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实验胚胎学发展较晚。童第周作为中国实验胚胎学创始人,功不可没。
童第周出生在浙江省鄞县的一个小村里,家庭生活十分贫困,没有钱送他进学校读书,所以他只能在家里边做些农活,边跟父亲学点文化。直到17岁,他才在二哥的帮助下,进了宁波师范预科。可是,第一学期考试成绩总平均分没有及格,学校让童第周退学或降级,经他再三请求,学校勉强答应试读半年。童第周发誓,一定要把成绩赶上去。通过他顽强的学习,终于取得了好成绩,后考入了上海复旦大学。在进入上海复旦大学以后,他更加勤奋学习,临近毕业时,他已经成为生物系的高材生了。童第周认识到,世界上没有天才,天才是用劳动换来的,要攀登生物学的高峰,需要付出更艰苦的劳动。
1930年,童第周在亲友们的资助下,远渡重洋,来到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寒尔,在著名生物学者勃朗歇尔教授的指导下研究胚胎学。
当时,他发现有的外国留学生对中国人抱着一种藐视的态度,说“中国人是弱国的国民”。和他同住的一个外国学生,公开说:“中国人太笨。”听到这些,童第周再也压抑不住满腔的怒火,对那个人说:“这样吧,我们来比一比,你代表你的国家,我代表我的国家,看谁先取得博士学位。”童第周憋着一股气,在日记中写下了自己的誓言:“中国人不是笨人,应该拿出东西来,为我们的民族争光!”
研究胚胎学,经常要做卵细胞膜的剥除手术,有一次做实验,教授要求学生们设法把青蛙卵膜剥下来。这是一项难度很大的手术,青蛙卵只有小米粒大小,外面紧紧地包着三层像蛋白一样的软膜,因为卵小膜薄,手术只能在显微镜下进行。许多人都失败了,他们一剥开卵膜,就把青蛙卵也给撕破了。只有童第周一人不声不响地完成了这项实验任务。
勃朗歇尔教授知道后,特地安排了一次观察实验,把学生们都找来看。实验开始了,童第周不慌不忙地走到显微镜前,熟练地操作着。人们看到,他像钟表工人那样细心、像绣花姑娘那样灵巧、像高明的外科医生那样一丝不苟。在显微镜下,他先用一根钢针在卵上刺了一个小洞,于是胀得圆滚滚的青蛙卵马上就松弛下来,变成扁圆形的,再用钢镊往两边轻轻一挑,青蛙卵的卵膜就从卵上顺利地脱落下来了。他干得又快又利落。
“成功了!成功了!”同学们涌上去祝贺,勃朗歇尔教授更是激动万分,这是他搞了几年也没有搞成的项目啊!他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连声称赞:“童第周真行!中国人真行!”童第周剥除青蛙卵膜手术的成功,一下子震动了欧洲的生物界。4年之后,通过答辩,比利时的学术委员会决定授予童第周博士学位。在荣获学位的大会上,童第周激动地说:“我是中国人,有人说中国人笨,我获得了贵国的博士学位,至少可以说明中国人绝不比别人笨。”在场的教授纷纷点头,有的还伸出大拇指。而那位外国学生却一篇论文也没有,更谈不上当博士了。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童第周谢绝了专家和同学们的挽留,毅然回到了灾难深重的祖国。他来到四川宜宾一个村镇教书,在紧张的教学中始终没有忘记搞科学研究。可是,这里没有科学仪器,连一架显微镜也没有,没办法继续开展胚胎学的研究工作。一次意外的发现给他带来了希望:在小镇的旧货摊上,他看到了一架旧显微镜,但要价太贵,当时他掏尽了口袋还凑不足一半,又向别人借了一些还不够,最后只好把他的衣服拿去典当,好不容易才买回这架旧显微镜。
有了显微镜,但没有所需要的灯光照明,还是不能进行操作。童第周只好把显微镜搬到室外,利用冬天雪地微弱的反光,他忘记了寒冷,聚精会神地工作着。夏天烈日当头,汗流浃背,即使汗水滴在视镜上模糊了视线,或是风把一粒小沙子吹进了载物器,甚至占据了整个视野……他仍然坚持。一般说来,每一个试验数据都要重复一两次,而他往往要重复五六次。然而,就在这简陋的显微镜下,在这低矮的小土屋里,童第周却撰写了一篇篇具有学术价值的论文,震惊了国内外生物界的学者。
1973年,在周总理的亲切关怀下,童第周和他的伙伴们开始了细胞遗传学的研究工作。他在解剖显微镜下,用比绣花针还细的玻璃注射针,把从鲫鱼的卵细胞中取出来的遗传因子,注射到金鱼的受精卵中。金鱼的卵还没有小米粒大,做这样的实验该有多难啊!可是童第周成功了,孵化出的幼鱼中,有一条鱼披着金色的鳞片,长着鲫鱼那样的单尾巴,说明鲫鱼的遗传基因已经在金鱼卵中发生了作用。这种鱼因为是童第周创造出来的,因此,人们叫它“童鱼”。童第周的实验成果,给生物学作出了巨大贡献。
1978年,童第周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虽已76岁高龄,却以年轻人的朝气投入了工作。他亲手制定了科研项目规划,绘制了美好的蓝图。1979年3月,在浙江省科技大学的讲台上,他突然眩晕,从此一病不起。他为祖国科学事业的振兴实践了他的誓言:“愿效老牛,为国捐躯!”
童第周一生致力于实验胚胎学、细胞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的研究,他通过实验说明了卵质对个体发育的重要性。这项研究成果是具有开创性的,使他成为了中国实验胚胎学的创始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