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古论今”
挪威人十分喜爱吃鲜活的沙丁鱼。在市场上,鲜活沙丁鱼的价格要比死的沙丁鱼高出许多。当地的渔民总是想方设法地希望将沙丁鱼活着运回渔港。然而,虽然经过很长时间的尝试和努力,但是大部分沙丁鱼还是因为空间过于狭小和拥挤而窒息死于渔船返港的途中。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渔民们惊奇地发现,有一条渔船上载的大部分沙丁鱼都能活着回到渔港,渔民们渴望知道这个诀窍,但是,它的船长却从来不告诉任何人关于沙丁鱼存活的诀窍。直到船长去世,谜底才得以揭开。原来,船长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了一条鲶鱼,鲶鱼是以沙丁鱼为主食的,所以当它进入鱼槽后,沙丁鱼十分害怕,四处躲避。虽然也会有几条沙丁鱼被鲶鱼吃掉,但是绝大部分沙丁鱼都能够鲜活地回到渔港。这个故事就是著名的“鲶鱼效应”。
“鲶鱼效应”简单说就是以危机感促进生存。故事中的沙丁鱼是一种生性喜欢安静,追求平稳的鱼类,即使面临窒息而死的危险也是如此。要想让沙丁鱼保持鲜活,必须利用鲶鱼对沙丁鱼进行“恐吓”,使沙丁鱼能够运动起来,从而存活下来。在大自然里类似的例子很多,比如草原狼就是一例。
在澳大利亚广阔的牧场上时常有狼群出没,它们疯狂地吞噬牧民的羊。为了救羊,牧民求助政府和军队,希望能够把狼赶尽杀绝。后来,在人们的努力之下,狼被杀绝了,羊的数量大量增长,牧民们十分高兴,但是,过了几年,牧民们发现羊的繁殖能力大幅度下降,而且体弱多病,羊毛质量也不如从前。究其原因,是因为羊群失去了天敌,长期安逸的生活使得羊群的生存能力大大下降,最后导致基因也发生了退化。于是,牧民又请求政府引进野狼。狼回到草原后,恢复了这种生态平衡,羊的数量又开始增加。
“点睛释义”
鲶鱼效应是一种管理方法
鲶鱼效应可以解释为采取一种手段或措施,用来刺激一些企业活跃起来,让他们能够积极地参与市场竞争,从而激活市场中的其他同行业企业。它实质上是一种负激励,是激活员工队伍的奥秘。
对于养鱼人来说,鲶鱼效应在于采用了适当的激励手段。他们采用鲶鱼作为激励手段,促使沙丁鱼能够不断游动,保证沙丁鱼活着,以此来获得最大的利益。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要达到管理目标,同样需要引入鲶鱼型人才,以此来改变企业相对一潭死水的状况。
对于那些“鲶鱼”来说,鲶鱼效应的妙处在于能够自我实现。鲶鱼型的人才通常是为了获取生存空间而出现的,他们并非是一开始就有良好动机。对于鲶鱼型人才来说,自我实现是最根本的目的。
对于这些“沙丁鱼”来讲,鲶鱼效应在于缺少忧患意识。沙丁鱼型的员工的忧患意识不高,总是想追求稳定的工作环境,但现实的状况不允许沙丁鱼有片刻的安宁。“沙丁鱼”如果不想窒息而亡,就必须活跃起来,积极寻找新的出路。
鲶鱼效应实质上是一种管理方法,其核心在于如何用好鲶鱼型人才或组织。鲶鱼型人才具有特殊性,所以管理者需要根据鲶鱼型人才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对他们进行管理。这就对管理者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管理者掌握管理学的常识,还要求管理者在自身素质和修养方面有所提高,这样的管理者才能够让鲶鱼型人才心服口服,他们的行为才能保证组织目标得以实现。
善于应用鲶鱼效应
在我们的管理学中,当一个企业或是一个组织的工作状态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时,那就意味着员工工作积极性正在逐步降低,这个时候“鲶鱼效应”就会起到很好的作用。在一个组织中,如果始终有“鲶鱼式”的人物存在,那么将会激活整个员工队伍,提高工作效率和业绩。
“鲶鱼效应”作为组织领导层激励员工的有效手段,它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企业要善于把那些富有朝气、思维敏捷的年轻生力军引入职工队伍中甚至管理层,给那些固步自封、因循守旧的懒惰员工和官僚带来竞争压力,激起员工生存意识和竞争求胜之心。二是要不断地引进新技术、新理念、新设备,强化企业的市场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