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问题探讨到现在,我们中一定有人在想:“说得到轻松,可是孩子多顽皮,甚至顽劣。他们不好好学习,还有一堆坏习惯,甚至有不良嗜好,不打也不骂怎么办呀?总不能不管吧。”
管!一定要管!问题的核心不是管不管,而是怎么管。在探讨怎么管之前,先看看那些令人习以为常的事。
现实例子
春节来临,家里多了许多人,孩子难免兴奋过头,不愿睡觉。节假日,孩子会比平时兴奋很正常,父母不必责备孩子,但要想办法避免孩子过于兴奋。父母可以通过巧妙引导,在睡前将孩子与众人隔离开(比如,用有趣的故事、美丽的画册将孩子带到他自己的房间。)培养孩子的睡意。
可是,由于不了解孩子的特点,许多父母一方面对此没有一定的预见性,不懂抓好事先工作(比如,尽量避免孩子长时间接触太多人,以免孩子太过兴奋),又不知道如何巧妙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一味强迫兴致高昂的孩子去睡觉,结果强迫命令无效,只会动怒打人,这么做既伤害了孩子,自己也生气失态,对客人也不礼貌,真是下下策。
现实例子
妈妈带着几个月大的宝宝上街,买了个小玩具给宝宝,宝宝接过玩具立刻放进嘴里,妈妈狠狠地给了宝宝一个耳光,说道:“脏死了!怎么能放到嘴里?”
几个月大的婴儿一方面正在长牙,一方面正处于“口腔敏感期”,这时的婴儿会本能地将拿到的任何东西放进嘴里,这也是婴儿探索世界的方式之一。
父母应多学习了解孩子成长的规律,一方面适当满足孩子啃咬的欲望,提供孩子成长需要(在家提供宝宝干净无毒的物品),另一方面也要保护孩子不受脏东西的侵害(不要随意将不干净的东西交给宝宝)。
所以,事件中的宝宝并没做错什么,反倒是妈妈对孩子的成长一无所知。几个月大的宝宝还没有辨别事物和自我保护的能力,是妈妈没有保护好孩子。
反省
类似上述事件在我们身边经常发生,大部分家庭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父母打孩子,看似有一大堆道理。但事实上,是父母既不了解孩子的天性和成长规律,又缺乏教养技巧。如果说,真有什么人该打,这个人绝不是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特别是处在婴幼儿时期的孩子,他们许多所谓的“错误”,根本不是错误。一是父母由于缺乏足够知识,误将孩子的天性、本能当作“错误”。二是父母不能正确地看待孩子,一味用成人标准衡量孩子,产生了误解。
在教养孩子方面,父母往往情绪化,随心所欲,想到哪做到哪,缺乏预见性、计划性和系统性,也缺乏理性。
为此,我们必须多学习,了解孩子的成长,学会正确看待孩子,学会巧妙运用方法引导他们更好地成长。这方面,需要为人父母多花心思。
提高认识
在这里,必须提醒广大父母,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要懂得“磨刀不误砍柴工”,努力实现教育的“系统性”、“预见性”,达到“事半功倍”。
不要怕麻烦。什么都不学、什么都不想,就什么都做不好。如果我们不能引导孩子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等孩子养成了一堆坏习惯,甚至误入歧途才惊讶、惶恐,那时麻烦就大了。
父母缺乏科学的教养知识和方法,是孩子产生问题的根源。许多父母对孩子该管的没管,不该管的乱管,致使孩子的好习惯没有得到培养,坏习惯没有及时更正,各种能力也没有得到很好地培养。道德建设的缺乏,人格教育的缺失,致使一些孩子误入歧途。
当我们面对孩子的问题时,首先要做的不是责难孩子,而应自我反省“我们到底都做了什么?”
反省,不是为了责难过去,而是为了总结教训,更好地面对现在和将来。反省,为的是以一种客观、公正、理性的心态,去看待孩子的问题,这是帮助孩子走出困境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
具体指导
对于孩子种种问题的解决方法,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将在第十~十二章深入探讨),毕竟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但原则还是有的:
1)防患于未然,事先预防远胜过事后治疗。
2)对事不对人,就事论事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切忌人身攻击,更不可人身伤害。
3)弄清事情真相,找到问题症结,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切不可病急乱投医。
4)不可急于求成,只要找准了问题症结,用对了方法,我们就必须要求自己有耐心。
我们要做的,一是循序渐进地施教,即使再好的方法,浅尝辄止也是无效的;二是给孩子时间去领悟、去改正、去适应。因为,无论是改掉坏习惯,养成好习惯,还是让孩子重拾自信,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都需要一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