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手”是一个隐喻,是亚当·斯密用来描述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一个形象比喻。他认为在每个参与者追求他或她的私利的过程中,市场体系会给所有参与者带来利益,就好像有一只慈善的看不见的手,在指导着整个经济过程。在正常情况下,市场会以它内在的机制维持其健康的运行,并逐步形成市场经济中的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这些机制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冥冥之中支配着每个人自觉地按照市场规律运行。
“博古论今”
某地的一家粮店刚刚开业,老板期待着能够开张大吉,顾客盈门,但是结果却让老板大为失望,来的顾客非常少,老板很是头疼。他看到其他商店每逢打出降价促销、打折出售的招牌时,这些商店就会出现顾客盈门的场面,所以他决定也使用薄利多销的销售手段。
老板立刻把贴在粮店外面的价目表改了,将原来的“1.8元1斤”用红笔改成了“1.7元一斤”。虽然每斤的价格便宜了,但是这样的降价行为并没有吸引多少顾客。老板思考了一下,认为可能是降价幅度不大,于是将“1.7”改成了“1.5”,这个价格已经是十分便宜了,但前来购买的顾客还是很少。直到晚上算账的时候,老板才发现采用这样的促销手段并没有使销售收入增加。
这样的情况让这位粮店老板感到十分纳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这就需要从需求弹性理论中寻找答案。
“点睛释义”
需求弹性理论
在认识需求弹性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需求规律。如果某种物品的价格下降使需求量增加,那么需求价格弹性衡量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就是需求规律。如果某种物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比较大,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种物品的需求是富有弹性的。反之,就认为需求是缺乏弹性的。
需求弹性理论可以用公式来表示:需求价格弹性=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价格变动的百分比。当弹性大于1时,说明需求是富有弹性的;当弹性小于1时,那么需求是缺乏弹性的;当弹性等于1时,需求是单位弹性;当弹性等于0时,说明需求完全没有弹性。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很多商品是缺乏弹性的,比如上面故事当中提到的粮食。在当今的市场上,商品打折促销已经成了一种风气,但我们很少看到粮食等商品打折销售,其中最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弹性。
众所周知,粮食相对于盐来说,对生命的意义更为重要。但是,我国粮食在十几年前就逐步放开了,而食盐到现在仍实行专营,这种情况不仅仅存在于我国,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对盐都控制得十分严格。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产生这种现象主要是需求弹性的因素。在市场上,不同的物品需求弹性是不一样的,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需求富有弹性的物品,简单地说就是需求弹性大于1.比如说,当某种化妆品降价10%时,它的需求量就增加20%,那么这种化妆品的需求弹性为2,也就是需求富有弹性的物品。另一种是需求缺乏弹性的物品,也就是需求弹性小于1.比如说,如果食盐降价10%,需求量仅增加1%,那么所得到的需求弹性为0.1,它就是需求缺乏弹性的物品。
由于食盐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不仅没有替代品,而且其需求弹性很小,所以许多国家对食盐的管制十分严格。对于人们日常生活来说,食盐是不可缺少的,所以不管食盐价格涨多高,都必须消费。如果政府完全放开对食盐的控制,那么食盐市场很可能就会出现严重的混乱局面,这必定会对人们生活产生极大的影响。当然,虽然粮食的需求弹性也非常小,但与食盐相比还是大一些,这是因为粮食的种类十分丰富,有大米、小麦、玉米等,它们之间都是可以相互替代的,一种价格高了就可以购买另外一种,但是盐就只有氯化钠一种,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其他物质可以替代。
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
由于任何一种商品的需求都取决于消费者的偏好,所以,需求的价格弹性主要取决于许多形成个人欲望的经济、社会,以及心理因素。
在一般的情况下,必需品主要倾向于需求缺乏弹性,而奢侈品主要倾向于需求富有弹性。比如说,小麦、大米的需求量并不会因为价格的变动而发生太大的改变。与此相反,当游艇价格上升的时候,它的需求量会大幅度减少,原因是人们把小麦、大米作为必需品,而把游艇作为奢侈品。
此外,如果某种物品具有相近替代品,那么它往往需求富有弹性,因为消费者可以比较容易地从这种物品转向其他物品。比如,CD机和MP3播放器就很容易互相替代,当前者的价格上涨时,就很容易导致后者需求量的增加。除此之外,物品往往随着时间变长而使需求更富有弹性。比如说,当汽油价格上涨时,在最初的几个月中汽油的需求量只是稍微有些减少。但是过一段时间人们会选择购买更省油的汽车,或者转向公共交通,或是将住所迁移到离工作地方较近的地点。那么,在未来的几年之内,汽油的需求量将会大幅度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