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生意可以做大,从小生意中可以找到赚大钱的方法。弗兰克就是在那一次小生意中找到了自己经商的好方法:明码标价、薄利销售、连锁经营,这个方法让他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财富,成为5美分连锁店的大老板。
稀饭小生意挣到百万财富
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一些非常普通、看不出有多大利润的小生意,只要经营得好,一样也可以赚大钱。“穷得只能喝稀饭了”,在人们的心中,稀饭是最不值钱的生意。但是,重庆市仁寿县的李春花就是通过做稀饭,硬是从中捞取了百万财富。
李春花总结自己赚取财富的经验时说:“不要认为稀饭利薄就不去做,利薄总比没有强。我最瞧不起那些穷得丁当响,又总想找大钱的人。勿以利小而不为,小本生意做大了就成了大生意了嘛。”这就是她独到的生意经。
1992年,李春花与丈夫双双下岗。最初,他们做烟生意,因为进了假烟而背上了20多万元的债务。为了逃避债主,夫妇俩来到成都双流县城卖稀饭。但开张3个月就亏本3000多元。
左思右想,夫妻俩决定改变经营思路,把稀饭当成正餐做。夫妻俩商量说:“现代人生活好了,大鱼大肉吃腻了,喝点稀饭爽爽口是一种很好的选择。一些女性为了减肥,降低能量摄入量,也愿意用稀饭代替饭菜。”他们想,把稀饭当成正餐来吃,稀饭还是要做出一些改变才行。如果只是熬一点粥,口味太单一了。单纯的白米稀饭中营养不够,很难成为人们常食的食品。他们改良稀饭品种,做出鱼稀饭系列、腊肉稀饭系列、肥肠稀饭系列等十几种品种,还配置各种各样的菜品。新品稀饭正式营业那天,他们熬了5锅稀饭,免费给顾客品尝。客人们吃完后赞不绝口。没过多久,小店的客人就比原来多厂好几倍,每天的营业额有时竟高达两三千元。
顾客多了,生意也就越做越大了。李春花夫妇租下了一户面积约两亩地的农家大院。稀饭的品种也越来越多,做得也越来越精细。20多种稀饭品种,都取了很好听的名字:蒌龙花粥、金玉满堂粥、龙须银耳粥、春花碧绿粥、荷叶莲米粥等,让人听了,吃兴大增。
“李姐稀饭大王”的名声越来越响,店也越做越大,餐馆一天的营业额有时高达两万元。李姐稀饭店甚至成为双流县的特色食品,流传着:“不吃‘李姐稀饭大王’的稀饭等于没有来双流。”
由小做大的技巧
通过小生意来赚大钱也有它的方法和技巧。富人们在由小到大的创业过程中,总结出了很多的经验:
1.依托一个成熟的行业,这个行业要有大的发展空间。
要把生意由小到大,一定要找一个有发展空间的行业。行业大,做细分市场才能够有钱可赚。行业成熟度高,就可以利用现成消费群,省去开拓新市场的费用和唤醒消费者的麻烦。
2.从小方面做起,只满足一部分人的需要。
有的人在创业之初,觉得做什么都赚钱,希望自己能把这些赚钱的点子全部囊括,开一个大大的杂货铺。事实上,在资金很少的情况下,如果想满足所有人的要求,可能反而实现不了目标。如果能把目标做细化,抓住一种让消费者很喜欢的产品做下去,反而能越做越大。“老干妈”辣酱就是从一个很小的点做起的,如果她又做辣酱,又做腐乳,还做其他食品,可能在创业之初资金无法兼顾,反而影响发展。
3.专注支流业务,不做主流业务。
只有小本钱,就可以在支流业务上做文章,这样能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4.以服务到位谋财。
既然是小本经营,就是靠顾客吃饭的生意。要从小到大,就要有一流的服务意识。只有把服务做到位了,才能留住一批老顾客,发展新顾客。饱受消费者的“挑剔”,最后才能通过顾客关,找到财富。
经商没有禁区
富人创富时,什么行业都敢闯,什么小钱都敢赚,他们心底的秘密就是:经商没有禁区。
人们赚钱的途径有很多种,但是最后都会表现为一种统一的形式——金钱。对于富人来说,经商没有禁区。只要是可以生财的地方,都是他们可以奋斗的地方。有市场的产品再小也是大买卖,没有市场的产品再大也是小生意。
废纸回收成首富
经商不分行业贵贱,只要能赚钱,富人都会去赚钱和创业。中国第一位女首富张茵就是通过废纸回收再生产问鼎首富的。对于很多人来说,回收废纸是一件很不体面的活,但是,张茵却把它当成了事业来做,而且赚得了丰富的资金。
在《观澜湖2006胡润百富榜》上,东莞麻涌玖龙纸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茵以270亿元人民币成为中国第一位女首富。2007年,她进入了《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排行榜390位。她是怎么从白手起家发展成大富翁的呢?
张茵祖籍黑龙江省鸡西市,1957年出生于广东,父母都是“南下”军队干部。张茵有八个姊妹,她是最大的一个,家庭条件非常艰苦。幼年的张茵很少人去会想到财富这个字眼,她的理想是做个医生。
张茵注意到,国内大都是用麦草浆来造纸的,麦草浆制的浆水的污染很大,不适合长久发展。欧美国家、日本、发达国家都是用废纸循环造纸的,废纸可以不断循环,不断再生。于是她想到用废纸造。
一般的20多岁的女孩是不愿意从事废纸这个行业的,很多人认为那是垃圾。但是张茵把废纸回收业当成市场来看,就觉得它不是个垃圾,而是原料了。她看到废纸回收业的巨大发展潜力,就下定决心从这一行中来发展。张茵说:“我看到造纸行业未来这种发展的前景,将来一定是有回报的,将来一定是有前途的。”
1985年,27岁的张茵放弃了国内优厚的工薪和住房,仅带了三万元人民币到香港闯荡。
她从香港把废纸收购回来,运到国内加工,然后出口到台湾、韩国。当时香港的废纸水分非常高,都在15%到25%左右的水分。为了保证废纸的质量,张茵花大力气来区分这些废纸,有水分的就退货,好的就接受。刚开始的时候,她遇到了很多难题,由于收货挑剔,她的货量下降很大。她不断地调整价格,不断跟供货商解释,最后才得到大家的认可。
1990年,张茵前往美国建立美国中南有限公司,10年后,她成为美国废纸回收大王。2004年,财富达到30亿元;2005年,财富达到15亿元;2006年3月,玖龙纸业香港上市,她的财富达到270亿,《胡润百富榜》第1名。
张茵回收废纸创出了大事业,这个被很多人不屑从事的行当居然被她挖掘出这么多的财富。经商没有禁区,不会地域和行业的限制。富人就是在这种理财观下,不断寻找到新的财路的。
一道普通菜炒出亿万家业
餐饮行业一直被人们认为辛苦的赚钱的行业,一些怕苦怕累的创业者不愿意在这一行业经商。但是,会做生意的人不会怕苦累,能从这些普通的饮食中找到财路。重庆人严琦凭着辣子田螺这样一个普通的川菜起家,炒出了亿万家业。
在单独创业之前,严琦与多数人一样,过着稳定舒适的工薪生活,在重庆市一家银行任会计师。后来她发现,重庆人喜欢到郊外尝鲜,觉得郊外的菜品更加有风味。
1994年,严琦在离市区20公里的成渝高速路旁,开了自己的第一家小餐馆。在经营项目的选择上,她反复斟酌,最后选定了田螺。
为了自家菜品没有竞争对手,严琦在选材上煞费苦心,选择肉质细嫩的福寿螺。她在味道上也下了很多工夫,反反复复多次做试验,试验用过的田螺就有上千斤之多。
由于味道特别好,辣子田螺名声大振,一传十,十传百,严琦的店由最初的五张桌子扩展到三十几张、一百多张,整整一条街都被她租下来了。后来,她在全国拥有53家连锁店,7000多名员工。
做辣子田螺也能成富翁,这可以说明,看起来并不太赚钱的地方,却隐藏着很多的财路。普通人看不到商机,不去做这些,但是会做生意的人却能抓住商机,把很小的生意做大。
垃圾变黄金
回收垃圾是很多人都看不起的行业。那是一个又脏又累的活,要在废弃物品中寻找财富。但是,有很多的财路,不是从回收垃圾起步的。香港有一家专门收买烂铁的鑫成金属有限公司,一年营业额竟达9亿多港元,总经理陈奕辉真正实现了“垃圾变黄金”的发财致富的神话。
陈奕辉的成功之道是:“别人眼中的废物,可能就是自己手中的宝物。要善于在别人忽略的缝隙中寻找机会,贱价买入常人眼中的废物,再转变给有所需求的客户,使之成为财富。”
1973年,陈奕辉中学毕业参加工作后,成为某公司中国大陆办事处的联络主任。由于工作关系,他与中国大陆的冶金部门联系日渐密切,这奠定了他后来“拣垃圾”事业的基础。
为了做好“拣垃圾”的工作,陈奕辉经常出入于各地的废料场,寻觅优质的废金属。他随身必带三件原始的工具是:一把锉,用来锉开金属,分辨其成分;一块磁石,以判断金属是铜还是铁;一个秤砣,可确定金属的分量。
陈奕辉善于“讨价还价”,他从事买卖金属数十年,对各类金属价格走势如何,哪里有货,哪里缺货,哪里可卖到好价钱均了如指掌。
“鑫成”回收的金属,多数是从欧美、中东、非洲、前苏联等地区收买回来的电缆、电线、旧电话、马达、变压器、发电机、冷气机及电脑线路板上拆解,获得含铜量达九成以上的高级废铜和贵金属,如金、银、钽等。拆解工作在“鑫成”设在深圳的厂里进行,将塑胶与铜线分拆,效率虽然慢些,但不会像西方国家那样用化学方式拆解造成环境污染。这些提炼出来的产品,大多卖给了大陆的企业,做提炼或生产材料。1992年,“鑫成”的营业额就达9亿港元之多。
回收垃圾中的废旧金属,也能获得这么大的利润。可见,任何买卖只要是能够做好做细、持之以恒,就是能创造巨大财富的生意。
看似不起眼的邮票
很多人年纪轻轻就发财了,于是就有人怀疑他继承了祖业或者是遇到了贵人,其实大多数人不是这样的。香港人李君年仅25岁,就拥有2亿港元资产。他的钱是怎么赚的呢?
李君的第一笔买卖是在初中一年级时做成的。他从小爱书如命,童年时代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有钱买许多他想看的书。那年暑假,他悄悄地把父母给他的10港元零用钱拿到收购店去买了一大堆旧书,拿回家后处理干净,自己看完后又卖给了旧书店。这一次倒腾他净挣了8港元,他用这钱买了一套自己极为喜欢的《格林童话》。童年的许多类似经历竟使他逐渐明白了“生意经”的奥妙所在。
李君事业的第一个真正起点是从经营看似不起眼的邮票开始的。他先想尽办法凑了3000港元,然后预定了价值2万多港元的邮票,定金2000港元。双方约定如果李君两个月内不取货,定金分文不退。李君用剩下的钱办了一份邮报,免费寄给集邮爱好者传阅。一个月后,2万多港元的邮票销售一空,获利不少。李君通过做邮票生意挣到了几百万港元。
1982年,李君凭借自己敏锐的观察力意识到房产生意有利可图。他当时并没有能力买房地产,但却有好点子。他买旧房子,先付一部分定金,然后在香港的报纸上登广告找买主。李君由买主出一个装修方案,代为装修并安装电话。这样一来,买进价每平方米2000港元的旧房竟然以每平方米4000港元的高价卖出。
就这样,李君一步步赚到了2亿港元的财产。
邮票为李君赚到了第一桶金,他在房产方面的生意又让他越做越大。这些生意都无所谓大小,关键是不断地为李君的财富添砖加瓦。在不断的积累过程中,李君的财富也就越来越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