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个故事说,韩干先向前辈曹霸学习画马,杜甫有诗赞曹霸为唐玄宗的玉花骢马所作的画:“一洗万古凡马空。”韩干后来也被招进皇宫,专事画马。唐玄宗要韩干向另一画马名家陈宏闳学习,韩干却没有这样做。玄宗不解,韩干答道:“陛下马厩中的许多名马,就是我的老师和范本啊!”韩干以马为师,“遂为古今独步”。
现在的绘画教学,都强调写生,或许都是吸收了前人师法自然、领悟自然的原则吧!仿生发明:从鸭子捕鱼到发明潜水艇200多年前,俄国皇帝彼得一世高价征求新武器的发明。1717年,莫斯科附近的农民尼科诺夫,在劳动中发现,鸭子为了猎取在水面上觅食的小鱼,先从远处潜入水中,然后在小鱼附近突然冒出水面偷袭小鱼。由此他想到发明一种“秘密船”。他受到了彼得一世的接见。7年后,彼得一世亲自主持“秘密船”的下水试验仪式。意外的是,在下水过程中,损坏了机件,试验被迫延期。偏巧尼科诺夫突然患病去世,此事便中止。
1834年后,俄国一位将军什里杰尔设计了一种奇怪船,船两侧各有两把近似鹅掌的桨,由躲在船里的海员划动前进。船上部有两个带盖的塔,一个进空气,一个潜望,此外还有使船上浮下沉的重锤。
在互不知道的情况下,美国的画家富尔敦与工程师白鲁罗合作,1797年12月制成了潜水艇的模型,他想献给美国,没人支持,于是他献给了拿破仑。在拿破仑支持下,很快制成了“鹦鹉号”潜水艇。此艇可沉入水面下20米处,回转自如。但拿破仑怕潜入深水时爆炸失事,拒绝生产。于是英国首相比得派人暗中把富尔敦接去。1805年10月,在卡斯尔一个不知名的小地方潜艇秘密试验。1个200吨的大帆船,在潜水艇的攻击下,一声轰响,桅杆断折,船体粉粹。这惊人的巨大威力,使比得首相感到可怕。从此,富尔敦的发明被埋没了。
到了1896年,美国人霍兰发明了使用汽油发动机和蓄电瓶为动力的雪茄烟型的潜水艇,用钢铁做外壳,艇上装有水雷。从此,潜水艇在实用方面普及开来。后来,又出现了以原子核裂变为能量的核潜艇。今后,潜水艇不仅用于军事,而且还会用于潜水旅游、渔业、运输和潜水采矿等。
飞鸟和墨鱼,启发了飞机的发明
德国的利连达尔和他的弟弟,小时候就羡慕鸟儿用翅膀飞翔。他们用竹条编了大风筝,插上很多羽毛,飞不起来。他们捉了一只鸟儿来看,翅膀原来是弯的。于是,他们做了改进,风筝升上了天空。长大后,利连达尔继续研究,41岁时,写了一本书:《鸟的飞翔方法是飞上天空的基础》,1894年,他46岁时又出版了《飞翔装置的制作方法与应用》。他指出,人不可能像鸟儿一样振动翅膀飞翔,但可以有不动的翅膀,利用风的浮力,像风筝一样在天空飞翔。利连达尔于1896年8月9日试飞,因遇狂风坠落摔伤,不久死去。
美国的莱特兄弟俩,读到利连达尔的事后感叹不已。他们决心研究飞机。饱经失败后,他们制成了滑翔机。1903年12月17日,他们装有汽油引擎飞机试飞成功,飞行距离260米,时间达59秒。这是世界上成功飞行的第一架飞机。
后来有不少人在莱特兄弟飞机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出现了飞机。1910年出现了德国尤卡斯研究用金属制造的飞机。莱特兄弟继续改造他们的飞机,使飞机时速达到60公里。1927年,美国的林特巴驾驶小型飞机横渡了大西洋。
这时,一位叫怀特的英国航空士官学校的学生,从墨斗鱼那儿得到启示。墨斗鱼在水中行动是靠吸进水后,再用力从后部喷出,使用这种喷出的反作用力推动前进。在古希腊时,就有人提出利用喷气使车辆自动行驶的设想,后来,牛顿也曾提出过利用蒸汽喷射的反作用力推动车轮转动的方案。于是怀特进行试验,终于发明了喷气式飞机。
中国敢当学生,必是世界最强国家
英国著名数学家、哲学家伯特兰·罗素(1872~1970)在《中国问题》一书中阐述了“中西文明比较”,摘录如下:
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过去已经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在许多这种交流中,作为“学生”的落后国家最终总是超过作为老师的先进国家。在中国与外来文化交流过程中,假若中国是学生,那中国最后也会超过她的先进老师的。的确,中国有许许多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同时我们西方也有许多值得中国学习的。
中国人迫切需要学习西方知识,不仅仅是要使国力强盛以能抵抗西方侵略,而是因为许多人要从西方文化本身学取有益的知识。传统上中国很重视知识,但过去一向重视的只是古典文学。现在人们普遍认为西方知识更实用。每年许多学生去东欧各大学,更多的去美国学习科学、经济、法律和政治学。
西方文化知识的流入刺激和促进了需要振兴的中华文明。中国如果有一个稳定的政府和雄厚的资金,在未来30年后他们将创造出更加发达的科学。很可能他们将超过我们,因为他们热情勤奋,很有一股中兴的干劲。
比较中国人寻求西方的东西与西方人寻求中国的东西是很有趣的。中国向西方寻求知识,知识是通向智慧的必由之路。欧洲人带着三个目的前往中国:战争、赚钱、迫使中国相信上帝。所有这三点在某种意义上说都是侵略性的。
我以为中国人的那种忍耐性,西方人压根儿就没经历过。我们自认为忍耐,因为我们比我们祖先更克制。中西文化交流将有助于双方,中国人要向我们学习那点儿必不可少的讲求实际的效率,而我们得向他们学习沉思反省的明智,正是这种反省使中国文明得以保存,而其他国家的古代文明都已消亡。
我希望,真诚地希望,中国人从我们那里获得科学,作为回报,他们也应该给予我们一点其忍耐的精神和沉思反省的恬静心境。
取长补短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美国的卡耐基,有个沟通与成功的学问。他说:一个人的成功,85%靠人际关系,15%是自己的才华和努力。这85%,就要靠交朋友来实现。而交朋友是有一套说法的。如果知道一些交友之道,对交朋友或许是很有帮助的。
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关羽受曹操百般恩宠仍不忘结义之情,以至一旦得到刘备消息,将曹操所赠封金挂印,过五关斩六将,也要回到朋友的身边。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他们也分君臣,但朋友的情分超过君臣。一个人如果靠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才能,赢得三结义似的几个朋友,生死不渝,肝胆相照,那么你就感到此生没有什么孤独可言。
《警世通言》里有个朋友的故事,叫做《羊角哀舍命全交》。羊角哀与他的朋友好像是穿越沙漠或别的什么绝境,粮食和水都快完了,只够一人勉强逃生。这时可以有三种选择:阴谋害死其中一人,或者两人都死,或者一人自愿舍命。羊角哀选择了第三,他的朋友承担起了照顾他的家人和未完成的使命。
以上都是古代的故事。现代的朋友观有了很大的变化。人如果没有朋友,首先是感到孤独。因此,朋友之间更多的是相互心理按摩的伙伴和共度生命的玩伴。有了好事有人分享,有了烦恼有人分忧,有了痛苦你可以面对他哭。男女之间如果也达到如此境界,那更是幸福之至。但往往不能终其一生,常有变异和分离。有了这样的朋友,一生就感到很安定。
动物共生的生存精神
在海洋中,你会发现一些奇妙的异类伴侣,它们相依相傍,亲密相处。海葵与寄居蟹就是一对天生的伙伴。寄居蟹一旦找到一个空螺壳,在里面安下了家,便开始寻找海葵。它用螺壳去碰海葵的触手,向海葵发出共生的信号。当海葵确信这螺壳中已经有蟹寄居之后,便爬在螺壳外面安住下来。海葵不仅可以大吃寄居蟹的残羹剩饭,而且可以随着寄居蟹的移动免费旅行,不花车票地周游海底世界,遍尝异地美食。而寄居蟹也得到一件防身武器,海葵充当了寄居蟹的保护神或保镖的角色。一条章鱼被一只美味的寄居蟹所吸引,它悄悄地接近寄居蟹,突然它的口里产生极大的吸力,将寄居蟹吸入口中。然而,章鱼又迅速地将寄居蟹吐了出来,全身出现闪电般的痛苦表情。原来是周身布满刺细胞的海葵,把章鱼刺痛了。章鱼似乎很明白,它很讨厌这个海葵,权衡利弊,还是放弃进攻为妙。另一幅摄像镜头,一只寄居蟹还没有找到海葵作伴时,就被章鱼撞见了。毫无疑问,寄居蟹倒了大霉,章鱼三下五除二,瞬间就把寄居蟹咬成了碎块。
在非洲,有了块25000平方公里的大草地,支持了250万年的动物生存。其中150万头角马,其他还有斑马、狮子、豹等动物无计其数。每一种动物都各自发展了自己的饮食策略。这种策略不只用于减少竞争,而且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例如斑马只吃那些较长且有较多纤维的草类,这样,使那些长得较矮的草暴露了出来,这些矮草富含蛋白质,是角马最喜欢吃的东西。好像角马与斑马互相非常默契,它们的契约不仅是分割利益,而且为对方创造方便。同时,角马与斑马啃食草叶,却又是在帮助草的繁茂。因为啃食草叶就好像剪枝一样,帮助草茎分叉。所以,在角马、斑马啃食量增加的极短时间内,草也迅速地繁衍起来,比那些未被啃食的老草,更显出青春的活力。动物自草中获利,草也因动物的啃吃而得到回报。这是世界上已知的一个最重要的生态系统。
白鱼和鳄鱼,共同分享水底世界。白鱼经常偷取鳄鱼吃剩的食物啐片,成为水底世界的清道夫,不让残羹腐朽变质,污染水质。同时,白鱼有敏感的触觉,在水混沌时,它以自己多骨的髭为四肢,可以指引鳄鱼的方向,还可在干旱时躲避干枯的池塘而寻求新的水源。白鱼本来就是食欲旺盛的掠食者,然而因为有更大味口的鳄鱼存在,为白鱼起到了节食减肥的作用,从而维持了生态平衡。不然,白鱼会长得很大很肥胖,使自己的功能减退,变得臃肿迟钝,而自取灭亡。
以上三个例子,远远不能描述动植物世界的共生景观。但是却足以启发人们去想一想,去反省一下自己的行为。总体来说,整个大自然都是人类共生的伙伴。那些砍伐森林、污染水源、滥杀动物的人,无意于是自杀的准备。这且不说,我们是不是还可以引伸到人与人的关系中来。当你发现自身的优势和弱点之后,你是否想到了要去寻找一个伙伴,用他的优势来保护你的弱点,同时你又要提供你的优势来回报你的伙伴。
动物世界的共生关系,表现出一种忠贞不二的道德和契约精神,他们决无背信弃义的变节行为。人间的合作和伙伴关系,是不是可以从动物共生现象中,领悟出一种哲学、道德策略和文化精神呢?全人类可不可以从这种文化精神中获得和平互助合作发展,共享这美丽的地球资源的大同前景呢?
交友之道:友朋团伙,同气相求
本计为交友之计。
交朋友,不论于国于商于个人,都太重要,实为人生的根本大计。所以,列为第三计。按照儒家的师道和友道,友中有师,师中有友。人的朋友形成圈子,圈套圈,成了团伙。人才成团,是一种规律。从前,齐王到处寻找人才,找不到,终于找到了淳于髡,要他推荐人才。他一天之内就推荐了七个人才,使齐王大吃一惊。齐王说,我找了那么久,一个也找不到,为什么你一天就找到七个?淳于髡说:人才是成团伙的。你能找到一个,就能找到一团。请看先秦大师的论述:
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里仁》)
孟子说:“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万章下》)
荀子说:“君子洁其身而同焉者合矣;善其言而类焉者应矣。故马鸣而马应之,牛鸣而牛应之”。(《不苟》)又说:“均薪施火,火就燥;平地注水,水流湿。夫类之相从也如此之著也,以友观人,焉所疑。”(《大略》)《晏子春秋》引《易传》:“呜声相应,仇偶相从,人由意合,物以类同”。《易·系辞上》:“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吕氏春秋·应同》:“类同相召,气同则合,声比相应。”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这个论调,已是家喻户晓,所以不必啰唆,只将最经典的言论原文列举在下,供引用即可。
墨子:“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所染》)
苟子:“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百沙在涅,与之俱黑。”(《劝学》)涅,按《说文》:“涅,黑土在水中也。”白沙与浸在水中的黑土混在一起,白沙也会变黑。
因此,“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荀子·劝学》);
“君人者不可以不慎取臣,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荀子·大略》。
“取友必端”(孟子);
“无友不如己者”(孔子)。
孔子的《论语》里有一章,取名《里仁》。什么叫里仁?里,就是邻里。里仁,就是选择仁德之风好的人家作邻里,以便受到好的熏陶。孟母三迁,就是要找一个好邻居,不然孟子就会变成赌徒或是杀猪匠。
良师益友与狐朋狗友
“尧为善而众善至,桀为非而众非来。”(《吕氏春秋·应同》)
一个像尧那样行善政的首脑,所吸引团聚的朋友全是为善之人。而一个像夏桀王那样为非作歹的首脑,就吸引一切为非作歹之徒来围绕在他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