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与前来中国访问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举行会谈。
大平正芳首相对日本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制定起过重要作用。1960年池田内阁成立时,大平担任官房长官,当时他提出了日本未来十年的收入倍增计划,到1970年这个计划实现了。于是,大平对一衣带水的邻邦的领导人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中国根据自己独立的立场提出了宏伟的现代化规划,要把中国建设成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将来会是什么样的情况?整个现代化的蓝图是如何构思的?”
大平的这个问题,使邓小平陷入了沉思。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决定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但实际上达到什么程度,步子怎么走,心中还没有数。大平的提问启发了邓小平具体思考这个问题。
他“想了一分钟”,随后提出一个著名的、影响中国今后几十年发展战略的设想。他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即使到本世纪末,我们的四个现代化已经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平均收入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平均收入达到一千美金,我们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行。就算达到那样的水平,同西方来比,也还是很落后的。我只能说,中国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
邓小平后来多次提到这次谈话,说中国式的现代化,一千美元,小康社会这些概念都是在那次谈话中形成的。这样一个重大设想的提出,看起来似乎是在一种偶然的情况下,只经过短暂的思考,其实在这背后,有着重要的认识背景,全党经过了一个较长的认识过程,而决非出于个人一时的灵感。
1964年12月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由毛泽东建议、周恩来第一次提出了我国的现代化任务。但是,由于后来“阶级斗争为纲”和十年动乱的影响,我们不可能集中精力搞现代化建设。在“左”的思想指导下,经济建设又表现出急躁冒进的倾向,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过高的目标和口号。
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党中央和国务院召开了一系列会议,邓小平和许多领导人发表了重要意见,深刻指出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差,因此发展目标不可能订得过高,实现现代化的时间也不可能太短。
邓小平提出的小康目标,正是建立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之上的。
实事求是,是小康目标的最大特点。这个目标只要达到第三世界比较富裕一点国家的水平,与发达国家比起来还是落后。这与过去那种看似鼓舞人心,实际上是天方夜谭式幻想的目标比起来,似乎是低调,但却是符合中国实际的。因为这一目标规定二十年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7.2%,而从前十年的发展来看,年均增长超过了9%。
没有对国情和世界经济状况的深入研究和了解,没有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没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领导集体对这些问题的深思熟虑,邓小平是不可能提出这一设想的。但同时,邓小平作为一位战略家的远见卓识使他能够从新的角度,把握历史发展的契机,富有创造性和想象力地构思未来,这才是他能够抓住偶然机会提出这一设想的主要原因。
经过党中央领导集体和理论界的研究论证,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把邓小平提出的小康目标定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本世纪末的奋斗目标。
小康目标提出以后,邓小平进一步构想中国21世纪的发展战略,逐步形成三步发展的70年战略目标的完整设想。
为什么要进一步提出下世纪的发展战略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对我国实现现代化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有了深刻认识,认为在本世纪内还不能够完成现代化的任务,实现的时间必须拉长,要分几个阶段。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政治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只有到了下个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才“基本上实现现代化”。邓小平也认识到这个问题,他在1979年12月第一次提出小康目标的那段话中,就明显包括着这样一个意思:本世纪末实现的小康目标,只是现代化的初步目标,是“最低的目标”。
1984年初,邓小平视察了深圳等三个经济特区,回京后提出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的思想。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在邓小平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出现了全面改革和开放的局面。也正是这一年,他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方针政策,系统地阐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种种迹象表明,这一年是他思维十分活跃的一年,一幅更为完整的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蓝图在形成中。
1984年4月18日,邓小平会见英国前外交大臣杰弗里·豪时说:同我们的大目标相比,这几年的发展仅仅是开始。达到小康水平以后,我们还要在下世纪30年到50年内,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后来他反复提到这个设想,并逐步形成了下世纪再翻两番,整个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完整战略设想。
1987年4月30日,邓小平在会见西班牙副首相格拉时,明确了三步发展战略目标的设想。
他是这样表述的:从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将近九年的时间,算是第一步。第一步原定的目标,是在80年代翻一番,以1980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250美元,翻一番,达到500美元。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1000美元。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那时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一万亿美元。虽然人均数还很低,但是综合国力有很大增加。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是第三步。第三步是在下世纪用30到50年再翻两番。目标大体上是人均达到4000美元。
一个从上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中叶共70年时间的我国现代化三步发展战略设想诞生了!一个寄托一百多年来中国人的强国梦、要使中国彻底摆脱贫困、雄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宏伟战略设想诞生了!一位外国评论家指出,中国提出70年的发展战略,这样长期的目标,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年近九旬的邓小平,为了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早日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投入了全部的心血、精力和智慧。为了确保实现这个大目标,邓小平又作了周密的思考,提出了许多具体指示:
要抓紧时间,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才能保证战略目标的实现。邓小平认为,20年翻两番,时间是很紧迫的,必须抓紧。否则就有落空的危险。到本世纪末的这段时间,是一个关键时期。我们要认清形势,把握机遇,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力争几年上一个台阶。
为确保战略目标的实现,必须做到心中有数。邓小平说:“各个省、市都要有自己的具体规划,做到心中有数。”他指示,国家计委要规定各省市的任务,要一个省市一个省市落实,使大家都做到心中有数。
为了确保战略目标的实现,必须从基础环节抓起,邓小平强调:“农业是根本。这一点千万不要忘记。”他要求在规划中要确定用什么手段来达到这个目标。比如,从增加肥料上增产多少斤,从改良种子上增产多少斤,从改进管理上增产多少斤,从搞好农田基本建设上增产多少斤,其他手段能够增产多少斤,都要有计算。他还特别强调科学技术对农业发展的作用。他说,中国解决农业问题,要搞生物工程,投资少,见效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作用是无穷无尽的”。
为了确保战略目标的实现,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邓小平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高科技领域,中国也要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
邓小平在视察南方时说,我们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进。资本主义发展几百年了,我们干社会主义才多长时间!何况我们自己还耽误了20年。如果从建国起,用一百年时间把我国建成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那就很了不起!从现在起到下世纪中叶,将是很要紧的时期,我们要埋头苦干。我们肩膀上的担子重,责任大啊!
在这里,邓小平再一次强烈地表达了中华民族的雄心壮志,即到下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这一战略目标,这是一个用“一百年”走完“几百年”路程的伟大战略目标。我们有了一个宏伟而符合国情的目标,我们有了团结奋斗的基点和前进方向,我们取得了第一步的重大胜利。
中国人的世纪之梦,正在实实在在成为伟大而光辉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