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交往是需要理解的,理解是一种高贵的语言,是心灵静默的一种升华。多一份理解,就多一份温暖;多一份理解,就多一份感动;多一份理解,就会多一层美好。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由于经历、性格等原因在待人接物、遇事处理的方式上都有很大的差别。我们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尽力做到感同身受,并适当地回应其需要。
我们不妨把自己想象成对方,把别人想象成自己,站在对方的角度、对方的位置、对方的处境、对方的立场上来思考问题,多想想“如果是我,我该怎么做?我会怎样选择?”
有个女孩子,身世凄苦,父母很早就离开了她,后来,她结交了很多社会上的所谓的朋友,从这些朋友的身上,女孩子也沾染了一些坏习气,比如吸烟。
一次,女孩子在街上找人要烟抽,被她的老师撞见了,老师没有对她发火,而是告诉她:“虽然这个年纪吸烟的孩子很多,也许抽烟会让人感觉到自己长大了,但是如果你想成就自己的理想,就必须远离烟草。”说完,老师递给她几张皱巴巴的纸币,说:“你如果真想抽烟,还是我们自己买的好,总跟人家要,太丢人了,买烟要多少钱?”
女孩儿感到又羞又愧,眼睛涩涩的,可她抬起头来,看到老师的脸上已是泪水纵横……后来,女孩儿再也没有抽过烟。她凭着自己的刻苦努力,终于成了一个优秀的人。
在和自己熟悉的人交往的时候,我们尚且需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考虑,更何况陌生人呢。试想想,女孩儿的老师如果是对着她一阵发火,估计在那个叛逆的年龄只会导致女孩儿的更加反叛,老师的良苦用心也得不到好的效果了。
20世纪30年代的一天,英国伦敦一家珠宝店的业务员珍妮在接待顾客时,不慎将一粒价值连城的珍珠滚落到地上。当时,人多手杂,珠子滚到一位男青年脚边时就再也寻不见了。珍妮必须找回这颗珠子,否则她不但要被“炒鱿鱼”,而且终其一生也难以赔偿这巨额债务。
无人能体会珍妮当时的心情。凭眼神,珍妮断定那位装作若无其事的男青年多半是一位失业者。那么,这就意味着,那颗珍珠足以改变他的下一段人生,这无疑增添了珍妮索回珍珠的难度。珍妮来到他跟前,眼含泪花,轻声地说道:“先生,这样艰难的时期,我们都是差不多的,我们找一份工作真是不容易啊!这才是我上班的第三天!”男青年愣住了。细心的珍妮看在眼里,她于是又将这话重复了两遍。终于,男青年将背在后面的手抽出来紧紧地握住了她,等他转身快速奔出大门的时候,珍妮看到了自己手中的那粒珍珠。
其实珍妮的意思挺明白的,就是让这位先生把珍珠还给她。但是在那样一个情况下,直接说出来无异于让年轻人下不了台,也许还会发生意想不到的极端事件。这个时候,珍妮站在青年的立场上,把自己和青年看得是一样的,都是找工作不容易的穷苦人。当然,最后珍妮要回了珍珠,也让男青年的心灵受到了一次震撼。
“我们”是个很神奇的字眼儿,就是把你和别人放在了一起,是一个整体,所有的事情都是大家的事情,大家不分彼此。我们是一个温暖的词汇,是一种体贴,是一种谅解。
有这样一个故事:甲、乙两个好朋友一起出去散步,在路上,他们不约而同地看到路中央的一锭金子。
甲赶紧跑过去,捡起那锭金子,对乙说:“你看,我的运气真好,我捡了一锭金子。”说着准备把金子独自放进自己的口袋。
这时,失主找来了,他不仅要回了金子,还诬告说甲偷了他的金子,要拉他去警察局。
甲有口难辩,很无辜地对乙说:“这下我们可麻烦了。”
乙听后立即纠正他说:“不是‘我们,你应该说’这下我可麻烦了才对!”
看吧,说“我”和说“我们”给人的感觉就是完全不一样,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样就可以很轻易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所以,以后在说话的时候不妨改变一下你的方式,例如要叫大家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不妨把“我建议,明天去打球吧”改成“明天我们一起去打球怎么样”。
怎么样,感觉就是不一样的吧。聪慧的你,是不是也已经学会了这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