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鲁道夫·特劳普梅茨、张俊华:《劳动关系比较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66.卢广绵等编:《回忆中国工合运动》,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
67.乔治·卢卡奇:《青年黑格尔》,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
68.乔治·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
69.陆伟芳:“19世纪英国城市对工人住宅问题的干预”,《探索与争鸣》2009年第2期
70.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
71.迈克尔·曼:《社会权力的来源》(第一卷),刘北成、李少军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
72.迈克尔·曼:《社会权力的来源》(第二卷),陈海宏等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
73.托马斯·马歇尔:“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郭忠华、刘训练编《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
74.麦金农:《武汉,1938——战争、难民与现代中国的形成》,李卫东、罗翠芳译,武汉:武汉出版社,2008年
75.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黎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76.基姆·穆迪:“产业工人阶级并未衰落”,郭懋安译,《国外理论动态》2004年第5期
77.潘毅、陈敬慈:“阶级话语的消逝”,《开放时代》2008年第5期
78.潘毅:《中国女工——新兴打工者主体的形成》,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
79.裴宜理:《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刘平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80.保罗·皮尔逊:《福利制度的新政治学》,汪淳波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81.平萍:“制度转型中的国有企业:产权形式的变化与车间政治”,《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4期
82.任焰、潘毅:“跨国劳动过程的空间政治:全球化时代的宿舍劳动体制”,《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4期
83.汝信:《2005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84.汝信:《2010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85.全国总工会政策研究室:《当前我国工人阶级状况调查资料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
86.全国总工会政策研究室:《中国企业领导制度的历史文献》,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86年
87.全国总工会政策研究室:《1997中国职工状况调查》,北京:西苑出版社,1999年
88.沈原:《市场、阶级与社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89.史国衡:《昆厂劳工》,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年
90.石彤:《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排挤》,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91.罗德尼·斯达克:《理性的胜利——基督教与西方文明》,管欣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
92.西达·斯卡切波:《国家与社会革命:对法国、俄国和中国的比较分析》,何俊志、王学东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
93.理查德·斯凯思:《阶级》,雷玉琼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
94.苏黛瑞:《在中国城市争取公民权》,王春光、单丽卿译,杭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95.苏阳、冯仕政、韩春萍:《中国社会转型中的阶级》,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96.孙立平:《断裂》,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97.孙中范等:《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时期的工会理论纲要与述评》,北京:工人出版社,1997年
98.E·P·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钱乘旦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
99.约翰·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高铦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年
100.王持柬、李平:《中国企业民主管理发展史略》,北京:工人出版社,1992年
101.王冠华:《寻求正义:1905-1906年的抵制美货运动》,刘甜甜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
102.汪仕凯:“制度内外的工人阶级政治”,《开放时代》2009年第10期
103.汪仕凯:“生产政治理论及其争论”,《开放时代》2010年第5期
104.汪仕凯:《工人政治的逻辑及其变革》(博士论文),上海:复旦大学,2011年
105.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106.魏万青:“劳工宿舍:企业社会责任还是经济理性”,《社会》2011年第2期
107.安德鲁·文森特:《现代政治意识形态》,袁久红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108.吴清军:《国企改制与传统产业工人的转型》(博士论文),北京:清华大学,2007年
109.迈克尔·希尔:《理解社会政策》,刘升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110.熊秉纯:《客厅即工厂》,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年
111.杨晓民、周翼虎:《中国单位制度》,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
112.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李杨等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11年
113.罗纳德·伊兰伯格、罗伯特·史密斯:《现代劳动经济学》,潘功胜、刘昕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114.游正林:“不平则鸣:关于劳资冲突分析的文献综述”,《学海》2005年第4期
115.游正林:“管理控制与工人抗争”,《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4期
116.游正林:“制造认同的又一种模式”,《社会》2009年第1期
117.岳经纶:《中国劳动政策:市场化与全球化的视野》,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118.岳经纶:《转型期的中国劳动问题与劳动政策》,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1年
119.张静:《利益组织化单位:企业职代会案例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120.张静:《法团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121.张俊峰:“市场经济国家政府企业工资管理职能与政策”,《劳动保障通讯》2004年第1期
122.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张旭东编,陈清侨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
123.张五常:《中国的经济制度》,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年
124.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125.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126.竺乾威:“供方战略和需方战略:西方国家住房政策的选择”,《公共行政评论》2010年第2期
127.朱柔若:《社会变迁中的劳工问题》,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128.中共上海市邮电管理局委员会编:《上海电话公司职工运动史》,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
129.中共上海市邮电管理局委员会编:《上海邮政职工运动史》,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