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杨新在我所知道的故宫文博老专家和书画家当中,年纪较轻的杨新先生也步入花甲了。扳起指头倒数流逝的岁月,他1969年秋下放向阳湖时,还未及而立之年。我请杨新追忆往事是在他的家中,因为白天我去故宫采访,他正好有事要外出,便约好晚上会面。我求之不得,马上答应准时上门。
花甲之年杨新杨新虽然个子不高,但在我看来,却有一副“名士”的派头。其一,他谢顶的脑门仿佛“昭示”着腹中学问的高深。据有关资料介绍,杨新早在60年代初便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经过5年的深造,被分配到故宫专门从事中国美术史和古书画鉴定研究。新时期以来,他多次应邀赴美国、日本、前苏联和香港地区做学术访问、讲学和参加有关学术讨论会。现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研究员,主要著作有《扬州八怪》、《杨新美术论文集》等,并主编《龙的艺术》和《国宝荟萃》。其二,他谈起咸宁,十分动情,不仅找出了在干校精心绘制的几幅水墨画供我欣赏,还即兴泼墨挥毫,为我写下近200字的长条幅,内容是《向阳湖记事调寄采桑子四首》,词曰:“轻风四月向阳好,油菜花妍,水稻秧鲜,雾密云稠雨绵绵。渠头尽处红旗下,笑语相连,歌声相传,湖沼回看变良田。/和风六月向阳好,池水涟涟,荷叶田田,映日菡萏红更妍。芝麻种罢薅早稻,两手泥粘,脊背朝天,人影沉浮碧波间。/熏风八月向阳好,赤日炎炎,似烤如煎,火云红透半边天。焚膏继晷忙双抢,早稻开镰,马叫人喧,机器隆隆夜不眠。/金风十月向阳好,几处炊烟,江净月圆,丹桂飘香阵阵传。倭瓜摘了收荞麦,硕果连连,北望情牵,堤上归来霜满天。”
我的目光随着杨新秀美的书法转动,内心顿感畅快无比。为了便于收藏,我不禁问起这是新词还是旧作?他笑而应答,接着题上边款:“这是在干校写着玩的,未敢示人。今城外同志来京收集昔日文化部‘五七’干校文字,不惭形秽,书以赠之。杨新于紫禁城。”
事有凑巧,我曾经收集到一本原文化部“五七”干校政工组编印的《向阳湖诗选》,正好带在身上,便取出来见示杨新,问里面可收有他的大作。让我颇为吃惊的是,尽管这本油印诗集早在1972年7月对干校学员“内部发行”,可杨新一见如故,立即翻开目录,告知其中一首《沁园春·革命熔炉》署名“二大队九连田管班”,便出自他的手笔。我找到正文,小声念过一遍,然后插话道:“如果把向阳湖比作‘熔炉’,那么‘五七’战士便是‘钢铁’。请您再简要谈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吧!”
杨新心领神会,慢慢讲述说,当年故宫下放咸宁多达800余人,只留下少数人“看门”。初到干校,军宣队一再强调“要有葬身向阳湖”的精神准备,导致大家思想情绪不稳,心中茫然。干校劳动无疑是艰苦的,年轻小伙子们经常光着膀子干活,全身被晒得黑不溜秋的,油光发亮。由于特别能吃苦,他和同事们受到老乡的称赞:“文化部,不文化,干起活来顶呱呱。”好在天生我材必有用,一年之后,出于地方政治宣传的需要,他和范曾等人被抽调到县里,帮助咸宁火车站画毛主席像、写语录牌。当年车站前矗立有一个巨大水泥牌,正面是毛主席像,而背面是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雪》,手迹便是他仿的。有趣的是,他和范曾出色地完成任务后,咸宁火车站为了表示谢意,和搬运站联系组织了两辆大卡车,分别写上标语:“感谢文化部五七干校的支持”和“热烈欢送杨新、范曾同志返回干校”,当车子敲锣打鼓到向阳湖时,好多人还以为是送什么喜报,纷纷从屋里跑出来观望、迎接,可一看标语,才知道弄错了……
杨新题词我听罢不禁和杨新一起开心地笑起来。看来他在干校3年,既吃了苦,体力和意志得到了锻炼;又偷过闲,比整天在干校参加劳动和挨批判轻松多了。接着,我请杨新谈谈对干校生活的感受,他兴致不减,生动地说:“向阳湖的好景致,真叫人难以忘怀。比如下雨,雷阵雨来势猛,像千军万马从天而降,很快过来,又很快停止。有时相邻的地方大雨,我们近在咫尺却没事,这等风景是在城里极少见的。再如,我们住工棚,看到周边野生荷叶随处生长,只要有水就能长,听雨打荷叶,真像音乐似的,极富诗意。我当时就对人讲,林黛玉特别欣赏李义山的诗句‘留得残荷听雨声’,我却要说我们根本不是‘残荷听雨’,在我们的眼前,大雨打得荷叶乱点头,简直像万马奔腾,气势不凡。因此,我们在湖里干活,有时会忍不住兴奋得大喊大叫,这种经历实属人生奇观。”
从杨新说话时眉飞色舞的神态中,我完全能够体会出艺术家对生活的感悟毕竟不同于常人。不仅如此,当我请教他对咸宁开发干校文化有何高见时,他目光敏锐,肯定地说:“这项工作值得一做,虽然很难立竿见影,但只要坚持下去,对今天咸宁的改革开放会大有裨益。如果你们市到北京举办什么展览,请干校文化人参观,我想大家都乐意去,而且会感到特别亲切。当年几千文化人在鄂南多少撒下了文化的种子,现在应该有所收获。”我正听得带劲,可惜子夜的钟声响了,杨新先生忽然想起明天上午故宫有个外事活动,便向我解释后会有期。似乎为表示提前结束谈话的“歉意”,谦虚的他再次给了我一个惊喜,又写下一幅题词相赠,那力透纸背的书法写的是:“忆咸宁,想咸宁,祝贺咸宁经济腾飞,文运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