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候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画家,例如宋初的范宽画山水,下笔雄健老硬,山峰折落有势,与他齐名的有李成、郭熙。北宋中晚期的米芾和米友仁父子,运用泼墨法画山岚树木,独创一格。而北宋中的李公麟,以画佛道和人物故事著名。这些大画家有不少出自当时的宫廷画院。
早在五代时候,西蜀和南唐统治者曾经设立宫廷画院,集中一些画家,专门在画院中作画。北宋王朝一建立,就仿照这种做法,也设立了宫廷画院——翰林图画院,搜罗了很多画家,还授予他们各种职称,由于政府大力提倡,宋代的宫廷绘画有很大的发展。在中国绘画史上,把宋代画院以及后来一些宫廷画家的作品,称为“院体画”,又称“院画”。
宋代院画在宋徽宗时达到极盛,一批杰出画家各领风骚。宋徽宗的作画造诣很深,他的《柳鸦卢雁图》和《鞭蓉锦鸡图》等,笔墨精炼,形神俱备。宋代的绘画,题材内容相当广泛。除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以外,还出现了很多前所未有的描写城乡生活和社会风俗画,其中以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最为优秀,最为出名。
张择端是东武(今山东省诸城县)人,曾在汴京学习绘画,后来在翰林图画院任职。他擅长画舟车、街市、城郭、桥梁,他的画自成一家,别具风格。
张择端的画大都散失了,只有《清明上河图》完好地留存下来,现在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馆里。这幅画高255厘米,长525厘米,整幅画描绘了清明时节汴京的繁荣景象。
北宋时候的汴京,不仅是当时的政治中心,也是一座繁荣的商业城市。城中有许多热闹的街市,街市上开设着各种店铺,营业的时候很长,甚至出现了夜市。逢年过节,城中更加热闹,为了突出清明时节汴京的繁荣情景,这幅画着重描绘了汴京水陆运输和市面繁忙的景象。呈现的画面,是从汴京新城东水门7里外的郊区,经过热闹的城区,一直到西水门外皇家花园金明池的汴河两岸风光。
画的中心是由一座虹形大桥和桥头大街的街面组成,这里大概是汴京当年最热闹的地方。随意看去,只见人头攒动,杂乱地挤在一起。再仔细辨认,就可以看出,这些人从事着各种不同的行业,各有各的活动,是经过画家精心安排的。
大桥两侧有一些摊贩和许多游客,货摊上有卖刀剪的,有卖杂货的,有卖茶水的,还有看相算命的。游客大都凭着桥侧的栏杆,指指点点,在观看河上来往的船只。大桥当中是行人来往的通道:有坐轿的、有骑马的、有挑担的、有赶着毛驴运货的,还有推独轮车的……形成一条熙来攘往的人流。
大桥的南面和大街相连,街道两边各种商号店铺林立,茶楼、酒馆、当铺、作坊、屋宇相接,显示着汴京工商业的兴盛。街旁空地上还有不少张着大伞的小商小贩,他们给人们提供歇脚和饮食的方便。街道向东西两面延伸,一直延伸到城外比较冷静的郊区。可是街上还是行人不断,有挑着东西赶路的,有驾着牛车送货的,有赶着毛驴拉货的,还有停车路旁观赏汴河景色的。
汴河是汴京的水运要道,河上来往的船只很多。有的停泊在码头附近,有的正在河中行驶。有的大船由于载负过重,雇了很多纤夫吃力地拉着纤绳行进。有只满载货物的大船,已驶近大桥桥下,很快就要穿过桥洞。全船的船夫显得十分忙乱,有的站在船篷顶上,落下风帆,放倒桅杆;有的在船舷上使劲撑槁,有的用长竿顶住桥洞的洞顶,使船能顺着水势,安全通过。这一紧张的场面,吸引了桥上游客和邻舟船夫的关注,他们也从旁呼喊帮忙。情景十分逼真,更增添了画面的生活气息。
《清明上河图》把北宋的都市生活形象地再现在我们的面前。它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同时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通过这幅画,我们不但可以了解北宋的城市面貌,而且还可以了解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所以,它有很大的史料价值。
这幅画的艺术水平很高。内容丰富,人物众多都集中在一个画卷上面,规模之大,可以说是空前的。画面疏密相间,有条不紊,从宁静的郊区一直画到热闹的城内街市,处处引人入胜,充分显示了张择端的高度概括能力。
在北宋以前,我国的人物画主要以宗教和贵族生活为题材。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中突破了这一范围,画了大量各式各样的人物。而且,对每个人的动作和神情,都刻画得非常逼真生动,这充分说明他观察的细致和技巧的熟练。《清明上河图》还反映了宋代商业、运输和阶级关系的侧面,张择端开创了现实主义作品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