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拉德当然明白主动把这件事告诉老板,老板肯定会责怪他。但是杰拉德没有逃避责任,他更没有为此编造借口或理由搪塞老板,他比任何人都明白这件事情是因为自己工作失误造成的,他要自己为这个错误负责。他决定到老板那儿承认错误。
当杰拉德走进老板的办公室,告诉老板自己犯的错误后,万万没有想到,老板却帮他说话,老板很生气地指责这是人事部门的错误,但杰拉德再次强调这是他的错误。老板又大声指责这是会计部门的疏忽,当杰拉德再次认错时,老板站起来拍了拍杰拉德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嗯,不错,我坚持不说你所犯的错误,而指责别人,是为了看看你承认错误的决心到底有多大。好了,现在你去把这个问题按照你自己的想法解决掉吧。”事情就这样解决了。因为杰拉德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从此以后,老板更加器重他了。
我们都应该有承担错误的责任心,不能因为犯了错会给自己带来负面影响而逃避应该承担的责任。总想为错误寻找开脱的借口,而不是积极地面对和改正错误,将很难取得进步。如果你能以积极的心态,勇敢地承认错误,那么你会更快地获得成功。
努力做第三类人
有些人头脑中只有问题,没有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永远存在,这是抱怨者;有些人能够看到问题,并同时思考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这是管理者;有些人在问题出来之前就把问题消灭掉了,这是智慧者;有些人没有问题,却自己创造了一堆问题,纯粹是庸人自扰。
07积极动脑,找出问题定决策
先看准问题再寻找方法,问题决定决策。
工作中难免会遇到各种棘手的问题,而工作就是解决这些问题。如何才能得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努力思考,积极寻求。所以,能够努力思考寻求解决问题最佳方案的员工,就是最能胜任的员工。
在工作中圆满完成任务是每个员工的目标。有的人通过努力达到了这一目标,但也有许多人在努力之后,却不得不面对落实不力的结果。当然他们并不甘心,带着满腔热情,竭尽全力,但结果仍然是不尽人意。
艰辛的付出为什么没能得到相应的回报?究其原因,就在于面对工作之中遇到的困难,没有寻找到恰到好处的方法。
所以说,找到合适的方法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做好这一点,需要你充分运用自身的洞察力,对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调查,这是认清问题的关键步骤。进而才可以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为解决问题找到方法。
注意每个小问题,并立即处理
美国心理学家辛巴多曾于1969年在美国加州进行一项有趣的试验。他把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分别停放在两个不同的街区。其中一辆原封不动地停放在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另一辆则拿掉车牌、打开天窗,停放在杂乱的布朗克斯街区。
结果,停在中产阶级社区的汽车,过了一个星期还完好无损地停在原处,而打开天窗的汽车,不到一天就被偷走了。后来,辛巴多把完好无损的汽车敲碎一面车窗,结果在几小时不到的时间内,这辆车就失窃了。
以这项试验为基础,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林于1982年提出了“破窗理论”。他们认为,如果有人打破了建筑物的一块玻璃,又没有及时修复,他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鼓舞,进而去打碎更多的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带来一种失序的感觉,于是犯罪也就因此而滋生、蔓延。
“破窗理论”衍生的事件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刚扫干净的街道,因为有了第一张废纸,便随即有了第二张,接着又有了其他的垃圾;静悄悄的办公室,因为有了一小撮人的窸窸窣窣,不一会儿说话声便越来越大;优美的风景名胜区,因为有人刻了一个“到此一游”,几个月后便成了信手涂鸦的“宝地”。不良细节及小问题对人有明显的暗示作用,其对事件的结果也有着不容忽视的恶性影响。
这启示我们:要想在工作方面取得喜人的成果,就得注意每个小问题的开端,并立即处理掉。《韩非子·喻老》有言:“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比喻不及时解决小问题将酿成大祸。很多时候,小问题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就可能像毒瘤一样危害无穷。
找出问题的症结
在很多人的观念中,那些有能力摆平或解决问题、避免问题阻碍工作开展的人,就是解决问题的高手,就是落实型的员工。其实这是有待商榷的。我们不妨先看看下面这个故事。
古时候有个张员外,是当地鼎鼎有名的大地主。某年夏天,不知什么缘故,张员外家接连发生四次火灾。多亏乡邻帮着救火,张员外才幸免于难。尽管如此,张员外的心里仍觉得不踏实,因为不知哪一天又会发生第五次甚至第六次火灾。一次亲戚向张员外建议,在院子里、过道上、大门内外事先多摆上几个大缸,随时装满水,再摆上几个水桶以备救火之用。张员外听后连声称“妙”,赶忙照办。果然,第五次火灾被迅速扑灭,几乎没有遭受什么损失。张员外庆幸之余仍惴惴不安,他不知要防到何时才是尽头。一天,有位客人到张员外家做客,偶然发现张员外家灶上的烟囱是直的,旁边又有很多木柴,便对张员外说,烟囱要改曲,木柴须移走,否则还会发生火灾。张员外半信半疑,将烟囱改曲,木柴移走。从那以后,张员外家里果然再也没有失过火。
由此可见,要想消除火灾的隐患,“救火策略”只不过是治标。只有认清问题并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为什么有的员工在工作的过程中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仍然不能把工作做好?不能找到问题症结所在、落实不力是其最根本的原因。
解决真正的问题
里昂·胥孟津是西蒙出版社几个高层的主管之一,后任纽约州纽约市袖珍图书公司的董事长。
下面是他的经验。
“十五年来,我几乎每天都要花一半的时间开会和讨论问题。会上大家很紧张,坐立不安、走来走去、彼此辩论、绕圈子。来一天下来我感到筋疲力尽。如果有人对我说我可以通过减去开会时间的四分之三来消除四分之三的神经紧张,我一定会认为他是痴人说梦。可是我却制定出一个恰好能做到这一点的方案。这个办法我已经用了八年。对我的办事效率、我的健康和我的快乐,都有意想不到的好处。
“下面就是我的秘诀:第一,我立即停止十五年来我们会议中所使用的程序——我那些感到很恼火的同事先把问题的细节报告一遍,然后再问:‘我们该怎么办?’第二,我定下一个新的规矩——任何一个想要把问题给我的人必须先准备好一份书面报告,回答以下四个问题:
一、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以前我们常常花上一两个小时,还没人弄清楚真正的问题在哪里。)
二、问题的起因是什么?
(我吃惊地发现我浪费了很多时间,却没能清楚地找出造成问题的根本原因。)
三、这些问题可能有哪些解决办法?
(过去会上一个人建议采用一种方法,另一个人会跟他辩论。辩论常常跑题,开完会也拿不出几种办法。)
四、你建议用哪种办法?
(过去开会总是花几小时为一种情况担心,不断地绕圈子,从未思考这所有可行的方法,然后写下来:这是我建议的解决方案。)
“现在,我的部下很少把问题拿上来了。因为他们发现,在认真地回答了上述四个问题之后,最妥当的方案就会像面包从烤箱中自动跳出来一样。即使非讨论不可,所花时间也不过是过去的三分之一,因为讨论的过程有条理而且合乎逻辑,最后都能得到很明智的结论。”
要抓住复杂问题的本质
牵牛要牵牛鼻子。一个问题不论怎样复杂总有其本质特征,有其内在的规律,因此只要抓住了复杂问题的本质,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复杂的问题自然就会迎刃而解了。这就像汉朝人桓谭在《新论》中所说的:“举网以纲,千目皆张;振裘持领,万毛自整。”意思是说打鱼时,抓住网上的大绳,网眼就张开了;整理皮袄时,抓住领口一抖,毛就理顺了。我们在落实的过程中也是同样的道理。处理复杂问题,抓住了复杂问题的本质,就等于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
销售人员:“我们的镜子根本无人问津,参加这种展销会完全是浪费时间。”
经理:“这些镜子是干什么用的?”
销售人员:“给商店和办公室保安系统用的呀。”
经理:“那它们如何起作用呢?”
销售人员:“把它们安装在天花板上,然后它就开始工作。”
经理:“你是如何演示它的功能的?”
销售人员:“我在会场搭了一个高台,登上去,再故意跌下来,狠狠地摔到那些不会碎的镜子上,再弹起来,虽然鼻青脸肿、几欲断气,但借此可以向观众表明镜子坚不可摧。我每隔两分钟就表演一次。”
经理:“那有多少人会跳到天花板上去撞你的镜子呢?你可以这样展示:展台周围藏一些精美的小礼物,邀请大家试试看,看谁能逃过镜子的窥视把小礼物偷走。”
销售人员:“可我们的镜子是不会碎的呀!”
在销售过程中,做商品演示是最常见的销售手段。而这位销售人员演示商品的方法不但没能让观众了解到产品,反而引来一阵嘲笑。导致这种反作用的原因就在于演示人员没有弄清楚商品演示的最终目的,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所在。
总之,只有明确解决问题的真正目的,才能用合适的方法实现高效的目的,使问题顺利解决。
要学会复杂问题简单操作
“复杂”与“简单”是一组既对立又统一的概念。认识这两个概念,必须具有辩证思维。复杂问题解决起来未必就困难重重,简单问题解决起来也不一定就轻而易举。因此,面对复杂问题,我们应该善于运用简单性思维,尝试将复杂问题简单操作。这种“简单”,并非是轻视问题本身,而是揭开问题复杂的外衣,或由繁入简,或删繁就简,直奔主题,毫不拖泥带水。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
某家媒体曾经面向社会公众举办过一项有奖征答活动,题目是:在一个充气不足的热气球上,载着三位关系到人类命运的科学家。这三位科学家,一位是环保专家,他的研究可以拯救无数因环境污染而面临困境的人们;一位是核子专家,他可以防止全球性的核战争,使地球免于被毁灭的危机;另一位是粮食专家,他能在荒芜贫瘠的土地上运用专业知识种植食物,使数以万计的人脱离因饥饿而衰亡的命运。热气球马上就要坠毁,必须扔出一个人以减轻载重,以挽救另外两个人,请问扔下哪一位科学家?
问题刊出之后答案络绎不绝。最后结果揭晓,巨奖得主是一个小男孩。他的答案是:将最胖的那位科学家扔下去。
这道题如果从表面上看的确复杂。但在复杂的外表下,却有着简单的本质。问题的本质就是怎样让其他两位科学家存活。小男孩抓住了问题的本质,直奔主题,因此给出简单而有效的答案。
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
发现了问题,抓住了问题的本质,还要积极地寻求解决之道。不同性质的问题,需要不同的解决方法。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
美国首都华盛顿广场的杰斐逊纪念馆大厦,由于时间久远,建筑物表面斑驳陆离,并且出现了许多裂痕。虽然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花费了巨大的财力、物力,但依然无法有效抑制这一残破情形的发展。
后来,专家经过调查发现:导致这种情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该大厦墙壁每日都需要冲洗,而为什么每天都要冲刷墙壁呢?原来大厦每天都要被大量的鸟粪弄脏。可是,为什么这栋大厦有那么多鸟粪?原因是大厦周围聚集了特别多的燕子。
燕子聚集在这里,是因为大厦上有很多它们爱吃的蜘蛛;这里的蜘蛛之所以多,是因为这里有它们爱吃的飞虫;这里的飞虫之所以多,是因为这里有适宜它们繁殖的温床——阳光下的尘埃。而照射尘埃的阳光是从窗户透射进来的。
所以,飞虫以极快的速度繁殖着,给蜘蛛提供了大量的美餐,于是燕子飞来了……
所以,这个看似复杂与棘手的难题,解决方法却非常简单:拉上窗帘,将阳光挡住。
工作的过程就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随时可能出现,但方法总比问题多,只要你用对方法,再难的问题都有可能迎刃而解。
将问题一次性彻底解决
甲乙两人是刚进公司的销售人员,但甲似乎总对乙的成绩不服气,他向销售经理抱怨:“同样都是做销售,为什么乙总是得到表扬,而且业绩出色,我却业绩平平呢?”销售经理明白这个年轻人的心理,便把甲乙二人都叫过来,他要让甲知道乙究竟有什么优势。
销售经理先对甲说:“你马上到集市上去,看看今天有什么卖的。”
甲考察市场后返回:“集市上只有一个农民拉了车土豆在卖。”
“一车大约有多少袋,多少斤?”销售经理问。
甲又跑出去了,不一会儿满头大汗地回来,报告说:“有四十袋。”
“价格是多少?”
“我再去问问。”甲刚要出门,被销售经理叫住了,“请休息一会儿吧,看看乙是怎么做的。”
“你马上到集市上去,看看今天有什么卖的。”销售经理对乙说。
乙考察市场后返回,报告说:“现在为止只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有四十袋,价格适中,质量很好,我带回几个让总经理看。这个农民一会儿还将弄几箱西红柿上市,价格也公道,可以进一些货。我想这种价格的西红柿总经理大概会要,所以我不仅带回来几个西红柿做样品,而且把那个农民也带来了,他现在正在外面等回话呢。”