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351600000060

第60章 开路先锋及行家里手(10)

人类到12岁时,大脑中估计约有近百万亿个突触。这些连接是确立大脑能量的布线方案。有些突触连接是根据化学原则自动生成的,另有一些则是在树突快速增长期间由经验刺激而成的。刺激缺少时,突触就会萎缩,因而无法形成所需要的突触。在黑暗中长大的老鼠,其视觉皮层中树突刺和突触连接远少于在光亮中长大的老鼠。而且即使被放回到有光的环境,它们永远无法获得正常视力。在光线频闪的环境下长大的猫只能在频闪的光线中才能看清事物,无法形成对移动敏感的皮层细胞;当它们长成大猫时,就会将这个世界看成是一连串静止的画面。小猴子的一只眼如果在关键时期总是闭着,该眼睛里的神经元就会赶不上另一只眼里的神经元的增长幅度。因此,成熟可提供——在特定时间内——数倍的潜在神经通道;在这些通道里面,经验会做出自己的选择,并在那些为感知所需要的线路上“接上真正的导线”。

自然为何这么做呢?既然我们可通过生命学习全部的东西——而且,不管在什么年岁,所有的学习都涉及新的突触的连接——为什么感知发展只在关键期才成为可能,而不是在以后?有机体在其发育的特定时间内若因未得到合适的经验而永久性地损害其感觉操作能力,在进化上也是说不通的。然而,部分大脑研究者认为,这种偏移也有好处:基本的经验总能在合适的时间内出现,它们可精确地调整大脑结构,从而提供出更具体的感知能力,而这一点是突触形成中的基因控制结果所无法实现的。

有了这些,天性和教养这个模糊的旧词终于产生出全新而精确的含义。经过这么多世纪的思辨和探索之后,我们终于看到了思维是如何从经验的物质中一步一步地构造起来的。神秘的面纱已然揭开,奇迹终于发生了。

§§§第五节性格发展

发展心理学家完全不同于性格研究者,后者的主要兴趣在于测量,前者只关心自然进程。他们从新生者出生的那一刻起即观察其性格发展,并试图找出形成发展的动力。他们也与心理分析者截然相反,发展心理学的理论以第一手证据为基础,而心理分析理论却以从成年病人那里听到的性格发展情况为基础。

部分证据给心理分析理论中有关母子依恋的问题增添了许多细节和意义。自1952年起,这种情况开始成为发展心理学的一个研究主题。在这一年,世界卫生组织出版了英国心理分析学家约翰·波尔比(John Bowlby)的《母亲照顾及心理健康》(Maternal Care and Mental Health)一书。这位心理分析学家对孤儿院里长大的孩子进行了大量研究,结果发现,孩子们之所以缺乏情感及性格发展,是由于缺乏母爱。

波尔比的理论是,婴儿先天就能以某种方式行动(哭、笑、闹出声音、咕噜咕噜发出叫声等),旨在唤起注意以求生存;母亲的养育可在其发展的某个“敏感期”在婴儿身上引发依恋心理。这种能在婴儿心里形成安全感的强烈的特殊联结,对于正常的性格发展来说至关重要。没有这一点,波尔比认为,孩子有可能形成“没有爱的性格”,从而可能形成陪伴其终生的心理毛病。

波尔比的观点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与不快。在美国,由于离婚率不断攀升,妇女解放运动又接踵而至,越来越多的妇女外出务工,孩子们大多都由保姆照看。这种状态使一些儿童心理学家和发展心理学家开始质疑敏感期是否真的那么特殊,那么重要,母亲的作用也是否真的像波尔比所说的那么不可替代。不过,他们中的大多数一致认为,在正常情况下,婴儿的确存在着对母亲(或母亲的替代者)的依恋,这种情结是性格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缺乏依恋对婴儿的性格所造成的伤害,可由1956年以色列所进行的一项微笑研究实验看出。这项研究将三种条件下养大的婴儿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第一种在婴儿家里,第二种在基布希姆(集居地)由专业保姆带大,但第一年里常由生母喂乳;第三种在孤儿院里。一般来讲一个月大的婴儿在生人面前很少微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微笑越来越多,并在约4个月大时到达顶峰,然后,微笑行为开始递降。在这项研究中,当三组孩子都有4个月大,他们经常在陌生的妇女面前微笑,但在18个月大时,在家中长大的孩子所做出的微笑反应只比4个月大时稍少一些,在集居地长大的婴儿要少一半,而在孤儿院里长大的孩子很少微笑,甚至少于其在一个月大时。

微笑只是依恋的副产品,而不是依恋是否存在的衡量标准。研究者们需要这样一个标准,因此,在60年代末,波尔比的前同事,后到美国的玛丽·安斯沃思(Mary Ainswonll),设计出一个相对容易的标准,她称之为“陌生情境”。从此以后,这个设计成为依恋研究的主要标准。在“陌生情境”中,母婴均处在一个完全陌生的游乐室里,研究人员可通过单向玻璃观察她们,并通过八种不同的方法对她们进行测试。其中之一是,母亲暂时离开;另一是,陌生人在母亲在场时来到房间里;再一是,母亲不在场时陌生人来到房间;等等。

8个月至2岁婴儿的典型的情况是,婴儿在母亲离开时会大哭(“分离焦虑”),当她再回到房间时,婴儿迅速过来,紧紧地依偎在母亲怀里。(当然也存在着气质性差异,如一些婴儿的焦虑度表现得比另一些婴儿严重,陌生情形的发现带有一般性。)如果陌生人进入房间时不笑也不说话,7个月或8个月大的婴儿会看看母亲,一会儿后可能哭起来(“陌生人焦虑”),而在其3个月或4个月大时,可能在陌生人到来时笑起来。陌生人焦虑将在数月内消失,但分离焦虑却持续升高,直至在婴儿出生后第二年的早期,然后才逐渐消失。

对两种反应的出现和消失存在着多种解释,但大多认为,随着心理能力的增强,婴儿可以更好地对情境进行评价。当婴儿能够回忆与其他陌生人在一起时的愉快经验时,陌生人焦虑就会渐渐消失。分离焦虑要等到婴儿得以理解母亲会回来这一事实后才能消失。

安斯沃思的初衷是观察婴儿在离开母亲时会产生何种反应,结果是始料不及的,因为婴儿在母亲返回后的反应更有意思。部分婴儿看到母亲回来非常高兴,希望能看自己并紧抱自己;另一部分却不理甚至回避她;更有甚者表现得非常不安,如果母亲想抱,他们就又踢又打。安斯沃思将第一种现象(周岁婴儿中约百分之七十)称做“安全型依恋”,第二种(百分之二十)称做“回避型依恋”,第三种(百分之十)称做“反抗型依恋。”

深入研究过三种类型之后,安斯沃思和其他研究人员得出结论说,回避型依恋发生于母亲不善于对情感进行表达,反抗型依恋发生于母亲对婴儿需要的表现不一致。其他研究人员认为,避免及抵抗式依恋是很多因素造成的,其中包括母亲的性格特质、缺乏表达、不愿做母亲的消极感情、对婴儿的厌恶及对婴儿哭声和需要的粗鲁反应。

公平地说,部分心理学家认为这些分类和解释过于人为了。杰罗姆·凯根(Jerome kagan)就是其中之一。

孩子的母亲若一向专注和关爱孩子,但同时又成功地培养了,孩子的自立能力和对害怕心理的控制能力,当母亲离开时,孩子则不可能大哭,在她返回房问时,孩子接近她的可能性也要小一些。但这样的孩子往往被分类为“回避型”和“不安全型依恋”。相对照而言,如果孩子的母亲一向采取保护态度,从不让孩子“熬过去”,孩子则可能哭叫,并在母亲回到旁间时朝她跑去。这样的孩子却给分类为“安全型依恋”。

在一次研究中,凯根发现,在表面上婴儿没有产生安全型依恋的母亲一般来说在外的事务较多。心理学家可能认为这样的母亲不太注重养育,但她们也许因此而培养了孩子的自立能力,并使婴儿能够处理母婴分开的问题。使孩子过于依恋的母亲也许因过分保护孩子而阻碍其内在安全感的发展。

最近一次具有价值的研究也是利用“陌生情境”这一方法做出的,主要测试了113例一岁大的孩子对母亲的依恋情况,5年之后再评估他们的行为和心理健康程度。后者通过问卷形式进行,一份发给他们的母亲,另一份发给他们的教师。在一岁时对母亲安全依恋的男孩子中,只有百分之六的人出现精神病理迹象。而在不安全型依恋母亲的男孩中间,有百分之四十的人表现出精神病理迹象(出于不明的原因,女孩子尚未显示出早期依恋与后期精神病理迹象之间的联系)。研究小组于是小心地得出结论说,这些结果“部分地支持了这种假设:早期母一婴依恋关系的性质预示婴儿后来社会一情绪功能的发挥”。

对情绪发展的大部分研究集中于生命的开始两年,这样做可以说不无道理。按照新泽西医学及牙科大学儿童发展研究院的迈克尔·刘易斯(Michael Lewis)及其同事的说法,主要情绪(喜悦、害怕、愤怒、悲伤、讨厌、惊讶等)在生命的第一个半年就已出现,次级或“派生”情绪(如窘迫、移情、嫉妒等)出现于第二年的下半年,其他的次级情绪(骄傲、羞愧、内疚等)也于此后相继出现。德拉华大学的卡罗尔·伊扎德(Carrol lzard)及其同事、学生对婴儿的面部表情进行录像研究,也得出一些相关的结论。

到10年前为止,发展心理学家一直未能整理出情绪发展理论,但今天,这样的理论他们已拥有数套。这些理论在不同的议题上,侧重点有所不同,其中最重要的区别在于,情绪的发展是来自具体神经通路的成熟呢,还是来自于情绪行为及其表现的社会学习。在两种观点中,大家都认为情绪是通过学习而产生的具体形式,但分歧在于,前一种观点认为,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成熟,后一种观点认为,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认知能力和训练。下面是双方观点的证据:

首先是成熟观

十几年前,国立精神卫生研究院的一组研究者通过对在家中及与同伴玩耍过程中的孩子进行观察,以确定孩子身上利他主义或关照别人的思想最早产生的时间。利他主义是以移情情绪为基础的行为方式。该小组预计将能在6岁孩子身上最早看到这种移情迹象,因为心理分析理论是这么预测的。然而,他们看到的是,一些孩子——甚至提前至3岁——在看到其他孩子处在疼痛和不高兴状态时,会表现出哀伤情绪。研究小组尝试更小的、甚至刚学会走路的孩子。他们让母亲在家里当着孩子的面装出痛苦的样子,或发出窒息般的咳嗽声。小组成员之一卡罗琳·扎恩·瓦斯纳博士说,大家全都大吃一惊,因为他们发现:“如果母亲发出哭声,即使一周岁的婴儿,也会表现出哀伤的样子。在一周岁以上的孩子身上,我们还绝无差错地观察到对他人的关心表情。”这些反应几乎无处不在,且以可预期的形式在相对可预期的年龄和阶段中表现出来。“在我看来,”她说,“不管经验起什么作用,有机体的确已布好线路,倾向以移情的方式做出反应。”

[迈克尔·刘易斯等人认为,移情出现的时间更晚一些,但真正的差别也许在于,移情究竟是取决于看见哀伤时表现出来的哀伤(早期的发展),还是取决于帮助他人的企图。(晚期的发展)]

其次是认知一发展观

有人使用一种奇怪的、20多年前已使用过的方法进行实验。他们在孩子的鼻子上不为其所知地涂上口红,然后将其放在镜子前面。大多数20个月以前的孩子要么置之不理,要么用手抚摸镜子里出现口红的地方。大多数20个月或更大的孩子则会摸自己鼻子上的口红。这种反应表明了自我意识的出现;孩子已经意识到,镜中的图像就是自己。近来,迈克尔·刘易斯及几个同事利用镜中口红这一方法发现了窘迫产生的最早时间和原因。他们报告说,大多数抚摸涂口红的鼻子的孩子将会产生窘迫的表情(标志是:窘迫的微笑、扭头或不安地抚摸自己的身体),不摸鼻子的孩子却没有。他们的结论是:

考虑自我的能力——以前称作自我察觉或参用性自我——是最后产生的自我特征之一,发生时间约在生命出现后第二年的后半年……(且)也是表达诸如窘迫感之类自我意识情绪的前提。

这样看来,对成熟观和认知一发展观来说,两者都有很好的证据。人们甚至怀疑,真理是否就是两者的混合物。

父母的教养方式一直影响着长期以来的重要研究课题——性格的发展。研究者们通过各种方法研究过这一问题——观察、问卷、实验、相关分析——他们的发现往往受到媒体的关注,更广为读书人所知。暂且抛开已成时尚的父母教养方式不谈,我们在此简单地陈列出几个久经考验的发现成果。然而,千万要记住的是,基因倾向和外在影响对性格的发展均可构成重大影响,列于此处的父母行为与孩子性格之间的联系仅为相关关系,而不是铁定的。

训导:施加权威(威胁与惩罚)和宣称不再爱孩子是外部控制形式;此举也许能收到服从的效果,但只在父母眼皮底下或其采取制裁措施之时。但通过诱导而进行的训导(解释某种行为为何错误,如何违反原则及对他人产生何种感觉等)可以引导孩子吸收父母的价值观,并使之成为他或她的标准的一个部分,从而形成自我控制。

教养风格:专制(独断式)父母的孩子往往不善交际,缺少活力,社交能力平平,常抱有偏见,如果是男孩子,认知技能较差。父母如果比较宽容,孩子就会更有活力,积极向上,但社交和认知能力较差(就认知能力而言,男孩子尤差)。如果父母权威(既管理严格,又不失民主),其孩子往往具有自制力,比较独立,友善,社交和认知能力也不错。

榜样:父母常常是孩子行为和性格特质的榜样。进取型父母总是培养出进取心强的孩子,性格温和的父母则培养出性格温和的孩子。如果父母口是心非,言行不一,孩子就会模仿他们的行为,对他们的教导也置之不理。孩子们尤其可能模仿善于教育且性格坚强的父母,不太可能模仿冷漠且软弱的父母。

亲子互动:父母如果经常与孩子谈话,孩子会养成更好的口头表达及社交能力,如果不经常谈话,孩子则反之。如果父母常跟孩子一道玩,孩子则往往得到其他孩子的喜欢,也善于识别并诠释其他孩子的情绪和情感。父母和孩子相互作用的方式可成为孩子处理其他关系的榜样。

同类推荐
  • 别听父母的话,过你想要的生活(新精英生涯001)

    别听父母的话,过你想要的生活(新精英生涯001)

    谁是新精英?不是高薪!不是权利!不是别墅!而是那些——成长,长成为自己的样子的人!最大牛的精英们组成写作团,为“毕业新鲜人”们提出最实用有效的热辣建议!读这套书,至少少走三年弯路!互联网改变世界。拜马云、马化腾等人所赐,实体店铺、商场,正在萎靡,并将纷纷倒闭。能通过互联网解决的,谁还通过线下?朝九晚五的工作模式,越来越松动,上班时间不规律的自由工作者,会越来越多。未来的世界,人们要么工作宅在家,要么旅行走天涯。叔本华说:每个人都把自己眼界的极限,当作世界的极限。
  • 做孩子的心理医生Ⅱ

    做孩子的心理医生Ⅱ

    高举素质教育的大旗,从日常生活的心理调适,不良习惯的心理调适,“问题”孩子的心理调适,灾难后孩子的心理调适,突破成功瓶颈的心理训练,打造孩子的心理资本,让孩子做未来的强者等方面,告诉你如何去培养孩子,做好孩子的心理医生,给孩子一个光明的未来。生活中,有些父母总喜欢命令孩子去做事,当孩子不愿意做时,就强迫他去做,这样做是在显示父母的权力,标榜父母的身份、年龄与体力,弱小的孩子当然抗争不过。但时间久了,就会引发孩子的对抗心理,结果是“言者谆谆,听者藐藐”,和公开表示不服没有两样。
  • FBI心理分析术:美国联邦警察教你无敌心理分析战术

    FBI心理分析术:美国联邦警察教你无敌心理分析战术

    本书通过对FBI神奇的心理分析术进行总结归纳和通俗诠释,带你走进谜一般的心理分析世界。让你透过离奇惊悚的案件,了解犯罪分子的内心,掌握超强的心理分析能力;教你学会将心理分析本领运用到工作、生活和人际交往中,学会通过蛛丝马迹来了解他人内心,减少误会,避免冲突,识破危险,洞察真相,让你的家庭生活、职业生涯、社会交往一帆风顺。
  • 儿童教育心理学

    儿童教育心理学

    这本书是为家长和教师而作的,他们可以从书中对儿童教育的新的洞见中获益。阿德勒的这本儿童教育书出版70多年来,在欧洲特别是在美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当今的中国,对于为人父母者或者教师,或者所有关心或从事儿童教育工作的人们,它也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本书的出版有益于从深层次提高我们对儿童教育的方法,培养更多有健全人格的人,更好地挽救问题儿童。
  • 心理学的密码

    心理学的密码

    《心理学的密码》是有关心理知识、心理情绪的基础课,也是一门“入门课”。它主要以心理健康为主,其内容涉及到心理障碍咨询、心理疾病咨询、精神疾病咨询、心理疾病的自我防治、智对失眠、坦然面对心理危机、解开心结、摆脱心魔以及管理情绪等等。它是要向读者传授心理学的一般知识,使读者了解现代人的基本心理问题、基本现象和基本理论,了解人类心理现象的最一般的规律,告诉你如何防治一般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
热门推荐
  • 沩山古梅冽禅师语录

    沩山古梅冽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太宰图

    太宰图

    别人养成的是个妹子,石蛮养成的是个葫芦。别人靠的是天赋实力,石蛮靠的还是一个葫芦。别人羞辱别人用的是自己的修为,石蛮用的一样是个葫芦。额,这是一个主角是石蛮,但是主角光环都在葫芦上的故事,且看少侠石蛮,如何靠着自己的葫芦,走上一条慢慢修仙之路!
  • 穿越之巅:神奇世界任我穿

    穿越之巅:神奇世界任我穿

    风宁晨,废材风家三少爷,他天生背负着废材的称号,殊不知上辈子修了什么缘,在一次全家人去狩猎时,穿越来到未来,经高人教育,带着高人的心愿回到了自己的时代,他的就此逆袭之路开始了……
  • 霸女戏群男:礼尚往来

    霸女戏群男:礼尚往来

    他才不会告诉苍颜,他刚刚跟寒易说,墨竹是她的新欢,今晚如果寒易不去找苍颜,小心连旧爱都当不了了。好吧,他承认他纯属是瞎掰的,和苍颜在一起那么久,她虽然风流却从来适可而止。所以纵使她见过美男千万,也没见哪个正真入她的心。倒是她入了不少美男的心。不过都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苍颜从不曾注意是否有人对她有意,她只是对她好的人,她也对别人好。她把这称之为:礼尚往来。
  • 袖舞流年:腹黑王爷别爱我

    袖舞流年:腹黑王爷别爱我

    她倾国倾城,一曲堕魂仙舞,引得众生青睐。他是一朝之王,是君主。因她一舞纳为王妃。却不想,他对她的爱全是虚假。他纳她为妻只是因为她的特殊体质。利用过她后,他弃她如敝履。且看坚强小王妃如何战胜腹黑大王爷,赢得千秋宠爱!
  • 邪魂异世录

    邪魂异世录

    守望世界,百家争鸣,霸权更迭,羸弱的少年,为探寻身世之谜,踏入这个陌生的世界,接踵而来的是……惊天的阴谋,扑朔迷离
  • 灿烂之约

    灿烂之约

    她,不算美丽,不算聪明,但她依旧像她的名字般灿烂。她倍受欺负,却很坚强。然而不幸的命运偏偏在她身上扎根……无意之中却发现她得到了她不可能会有的力量!,万幸的是她遇上他,似乎一切都变得那么真实……从此灿烂的约定就此而生!上天注定她的命运,注定她不会平凡!她岂能服输?……
  • 花千骨之不复君望

    花千骨之不复君望

    这是一本花千骨后续文小说,本人第一次写文,哪里写的不好请提出来我会改正的。。谢大家配合
  • 摄政王的倾城酒妃

    摄政王的倾城酒妃

    男人征服世界女人靠征服男人征服世界莫倾城:我有金手指,我选择靠自己端木绍:王妃可以选择靠本王的!莫倾城:呵呵!--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请求支援

    请求支援

    《请求支援》是百年百部微型小说经典系列丛书之一,作者周海亮是国内最受青年读者喜爱的作家”之一。微型小说,又名小小说、袖珍小说、一分钟小说、一滴泉小说、超短篇小说或百字小说等。具有立意新颖、情节严谨、结局新奇三要素。微型小说是一种敏感,从一个点、一个画面、一个对比、一声赞叹、一瞬间之中,捕捉住了小说——一种智慧、一种美、一个耐人寻味的场景,一种新鲜的思想。这本收录的就是微型小说,共收小说67篇,包括:《穿过正午的马车》、《一条鱼的狂奔》、《请她来吃顿饭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