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前面曾经多次提及极限属性,我们再次论述实体的极限属性,实在是因为它至关重要,是理解宇宙的一把钥匙。另一方面,极限属性尽管是所有存在体的一个原始层面的属性,我们却常常把它忽视了,以至我们在认识活动中总是陷入困境,陷入误区。
黑体辐射有关的实验引来了物理学上的一次和狭义相对论具有同样价值的突破,即量子论。黑体辐射实验表明所谓的能量不是无限可分的,存在一个极限。德国物理学家普郎克在获得符合黑体辐射实验的数学公式后陷入了理论解释的困境,为了解决这个困境,他提出了量子理论,即假设能量不是无限可分的,存在一个最小单元,普郎克把它称为能量子,即量子。能量不是无限可分的,并不表示能量是不连续的;存在一个最小的单元,表明能量在可分上存在一个极限。尽管能量子完全是虚拟的一个概念,因为纯粹的能量是不可能存在的。爱因斯坦在探索宇宙的形态时忽视了能量,而普郎克却完全陷入了能量的迷雾中。这也注定了相对论与量子论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普郎克在提出能量子概念的时候,无论是他本人或是其他的科学家都把它与经典物理学在思辨逻辑上完全对立了起来。然而它们并不是对立的,无限可分与连续并不是等同的思辨逻辑关系,或者说,不是无限可分的就一定是不连续的。如果能量不是连续的,那么我们怎么理解经典物理学中已经建立起来的诸多理论,怎么理解能量的累积与守恒?非此即彼的逻辑关系是需要万分小心的,只有在不能共存的情况下才是非此即彼的,而在存在领域中,这种逻辑关系在实体的关联中,在实体属性的变迁中是不曾有的。连续与跳跃是对实体关联的表述,它们并不是表述实体关联的一个层面,它们之间没有非此即彼的逻辑关系。连续与不连续是非此即彼的逻辑关系,跳跃与不跳跃是非此即彼的逻辑关系。当普郎克或其他的科学家把能量子的概念理解为能量的不连续时必然把量子论引入歧途,能量不是无限可分的,但却是连续的。
在思辨逻辑上,无限可分与均匀连续存在必然的逻辑关系,也就是说无限可分必然是均匀连续的,反过来同样成立。但是,无限可分与连续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在极限连续中,存在体就不是无限可分的。存在一个最小的单元,这个最小的单元不是隔断的,也就是说,这个最小的单元并非从连续中独立出来,它不具有独立属性。即使具有独立属性的质量也不能隔断连续的,更何况是时空场的极限范围,它就像线上的一个节。另外,纯粹的能量是不存在的,黑体辐射实验中辐射出的是一种时空场形态,电磁波也是一种时空场形态,所以,所谓的能量子是不存在的。人们在理解上陷入一种误区,自然无跳跃,显然是错误的,但这并不说明自然是不连续的。连续并不必然是均匀连续的,跳跃仍然可以是连续的,是一种极限连续。连续中存在的最小单元在思辨逻辑上是不冲突的,也就是说并不形成矛盾,它们是可以在同一个存在体中存在的,可以是一个存在体所具有的属性。这很像一跟有绳节的绳子,尽管是不均匀连续的,绳节以及延伸部分是一个最小单元,可它是连续的。在真实中,一切实体或存在体都是以这种方式关联的或者说连续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极限关联或极限连续。否定自然无跳跃,就立刻得出自然不是连续的,这是一种错误的推断,不符合思辨逻辑。当然,知识在这里有缺陷,在没有符合真实的逻辑形式的引导下,造成了这一错误的推断。把实体或者存在体的独立属性绝对化,认为实体或者存在体可以独自存在,否定实体或者存在体之间的关联是造成逻辑错误的根本原因。实体是关联的,是连续的,没有独自存在的实体,因此自然无隔断必然是符合真实的,它与自然无跳跃是本质不一样的。
普郎克提出的量子假设,如果量子是纯粹的能量子,那么它就是错误的,不符合真实的。在黑体辐射实验中,所谓能量不是无限可分的,其实是存在体不是无限可分的,存在一个最小的单元,这个最小的单元就是时空场的极限范围,我们可以把它称为量子,但它绝对不是纯粹的能量子。至于纯粹的能量是否无限可分,或者纯粹的空间是否无限可分,亦或者纯粹的时间是否无限可分,从思辨逻辑上判断也必然不是无限可分的。况且,它们三者只是一种趋向肢体,因为纯粹的能量、空间与时间都是不存在的。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存在体不是无限可分的,存在一个最小的单元,这个最小的单元就是时空场的极限范围,它犹如我们人类神经系统中的神经元,我们可以称之为场元。场元要比场子更加透显极限理论。应该说,场元是依据极限理论获得的概念,早在古希腊的原子概念就是依据朴素的极限理论获得的。
在卢瑟福提出原子的行星模型遇到困难的时候,玻尔运用量子论轻而易举地看似解决了。能量子的假设是普郎克通过思辨的方法提出来的,尽管它是不存在的,陷入与经典物理学相矛盾的逻辑困境,但量子理论却获得了看似极大的成功。量子概念多像牛顿力学中的质点概念,只不过,它们的产生过程不同。而我们提出场元概念就明显不同于质点概念,当然也不同于量子概念,场元是时空场的极限范围,是极限连续中的最小单元。原子的行星模型,电子绕着原子核高速运转,电子在绕原子核运转有特定的轨道吗?所谓统计学并不是符合微观的问题,运用统计学来研究微观在思辨逻辑上必然陷入困境。这个很容易理解的,一次只能是一种情况,而不能是多种情况中的一种,也就是说,一次只能是必然的一种,而不是偶然的某种,尽管我们对这必然的一种缺乏认识。统计学是从宏观上研究概率的,不适合微观。经典电磁理论认为任何电荷做加速运动都会释放电磁波,原子光谱显示电子绕原子核运转不同于地球饶太阳运转,电子能改变运转轨道。电子改变运转轨道,也就必然改变速度,这样就会释放电磁波,而均匀连续的轨道变化必然让电子在一种不断释放或者吸收电磁波的趋向中坍塌或者逃逸,然而原子的寿命很长,这就难住了卢瑟福的行星模型。很显然,把原子的行星模型用牛顿力学来理解没有任何逻辑上的困境。不同在于电子绕原子核的运动轨道的变化,如果用特定轨道来限制电子运转,在实验观察上无法解释电子轨道的变化。而如果肯定电子在不同轨道之间变化,也就肯定了电子速度的变化,这就遇到了电荷运动的理论解释的逻辑困境。卢瑟福没有电子速度是极限变化的观念,也就说,电子速度是可以跳跃改变的,就像质点在碰撞中改变速度,而不是犹如匀加速运动获得的速度改变。玻尔运用量子理论解释电子绕原子核运转时的轨道变迁,用特定轨道和量子跃迁来解决卢瑟福行星模型的逻辑困境。事实上,特定轨道完全是牛顿力学中的经典概念,量子跃迁概念可以从质点碰撞中引申出来,它符合碰撞的逻辑规律。在太阳系中,行星的轨道是特定的,因此没有原子结构所遇到的这种轨道跃迁。玻尔原子模型解释了电子轨道跃迁时,行星模型遇到的困境,提出量子跃迁概念,从而在理论上解释了行星模型的可能。
玻尔原子模型的两个逻辑假设在逻辑上返回了牛顿力学,特定轨道和量子跃迁。当然,自然无跳跃是人们认识的一个误区,并非牛顿力学的逻辑推断,在牛顿力学中,碰撞现象完全是跃迁的,人们从质点概念中获得碰撞的逻辑规律,却在均匀连续中抛弃了质点概念,这是逻辑上的混沌与困境。质点概念在思辨逻辑上已经否定了连续,更甭提均匀连续了,但人们却抛弃了这种思辨逻辑上的否定,或者说绕过了这个思辨逻辑上的否定。这个逻辑困境是无法绕过去的,它在持续的问题中显现出来,最终迫使人们必须直面它。一个不符合真实的学说体系或者人类创造出的任何一个知识逻辑体系都将必然遇到相同的逻辑困境,只有符合真实的逻辑体系才可以突破这种逻辑困境,或者说才会打破这种逻辑宿命,亦或才不会陷入这种不能自圆其说的逻辑困境。在自然科学中,这种情况是常见的,比如数学,自然数的概念就是这样的,从1到2绝对是跳跃,而不是所谓的均匀连续。然而在现实中,这种跳跃必然是不符合真实的,所以又引入分数或者小数,又引入无理数,又引入虚数,最终还是不能绕过逻辑起点上的不符合真实的逻辑困境,不得不引入极限概念,建立微积分才算勉强建立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所以,数学只是影象存在的范畴,只能对应真实,而不是真实本身。质点概念同样如此,只是它犹如实象一样浓缩了具体实体的某种属性趋向,是一种趋向抽象,而不是如数学中的对应抽象。在这个本质问题上,数学与物理学是不同的,数学是完全奔着影象存在去的,建立一种对应真实的在量性上的规律学科,而物理学却是奔着真实本身去的,建立符合真实的实体形态趋向。尽管在物理学中包含了影象存在的规律,但它只是为认识真实提供一种途径而已,而且也是唯一的认识真实的途径,或者说方法。对于真实本身,我们只能通过影象存在的东西去认识它的趋向,从而掌握它属性变迁的趋向和规律。至于它的真实本身,我们尽管是相互关联的,尽管是同质的,但我们又不是它,由于相对独立属性的约束,以及实体形态的不断变迁,我们不能也无需去认识。所谓瞬间或同时都是一种虚拟,在思辨逻辑上是不成立的,它们只有在影象存在中才是成立的。在狭义相对论中,同时概念已经失去真实意义,因为时间与空间已经不可分割,同时必然同空间,这对于两个不同的存在体怎么可能呢。
极限属性是实体间的关联在宇宙中的连续所表现出的,也在实体自身的形态变迁的连续中表现出的,都是极限关联或者极限连续,是一种拥有最小单元的不均匀连续。极限属性是实体的一种原始形态的属性,它与无限和有限紧密关联,是理解有限和无限的桥梁和钥匙。所谓自然无跳跃是一个逻辑误区,但自然无隔断是真实的,极限连续只是一种不均匀的连续,并非隔断的。能量子的概念是对时空场极限连续中最小单元的一种误解,一种偏离真实的趋向抽象。能量作为纯粹的趋向肢体,它是不存在的,或者说,它不是存在体。时空场的极限范围,我们叫做场元,它更能描述极限连续中存在体的极限属性。微积分中的无穷小存在一个最小的单元,否则便陷入无限可分的逻辑困境;一旦无限可分,最小单元就必然不存在,而连续也就必然是均匀连续的,这反过来与自然数的跳跃一样必然会陷入逻辑困境。再者,无限可分与物理实验中的结果不符,在思辨逻辑上的检验上同样是不可能的,在论证中也会陷入逻辑困境,在实证中更是不符合真实的。在思辨逻辑中,陷入逻辑困境与实证中不符合真实是等同的,等价的,也是必然的结果。
极限理论包含了两个层面的,一个是实体或存在体的极限属性,另一个是实体或存在体变迁上的极限连续。我们在理解宇宙的形态时,实体或存在体都是极限属性的,而且,极限属性是实体或存在体的原始层面的属性。我们在论述无限、极限与有限时得出这样的结论,极限是无限与有限的桥梁,有限属性来源于无限属性的极限属性。时间、空间与能量三者的不同趋向与不可分割必然使得时空场形态具有极限属性,尽管时空场在极限范围内质变为质量,质量形态也必然具有极限属性。这是极限理论的本质内容。至于实体或存在体在形态变迁上的极限连续,是来源于实体或存在体的极限属性,或者说是对应实体或存在体的极限属性的。我们在理解极限原理的时候需要区分极限原理所包含的这两个不同的层面,犹如我们区分存在与影象存在一样。
至此,我们可以简略地给极限原理的内容作出这样的阐述,任何实体或存在体都是具有极限属性的。通俗地说,就是,任何实体或存在体都不是无限可分的,都存在一个最小的单元。在形态变迁上,任何实体或存在体当然都是极限连续的,都是趋向极限平衡状态的。除了宇宙与以太,其它的任何表象实体与存在体不仅仅具有一个最小的单元,而且具有一个最大的极限。在形态上趋向极限平衡状态,光速和以太速度是形态趋向上两个极限。当然人与人类社会在实体形态上趋向这两个极限平衡状态的完美融合,但依然遵循极限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