匙
又称“茶扒”,形状像汤匙所以称茶匙,其主要用途是挖取泡过的茶壶内茶叶,茶叶冲泡过后,往往会紧紧塞满茶壶,加上一般茶壶的口都不大,用手挖出茶叶既不方便也不卫生,故皆使用茶匙。
(4)茶荷
茶荷的功用与茶则、茶漏类似,皆为置茶的用具,但茶荷更兼具赏茶功能。主要用途是将茶叶由茶罐移至茶壶。主要有竹制品,既实用又可当艺术品,一举两得。没有茶荷时可用质地较硬的厚纸板折成茶荷形状使用之。
(5)茶挟
又称“茶筷”,茶挟功用与茶匙相同,可将茶渣从壶中挟出。也常有人拿它来挟着茶杯洗杯,防烫又卫生。
(6)茶巾
又称为“茶布”,茶巾的主要功用是干壶,于酌茶之前将茶壶或茶海底部衔留的杂水擦干,亦可擦拭滴落桌面之茶水。
(7)茶针
茶针的功用是疏通茶壶的内网(蜂巢),以保持水流畅通。
(8)煮水器
泡茶的煮水器在古代用风炉,目前较常见者为酒精灯及电壶,此外尚有用瓦斯炉及电子开水机,我用电炉和陶壶。
(9)茶叶罐
储存茶叶的罐子,必须无杂味、能密封且不透光,其材料有马口铁、不锈钢、锡合金陶瓷……等。
陶土茶具
最负盛名的紫砂壶是陶器的一种,成陶火温在1000~1200℃,质地致密,既不渗漏,又有肉眼看不见的气孔,能吸附茶汁,蕴蓄茶味,且传热缓慢不致烫手,即使冷热骤变,也不致破裂;用紫砂壶泡茶,香味醇和保温性好无熟汤味,能保茶真髓,一般认为用来泡台湾的乌龙茶,铁观郑音等半发酵茶最能展现茶味特色。
瓷器茶具
无吸水性,音清而韵长,瓷器以白为贵,约1300℃左右烧成,能反映出茶汤色泽,传热、保温性适中,对茶不会发生化学反应,泡茶能获得较好的色香味,且造型美观精巧,适合用来冲泡轻发酵、重香气,如文山包种茶。
玻璃茶具
质地透明、传热快、不透气,以玻璃杯泡茶,茶叶在整个冲泡过程中的上下穿动、叶片逐渐舒展的情形以及吐露的茶汤颜色,均可一览无遗。玻璃茶具的缺点是容易破碎、较烫手,但价廉物美。用玻璃茶具冲泡龙井、碧螺春等绿茶,杯中轻雾飘渺,茶芽朵朵、亭亭玉立,或旗枪交错、上下浮沉,赏心悦目别有风趣。
其它质料茶具
塑料茶具往往带有异味,以热水泡茶对茶味有影响,纸杯、塑料杯亦然,除临时急用外,实不宜用来泡好茶。用保温杯泡高级绿茶,因长时间保温,香气低闷并有熟味,亦不适宜。
西式英式茶具
英式茶具的特色就在于镶金边的杯沿及美丽的花卉图案。
正统红茶茶杯,杯口圆而宽广,可将红茶优雅的香气扩散出来,茶杯刚从东方传人西方时,并没有把手,把手是由西方所发展出来的。
茶叶罐
金属材质的茶叶罐,密闭性佳,可以保存红茶原有的风味。
汤匙
根据英国上流社会的习惯,应将茶匙以左斜45度的角度置于托盘的右上方。
沙漏
沙漏是一种传统又优美的定时器,可以帮助我们掌握正确的冲泡时间。充泡一杯红茶,应放人一个茶包或三公克茶叶,注入150至165毫升的滚水,盖上壶盖,闷置二至三分钟,取出茶包或茶叶,即得以享受好喝的红茶。
滤杓
倒茶时,可将滤杓置于茶杯上过滤茶叶,优雅又方便。
砂糖罐
和广口鲜奶瓶大小差不多的砂糖罐,通常有盖子。在红茶内添加一匙砂糖饮用,更能带来另一种风味。
广口鲜奶瓶
使用广口鲜奶瓶前,要先以热水将奶瓶烫过,再加入新鲜的冰牛奶,使之回温,再加入红茶中。
国茶具组
俄罗斯红茶最大的特色在于随时可以加热保温的茶炊,据说茶炊是在十七世纪由法国传入俄罗斯,几经改良之后,这项茶器的发展于十八世纪臻于成熟。俄罗斯茶炊多为银制或铜制,功能在于供应泡红茶时所需的热水。茶炊的内部有一金属制的中空导管,使在其中燃烧木炭,以便煮沸茶炊中的热水。热水锅炉上方有导管,可使锅炉中的蒸气直通茶炊上方放置的小茶壶,并加以蒸煮,如此便可煮出浓郁的红茶。
俄国气候寒冷,能以随时可以加热、保温的茶炊冲泡红茶是他们盼传统,而红茶也是当地人藉以保暖身体的传统饮料。调制俄式红茶时,先利用茶炊将小壶内的红茶煮开,倒入茶杯中,约四分之一的高度即可,再用茶炊中的热开水将红茶冲淡至适合的浓度,最后可加入柠檬片、果酱、兰姆酒或白兰地以及糖块,以增添红茶的风味。
茶炊:供应泡茶时的热水来源
茶壶:放在茶炊上方以蒸煮浓郁的红茶
茶杯杯托杯碟:将玻璃杯放人杯托之内,再放在杯碟上
标准茶匙:用以秤量茶叶
糖块捏夹:用以夹取糖块
糖棒:饮用时,可用糖棒在红茶中搅拌,以增加甜味
果酱:饮用时,可在红茶中加入果酱,增加甜味
三、如何保养茶壶
养壶养性人器互动
“养壶”是茶事过程中的雅趣之举,其目的虽在于“器”,但真正的主角仍是“人”。“养壶即养性”,壶之为物,虽无情无感,但透过泡养摩娑的过程,茶壶以其器面的日渐温润来回报主人对它的恩泽,亦未尝不是一种人与器的情感互动!“养壶”之所以曰“养”,而不称“喂壶”、“盘壶”、“淋壶”,正是因其“怡情养性”的特质也!
我们若能体会这层道理,在面对“养壶”一事时,便不会出现像以下这些光怪陆离,令人啼笑皆非的“养壶偏方”,例如有人主张将茶壶放入油锅中油炸或以肥猪排炖煮数日,甚至将茶壶塞入肥鹅腹中蒸煮一番,较保守的则主张应常用脸、鼻摩拭壶身,好像“盘玉”一般,使其纳油。凡此种种匪衷所思的怪招,无非是想用速成的方式,让壶身显露出润亮的光泽,只是用这些方式所“熬”出来的壶,虽然表面油光浮动十分唬人,但泡出来的只怕不是茶汤,而是“排骨汤”或“油汤”,这种“加味茶”当然令人难以下咽。
总之,泡茶之道旨在怡情养性,所以养壶的方式亦应符合此一精神,循序渐进,切忌揠苗助长,如此养成的壶不但温润可亲,也才符合卫生之道。
如法炮制乐趣无穷
目前坊间有许多种不同的养壶方法,亦有专业的“养壶船”、“养壶刷”配合使用,甚至还有业者推出“代客养壶”的业务,为忙碌的爱壶人或“后宫佳丽三千”的收藏家提供售后服务。
以下,我们兹将较常见的养壶步骤,简述如下:
先用沸水将壶身内外淋烫一下,如此既可净壶去霉,亦可暖壶醒味。
若使用茶船,注意应将壶身略微垫高,使其圈足高过水面,以免壶身留下水线或不均匀的色泽。
将第一泡的温润泡茶汤盛置茶海中备用,待冲第二泡时再用此茶汤浇淋壶身外表,如此反复施行至全程结束。
由于紫砂壶身具较高的气孔率,遇热时,因热胀冷缩的关系,气孔相对扩大。此时可用棉质布巾趁机擦拭壶身,让茶油顺势渗入壶壁细孔中,日久便可累积出光泽。
每泡茶冲至无味后,应将茶渣去净,用热水将壶内壶外涮洗一次,置于干燥通风处,并将壶盖取下,以利风干。否则,因紫砂壶的口盖密合度较严谨,任令其密封阴干,亦不卫生。
有些壶友趁壶身高热时,以沾有茶汤的棉布茶巾上下擦拭身,由于此时器表温度甚高,湿巾所含茶汤一拭随即挥发,留下可例壶身润泽的茶油,如此便可提高养壶的成效。亦有人先冲出一泡较浓的茶汤当“墨汁”,再以软性毛笔或养壶毛刷沾此茶汤,反复均匀涂布于壶身,藉以提高其接触茶汤的时间与频率。
内外兼修不事二茶
养壶不只是养外表,壶身内壁亦应一并调养,方能收内外兼修之功。养壶的“内功”最重要的就是一把壶只泡一种茶。因为紫砂壶具有特殊的双气孔结构,善于吸收茶汤,所以一把久经使用的紫砂壶,即使不加茶叶,单用沸水亦能冲出淡淡茶汤来。因此,一把“不事二茶”的茶壶冲泡出的茶汤才能保持原味的鲜度与纯度,否则今天乌龙,明天普洱,后天花茶,那么必然茶味混沌,了无个性可言。
通常开始养壶的动作后,最好避免再用洗碗精之类的化学品去清洗,以免产生异味或刷去光泽。除非您打算全面洗净,重头养起,否则壶身若有脏污,不妨以干布拂净,或用软毛笔沾茶汤清洗之。
此外,紫砂壶造型变化多端,有些如花货、筋纹器较容易产生茶渍死角、可用软毛牙刷勤加清理。另外、壶底较不易接触到茶汤、壶把常含有手上的油脂,易排斥茶汤,还有,会“流口水”的壶嘴下沿应刻意擦拭,诸如此类小细节,皆赖壶主用心照顾。
养壶守则卫生第一
得特别注意的是,有些人为了在壶内形成“茶山”,使其看来更具古意,便将茶叶留存其中,任其阴干,但因台湾地区高温多湿,霉菌极易孳生其间,若就卫生观点考量,此法实不足取。更有些人泡茶后,故意将最后一泡茶汤存于壶内,直至下回使用前倒掉,认为此法可收内浸外养之效。殊不知,紫砂壶的气孔结构既擅于吸附茶汤,自然也易于吸收霉菌。以此养出的壶,只怕日后冲茶时,亦会带有异味,甚至有碍健康,实是得不偿失。
总而言之,想要养好一把紫砂壶其实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困难,各位紫砂新朋友们不妨参照上述的步骤及注意事项,细心地如法炮制,即可养成一把人见人爱的好壶。养好的壶摆置架上,温润的光泽便像是自己的心血结晶,那份成就感可不是局外人所能体会的。
附录茶闻轶事
一、茶与佛教
中国人早期喝茶只有道家的自然、现世的想法;到了汉代,儒家的观念逐渐成为重心,规范、约束受到重视;而到了中世纪的唐代(618~907年),佛教思想已深入人民的生活,茶文化也结合了佛家思想,进入一般人的生活中。
不论是道家、儒家或者是佛家都有主张清静的理论。因此,茶文化融合了这三家思想,很快的就以“清静”作为饮茶的主体思想。于是,佛家中以打坐静修、禅定悟道的禅宗便与茶结合成为“体用”的密切关系。
佛教的历史沿革
茶与禅的结合,可以从达摩祖师来中国起。相传达摩祖师面壁打坐九年期间,时常因打瞌睡而苦恼,于是将自己的眼皮撕下,丢在地上,不久之后,地上就长出一株绿叶植物。有一天,达摩祖师的弟子在旁煮水以备饮用,正好一阵风吹来,绿叶子掉落在锅里,达摩祖师喝了这掉落绿叶子所煮的水之后,精神非常的好,打坐时也不再打瞌睡,从此以后,达摩坐禅时都喝以这种叶子煮的开水。
上面这个故事可以说是茶与禅结合的故事。达摩祖师是于南北朝时来到中国,而佛教则早在东汉初年传人中国,根据《后汉书·楚王英列传》的记载,汉明帝异母弟楚王英于明帝永平8年(65年)信奉佛教,这一年有派遣蔡惜等出使西域求佛法的历史记载。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代,佛教发展规模逐渐扩大,信仰的人增多,各地寺院纷纷建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