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还发现,四碳植物甘蔗进行光合作用的时候,还有一套比较复杂的酶系统和二氧化碳结合。具体讲,有两种酶和二氧化碳结合的很紧密:一种是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另一种是磷酸烯醇丙酮酸羧化酶。这两种酶都能把一丁点儿的二氧化碳尽快地送进“车间”。所以,在同样的条件下,甘蔗光合作用的效率比小麦高。
更有趣的是,那些长期生活在沙漠里的仙人掌,可称是景天科植物中的佼佼者了。白天,沙漠奇热,它惜水如金,紧闭气孔;一到晚上,气孔敞开,由一种酶把二氧化碳先运到细胞的液泡中,暂时贮存起来。等到白天,在强烈的阳光下再“闭门生产”。这时候,二氧化碳再源源不断地从液泡运到“车间”。科学家发现仙人掌负责和二氧化碳结合的酶,同四碳植物的酶一样,都是结合能力很强的酶。二氧化碳进入仙人掌的绿茎以后,也是先形成一个含有四个碳原子的化合物,但是又和甘蔗、玉米等四碳植物不同。甘蔗是在白天进行光合作用,直接利用二氧化碳作原料,不需要在液泡里暂时贮存。
从以上和二氧化碳产生不同变化的植物类型来看,四碳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比三碳植物高,所以,世界上许多农业专家、生物学家都力图把三碳植物变成四碳植物。从不同植物具有不同的光呼吸,科学家们得到启示:想办法降低光呼吸作用来提高光合作用效率。但是,做了许多实验都没有成功。经过研究,现在自然界中的四碳植物,大约有一百多种,大多都是起源于热带的植物;其余的基本上是三碳植物。科学家正继续探索三碳植物变成四碳植物的途径。
大约到70年代初期,美国科学家又发现在滨藜科的植物中,既有三碳植物,又有四碳植物。他们用这两种植物进行杂交实验,也就是让三碳植物和四碳植物进行异花传粉。结果,在后代植株上面,表面看起来像四碳植物,实际上,四碳植物的优点却没有了。分析主要原因是由于三碳植物和四碳植物的内部结构和功能不同。从这个实验说明用杂交的办法目前是不行的。
科学家认为,解决这个问题最有希望的办法是基因移植,也叫做遗传工程,这样才有可能提高低光呼吸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
什么是基因呢?平时,你所看到的植物各种各样,有的高,有的茎细,有的花小,有的果大等等,这些叫做不同的性状,而且这些性状可以遗传下去。是谁控制着生物体中多种多样的性状呢?原来,在细胞核里有许多棒状的染色体,在染色体上面就排列着许许多多基因,一个基因控制着一个性状。因为基因可以一代一代地遗传下去,所以生物的性状也就跟着遗传了。
随着现代生物学的发展,科学家能够运用一种专门的技术给生物细胞做“手术”,把基因从一个生物体的细胞里移植到另一个生物体的细胞里去。这个专门技术叫做遗传工程。如果把四碳植物的遗传基因移植到三碳植物里面,这样,三碳植物也就像四碳植物那样长出先进的“生产设备”,从而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如果能做到这一点,“绿色工厂”合成的产品,就可以翻几番,地球上就可以增加多少亿吨的粮食。
开发能源的新途径
目前,全世界每年大约耗费煤炭等能源物资几十亿吨,1979年,美国单石油一项就消耗九亿两千四百万吨之多。如果按这个速度耗费,要不了二百年,地下贮藏的石油、煤等能源就要消耗殆尽。所以,科学家正在千方百计地寻找新能源。
探索光合作用的秘密,是开发能源的理想办法之一。
大家知道,太阳光是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能源,水也是最丰富的资源。如果能像“绿色工厂”那样,吸收太阳光来分解水,把水变成氢气和氧气,那该是多么理想的办法!氢气是不污染空气的良好能源,现在一般用电分解水得到它,还要消耗大量的电源。所以,模拟光合作用用光来分解水是重要的方向。
人类有没有办法实现这个理想呢?
这,乍看起来似乎十分困难。因为通常绿色植物利用太阳光分解水总是放出氧气和生成还原态氢,再用还原态氢去还原二氧化碳,生成碳水化合物,而不会放出氢气来。
然而,人们通过长期的观察和研究,也找到一些植物用光分解水以后是能放出氢气的。比如,有一些藻类——绿藻、红藻和蓝绿藻等等,它们身上就有一种特殊的放氢酶。人们把它们放在无氧条件下培养一个时期以后,在光照下就可以产生氢气。虽然这些植物产生氢气的量很少,而且放氢的速度也慢,但它毕竟给人类仿照植物的光合作用来分解水作出了启示。
1973年,美国科学基金会特别拨出一笔经费,成立专门研究小组,研究如何仿照“绿色工厂”分解水制取氢气和氧气的办法。经过努力,果然有所突破。研究小组提出用叶绿体和放氢酶联合作战的方案来光解水。他们从菠菜叶子中提取叶绿体,从梭菌体内提取放氢酶,把它们混在一块,再加进一个能传递电子的化合物——甲基精紫。然后,把它们安置在无氧的环境中,经过太阳光的照射,结果,很快地放出了氢气。
1977年,这项研究又取得进展。他们的光解装置效率是每毫克叶绿素每小时可产生125微克的氢气,而且这个光解装置可以连续工作六个半小时。虽然得到的氢气量还是比较少,但它说明人类用植物光解水取得能源是完全可能的。
但是,光合作用分解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目前还只是停留在实验室里进行。要大规模生产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比如,叶绿体品种的选择、放氢酶的稳定性等等。不过,用光分解水的办法解决能源的课题,已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美国、澳大利亚、日本、英国等都相继成立专门的组织和联合会,致力研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类一定能实现以光解水取得能源的宏伟目标。
绿色“发电厂”
植物利用太阳光分解水获得氢气和氧气,只是一个间接解决人类对能源需求的办法。能不能把太阳光直接转变成电能呢?用半导体材料制作的光电池,就是这样一种装置。不过现在人们还正求助于“绿色工厂”建立绿色“发电厂”,从另一个途径实现这个宏伟目标。
前面讲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中进行的。叶绿体里面有专门捕捉阳光的光合膜,它是由叶绿素分子、磷脂以及蛋白质组成并有严密结构的膜。光合膜体积很小,只有几个微米,但能力大得惊人,具有捕捉阳光、传递电子和能量转换等功能。它在光合作用中起主力作用。依靠它,通过一系列电子传递来实现光合作用。
于是,人们设想以叶绿素为主体制造一个人工光合膜,然后把光能激发,形成电流。如果形成的电流强大,那就成为一个绿色“发电厂”了。
这个宏伟的设想能不能成为现实呢?
能。美国科学家经过十年的努力,用这种模拟光合作用的光化学反应产生电流,已经获得成功,并且应用在“阿波罗三号”人造卫星上面。只是价格昂贵,需要进一步改进。
后来,日本著名科学家落合教授也用实验作出肯定的回答。
落合教授从小对“绿色工厂”就发生兴趣,立志要揭开它的奥秘。他大学毕业以后,从事光合作用的研究,取得了成绩。1979年,他为建立绿色“发电厂”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落合教授详细分析了光合膜的结构和功能,发现分离出来的叶绿素,在阳光照射下,可以进行两个化学反应。如果把这两个反应放在一起,就有电子转移。于是,他就模拟光合膜结构,以叶绿素为主体,制作了一个人工光合膜,铺在水面上形成单分子层,在太阳光照射下,膜的上下两面果然产生了电位差。
近来,落合教授又进一步改造人工光合膜的性能,添加了一些过渡元素化合物作催化剂,提高了膜电子传递的能力。据报导,利用中午的阳光照射,从人工光合膜上,可以获得12微安培的电流。这说明,利用“绿色工厂”的原理是可以发电的。
落合教授试验初步取得成功,人们设想:有朝一日,能造出一个巨大的人工光合膜,把它覆盖在厂房和住房的房顶上,一年四季都可以利用太阳能来发电,源源不断地供应工厂和家庭对电能的需要。
光合固氮
把空气里的氮变成含氮化合物的过程,叫做固氮。化学上固氮的办法比较复杂,需要在高温、高压和高活性催化剂的帮助下,才能做到。但是,生物固氮就简单得多了。比如,有一种叫根瘤菌的微生物,它和豆科植物共生,在常温常压下,就能不断地制造氮的化合物。
那么光合作用能固氮吗?
回答这个问题得从光合细菌说起。
前面讲过,本世纪30年代,科学家发现紫色和绿色的细菌也像绿色植物那样有光合作用的本领,它们也能把光能转变为化学能。
不过,真正揭开光合细菌之谜的,那还是近年的事。据美国科学家卡白昂许的研究,光合细菌身上有一种独特的光合器,里面有类似叶绿素那样的物质,能捕捉光能,传递电子,合成许多营养物质。有一种叫红色无硫细菌,它的光合器中就有一系列类似橙红色胡萝卜素的化合物。卡白昂许等人研究表明:光合细菌不仅能固定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还能进一步利用太阳光固氮。因此,光合细菌已作为生物氮肥施加在农田上,达到了增产的目的。据报导,光合细菌分别施加到水稻、茄子、辣椒等农作物上,可以分别增产46%、35%和54%。日本科学家小林达治把光合细菌喷洒到柿树和温州蜜桔上,不仅可以使果品鲜美,产量增加,而且提高果品的糖分、维生素B、维生素C等含量。
科学家在研究光合细菌固氮的同时,也发现有些绿色植物有光合固氮的能力,特别是有些热带植物和某些藻类植物,光合固氮的能力更为显著。
光合细菌和某些植物为什么能光合固氮呢?
这正是科学家研究的重大课题。他们初步认为,光合固氮是在光合膜上进行反应的。在光合膜接受光能以后,发生了一系列的电子传递,当“绿色工厂”里的一些高能物质把电子递交给氮的时候,氮就被还原成为氮的化合物了。
光合固氮的秘密揭开以后,人们就可以进一步地模拟它,把光合固氮推广到一般植物体上面,那样,我们就可以不给或少给庄稼施肥,同样获得丰收。
富有魅力的目标吸引了许多科学家。我们相信,再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这些光辉的理想,一定会变为灿烂的现实。
5.微生物的发现
在我们的地球上,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除了我们看得见的动物、植物以外,还有一个肉眼看不见的生命世界,生活在这个生命王国中的居民,数量比动植物要多得多,这就是微生物世界。
微生物的存在比人类早得多,化石记录表明,早在32亿年前,地球上就有微生物了。
人类虽然用肉眼看不见这些小生命,但它们却始终伴随着人类,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微生物可以使人们患可怕的疾病,历史上由于瘟疫,曾使整个村镇变为无人之地;微生物也不是全都对人类有害,在人体中就驻扎了许多微生物,没有它们人会患病甚至有生命危险;微生物还是人类工农业生产的帮手,从古老的酿酒制酱到现代制药、找矿、冶金、清除污染,处处都用得着它们。
可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在人们对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已经有了相当了解的时候,对微生物却一无所知。一直到了17世纪中叶,发明了显微镜之后,借助于人类的新“眼睛”,人们才发现了这个肉眼看不见的神秘世界。
列文虎克的发现
300多年以前,在荷兰的德尔夫特市有一个开布店的小商人,他还兼任着市政厅的看门人。邻居们发现,这个看门人好像着了魔,每天不是不停地磨透镜,就是一动不动用他自制的显微镜在观察什么,这个看门人就是列文虎克。
列文虎克从小就失去了父亲,16岁时,为了维持生活,他不得不到一家布店当学徒。列文虎克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社会就是他的大学。他从眼镜工匠那里学会了磨制透镜的手艺,还从炼金术士那儿学习了金银匠手艺。
早在古希腊、古罗马时代,人们就发现,做成某种形状的玻璃不仅能把光聚成一个点,还可以把物体放大。1590年左右,荷兰的詹森兄弟发明了显微镜,它是由一组透镜做成的。早期的显微镜做得很粗糙,并且不能消除像差,如果你想进一步放大,被放大的物体就会变得模模糊糊看不清。
列文虎克仔细研磨那些一点气泡也不含的玻璃,直到它们的表面变得非常光滑均匀为止。他还给他的宝贝透镜镶上铜的甚至金银的框。尽管列文虎克的透镜很小,最小的直径才有3毫米,却可以毫不变形的把物体放大200倍。
这个看门人像个小孩子一样好奇,他不加选择地把凡是他想到的东西拿到显微镜底下来观察,什么牛眼睛、羊毛、海狸毛、苍蝇头、蜜蜂刺、虱子腿、自己的皮肤碎屑、血液等等,都是他的观察样品。
他把被观察物固定在透镜的一侧,一看就是几个小时,然后把观察到的现象都详细记录下来。为了看得更仔细,他常常把被观察物固定在透镜下,几个月不动,甚至永远固定在那儿。为了观察新的东西,他只好另外再做一台新的显微镜。就这样,他一生一共制作了419架显微镜,在他的屋子里,摆满了大大小小的显微镜。
显微镜为列文虎克展现了一个从来没有人见过的奇妙世界。他发现了人的精子,看到了人的红血球,观察到了血液是怎样在蝌蚪尾巴里的毛细血管中流动,然而他最重要的发现是看到了微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