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氏王朝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总裁周松波说:“发现人才的渠道比较多,企业普遍的途径是通过在报纸、网上登广告,还有找猎头人士。但最好的方法是经过一些朋友,或者经过一些协会,找情况比较了解的人。”
华平创投公司董事总经理孙强也认为投资对象最好在自己的交际圈子中选择,因为你对他知根知底,能够信任:“这就像产品一样,一般来讲,最好的企业都是通过熟人的介绍,而不是靠广告去发现,因为广告往往掺杂很多水分。所以,我们通常都是通过国内的朋友,比如律师、财务顾问、审计师、会计师以及企业界朋友的介绍来寻找投资对象。”
圈子,顾名思义,是一个互相沟通交换资源的圆圈。因此也有人说,圈子就是个人资源与社会资源进行交换、整合、匹配的一种魔方。2006年,在研究300个回国创业成功海归人士特征中发现,近 80%的回国创业成功的海归都在不同时期不同程度上至少加入一个协会、商会、校友会、同乡会、俱乐部或创业园区组织等各式各样的圈子,他们很多在这里找到了创业的团队、资金、技术、创意等诸多创业元素。
当然,个人只有进入某个圈子,成为那个圈子流通中的一个环节,才能够获取圈子提供的机会、信息、盟友、人脉,才拥有这个圈子给你带来的平台和品牌价值。
1999年,陈宏同网迅公司的创始人朱敏、新浪网CEO茅道临、斯坦福大学教授张首晟等5人发起成立了华源科技协会,主要致力于促进中美商界的交流活动。
陈宏是第一任会长,他后来成立汉能公司,第一桩买卖就是帮这个圈子的成员华源的理事创建中微半导体设备公司的尹志尧融资。
第二任会长是朱敏,在硅谷这个由创业者、风险投资家、管理顾问、律师、会计师、大学教授与专家组成的大圈子中,没有谁能取代谁,正是各司其职的合作,才能创造出与众不同的硅谷。“集体英雄主义”正是这种圈子合作精神的最佳代名词。所以,朱敏认为他在华源的使命就是“要让中国人创业从个人英雄主义走向集体英雄主义”。
第三任会长是邓锋,他认为我们这些在硅谷打拼的华人组建这个圈子,不仅要帮助圈子内成员互通有无、交换资源、互相帮助,还要能架起一座沟通美国企业与中国企业的桥梁。于是,他上任第一年就牵头组织了“中美IT企业领袖CEO峰会”,正是在那次峰会上,马云和杨致远单独长谈,才促成了后来雅虎与阿里巴巴的战略合作,后来联想在美国招聘人员也是通过该协会协助完成。
一般说来,圈子能够为我们提供这几种基本资源:信息和机会的资源、人脉和朋友的资源、平台和品牌的资源。
这三者也是密不可分的关系,譬如人脉本身就是机会和信息。据说,盛大的董事长陈天桥之所以能与现在的CEO唐峻“喜结良缘”,就得益于圈子的力量:两人同时参加一个软件行业的聚会,碰巧坐在一起,双方一交谈,惺惺相惜,后来人脉就变成了机会,唐峻得以跳槽到了陈天桥旗下,或者说陈天桥得以挖走了唐峻。
开放式人生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能够帮助你最大限度地扩大圈子,进而扩大信息、人脉、朋友、平台等各种资源,最终使得你的事业更容易取得成功。
寻找人脉主动出击,找到想认识的人就想办法去结识,结识之后要把对方当成自己的好朋友慷慨相待。
也许有人会说:经常吃饭喝酒的那只是酒肉朋友,不见得真心。但发展人脉的出发点就是先“跑量”,再从中精选可以重点发展的对象。走好第一步,慷慨待人,让别人感受到你的大气,是必需的。
如何做到慷慨大气呢?就是做事要有点弹性,即灵活为好。交友有五大原则:世上没有不可交的同事,敞开自己的心胸,主动去接纳他人;相逢一笑万事了,应主动化开僵局,不打不相识;不是敌人,就是朋友,这样朋友越来越多,敌人越来越少;没有永远的敌人,也难有永远的朋友,以一个平常心来交友。
要学会仔细倾听别人的话,忖度他人之心,理解朋友那样说的原因和立场,尽量体谅我们。因为现代社会是一个价值互换的时代,每个人都用自己最大的价值跟别人进行价值交换,才能够成就出今天的成绩。每个人都有需求,每个人也都在供给,而在需求与供给之间,完全要看自己是不是能够放下自己的架子,愿意跟别人进行一个更广泛规模的交换。
摆架子的人,自以为是,自命清高,以为自己的东西是不会被取代的,以为自己的地位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我们就缺乏跟别人交换的那一份意愿。越是摆高架子,不愿意跟别人进行合作的人,越会因为自己高高在上而变得一无所有。
也许你没有富爸爸,没有可以减少奋斗20年的终身伴侣,但懂得人情学,就一样可以有贵人相助,获得多方助力。
科技的发达让人际往来变得多元而且复杂。在网络上一天所认识的朋友可能比过去现实生活中一年所认识的还多。
有位老板,经营的是一家专业汽车装饰商店。其公司刚开业的时候生意很淡,经人指点,他“混迹”于网络上一些车友俱乐部的BBS。如今一年多过去了,他在很多BBS上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经常有人向他讨教汽车知识,探讨改车潮流。当然,很多人谈着谈着就将车开到了他的店里“实践”了。
所以在当今时代,如果还死抱着老想法,不屑于网络上的人脉,那就真的是落伍了。
台湾有一位著名“名片管理大师”叫杨舜仁,他号称有16000多张不同人物的名片,而通过他自己建立的一套名片管理系统,可以在几秒之内找出任何一个想要找的人的资料。
让他想到开发这个系统的契机是这样的:2001年,他从原来的公司辞职时发出了3000多封电子邮件,告知众亲友其辞职的原因,同时感谢大家多年的照顾。没想到此后他收到了300多封回信,其中包括16个全职或兼职的工作机会。
杨舜仁说:“这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他开始进行名片管理系统的研究,将这些名片上的信息输入计算机,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有效的人际交往,他经常写一封“嗨!是杨舜仁,好久不见啦,最近过得好不好?”之类的短信,发给数百位朋友,使人脉长久“保鲜”。
“现在开始整理你手边的名片绝不会太迟。”杨舜仁说他有今天的成果也是一点一滴建立起来的。“其实工具就在你身边,只要会用outlook,就能立即进入操作。每天换到的名片要立即在背面批注,包括相遇地点、介绍人、名片主的兴趣特征,以及交谈时所聊到的话题等,越翔实越好。然后在建立‘新联络人’时将这些信息打在备注栏里,以后只要用‘搜寻’功能便能将相同性质的人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