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遍现象
有一则公益广告,反映了这样一个社会现象:记者采访一位妈妈,问起孩子的生日,妈妈把孩子的生日记得非常清楚,说得非常流利;当记者问到妈妈生日时,孩子却说:“不知道。”公益广告的目的,显然是为了引发人们的反思。
反省
任何社会现象都不是无缘无故的,教育现象也是如此。绝大多数家庭,自从孩子年幼时,父母就一直隆重地给孩子过生日,孩子只知自己有生日,不知他人也有。
广告中,记者只问了妈妈们孩子的生日,但没有问妈妈们自己父母的生日。如果是第二个问题,不知这些妈妈还能否脱口而出。
事实上,如今绝大多数父母都把心思用在为孩子过生日上,没有多少父母给自己过生日的,也没有多少父母与自己孩子一起给祖辈过生日的。甚至,有些父母只记得孩子的生日,对自己父母的生日根本不当回事。这就不难明白公益广告中反映的现象究竟根源何在。很多时候,身为父母的我们正是孩子的反面教材。
现实例子
一位母亲来信述说孩子如何不懂事,父母为他付出了很多他都当做应该,从不体谅人。此后,父母两人带着孩子一起找到笔者时,只见两位相互指责,当着孩子的面埋怨对方没有尽到责任,说着说着两人还吵了起来。
我们与其抱怨现在的孩子不懂得善待别人,还不如想想,我们是否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过“爱别人”的教育?我们自己是不是个懂得谅解他人、善待他人的好榜样?
遗憾的是,我们中的许多人就不是一个懂得体谅、理解他人的好榜样。许多父母彼此相互埋怨、指责,对孩子也从不体谅,还自私地对待其他人。工作上不时争功诿过,生活中处处斤斤计较,这些都会在我们的言谈举止中流露出来,孩子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耳濡目染久了怎能不深受影响?
提高认识
想要培养孩子的爱心,想要得到孩子的爱,父母应以身作则,并从小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
首先,父母应懂得“让孩子爱我们,而不是怕我们”。
很多父母对待孩子粗暴苛刻,为的是让孩子怕自己,自认为这样才能使孩子守规矩。可这样的教养方式会使孩子对父母产生怎样的情感——很多孩子怕父母,很多孩子不尊重父母,还有很多孩子恨父母,可爱父母的孩子却很少。
许多人主观地认为,孩子不爱父母大逆不道,却不知道爱不是天生的。而且,孩子对我们的情感,正是我们如何对待他们的反映。
粗暴对待孩子,只会让孩子害怕父母;溺爱孩子,只会使孩子不在乎父母;忽视孩子,只能得到孩子的冷漠。
我们不能指望无论怎么对待孩子,孩子都必须爱我们。爱不是一种规定,强求不来。
想要得到孩子的爱戴,首先必须改变不良的教养方式,用尊重、理解和爱的教育来换取。
具体指导
爱的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爱心是道德的基础,爱的教育是培养孩子健康心理与健全人格的基础,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未来发展,以及整个人生的幸福都必不可少。
1)父母应学会向孩子表达爱。年幼的孩子特别需要父母肢体的接触和言语的关爱。给孩子拥抱,对他们说出我们的爱,多与他们说话和共同游戏,让孩子知道父母是关心他们的,让他们深切感受我们的爱。中国父母大多不善表达爱,甚至没有表达爱的意识。父母的含蓄使许多孩子误以为父母不爱他们。因为不懂表达,人与人之间的误会总是不可避免,这其中当然也包括父母与孩子的彼此误解。我们不能再羞于启齿、猜来猜去,必须学会用灿烂的笑容、真诚的言语、热情的拥抱表达我们的热切情怀。
2)父母彼此要相互体谅与关爱。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不该相互责备埋怨,特别是不该当着孩子的面指责对方。为人父母应该相互体谅、互相宽容,让孩子在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中学会爱与宽容。
3)要爱自己的父母,以做榜样。有一个故事流传很广,给人们以警示:一位父亲送年事已高的爷爷到偏僻的地方独居,临行前给爷爷拿了块毯子,儿子看到后对父亲说:“给半块就够了,留下一半等你老的时候给你带走。”另一则公益广告也拍得很好:妈妈为外婆洗脚,儿子看见了也学着为妈妈端来洗脚水。不爱自己父母的人也得不到孩子的尊敬与爱。善待父母,就是用实际行动对孩子进行最好的教育。
4)教导孩子爱惜自己、关爱他人。不懂爱惜自己的人,也没有爱别人的能力。当然,教育孩子爱惜自己是培养他们自尊自爱,而不是自高自大。在教导孩子自尊自爱的同时,通过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如帮助他人、礼貌待人等教导孩子善待他人。
5)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爱心、公德心及社会责任感既是道德的基础,又相互联系、互相促进。一个人想要得到他人的认可,想要在社会上生存发展,一定要学会对社会和他人负责。社会责任感同时也是社会进步对人的客观要求,个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会,纯粹独立的个人是不存在的。孩子生活在社会之中,是社会的一员,也应学习如何以社会成员的身份对社会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